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节日·教师节
对联集锦
 
 
现代节日·教师节


又红又专;
为国为民。
为国而教;
作人之师。
职业高尚;
教师光荣。
尊师重教;
育才兴邦。
催笋成竹;
润花著果。
心血育桃李;
辛勤扶栋梁。
红梅知春早;
翠柏识岁寒。
春霖滋沃土;
矢志育新苗。
栋梁砥大厦;
桃李芳九州。
栋梁撑大厦;
桃李遍中华。
须尊师重教;
待举栋兴邦。
桃李交谊笃;
橘柚及时登。
桃李及时秀;
桔柚应时新。
碧血催桃李;
丹心育栋梁。
点燃理想火花;
培育建设人才。
培育祖国花朵;
造就建设人才。
踏踏实实做人;
兢兢业业为师。
一片丹心随世古;
千声赞语颂师恩。
一身许国传科技;
两袖清风作人师。
人梯巧搭登攀路;
心血勤浇栋梁材。
千篇新诗园丁赞;
万首衷曲育人歌。
日暖风和开桃李;
笔酣墨浓写春秋。
丹心一片育新苗;
赞歌千曲颂园丁。
乐教梓楠同受范;
喜观桃李广成材。
乐做人梯通大厦;
甘当绿叶托红花。
立足三好育桃李;
着眼四化出栋梁。
且喜满园桃李艳;
莫悲两鬓霜雪寒。
生敬师有礼有貌;
师爱生同志同心。
白发喜见迎春柳;
丹心笑种向阳花。
百年树人成大计;
一心跟党献红心。
毕生心血哺新秀;
一代桃李谱华章。
甘做人梯托俊彦;
但求薪火有传人。
辛勤育得花朵艳;
汗水换来桃李香。
烛炬昭昭辛燃夜;
园丁眷眷总浇花。
旭日灿星照学府;
春风化雨育新苗。
园丁汗香馨苗圃;
教师伟绩振中华。
园丁辛勤一堂秀;
桃李成萌四海春。
备课常伴三更月;
教书总想四化春。
终身育才人人敬;
红烛火种代代传。
举国尊师兴伟业;
全民重教育英才。
热血丹心育桃李;
栉风沐雨做园丁。
热汗染成千顷绿;
丹心育出万代红。
培育名花香天下;
造就栋梁建中华。
教育振兴期学校;
人才陶冶仰良师。
振兴教育期学校;
陶冶人才有老师。
师无长少皆称老;
学有高低总是生。
喜看桃李香天下;
乐洒甘霖育新苗。
喜掬丹心培后代;
好研朱墨写春秋。
喜捧丹心培后裕;
愿遣朱墨画春山。
尊师重教风尚美;
文明礼貌气象新。
尊师重教兴风尚;
育德培才出壮苗。
新诗万首园丁颂;
明月一轮灯火勤。
愿作园丁勤浇灌;
甘为烛炬尽燃烧。
愿做人梯育新秀;
甘为孺子当黄牛。
舞剑吟诗欣笔墨;
高歌流水壮雄心。
勤勤恳恳育桃李;
兢兢业业做园丁。
人才要靠教师培养;
智力须从根部开发。
认真贯彻三个面向;
努力培养四有人才。
讲台展开千秋画卷;
神州绽放万树蓓蕾。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春蚕巧织满园锦绣;
红烛点燃一代心灵。
春蚕织出满园锦绣;
烛炬照红一代心灵。
展宏图基础是教育;
起新步关键在人才。
培养又红又专后代;
造就能文能武新人。
为人师表,诲而不倦;
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立足本职,献身教育;
为人师表,无尚光荣。
育才兴邦,百年大计;
尊师重教,一代新风。
彩笔凌云,腾蛟起凤;
春风化雨,绽李开桃。
重教尊师,人文蔚起;
育才献智,国运昌隆。
尊重老师,以就懿德;
热爱教育,旨成丰功。
似黄牛耕耘知识土壤;
如蜡烛照亮美好心田。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当好人类灵魂工程师。
壮志雄心,攀越峰万仞;
春风化雨,催开满园花。
汗水晶莹,润绿千根竹;
丹心透艳,催开满园花。
甘做园丁,为祖国添秀;
愿化新雨,给桃李送春。
壮志雄心,攀岳峰万仞;
春风化雨,育桃李三千。
重德重才,培养新一代;
自尊自强,争当好园丁。
桃李舞春风,群芳斗艳;
雄心逢盛世,众彦舒才。
掏出丹心,谱写园丁曲;
洒尽汗水,甘当种树人。
潇潇春雨,润满园桃李;
耿耿丹心,育四化英才。
今日十亿人民尊师重教;
明朝万里山河增彩添光。
