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八
笑意苍凉
一、无情对的起源
关于无情对的起源,联界有人认为无情对为张之洞首创,持此观点者,多举《清稗类钞·诙谐类》一书中关于张之洞与人互作之“无情对”为证:
木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木已半枯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陶然亭
张之洞
欲解牢愁惟纵酒
兴观群怨不如诗
注:此联尤工,因‘解’与‘观’皆为卦名,‘愁’与‘怨’皆从心部,最妙者则‘牢’字之下为‘牛’,而‘群’字之下为‘羊’,更觉想入非非。
①
以上几副无情对,虽然都是严格完善的无情对,若据此推断无情对始创于张之洞是缺乏说服力的②。
事实上,早在这段文字记载之前,由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所编著的《巧对录》即有三副“无情对”记载:
一匹天青缎
六味地黄丸
避暑最宜深竹院
伤寒莫妙小柴胡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③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林,号邻,晚号退庵,为清代楹联大师。
其于道光二十二年正月辞官,后专事著述,《巧对录》成书于道光己酉年(1848)④,而张之洞(1837—1909),于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⑤。
由两人生活年代比较来看,梁章钜编写《巧对录》,录载无情对时,张氏才11岁,尚未登第,更无陶然亭宴饮作无情对之事。
由此可以推断,无情对并非始创于张之洞,早在梁氏之前,已有无情对存留。
上溯无情对起源来看,手头上也只翻查到梁氏《巧对录》内所载的无情对记录文字,再往前追溯,暂无所获,据此,我们只能初步考证无情对始于晚清以前。
二、无情对的定义
从上面几副最早记录的无情对来看,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有:
1、字词对仗工整;
2、缺乏主题,是一组对句,而非联语;
3、上下句在整体内容上毫无关联,有一种印象意料与实际结果反差极大的“意外”效果。
综合这些特点来看,即可得出“无情对”的基本定义:
亦名“游离对”、“羊角对”⑥,指的是上下句之间字词对仗工整、平仄相反,而内容背离,以此造成一种让旁人读来有 “幽默倾向” 的“意外效果”的 “一组对句”。
三、无情对的特点和要求
1、整体特点和要求
一副合格的无情对在整体上要求:
(1)上下句对仗工整、尾字平仄相反,这点是作为对句的基本要求;
(2)上下句在内容上存在非关联性,即内容背离,没有主题,这点是具备无情效果的要求;
『例』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析】此无情对,字字工整,但上下句的句意内容却毫无关联,并且下句也不存在使之与上句产生“有情”关联的歧义,是一副很好的无情对。
(3)风格迥异,对句具有幽默化倾向的意外效果,这点是优化无情效果的要求;
『例』
赐同进士出身
代如夫人洗脚 (李次青 对 曾国藩)
【析】出句为所言严肃高贵,一派官腔,下句所对直揭内室生活细节,一句而令人联想起“唯唯诺喏” 的“妻管严”形象,前后对比,令人莞尔,风格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
『又例』
假吾子之有用
真他*的无聊
【析】此为网络联友大漠孤烟所创,上联为一古语,下联为一句粗口。
(4)出句与对句各自意义要连贯自然,不能为求工整对仗,以辞害义,强作无情;这也是无情对的创作准则;
『例』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国中王亦敬
城小贼不屠
【析】第一组无情对,上下句各自独立成句,读之畅顺,通俗易懂;反之第二组无情对,出句为一唐诗句,而对句既不通俗易懂,所指亦不固定,明显是为对而对,为出句所缚。
四、无情对的作用
网络内外不少联友对无情对了解不多,多存有偏见,认为无情对,乃雕虫小技,文字游戏,并无实际作用。
笔者认为,既然无情对能够产生并逐步发展为越来越多群众、联友喜爱的对联形式,说它没用,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事实上,无情对具有一定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是它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
归纳一下,无情对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交际娱乐
楹联在清代达到了鼎盛,社会中“天章稠叠,不啻云烂星灿,海内翕然向风”⑦,做对子更和酒令等一样,成为社会交际或娱乐中活跃的辅佐媒介,一时可谓“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名提赠,涣衍寰区”⑧。
而无情对作为楹联中具有逆向思维和幽默化倾向的分支,其本身就具有适宜作为娱乐助兴的优势,自然地活跃于社会交际中,连当时的文人雅士、名公大臣亦不例外。
如《清稗类钞·诙谐类》即载有张之洞等清代名流以无情对社交娱乐之文字:
“张文襄(之洞)早岁登第,名满都门,诗酒宴会无虚日。
一日,在陶然亭会饮,张创为无情对,对语甚夥,工力殊敌。
如‘木已半枯休纵斧’,张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李莼客侍御慈铭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
又如:‘欲解牢愁惟纵酒’,张对以‘兴观群怨不如诗’。
此联尤工,因‘解’与‘观’皆为卦名,‘愁’与‘怨’皆从心部,最妙者则‘牢’字之下为‘牛’,而‘群’字之下为‘羊’,更觉想入非非。
最后,张以‘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李芍农侍郎文田曰:‘若要无情,非阁下之姓名莫属矣。
’众大笑,盖‘张之洞’也。
” ⑨
2、锻炼思维 考对敏才
无情对的创作和应对需要拓开思维,且经常需要用到逆向思维,不失为一种锻炼思维,考试敏才的方法。
梁章钜所编著的《巧对录》中即有如下记录:
有一医士某自夸工于属对。
适游达官之门,方以大缎裁衣,因指缎令对曰:“一匹天青缎。
”某立应曰:“六味地黄丸。
”达官大喜,款之深院,因以“避暑最宜深竹院”七字令对,某立应曰:“伤寒莫妙小柴胡。
”正应对间,忽闻风送花香一阵,又以“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十字令对,某即应曰:“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合座皆为抚掌。
⑩
”
3、讽刺抨击时物弊端
无情对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上下句之间的跳跃度大,往往出人意料,与上句相去千万里。
这个特点使无情对与讽刺抨击中常用的“先扬后抑”、“欲扬先抑”手法契合,而且效果更为强烈深刻,非常适合用以讽刺抨击一些弊端陋习。
此类无情对有:
『例』
白日放歌需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讽刺香港某不正当歌舞厅。
徒令上将挥神笔
惯见霸王搭电车
——讽刺坐霸王车者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
——讽刺李鸿章联。
注:杨三,原名杨鸣玉,昆苏名丑;李二,指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