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楹联
对联集锦
 
 
毛泽东与楹联


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毛泽东作为当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杰出的诗人,他对楹联十分喜爱,并多处批注,从他在读梁章钜《楹联丛话》叙孙髯题昆明大观楼联处的批语中可见一斑。

  梁章钜,清代文学家。
他的著作《楹联丛话》早在道光年间便有刻本。
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毛泽东读的并在上面批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这个版本。
书中所叙康熙年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联时流传甚广并颇受推崇的一副长联。
他的这副长联至今仍悬挂于大观楼上。

  毛泽东对该联深为喜爱,为此也读得甚为仔细,一一数了字数,指出为“一百八十字”,以纠正梁章钜“一百七十余言”的不准确的说法。
这副长联的上联摹江山美景,下联写历史演变,全联洋洋洒洒,气势宏大,并开启了长联风气。
梁章钜则认为,此联虽有气势,“究未免冗长之讥也”。
毛泽东不同意梁章钜的这个观点,认为“此评不确”。
毛泽东认为该联“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可谓旗帜鲜明。

  与梁章钜同世的著名学者阮元曾给梁章钜写信,认为原联中歌颂了汉、唐、宋、元诸朝,漏掉了清朝是不应该的。
阮元便自己动手改了这副长联。
梁章钜在书中把阮元的改联也列了出来,毛泽东对阮元改动的联持否定态度,在书中批道:“死对,点金成铁。

  此外,毛泽东在一本清版的《楹联丛话》中读到孙髯这副长联时,也加了圈点。
毛泽东还细心地将阮元修改前后的两副楹联做了对照,将阮元改过的几处都用重线标了出来。
在另一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载录这副楹联处,毛泽东又批注:“此阮元改笔,非尽原文。

  从以上三本书中毛泽东对这副长联的圈画、批注可以知道,他至少读过三遍,每读必有圈画、批注,足见其认真、仔细。

  毛泽东在批注中还写道:“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喜。
”毛泽东评价的是康有为晚年卜居杭州,浪迹西湖时作的一副楹联,全文是: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画桥,览沿湖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锁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这是康有为1920年4月游湖时撰题,曾悬于西湖三潭印月御亭亭柱上面。
毛泽东认为此联“较短,颇可喜”,主要是从艺术上推崇的,亦可见毛泽东对该联印象之深刻。

  毛泽东不仅从书本上读楹联,而且对悬挂在各地的名联有着特殊的喜爱,并多有评价。
特别是建国后,他常乘巡视各地之便,游览名胜古迹,鉴赏楹联匾额、历代碑刻。

  1952年10月,毛泽东游览开封北城古迹铁塔和龙亭。
薄暮时分,毛泽东登上龙亭。
龙亭东侧石门两侧镌刻着康有为的题联: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

  毛泽东长时间地凝视着这副对联,非常高兴地叮嘱秘书抄录下来。

  1958年,毛泽东游览了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在参观过程中,毛泽东对后人凭吊杜甫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十分仔细,盛赞杜诗是“政治诗”。
他对大廨前那副清人顾复初的名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毛泽东用轻微的声音诵读上联,脱口说道:“是集杜句。
”然后走到西头看完下联,赞赏地同周围同行者说:“好!”

  紧接着,毛泽东来到武侯祠。
他先到碑亭详察了石碑,随后观看二门和刘备殿的楹联。
他对陪同的负责同志说:“你们走在前面,你们年轻,应该多看些。
武侯祠内楹联随处可见,以诸葛亮殿前清末赵藩所题最负盛名。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毛泽东非常认真地看了此联,反复吟诵。
直到晚年,他还提议让四川省负责同志好好研读此联,以及新都宝光寺何元普一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对联虽藏禅机,然不乏朴素的辩证法。

  毛泽东不只是喜欢楹联这一诗文形式,事实上,他也是写楹联的能手。
早年游学,拜访湖南安化县饱学先生夏默庵,夏写了“绿树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一句放在桌上,以测来人学问深浅。
毛见后以“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相续,博得连声赞赏。

  他的很多悼念性题联也都意蕴深长。
1939年挽蔡元培联“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把蔡元培先生的道德文章,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凝练出来,再现了一位德高望重、令人景仰的人物形象。
1947年秋,毛泽东为范续亭将军的不幸病逝亲书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联语对仗工整,笔力遒劲,感情真挚。

  毛泽东对楹联的喜爱,源自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质朴情感,是他深厚文化底蕴的展现和延伸,是他哲思畅想伟人风范的自然流露,是留给我们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