发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造就开拓创新建设人才。
崇高理想和事业实践者;
优秀文化与道德播种师。
老师心血滋润革命后代;
园丁汗水浇开祖国红花。
习习春风,催开祖国花朵;
丝丝化雨,陶冶人类灵魂。
沥血呕心,赢来满园春色;
精工巧艺,育出一代英才。
东风拂大地,桃李千枝秀;
红日照征程,胸怀一片诚。
育人才,苦口婆心似慈母;
授知识,千丝万缕如春蚕。
实现四化,尤需尊师重教;
坚持改革,方能富国兴邦。
教书治学,心怀四化大业;
立说成家,志在两个文明。
呕心沥血,桃李盛开香天下;
授课传业,英俊辈出光中华。
东风劲吹,老树新枝齐竞秀;
红日普照,嫣红姹紫早争春。
如春蚕,毕生献给教育事业;
似红烛,精心培养建设人才。
松梅傲冬,圃匠何畏风雪日;
桃李妆春,园丁欣迎艳阳天。
伯乐常在,何愁没有千里马;
青山不老,哪怕不出栋粱材。
学海无涯,飞舟最爱迎激浪;
书山有路,骏马更须快策鞭。
妙笔生辉,作文本上洒心血;
忠诚可鉴,心灵深处勤耕耘。
栽桃育李,名花朵朵酬墨客;
崇文重教,妙歌曲曲颂园丁。
做四有新人,广开四化宏业;
倾一腔热血,造就一代雄才。
振兴中华,甘倾热血育桃李;
建设四化,愿献丹心做人梯。
笔醮热汗,写出千秋教育史;
心染彩墨,绘成四化兴邦图。
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义;
卷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豪情不减,一腔热血浇桃李;
白霜日增,满腹文章颂春秋。
愿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锦;
甘为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
竭忠尽智,为四化造就人才;
呕心沥血,替祖国培育新苗。
默默无闻,育出桃李芳天下;
济济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
人民好园丁,爱国为民育桃李;
灵魂工程师,呕心沥血树英才。
沐雨栉风作园丁,给祖国添秀;
匠心巧手育桃李,为四化增光。
作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之火;
化甘露,育桃李浇灌理想之花。
选柱石举栋梁,创造千秋伟业;
挥彩笔蘸春色,描绘四化蓝图。
勤勤恳恳,培养又红又专后代;
兢兢业业,造就能文能武新人。
脚踏晨曦,迎接八九点钟旭日;
身披暮色,培育二十世纪春苗。
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可作表焉。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如春蚕,无怨无忧,毕生献给教育事业;
像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
育才培人,人才成长,看桃李开花结果;
尊师重教,教师光荣,效蜂蚕酿蜜吐丝。
为四化培养人才,愿继晷焚膏,深钻教学;
能一生不减锐气,甘栽桃种李,永做园丁。
生活已无忧,政府更定节加薪,人谁不乐;
教书本有趣,社会又尊师重学,我也高歌。
树雄心,做灵魂工程师,为时代造就一代新秀;
立壮志,当人民好园丁,给祖国培养四化人才。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线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小学教书事不小,影响现在,关系未来,谆谆嘱托寄深情,做到自尊自豪自爱;
先生学业理宜先,掌握本领,积累知识,颗颗丹心怀大志,力争又健又红又专。
60%">

