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春夏秋冬
对联集锦
 
 
传统节日·春夏秋冬


芳节;
青阳。
东回斗柄;
北望素云。
初行木德;
始正农祥。
青鸟氏司启;
苍龙帝迎晨。
二十四番花信;
一百五日韶光。

孟 春

虫启蛰;
鱼上冰。
三阳开泰;
万物登明。
律中太簇;
月号孟陬。

仲 春

如月;
发雷。
玄鸟至;
仓庚鸣。
文昌诞日;
释迦生辰。
原荑绿柳;
囿发红桃。
山出宝鼎;
律中夹钟。
鬻蚕市传之月望;
扑蝶会盛于花朝。

季 春

祈麦;
卖花。
月为寎;
日在娄。
燕酬莺语;
花杂絮飘。
鸣鸠拂羽;
戴胜降桑。

朱明;
长羸。
祝融作辅;
炎帝持衡。
火取枣杏;
俗荐麦瓜。
当阶梅雨;
满院桐云。
南郊迎气;
北窗纳凉。
盛德在火;
长日如年。
薰琴解愠;
兵戟象阳。

孟 夏

五香沐沸;
百宝成船。
仲吕协律;
四月为余。
农忙蚕月;
会集龙华。
物皆华实;
气尚清和。
王瓜生,麦秋至;
蝼蝈鸣,蚯蚓出。

仲 夏

皋月;
庆云。
榴花照眼;
萱草舒眉。
日在东井,律中蕤宾;
农乃登黍,羞以含桃。

季 夏

且月;
炎辰。
瓜战;
榕荫。
土润浔暑;
律中林钟。
陈冰蚕锦;
渍白龙皮。

伏 日

麦瓜初熟;
汤饼宜陈。
庚金斯伏;
火德方炎。
赐红绫扇;
置碧筩杯。
雪槛冰盘,浮瓜沉李;
寒泉白玉,平湖绿波。

素节;
白藏。
鹤警露;
虫鸣秋。
蓐收执矩;
少昊司晨。
火取楢柞;
叶落梧桐。

孟 秋

月为相;
火始流。
白燕集;
寒蝉鸣。
凉风至;
白露零。
律中夷则;
斗指西方。
溽暑已阑蝉尚响;
清商才到雁同来。

仲 秋

是为壮月;
快哉新凉。
律中南吕;
职授东卿。
蛰虫还户;
群鸟养羞。
雁来燕去;
蘋白蓼红。

季 秋

玄月;
暮秋。
霜始降;
日在房。
乐颁大晟;
律中无射。
芝生紫色;
鞠有黄华。

水澄清月;
草霭繁霜。
北郊候气;
南至书云。
御以旨蓄;
履此玄英。
盛德在水;
急景凋年。
槐檀斯改;
松柏后雕。

孟 冬

地冻;
岁阳。
良月;
小春。
礼重烝祭;
律中应钟。
梅岭先放;
场谷毕登。

仲 冬

畅月;
寒辰。
荔挺出;
芸始生。
黄钟应律;
白虎澄宵。

季 冬

涂月;
腊辰。
清祀;
嘉平。
岁聿云暮;
星回于天。
萱凌雪色;
柳泄春光。
日穷次,月穷纪;
雪中竹,风中梅。

闰 月

岁余为闰;
月乃非常。
候占桐叶;
数厄黄杨。
75%">

春天的气候特点与保健: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宋代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早春的气候特点描绘得维妙维肖。
春天乍暖还寒,是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稳定且多风的季节。
  春天的冷暖骤然变化,使人免疫与防御功能下降。
北风呼啸产生的噪音不但对人中枢神经造成极不利的影响,而且导致气候干燥,使人口唇干裂、鼻咽粘膜干燥、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冬眠”后开始滋生繁殖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便会乘机肆虐,所以春天最易导致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以及猩红热、水痘、风疹等病的发生与流行;这种冷暖无常、气温骤降或气压剧升的异常天气,也容易造成机体交感神经失调,引起毛细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容易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发生。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多风天气,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真菌等,因此对过敏性体质之人最容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荨麻疹等。
过敏性体质,尤其有上述病史者,要时刻注意远离过敏源。
  春天气温气压温度多变的特点,使人的情绪活跃并随之变化。
易出现沮丧、抑郁及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
特别是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史者,对这种天气最为敏感,容易复发。
据统计,每年3-5月份是精神病复发率最高的时期,故民间有“春天到,痴子闹”之说。
  春天机体代谢旺盛,胃纳增强,胃酸等胃液分泌增加,加之春天情绪不稳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因而容易引起胃溃疡等病复发。
