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腊八节
对联集锦
 
 
传统节日·腊八节


殷曰清祀;
夏号嘉平。
葭灰吹陆北;
梅萼破枝南。
戊社酬神喧腊鼓;
丁农分肉试鸾刀。
侵凌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洛下僧分腊八粥;
吴中市有上元灯。
祭虎迎猫循旧例;
廋羊伏腊纵新谈。
三代之英,有志未逮;
一年得顺,既腊而归。
 

春节之序幕——腊八节: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人们便认为这是天地诸神及祖先帮助护佑的结果,于是便要举行盛大的祭典,来祭祀掌管风、雨、田、农的天地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谢,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
又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较空闲,所以,腊祭常于年底举行。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举行腊祭的岁终之月称为“腊月”了。
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
据一些典籍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作为岁终的“腊月”固定下来。
可直到此时,腊祭举行的日期仍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多数的腊祭都定在了十二月的戌日即腊月初八这一天,再加上当时腊祭所祀之神又正好是8位,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
此后,腊八之说便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
  古时,人们在腊日这天除了要祭祀诸位神灵和自己的祖先之外,尚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汉时曾规定腊日以猪羊祠社稷,此日纵吏民宴饮。
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为藏钩之戏。
六朝时每逢腊日,村人们要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
如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中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
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乃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
”以金刚力士之威势来驱逐邪神、佑护来年五谷丰登和平安吉祥。
唐时,腊日这天帝王要召群臣赐食口脂、腊脂,谓之“赐腊”。
宋熙宁以后,宫廷之内亦有腊日赐君臣口脂、面药之礼。
在过去,腊八节也是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起,许多人家就开始忙于杀猪、打豆腐、腌制腊肉、采购年货,使年的气氛变得日渐浓厚;而现在的腊八节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些敬神贡佛、祭祖逐疫迷信色彩,流传的节俗一般也仅有喝腊八粥这一项了。

腊八粥的来历:

  对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各地说法不一。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绝欲苦行六载,并因此而变得形销骨立,体虚神衰。
某日,到尼连禅河沐浴后,饿昏倒地。
以杂粮掺野果,用清泉煮粥,释迦牟尼喝完粥后,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苦思静修,并终于在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觉悟正法,得道成佛。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佛家并定此日为“佛成道日”,并在每年的这天,举行盛大的法会。
  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
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岳飞遭奸臣陷害,被扣军粮,百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岳军混合而食。
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以后这个日子,百姓们都要煮腊八粥,怀念岳飞和岳家军。
宋代最盛行喝腊八粥,无论宫廷、官府,还是寺院、百姓家,都争相煮腊八粥。
《武林旧事》载:“十二月八日,即寺院与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亦叫“五味粥”或“八宝粥”。
还有一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羊,经常挨饿,一天他在房间里发现一个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烧熟充饥,便伸手去掏,掏到深处,发现里边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的积粮,他把这些杂粮煮成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
后来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厌了,腊八这一天想起当年的一锅杂粮粥,就命御厨将五谷杂粮煮粥而食之,并赐名为“腊八粥”。

 
“腊八”的名称来历: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我国相沿成俗的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习俗叫做腊月。
“腊月”一词起源很早,据《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汉应劭《风俗通》引《礼传》:“周日大蜡,汉改为腊。
”这就是说,腊月之说在原始社会从狩猎时期刚进入农业初期的时候,即史前传说的神农氏时代就开始了。
相传从周代起,我国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了。
腊,本为岁终的祭名。
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
”古代农业社会,一切的风俗习惯都免不了与农业生产发生关系。
农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较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是比较空闲的。
所以,人们常于大收成之后的年底,举行盛大的祭典。
祭祀祖先,祭祀司管风雨田农的神灵以及天地诸神以求来年丰收,避灾迎祥。
因为要祭神祀祖,便得去猎取野兽。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史记·秦本纪》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腊”的记载。
因为腊祭在十二月举行,这样,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了。
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畦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共为八种。
因此又称为“腊八”。
传说,汉代以前,腊祭虽都在十二月,但日子并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汉以戌日为腊,魏以辰,晋以丑。
”后来,人们为了好记,又因多数人订在戌日,戌日又正好是腊月第八天,应上祭祀八神的腊八,到了六朝,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了。
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那时,若是祭前猎取的野兽很多,一时吃不完,就清洗干净抹上盐,风干起来,留着慢慢地吃,因为是腊祭剩下来的,所以叫作腊味。
现在很多人不一定明了“腊”的来源和本义,但在冬季制作和食用腊味的风俗,却倒是全国一样的。


阅读: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