我国教师节的演变:

  教师节,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
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
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
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
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
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了。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在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祝贺节日,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建立用了5年时间——方明先生谈教师节的由来: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
  18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
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
  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走访了85岁高龄为教师节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方明先生,让他谈谈教师节的由来。

  ——教师节的建立用了5年时间

  谈起教师节的由来,方老说:“事情最早要从一份提案说起……”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  案由: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提案人:徐伯昕 吴贻芳 史念海 李霁野 张明养 叶至善 徐楚波 郑效洵 马力可 霍懋征 葛志成 方明 巫宝三 张景宁 叶圣陶 雷洁琼 柯灵<注:原件签名顺序>  理由: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
  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在提案人中,叶圣陶是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
雷洁琼是民进中央第四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徐伯昕、吴贻芳、葛志成、叶至善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
张明养、柯灵、方明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
而方明又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及撰稿人。
  方老接着告诉我们,其实,解放前也有教师节,是每年的6月6日。
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
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像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
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思想也还不普遍。
”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在新中国建立教师节,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的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提案。
  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方明征求过谢冰心、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
冰心先生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习仲勋书记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方明和教育部张承先副部长一起向习仲勋提出建立教师节的事,习仲勋问解放前有无教师节,方明告之6月6日是解放前的教师节,并介绍了1949年6月6日陈毅同志参加上海解放后庆祝教师节的情况。
习仲勋听后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中央。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
全国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办理。
”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
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
报告中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研究,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
……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我们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
”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从1981年到1985年,教师节的建立前前后后经历5个年头。
方明激动地说,“要办成一件事还真不容易啊!”

