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教育联语
对联集锦
 
 
毛泽东的教育联语

陈杨桂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功可盖世的政治领袖、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其逼人的才气和伟人的情怀,既体现在气势磅礴的诗词文章和书法作品中,也闪烁在短小精悍、灵活自如的对联中。
他的对联,在其浩瀚的诗文巨卷中,虽然并不十分起眼,但内容丰富多彩、风格活泼多变,在现代联坛,让人叹为观止。
现撷取和教育有关的联语数条,与读者共享。


濯足;修身。
    
 
  1903年,年方10岁的毛泽东在南岸私塾师从邹春培先生读书。
邹先生在教学生背诵经书之外,还开始让学生练习“对字”。
所谓“对字”,就是先生出一个“字”或一个“词组”,让学生对上一个相对应的“字”或“词组”,以训练学生辨别词性、把握词语组合的能力。
毛泽东自幼读书,聪明颖悟,超出一般学生,每次“对字”,都能出色完成。
一次邹春培外出,让学生们在学堂内温书,毛泽东却带着大家到门前的水沟里玩水。
邹先生回来见了很生气,要学生对对子,对不上的要挨打。
他出了“濯足”, 就是洗脚,毛泽东对“修身” ,就是修心养性。
小小年纪就知道学生在校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邹先生认为对的妙,竟免了对学生们的罚打。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题此联以自勉。
整联的主旨在强调一个“恒”字。
既反对不顾身体健康的苦熬苦学,又反对一曝十寒的忽热忽冷。
“一曝十寒”,语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关于此联,其上联有的书写作:“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此联根据明代胡胥仁的:“若有恒,何必三更曝,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写而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也是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毛泽东撰写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联,题赠堂妹毛泽建。
联句出自《鹤林玉露》:“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说明只要持之以恒,看似很小的力量,也能取得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功。
联句浅显通俗,寓意深刻,给了毛泽建以极大的教育,使她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磨炼出刚强的意志,表现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1918年6月,毛泽东在一师毕业,被聘任为该校附属小学校长。
教师们请毛泽东为学校写了这副楹联,刻在竹板上,悬挂在礼堂内。
联语通俗易懂,表达了毛泽东对当时学生们的勉励与希望。
上联表达主人翁思想,世界是属于青少年的;下联倡导为社会服务思想,人人为社会服务,国家就会强盛起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49年4月21日,年仅16岁的马四姐参加了渡江战役,因战绩突出,被授予“渡江英雄”称号。
后来,她被邀请参加了开国大典和1951年国庆庆典。
1951年国庆节期间,毛泽东特意为这位没有正式名字的马四姐取名“马毛姐”。
他说:“‘马’,是你家的姓,名字的第一个字就跟我的姓了。
”他知道马毛姐上学了,便高兴地题了这副对联送她。
对联寥寥八字,言简意赅,寄托着伟大领袖对马毛姐、也是对全国所有少年后辈的殷切希望。
后来,这副对联一度成了全国所有中小学共同的校训。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1950年,应曾在一师同学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周世钊之请,毛泽东为母校湖南一师题句:“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这两句题词,虽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但由于含意深刻,相反相成,字数一致,节奏对称,具有对联艺术形式美的部分特征。
联语勉励师范学生虚心学习,为日后为人师表打下结实的基础。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52年6月2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行成立大会,毛泽东题写了这副对联。
联语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方针。
新中国建立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工作都是遵循这副对联的思想的。
这副对联的构思非常精妙,说明了发展体育运动的重大意义,在于增强全国人民的体质,这是强种强族的大事,这是洗刷帝国主义污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耻辱的大事;规定了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性的目的和宗旨,揭示了发展体育运动与增强人民体质之间的因果辨证关系。

 

  同样阐明学校必须重视体育工作的观点,还在毛泽东的一副挽联中反映了出来,请看: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上个世纪初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不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不重视体育锻炼。
1917年因生病而死去的学生竟有7人之多。
该校学友会为死者举行了追悼仪式,毛泽东怀着悲愤、沉痛的心情写了上面这副挽联。
上联设问,下联作答,既有对学校不大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缺乏对学生健康关心的批评,又有对某些只注重读书,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警省。
挽联用白话写出,通俗明了,对仗虽不十分工整,却有 “文体解放”的大众意味。



阅读: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