网络对联技巧理论(一)
对联集锦
 
 
网络对联技巧理论(一)

作者:三少爷的微笑

网络对联技巧随着网络对联的发展,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由早期的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并由早期与意境联的分居现象,又回到了融洽的地步。
对于网络技巧联与意境联的辩证关系如何?打个简单的比喻,意境是亚当,技巧是夏娃,而上帝曾是创造而今成为阻碍其交流发展的先知。
那么意境与技巧联的相融便是亚当与夏娃尝试禁果的完美产物。
网络中的联友也越发意识到意境与技巧双修的重要性。
前人有《巧对录》在先,今人在网络技巧对联的认识还多半是从其《巧对录》书中摘取支言片语,引经据典,阐述很片面,观点很模糊。
另外更有把技巧说成玄乎,对技巧的最佳表现形式与最高境界都无法把握。
从而形成此类以上观点是孤家之言,而不是方家之言。
网络技巧对联因此也没有较统一与完整的技巧理论篇存在。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将以简洁的语言,完整的逻辑,生动的例句,独特的见解,从网络技巧对联的构成,创作,诊断,鉴赏,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技巧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使之构成网络对联技巧理论体系,从而对学习网络技巧对联的联友有所启发,少走弯路。

一。
技巧对联的构成特性。

  (一)技巧的趣味性。
     技巧的制造以知识为底。
你所知道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数学,时事政治等等)越多,则可能制造出更丰富的技巧。
或说知识链的形成,促成技巧句的连锁反应出现。
此点可以观余的作品,从地理篇到诗钟篇(在余的观点,诗钟也属于近似灯谜,故归类于技巧)或许能感受一下。
        (二)技巧的天然性。
     一个技巧该存在多大的难度,应看句的意有多大。
而不是认为技巧难度越高就越好。
技巧句应该是注意天然性的,即以多大的意赋予多大的技巧成分。
或说:好的技巧天然成就,无须可以雕琢。
     技巧制造者比较容易走进死谷的是在拆字与嵌名。
如:        囚困人身十字架(拆困字)        常遇春风拂笑面(嵌常遇春)        余觉得此两句若为拆而拆,为嵌而嵌,则无多大的意义。
故视第一句不拆字,第二句不嵌名。
作为普通出句处理更好些。
     技巧制造者比较容易成功的是在:歧义与借意方面。
如:        夫差在外,可怜居里夫人 (夫差与居里 在此被歧义与借意)        醉翁别号六一,必是老顽童(六一在此被歧义与借意)        此第一句作为搞笑技巧联,借东西人物合壁造就一种诙谐的语气。
是不错的出句。
第二句则借意六一居士称呼与六一节日,也促成醉翁心态如童的句意,故也可以算是教好的出句。
     故技巧创作者应注意的一点,别为技巧而技巧,弄巧成拙反不好。
        (三)技巧的合成性        技巧句如果是复合句那么此技巧的构成通常是以a单句为基础,再用a单句引申出b单句。
b单句通常就是需要表达的技巧部分。
可以说,当a单句与b单句在内容上的衔接成功,那么一个成功的技巧句已经出炉了。
如:          武松打虎,亦是与虫蛮干。
        武松打虎(a单句)---(联想到虎是“虫”,而打虎则是力气的“蛮干”使然)-----(感知相通点在“虫”与“蛮”的字型上有相似)----引申出:b单句:亦是与虫蛮干。
从而复合句出现如上。
一个较为成功的拆字联即出现。
     反之:或以b单句为基础,引申出a单句的技巧部分。
从而构成复合句式的技巧句。
如:         泰山名扬四海,并非鲁有脚        并非鲁有脚(b单句)-----(鲁有脚中,鲁字为山东的简称)----(自然联想到山东以泰山为出名。
)----(大胆试想泰山的出名并非靠广告之语或吹说)-----故可以引申出:泰山名扬四海(a单句)。
从而复合句如上。
一个教好的嵌名联即可出现。
        (四)技巧的可集性     当作者以一个教大的题材范围来制作技巧时,可以以该题材作个专题技巧的收集。
如或以三国故事,或以国家地理,或以时事政治等等。
以三国故事为例子,当试做出:          操之过急,兵败赤壁        此句出来,即联想到三国中有趣的人物故事有许多。
是可以在其他人物原型上作文章。
故有后面的:          趁火打劫,周瑜在行        等等,请观看集中的三国篇,或对联友有所启发。
        (五)技巧的精确性     此点比较有意思。
技巧制造何以用精确来形容呢。
因为一个好的技巧出句在用词造字上如果失去精确,就有可能出现漏洞,从而使技巧部分逊色或直接失败(成为伪技巧)。
如:         张良曾巩刘基        此出句是用张良帮助刘邦打江山的典故。
出句嵌张良与曾巩两人名。
余见后认为“刘基”为败笔所在,若“刘基”改为 “刘邦”,则在句上或技巧上达到好技巧的要求。
技巧部分:三连嵌人名。
句意:语意比原句更为通顺。
         郑和下海出洋相        此出句用郑和出海的故事,技巧在 出洋相 让人产生误解。
出洋相为一俚语,用在打趣。
虽在此典中适合郑和的身份,但与出句组合一起的意思却不大明了。
是以试改其他人物:         大山表演,尽出洋相        大山为所熟悉的洋博士或中国通一个,其在主持节目风格时有风趣之语。
故出洋相一语用在其身上倒是有可取之处。
         史鉴双司马        此出句史字让人误解,是历史还是文史。
以历史而言,司马者不当两个。
以文史而言,确有司马迁与司马相如两位文学史家。
        从以上几个出句可以看出,技巧对于文字的精确使用,其实有很高的要求。
故须注意。
        (六)技巧的可塑性        技巧句稍加变化,即可达到意境句所需要的要求,成为意巧两兼的好句。
而意境句在通融到技巧方面却是比较难作到此点。
技巧句的穿梭自如,给技巧的制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取舍。
此观点可以参看《浅谈意境与技巧的融合》一文。
       总结:技巧在一般表现形式上只是表现手法与表达内容的有机结合。
而实质上技巧的更高明的表现形式应为在处理句时的斟酌的过程。
或可以说,技巧存在于意中,是作者在炼字炼句炼意所用的知识的集成。
与联友共勉,作个抛砖。
)    


阅读: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