  ——教师法的诞生

  方明不但为教师节的建立奔走,还为教师法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酝酿、提出、调研、民进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到颁布,方老告诉我们:“前前后后经历10个年头。
”  80年代曾一度出现教师外流的情况,成为当时普教事业发展潜在的危机。
1984年,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全国政协教育组联合对此进行调查。
通过调研,一致认为,必须立法,依法治校,用法律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
  1986年3月,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组的2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尽早制定“教师法”案》。
提案中写道:“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四化建设和国家兴衰,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的大事。
但长期以来,没有把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放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以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我们认为应尽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1986年初,方明收到广东石人嶂钨矿中学教师朱源星寄来的《教师法》设想稿,这是真正来自群众的第一个《教师法》文稿。
在此基础上,全国教育工会草拟了《教师法》初稿,并将草案和有关资料分送给民进中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同志。
之后,全国教育工会和上述四家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联合起草小组,方明任组长。
  1986年4月,在调查研究,约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座谈的基础上,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梅克执笔,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草案<一稿>。
通过全国教育工会和民进中央两个渠道,组织了约有一万人参加的讨论。
广大教师对此事非常关心,纷纷献计献策,并寄予厚望。
起草小组又写出草案的二稿、三稿、四稿。
  1987年,中国教育工会在青岛召开《教师法》研讨会。
同年,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教师法》研讨会。
联合小组均派人参加会议。
  为使《教师法》尽快出台,1988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一次大会上,方明和民进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葛志成联名作了“制定《教师法》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发言。
发言指出:“根据两年来就起草《教师法》与广大教师的接触和思考,我们深深感到,必须通过立法,把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待遇、培养和进修、考核和奖惩等等肯定下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建立一支合格的而稳定的教师队伍。
”  方明呼吁,必须正视当前出现的“教师危机”,加强制定《教师法》的紧迫感。
教师危机,实际是教育危机,民族危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制定教师法的目的,既要规范教师,激励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提高教育质量。
又要规范社会,使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和支持教师的工作,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把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终于颁布。
对于此,方明难忘地说:“许多同志,包括起草的、研究的、组织工作的,以至数以万计参加讨论的都为教师法的诞生出了一份力。
至于我们的贡献是很微薄的,不过我们是努力的、真诚的。
教师法作为国家的一部重要法律,主要是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家教委的工作成果。
”  听着方老真诚谦虚的话语,我们感慨很多。
言谈中方老说,他非常赞赏陶行知先生的这两段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方老是这样做了,他为教师谋权益,惟独没想他自己。
  方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生。
1917年出生,江苏无锡县人。
1935年春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是上海教师运动地下党的负责人。
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0年担任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世界工联产业——教育工会国际副主席。
50年代至“文革”前,方明年年率教师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并多次见到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
1964年方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1978年起,方明连续担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七届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方明1979年担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分党组书记。
现在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原载2002年9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教师节”最早倡议人——王梓坤教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突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
”说起关于“教师节”的倡议,朴实坦诚的王梓坤教授实在说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来,就仿佛一件很平常的事儿自自然然就发生了一样。
但是,这位从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一户贫农家庭走出来的院士内心深深的教师情结,却让一切变得清晰了:王梓坤教授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当一名教师是他从小的心愿。
当他23岁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义无返顾地选择到南开大学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教师。
教师也就成为他一生的事业,他曾经有当选天津副市长的机会,却辞而不就,在1984年5月来到全国最高师范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校长。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梓坤教授说:“当时文革结束已经好几年了,社会舆论很尊重教师,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很重视教育,认为‘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他们很关心改善教师地位、待遇的工作。
但是,当时许多地方领导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只知集中精力抓经济生产,教师的地位、待遇的实际改善步伐还不大。
来北师大这个全国师范排头兵院校担任校长后,我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办好学校,如何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这个念头一直在心里盘旋。
也许就因为这,才有了那天早上的倡议吧。
”  那天是1984年12月9日,王梓坤校长一早起来,“突然”有了给教师设立节日的念头,他习惯性地在5点钟就来到办公室准备工作,想把这个想法告诉谁,但还没人上班。
早上8点,他第二次来到办公室,就直接把电话打到自己认识的一位《北京晚报》的记者那里,并告诉对方这个想法,得到这位记者的赞同。
第二天,《北京晚报》刊出了题为“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一条200多字的简讯,简讯中写到:“……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的活动,该月的一日即定为全国教师节。
王校长认为,尊师重教月可定在每年寒暑假前的二三月或八九月份。
……”于是,这条短短的简讯就成为倡议设立教师节的最早文字记载。
  大约一周后的12月15日,王梓坤校长为了进一步推动此倡议,召开了一个座谈会,邀请了北师大著名教授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贤智、黄济、赵擎寰等人参加讨论,这个倡议得到教授们的一致同意,并联名向社会提出。
第二天,《北京日报》登出了关于这一倡议的简讯,但这条简讯编加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倡议每年九月为尊师重教月建议九月的一天为全国教师节”。
这是设立教师节的倡议第二次出现在媒体上。
  王梓坤教授在两次公开发出倡议后,认为已经做了一名教师、一个校长的最大努力,于是又埋头到繁杂的学校事务中。
但是,相隔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在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我没想到这么快就宣布设立教师节,……第一个反应是非常非常高兴,并立即开始着手准备第一个教师节的庆祝工作。
……学生们在庆祝大会上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横幅,让我感动万分……”  王梓坤教授并没有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他认为,人大这么快就出台决议,说明当时的社会舆论对教师是关心的,关心教育、关心改善教师地位待遇的大有人在,也许中央早有这个意向,还没有公布,他的倡议只是与之巧合罢了。
他说:“我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两次发出倡议后,我的精力也主要扑到校务上,没有再多做什么。
而和我同时发出倡议的许多老师,像黄济教授就是政协代表,还有其他关心教师的人们,他们有更多机会提到此事,促成此事。
”  王梓坤教授很高兴有了教师自己的节日,而不管是不是他的倡议起了作用。
他获知人大决议时的第一个反应是“非常非常高兴”,并立即投入准备工作,迎接第一个教师节。
当年为此忙了些什么,王梓坤教授已经记不清了,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全校师生庆祝大会上,学生们打出了一条横幅,上书“教师万岁”四个大字。
多年以后,王梓坤教授回忆起这一幕,依然很动情:“我感动万分,也非常骄傲!”  “国家发展要依靠‘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其中教育是基础,发展教育就必须为教师做实事,教师节只是一个契机,日常工作中重视教育更加重要。
”  说起十几年来的变化,王梓坤教授认为,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与先前相比,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节”的设立促进了全国人民、各级党政领导尊师重教的积极性,成为各地为教师办实事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成为检验尊师重教工作的重要时期;它的设立提高了教师地位,也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梓坤教授认为,现在仍然有一些地区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校舍倒塌的报道也时有所闻,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还有很多困难。
因此,他希望把“教师节”这个全国教师的节日纳入“科教兴国”大战略之中,继续深入为教师、教育办实事,决不停留于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地位和生活,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
“这才是设立‘教师节’的最终目的所在。