此外,春天还是鼻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结核病、甲肝的高发季节,均应重视预防和治疗。
总之,春天气候多变,对人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影响较大,因此春季应特别重视顺应自然适应气候的变化。
要随时注意增减衣服,年老体弱多病之人不宜过早脱去冬衣,以免受寒;还应多参加室外活动,早睡早起,以适应春天生机勃发的特点,维护身心健康。
  要注意科学饮食:一、饮食结构合理调配。
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
因为春季尤其是早春时节天气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
要养成在一天较早的时候摄取大部分热量的习惯,理想的安排是:早餐摄入热量多,中餐次之,晚餐最少。
同时要少饮酒,因为滥饮会使人昏昏欲睡,干扰了正常的睡眠;酒精也是一种利尿剂,会引起脱水而影响体力。
  二、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含钾食物。
气候的变化会使人在春季感到疲乏,即所谓的“春困”。
蛋白质中的酪氨酸是脑内产生警觉的化学物质的主要成分,可多摄入鱼、鸡、瘦肉、低脂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此外,蛋白质中的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能力的功能。
钾能帮助维持细胞水分,增强机体活力,应适当多摄入水果、豆类及海带、紫菜、干贝、瓜子等富含钾的食物。
  三、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春天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应多摄取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和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并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蔬菜和水果。
此外,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可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富含维生素E,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四、保持饮食的清淡。
春季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因为油腻的菜肴会使人饭后体温、血糖、情绪发生变化,产生疲软现象。
在做菜时可适当加入一些调味品,以刺激味觉神经,增加食欲。
夏季的气候特点与保健:  从立夏到立秋这段时间,其气候特点是酷热多雨。
有首“夏日九九歌”总结了从夏至到中秋的气候特点: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揩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避露水;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夜眠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九九加一九,已经过中秋。
整个夏季,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新陈代谢也极其旺盛。
《理虚元鉴》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
”这是夏天养生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要防止暑热之邪伤人;第二,不要为了避暑而伤了人体阳气,即还要注意养阳气。
  注意居室凉爽 夏天,一定要将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从而使居室拥有较宽敞的空间。
每天,将南北两向的门窗打开,空气对流而生的自然风,可使居室满屋生凉透爽。
将向阳的外窗户上方装上凉蓬,这样能将烈日直射带来的热量阻之窗外。
用淡绿、浅蓝、瓦灰、乳白等色彩装饰墙面、天花板、窗帘、沙发套,可令人觉得清凉爽气,这是因为冷色调的色彩,可使人心理滋生凉爽感。
若在墙上挂一幅《冰山雪峰图》或《秋山枫叶红》的油画,能达到心底生凉的效果。
  重视饮食养生 首先,在菜和菜汤中要适量加点盐,这是由于高温下,大量出汗体内有相当量的盐分随汗排出。
盐的供给量要适当加量,也不能太多。
其次,要多喝点饮料,但饮水需注意多次少量饮用,每次不超过300~500ml,清凉饮料温度以10℃为宜。
