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
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装饰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广告宣传、征答交际。
1.装饰环境
应该说,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
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有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此话很有见地。
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
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
园林名胜对联,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与藏其宅。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
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
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
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
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名胜风景联在中国楹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
名胜风景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
联语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
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
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清代钱泳在他的《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反过来讲,撰联如造园林,必使浓淡得法,古今辉映,最忌平铺,最忌臃肿,方称佳构。
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剧文学,而且还是很好的园林文学,“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为剧情增色不少。
所说情能造景,亦能生景,原因故在于此。
2.启迪世人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
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
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
诗堪入画方为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
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
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
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撰写一极富教育意义的联句: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此联从大处着笔,却以平实之言道出,显现了极其高度的概括力和号召力。
几十年来,这副对联激发了无数中华健儿为国争光,而今它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体育事业上奋勇拼搏。
3.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
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之情。
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
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
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
上联夸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借用陶渊《归去来辞》字义,说明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可说是对郑板桥恰如其分的评价。
4.祈祥祝福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
《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
从王安石的《春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雅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
自宋代后,人们在桃符上写对子,那时候叫“春贴子”。
《墨庄漫录》书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为王文甫题一桃符:“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在宋代,逐步有了写寿联的习俗。
孙奕在《示儿篇》提到,黄耕庚夫人3月14日生日,吴叔经为其作一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一方面表达对老人高寿的喜悦,另一方面还有祝福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5.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
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
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
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请看程十发所撰一联: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
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联不可多得也。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联语在于及做人之心境。
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分文不取原非易事,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可贪;下联说明做事不可强求尽善尽美,要顺其自然,不可为“名”而做无能为力之事。
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但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
6.鞭挞邪恶
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皆有之。
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当朝。
大则嘲讽时政,小则劝友去疵,不一而足。
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
联句采用嵌字和双关手段,以物喻事。
此联乍看只在写景,实则暗有所指。
“清风”暗指清朝,“明月”隐喻明朝,作者无疑是一位明朝遗老,旧国不在,但钟情不死。
对联饱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虽用意工妙,不免锋芒外露。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
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此联以谐音手法,而化国民党口号。
“税”谐音“岁”,“贫”谐音“平”,对国民政府吹嘘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给予了有力讽刺,使腐败、反动的国民政府体无完肤,收到了许多长篇大论难以达到的效果。
当今时代,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腐化、没落的东西也随之滋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随处可见,在许多报刊、书籍、文章、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讽刺腐败现象的联语,如黎时忠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世有叶公龙反假;
今无伯乐马偏多。
联句上联借“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反其道而行之,以道破“假做真时真亦假”的社会时弊;下联借伯乐识马的故事,对那些买官卖官、任人唯亲的现象给予了无情讽刺,联句用典得当,对仗工整,一语双关,绵里藏针,堪称讽刺联之佳品。
7.广告宣传
利用对联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是古已有之的事情,只不过未冠“广告”之名罢了,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行业联了,因一副好的店联而生意大盛的事情在古籍中时可见之。
江苏泗水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妙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极度形容佳酿之美,试想其味鸟可闻之成凤,其糟鱼可食之化龙,况其精华之酒乎?这种手法容易激起读者的兴致,诱惑力强,收到较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一段时间内可说是妇孺皆之,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很有感染力。
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8.征答交际
应答联作为楹坛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自古有之。
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
好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一问一答可增人兴致;寻胜探幽,心旷神怡之时,一出一对可添无限乐趣。
朋友答对可见其情操,小儿应对可见其聪慧,知己答对可增进友情,陌生人答对可借此相识。
如:
山光扑面经宵雨;
江水回头欲晚潮。
传上联乃罗聘游镇江焦山时所出,正在其苦苦思索下联,正巧郑板桥亦在游玩,代续下联,二人因此结识而成为好友。
应答巧对发展到现在,已从三五朋友间的应答发展到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征集联句,使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参与其间,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对句。
如1982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等单位举办的迎春征联活动,所征五个出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应征稿件达18万多件,尽管限了题,但征稿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涌现出许多佳联。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下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出句与对句皆由当代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的名字串组而成,几个人名自然成句,意义连贯,对仗工稳贴切,实乃联中上品。
征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喜庆场合。
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各报刊电视以香港回归为内容的征联大赛遍地开花,楹界高手辈出,妙联层出不穷。
如获得“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一等奖的湖南省刘人寿的一联: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桐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此联饱含激情,用笔精到,虚实相间,巧用比拟,抒发了炎黄子孙企盼回归,举国同庆,龙飞凤舞的热烈气氛。
联句句尾还巧嵌两个戏剧剧目名称,如画龙点睛,令人读后欣喜无限,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