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
对联集锦
 
 
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


立 春

北陆辞寒暑;
东皇告协风。
柳条漏泄传春早;
梅萼芳菲得气先。
太昊司权,寒收北陆;
勾芒布令,春迓东郊。
月动游尘,风消积雪;
寒收北陆,气转东郊。

春 分

三春过半;
百刻平分。
采云母石;
奉延寿斋。

立 夏

衔杯倾绿蚁;
煮豆爱青蚕。
晨钟报晓春方去;
佳节称人夏始临。
厨备笋樱倾蚁酿;
陇收豆麦类蚕花。
樱笋厨开,春光饯别;
酴醿香送,花事阑珊。

夏 至

日已长至;
夏正当中。
菊灰止蠹;
荔熟设厨。
禁举大火;
令献雷车。
城真开不夜;
月自号长赢。
数符阳至九;
候待伏交三。
夏田密列青锋剑;
至日闲抛金匾书。
钱浮莲沼形犹小;
日映花砖影最长。
长日如年,无烦量线;
寸阴应惜,好记移砖。

立 秋

气盛时逢酉;
风凉伏当庚。
去影催归燕;
残声送暮蝉。
律从夷则应;
神以蓐收名。
问时已流七月火;
得信先通一叶桐。
溽暑已阑蝉尚噪;
清商才到雁同来。
风动桂林,气澄兰沼;
声惊桐院,露冷莲房。
桐叶飞时,桂花香候;
蝉声疏处,雁影来初。

白 露

白云片片朝霞彩;
露水涟涟夜雾辉。

秋 分

月端正;
秋平分。
秋判日;
老人星。

立 冬

塞北寒方至;
江南气尚和。
篱菊已残孟冬月;
岭梅初放小春天。
报道秋归,朗风未劲;
休言春小,阳气先回。

冬 至

亚岁;
融风。
一阳复始;
六律初调。
才添弱线;
竞着新衣。
履长纳庆;
合璧呈祥。
一阳启葭琯;
七政会玑衡。
一阳初动日;
六律始调时。
葭动灰飞管;
阳回斗转杓。
寒图消九九;
春信缓三三。
登台仁寿宇;
吹律太平年。
日丽凤毛延世泽;
春回龙绾复天心。
且喜一阳今始复;
方知大造本无私。
阳历残年逢圣诞;
礼仪薄物送亲朋。
岸容待腊将舒柳;
驿使探春为赠梅。
缇室葭灰微动候;
唐宫绣线始添时。
飞动葭灰,围炉饮酒;
数残莲漏,击钵催诗。
终始循环,四时有祖;
乾坤交泰,八方皆春。
春逗南枝,梅花破腊;
日行北陆,葭琯飞灰。
葭琯飘灰,土圭测日;
书云备物,候雪占年。
75%" rowspan="2">

立 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 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
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惊 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
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
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
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春 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
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
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
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
”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
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
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清 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
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
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
“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
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
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谷 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
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
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立 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
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
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
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
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
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
“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
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
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 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
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
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
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

芒 种:

  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径75°。
从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
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

  “春争日,夏争时”,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
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
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
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芒种后,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
”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
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圩田好作,五月<农历>难过”的农谚体现了在抗灾能力极低的旧社会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
在“样样都忙”的芒种之时,防汛抗灾工作千万不可放松。

夏 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
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
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小 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
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
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
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
”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大 暑: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
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
“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
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
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
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

  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
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
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平均每年炎热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
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另外,夏季多种作物害虫活跃,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立 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
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
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
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处 暑: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黄淮地区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害,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
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灌溉,否则导致穗小、空壳率高。
此外,还应追施穗粒肥以使谷粒饱满,但追肥时间不可过晚,以防造成贪青迟熟。
南方双季晚稻处暑前后即将圆秆,应适时烤田。
大部分棉区棉花开始结铃吐絮,这时气温一般仍较高,阴雨寡照会导致大量烂铃。
在精细整枝、推株并垄以及摘去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适时喷洒波尔多液也有较好的防止或减轻烂铃的效果。
处暑前后,春山芋薯块膨大,夏山芋开始结薯,夏玉米抽穗扬花,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时受旱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
从这点上说“处暑雨如金”一点也不夸张。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
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白 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为白露节气。
顾名思意,白露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
据我国古籍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从气候规律说,白露时节,凉爽的秋风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成都、贵阳以西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开始了金色的秋季。
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
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经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
富饶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
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也即将开始,应抓紧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虫等准备工作。
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双晚稻即将抽穗,都要抓紧目前气温还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
待灌浆完成后,排水落干,促进早熟。
如遇低温阴雨,还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
秋茶正在采制,同时要注意防治叶蝉的危害。
白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华北地区9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8月份的1/4到1/3,黄淮海流域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年份会出现夏秋连旱,对冬小麦的适时播种是最主要的威胁。
华南和西南地区白露后却常常秋雨绵绵,平均每2—3天就有一个雨日,四川盆地这时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时节。
过多的秋雨对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获也十分不利。