毛泽东和宁师首任校长周震鳞的交往:

  毛泽东对他的老师徐特立的敬重和关心,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何止如此,他对徐特立的老师周震鳞老先生,同样十分敬重和关心。
  周震鳞本世纪初在长沙望麓园沩宁试馆创办宁乡师范,1905年他慧眼识才,破格免试招录徐特立就读。
徐特立在这里接受了很多新思想和新知识,走上了反对康梁而信仰孙文的道路。
  毛泽东早在辛亥革命之后不久组织学生军时,就曾听过周震鳞的演讲,对周震鳞关于推翻帝制、要求共和的革命思想印象很深。
后来通过徐特立和周震鳞的族侄、他在湖南一师的同窗学友周世钊的介绍,对周震鳞有了更多的了解。
周震鳞早年在湖南办学,开发湘省风气,培养革命人才,功绩卓著;他又是华兴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同盟会最早的会员,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震鳞已74岁高龄,由程潜安排,住在长沙下麻园岭,长沙军管会每月送给500斤大米,作为他和家人的开支。
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但仍惦记这位为湖南教育和革命作过贡献的老人。
1951年8月底,他嘱咐周世钊写一份报告,然后由自己批示,请湖南省政府的同志,在国庆节前护送周震鳞来京。
并且决定,在周震鳞来京参加观礼后,留他在北京定居,可安排在文史研究馆工作。
9月,毛泽东又致电周震鳞,邀请他进京参加国庆观礼。
1951年国庆前夕,周震鳞从长沙到北京抵京翌日,毛泽东即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周震鳞,毛泽东约来作陪的有刘少奇,李济深,邵力子,章世钊,王季范,徐特立,周世钊等,这些人多为周震鳞的故交旧友,见到毛泽东和这些老朋友,周震鳞兴奋不已。
毛泽东平易近人,对周震鳞十分尊重和亲切。
周震鳞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毛泽东风趣地说:“您老人家真健旺,有蛮大的劲啊!”接着,指着周震鳞和徐特立两位老人对大家说:“徐老是我的老师,道老(周震鳞字道腴)又是徐老的老师,这么一来,道老可算是我的老师的老师,是我的祖师爷了。
”说罢哈哈大笑。
周震鳞深为毛泽东的豁达胸怀所感动,无拘无束与毛泽东交谈起来,述说自己一生追求和对新中国繁荣景象的感受。
在座诸人也都畅所欲言,尽欢而散。
这年国庆节,周震鳞作为毛泽东亲自邀请的客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面对天安门前欢腾壮观的群众游行队伍,心潮澎湃。
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握手的人很多,但毛泽东没有忘记他的老师的老师,他健步走到周震鳞身边,握住他的手,使周震鳞再次沉浸在幸福的暖流中。
  周震鳞到北京后,住在北京饭店。
有一次毛泽东去看望他,适逢王季范也在这里,毛泽东深情地对两位老人说:“你们两位都是湖南著名的教育家,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人才啊!”并再一次向周震鳞说:“徐老是我的老师,您又是我老师的老师。
”毛泽东按照他对老师关照的惯例,让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人员,给周震鳞送去皮箱、棉衣裤、皮大衣,逢年过节还送去现金。
  周震鳞在北京定居后,全家住着一个宽大的四合院,政府每月发给他优厚的生活费用。
毛泽东还经常派人把国际友人、兄弟民族送给他的礼品,分送给周震鳞。
周震鳞生病时,及时得到最好的治疗。
周震鳞在耄耋之年,还常常被邀参加一些国事活动,每年“五一”、“十一”在天安门城楼观礼、观赏焰火。
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各种会议时,毛泽东总要走到周震鳞跟前,与他握手交谈。
  最叫周震鳞及其家人难忘的是,1961年春节,在这最带亲情色彩的节日里,毛泽东派人给周家打电话来了。
毛泽东说他想见周震鳞,并特别关照:“老人家来的么?不要特别换衣服,莫着凉……”周震鳞十分高兴,身着便衣,戴着毛巾,前去见毛泽东。
见面时,毛泽东热情地握着周震鳞的双手,十分关心地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当时摄影师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令周家几代人为之激动的珍贵照片。
周震鳞回到家中,内心仍难以平静,他手抚银髯,乐呵呵地对儿孙们说:“毛主席十分乐观,论今道古,胸有成竹,中国就是再大的因难也压不倒他。
”  周震鳞尽管年事已高,须发全白,双耳重听,但由于毛泽东的关怀鼓励,目睹国家由动乱落后走上独立强盛,心情十分舒畅。
他怀着对新中国的一腔热情,积极参政议政。
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对教育、科技、体育和统战工作,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
1964年3月28日周震鳞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毛泽东送了花圈,对这位教育耆宿,他老师的老师,老同盟会员和民主革命先驱,表示了最诚挚的敬意和深切怀念。

外国的教师节:

  委内瑞拉 每年1月15日为教师节。
这天除庆祝大会外,还有向教师献花等敬师活动。

  泰国 每年1月16日为教师节。
这天全国学校放假,隆重庆祝。
各地的庆祝仪式上,向当年退休和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颁发奖状并献花。

  苏丹 从1971年2月24日起,全国实行教育改革,将这天定为教师节。
中、小学一律放假一天,以示庆祝和纪念。

  捷克、斯洛伐克 每年3月28日为教师节。
前后一周之内,全国广泛而隆重地举行尊师重教活动。
国家向优秀教师颁发勋章或授予荣誉称号等。

  德国 每年6月12日为教师节。
各地开展尊师敬师活动。

  匈牙利 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一为教师节。
节前,国家要召开教师代表大会,表彰和命名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的还颁以重奖。

  朝鲜 为纪念金日成主席1977年9月5日发表《社会主义教育提纲》,将这天定为教师节。

  印度 每年9月5日为教师节,而每年11月14日的印度儿童节同时定为印度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美国 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
这是中美建交前的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的。

  前苏联 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为教师节。


阅读: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