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联话·意境·分析篇》
对联集锦
 
 
《文盲联话·意境·分析篇》


系列之六


笑意苍凉 


在《文盲联话·意境·风格篇》,我们已经通过《二十四诗品》了解了对联各种意境的风格特点了,在此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此篇我们将深入分析对联意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变化而引起的意境效果的变化和从中得到的“对”与“联”的启示。

一、对联意境与意象


(一)对联的意象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之"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
后经诗学(包括联学)借用并引申之,在此过程中"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1> 。
所以,今天从联学的角度来看,意象就是经过人的感官认识加工,用来寄托人类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即寓"意"之"象"
意象总体上可以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两大类别。
自然意象即自然界中,人力影响以外的一切事物,例如“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绿水青山、黄莺紫燕”等等。
社会意象,就是人类社会所具备或衍生的种种现象,包括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生活景象。

意象的主要作用在于作为对联情感、主旨表达的载体,起到化一般的、抽象的东西为变化的、具体的事物,使对联的意旨鲜明生活,得以充分表达出来。


(二)对联的意境

对于意境,我把它定义为“一种基于意象所表达、反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意境特点是,作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2> ”
意境也称境界,"境"或"境界"源自佛经,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后为诗学和美学借用,赋其以新的意义。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3> ,而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4> 。
而后南朝诗学在道家哲学的基础上,借用佛家的境界说,由刘勰在《文心雕龙 · 隐秀》提出"境玄思澹"一说,至此,意境说初见端倪。
其后,意境为唐人所重,意境学说的探讨研究也发展开来。
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及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等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建树,至近代王国维之《人间词话》而集其大成。


(三)对联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意境和意象是同一一个概念,两者说法不同而已,就连《现代汉语词典》也把两者误解为一致<5> 。
实际上,从上面提到的两者的起源、定义和它们在对联中的角色和作用来看,两者是密切联系而又区别分明的。

两者的联系,意境是在作者选定和构组的意象空间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种心灵感受和艺术氛围。
意象是意境的事物基础,意境是意象的情感升华和艺术延伸。
因此,意境不可能脱离意象而存在,而意象也必须能表达和反映出一定的意境才显得有意义。

意境与意象的主要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是真实事物,而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一种心理感受。
两者一实一虚,一真一幻。
形象来说,如果意象选为“燕子、桃花”,那么意境就延伸为“春天、春意”;如果意象是“灯火、书声”,那么意境就是“勤学苦读”。

再以笔者在《文盲联话 · 本性篇》分析过“郑燮题扬州百尺梧桐阁联”为例: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析】
实际存在的“百尺高梧”、“数椽矮屋”、“一轮明月”、“五夜书声”,就是作者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抽离出来的意象,是构造对联图画以及由此图画和空间延伸生发的意境的立足点。

而在作者选定用以构图的意象的基础上,我们看到是一高一矮的两副画面,但是两幅画面所反映表达的却不仅仅“高梧、矮屋、明月、书声”这些简单事物,从中,我们可以升华延伸而领悟到的是“明月高梧”的清幽淡然环境;是“矮椽读书”的朗声阵阵;是一幅和谐、清朗环境下,反映勤学苦读的“月夜读书图”。
我们通过“高梧、矮屋、明月、书声”这些意象所领悟到的东西就是意境。

在意境和意象的区别上,还可以用中国山水画来旁通理解。
我们知道,中国的山水画往往是写意性的,并非完全真实刻画,画面所选取的山水事物等,往往是经过作者思维加工的,这些加工过的山水事物就如对联中选取的事物,是表达意境的基石——意象,画家正是通过笔下意象事物的不同组合来产生或表达意境的。
山水画除了所画事物之外,往往有部分空白,从意象上看是没有事物的,但这些笔墨之外的空间在不同意象组合的限制和影响之下,却往往能引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领悟到笔墨之外的更为阔大深远的画面,从而使整幅画面上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越了原有画纸上的事物空间。
相对于固有的画面空间,这个新的空间就是意境。
因此,意象与意境却可以说是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是人的五官无法感知的,需要通过领悟的艺术氛围和心理感受。

二、对联意境的构成与分析

(一)对联意境的三要素

对联的意境的构成必须包含三要素:

1、精神因素:作者的视角或思想感情,这是对联意境的"意",也是创作的主观动机;
2、物质因素:作者通过感官触及而选取下笔的客观事物,即对联的意象,这是对联的"境",也是创作的客观载体;
3、技术因素:作者的创作水平、手法造诣,这是再现或者表达对联"意境"的直接工具和必需手段。

这三个要素是构成对联意境所必需的,缺一不可:没有精神因素则作者所表现的东西必然没有主提,只有通过感官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脑海的生动再现,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意境;没有物质因素(意象)做基础则对联所言无物,只能是空中楼阁,无从下笔;没有一定的谴词造句的文字基础和穿插组合意象空间的构图技巧,也难以将心中所感所悟表现出来,要生动再现和表达对联的意境美感,必需了解和借助一定的技术因素。
此外,三要素和对联意境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换言之,对联意境的三要素和意境效果本身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二)“意境三要素”与“意境美感”的函数关系

为了更形象阐述对联意境的美感效果与构成意境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为下文重点分析说明如何处理构筑对联的意象空间,更好体现对联的“对立与统一”的"联",笔者大胆尝试引入数学函数模型来形象分析:
根据上面(一)的分析,对联的意境效果由"物质、精神和技巧三要素"共同作用,四者之间是互动的,他们之间变化关系类似于数学中正比例函数的变化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引入函数模型来分析对联意境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R(result效果)代表意境效果,以s(spirit精神)、m(matter物质)和t(technology技术)分别代表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和技术因素,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以函数关系表示如下:

R= f(s、m 、t)

其中,s、m和t三要素具有如下特点:

1、精神要素s的正负大小决定意境效果R的走向,其中s有一个特殊固定值S,当s=S时,对联的意境不附加作者个人感情色彩,成为单纯描写,R值由m和t决定。

2、物质要素m是此函数意义存在的前提,m≠0,否则R无意义。
所有对联笔下的意象都不是原始事物,都是经过作者的视角转化加工出来的,所以摄入以后作者意识存在"原始事物"与"加工后事物"的"双重物质因素"。
这个双重物质因素以单纯m的平方(m^2)表示;而作者经比较加工后,把适合其意境创作的物质因素从"双重物质因素"中抽离、过滤出来,成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最终事物(意象),这个最终意象是对对联意境直接起作用的物质因素,以(m^2)/m表示。

3、技术要素t是连接"三要素"的使之构成函数的关键因素。
一般的对联创作常识和实践告诉我们:创作技艺越高,对联意境效果就越好,即t值越高,R值越大,R与t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所以,四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进一步推导如下:

R= t {s、(m^2)/m}

我们姑且把这个函数称为"意境效果函数",简称“意境函数”。
下面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这个意境函数关系式来分析对联意境美感和意境三要素的互动变化关系。


阅读: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