茶叶、可可、咖啡、绿豆汤、乌梅汤,除能补充水分外,还有轻度兴奋作用,有助于解除疲劳,改善食欲。
在夏天,最好多吃点西瓜,又解渴,又祛暑。
第三,要适当补充维生素。
应首先考虑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
一般认为,每日饮食中最好分别含有以上三种维生素0.5mg、0.3mg-0.5mg、150mg-200mg。
最后,要多吃些水果、蔬菜、瘦肉、动物内脏、鸡、鸭、蛋等。
相反,脂肪的供应量应适当减少,若过于油腻,就会引起厌食。
夏天,往往食欲下降,所以,在饮食中要注意色、香、味,并适当吃些粗粮。
酸味和辛辣的调味品,有增进食欲作用,可适当多吃。
  不可忽略睡眠保健 夏天,体内物质和能量一般消耗较大,因此,睡好觉就显得十分重要。
古人云:“能眠者,能食,能生长。
”这一点在夏天对于一些身体虚弱的人、高温作业下工作的人,尤其不能忽视。
睡眠保健的另一方面,是要节制性生活,以免损伤人体阴精。
  身体锻炼讲方法 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生火”,因而,这时的健身应以避暑热而从清爽为主。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上的自我宁静,便是炎夏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
旅游、避暑、游泳等诸项活动,是暑天健身的有益活动。
这些活动的好处在于:置身于自然之中,精神轻松愉快,既能避暑消夏,又可锻炼身体,确实是盛夏有益的健身活动。
祖国医学认为,夏天人体阳气最易向外发泄,故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迎着初升的太阳坚持室外锻炼。
若在夏季能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分钟左右,所得的紫外线能使用一年。
  防病保健 夏令酷热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造成疰夏、中暑。
疰夏的主要表现是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此病主要反映了胃肠消化功能减退。
故减少食量、少吃油腻、减轻胃肠负担,是预防疰夏的主要措施。
要多喝些防暑饮料,如酸梅汤、西瓜汁等,野外作业者要戴帽子,避免曝晒。
炎夏季节要预防“热伤风”。
大热天,却偏偏有人发生流涕、鼻堵、打喷嚏,甚至于发烧,同时又汗流浃背。
这种现象俗称“热伤风”,其实就是感冒。
感冒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染的常见疾病。
病毒与细菌是引起感冒的根源;受凉、人体抵抗力下降是造成感冒的条件。
由于有的地区气温一日之间波动颇大,早、中、晚温差可达10℃,所以易使人在夜间熟睡时受凉。
又因炎热影响休息,于是当身体处于疲劳、受凉状态时,抵抗力相应减弱,感冒病毒或细菌即会“乘虚而入”。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虽然也经常接触各种病菌,却很少发病,说明感冒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力弱强有重要的关系。
因此,预防夏季感冒同样需从增强机体抗病力入手。
如适当锻炼身体,多呼吸清新空气;坚持冷水洗脸、擦身。
还要避免体力过度消耗,应有足够睡眠时间;衣着随凉热添减,不要睡在露天,以免受凉。
少去人员密集场合;患有慢性鼻炎、咽喉炎的人易感冒,要认真进行治疗。
盛夏要特别预防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炎夏易发的疾病。
轻者头昏脑胀、心慌、恶心、呕吐,重者突然昏倒、脸色青紫、出冷汗、脉快而弱、呼吸急促甚至停止。
中暑是由于患者较长时间在日光下曝晒或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引起的。
预防中暑的办法是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不要在闷热的环境下工作、学习。
野外工作时,最好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劳动一段时间后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
注意多喝清凉饮料、凉盐开水、绿豆汤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发现中暑者,应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或用酒精遍擦全身。
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能力。
也可针刺人中、曲池等穴位。
重患者应尽快送医院。

秋季的气候特点与保健:

  立秋之后,早晚凉风时至,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
多事之秋,如不注意养生保健,易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即可发生腹泻。
秋季腹泻主要有两种,一是由菌痢、食物中毒、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一是轮状病毒所致的婴幼儿腹泻。
前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而后者则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对婴幼儿要加强养护,尤其是饮食调理,并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发生腹泻之后,应及时就医,腹泻严重者,须立即救治。
  秋凉之际,略显温热潮湿的气候,为蚊子的孳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而成为蚊媒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由蚊子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均是由蚊子叮咬病人后,再次在健康人身上吸血造成的。
乙脑主要侵犯儿童,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而且预后较差。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作时有典型的发冷发热症状,但发作无规律的恶性疟疾危害较大。
此外,蚊子还能传播丝虫病及登革热等,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蚊媒性传染病,关键在于彻底消灭蚊子。
进入秋天以后,要注意净化周围环境,搞好室内卫生,夜间在室内充分利用灭蚊器灭蚊同时亦要保护好皮肤,严防蚊子叮咬。
  在秋高所爽、繁花似锦的黄金季节,还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尽管发病率没有春天高,但也不少见,如花粉症、支气管哮喘等。
这类发生在秋天的过敏性疾病,症状与春天发生者相同,均是由于接触空气中的各种过敏物质引起。
在此时节,既往有上述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要多加小心,注意自身防护,避开致生敏源,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及尘埃等,并留神气候变化。
一旦发生,应及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深秋,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气候开始变冷,并常有寒流侵袭。
寒冷刺激,尤其是强冷空气,能影响气管、支气管以及心、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对这“两管”疾病要“双管齐下”,严加防范。
  秋风落叶,令人触景生情,老年人容易引起垂暮的心态从而导致疾病。
此时,应顺应时令,重视养生,特别是要注意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秋练。
秋练是指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要多进行体育活动,并让身体多“冻”着点。
俗话说:“春捂秋冻”,气温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运动要因人而异。
如散步。
打球。
做操。
打太极拳。
气功。
慢跑等。
二是坚持秋防。
秋防是指预防秋季易于感染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如感冒、气管炎、胃炎。
关节炎等。
有支气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则要注意适当保暖,不受冻,防止旧病复发。
三是坚持秋养。
秋养指饮食调养和适当休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
祖国医药著作《素问》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
秋季气候干燥:应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
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红枣等柔润之品。

冬季的气候特点及保健:

  冬季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
“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
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界是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
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
“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
因此,冬季保健就显得更为重要。
  冬季的饮食原则 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
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
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顺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保证热能的供给。
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对于老年人来说,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老年人的其它疾病,但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的分解代高谢增强,人体易出现负氮平衡。
蛋白质的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15%~17%为好,所供给的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可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蔬菜的数量既少,品种也较单调,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这一现象更为突出。
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不少老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
其防治方法首先应扩大食物来源,冬天绿叶菜相对减少,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
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
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去瘟毒作用。
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
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
只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还是可以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的。
冬季的寒冷,还可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使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使上述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应及时予以补充。
可多吃些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
如有钠低者,做菜时,口味稍偏咸,即可补充。
  冬季保健的误区 冬季,有不少有碍健康的生活习惯,常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戴口罩防冷: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蒙头睡觉:把头蒙在被窝里,感觉上暖和一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故蒙头大睡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热水洗脸:冬天人的面部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遇上热水时迅速扩张,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饮酒御寒:饮酒后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酒劲过后,因大量热能散出体外,反而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手脚冰冻用火烤:冬天手脚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瘀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局部性瘀血,轻的形成冻疮,重的造成组织坏死,所以,冰冻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擦,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皮肤发痒用手抓:冬天因干燥感到浑身发痒时,切不可用手抓挠,否则易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防治方法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饮烈性酒,勤洗澡,勤换内衣,瘙痒严重者,可服用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也可涂些炉甘石洗剂或涂搽肤轻松软膏治疗。
  冬季的科学进补 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
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
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可选食:粳米、籼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谷豆类;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萝、荔枝、桂圆等水果。
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
老年人每天晨起服人参酒或黄芪酒1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
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
将牛肉适量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有益气止渴、强筋壮骨、滋养脾胃功效。
阳气不足的老人,可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
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