秋 分 :

  9月23日是“秋分”,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时到达黄径180。
,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
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
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
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
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
“三秋”大忙,贵在“早”字。
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
“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寒 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
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
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
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
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
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
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兰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
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
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霜 降:

  霜降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可见霜降是开始见霜的意思。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
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
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
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
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
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
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
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
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
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

立 冬: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
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
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
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小 雪:

  每年11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
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如1993年11月15—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下了大到暴雪。
小雪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开始进入冬季管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大 雪:

  “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
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
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
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所以有“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冬小麦已停止生长。
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
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
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
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冬 至:

  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农历>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至’者,极也。
”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正因为“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
据考,远在周代便以十一月<农历>为正;秦沿其制,以冬至日为岁首,称为“过小年”;汉朝时以冬至为“冬节”,官场行“贺冬”之仪;魏晋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百姓在这天对尊长拜节;到宋代以后,冬至已成为祭祖的节日,凡“士夫庶人,互相为庆。
”宋代诗人陆游《辛酉冬至》诗说:“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把冬至看作“增年”之节日,足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的《冬至夜思家》,则体现了人们在冬至日深切的“佳节思亲”之情。
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传。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
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候景观差异较大。
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巴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
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板因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
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小 寒: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
月半则大矣。
”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
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
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
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时节,除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
在冬前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的基础上,寒冬季节采用人工覆盖法也是防御农林作物冻害的重要措施。
当寒潮成强冷空气到来之时,泼浇稀粪水,撤施草木灰,可有效地减轻低温对油菜的危害,露地栽培的蔬菜地可用作物秸杆、稻草等稀疏地撒在菜畦上作为冬季长期覆盖物,既不影响光照,又可减小菜株间的风速,阻档地面热量散失,起到保温防冻的效果。
遇到低温来临再加厚覆盖物作临时性覆盖,低温过后再及时揭去。
大棚蔬菜这时要尽量多照阳光,即使有雨雪低温天气,棚外草帘等覆盖物也不可连续多日不揭,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营养缺乏,天晴揭帘时导致植株萎蔫死亡。
高山茶园,特别是西北向易受寒风侵袭的茶园,要以稻草、杂草或塑料薄膜覆盖篷面,以防止风抽而引起枯梢和沙暴对叶片的直接危害。
雪后,应及早摇落果树枝条上的积雪,避免大风造成枝干断裂。

大 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一月两节不改变
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鸟来全
忙种开了产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店
处暑动刀廉
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养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河碴上
大雪地封严
冬至不航船
小寒近腊月
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
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
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
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
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
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
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
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
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
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诗:

立春梅花分外艳,
雨水红杏开花鲜。

惊蛰闻雷百虫醒,
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满天飞,
谷雨嫩草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
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簪开庭前,
夏至棉花如白练。

小暑风吹早豆熟,
大暑池塘赏红莲。

立秋知了要绝命,
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
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
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一到三友会,
小雪鹅毛飞蹁跹。

大雪路上行人稀,
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归乡,
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诗: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误,
谷雨西厢好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家同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山亭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零白露,
秋分折桂月毕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瑞雪飘空交大寒。

冬去春来天渐暖,
草萌鸟飞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农事歌:

立春春打六九头,
春播备耕早动手,
一年之计在于春,
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春雨贵如油,
顶凌耙耘防墒流,
多积肥料多打粮,
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天暖地气开,
冬眠蛰虫苏醒来,
冬麦镇压来保墒,
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风多雨水少,
土地解冻起春潮,
稻田平整早翻晒,
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春始草青青,
种瓜点豆好时辰,
植树造林种甜菜,
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雪断霜未断,
杂粮播种莫迟延,
家燕归来淌头水,
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麦苗节节高,
平田整地栽稻苗,
中耕除草把墒保,
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温和春意浓,
防治蚜虫麦杆蝇,
稻田追肥促分孽,
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雨少气温高,
玉米间苗和定苗,
糜谷荞麦抢墒种,
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始冰雹猛,
拔杂去劣选好种,
消雹增雨干热风,
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进入三伏天,
龙口夺食抢时间,
玉米中耕又培土,
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热暴雨增,
复种秋菜紧防洪,
勤测预报稻瘟病,
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秋始雨淋淋,
及早防治玉米螟,
深翻深耕土变金,
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伏尽秋色美,
玉米甜菜要灌水,
粮菜后期勤管理,
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夜寒白天热,
播种冬麦好时节,
灌稻晒田收葵花,
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雨天渐凉,
稻黄果香秋收忙,
碾谷脱粒交公粮,
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草枯雁南飞,
洋芋甜菜忙收回,
管好萝卜和白菜,
秸杆还田秋施肥。
霜降结冰又结霜,
抓紧秋翻蓄好墒,
防冻日消灌冬水,
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地冻白天消,
羊只牲畜圈修牢,
培田整地修渠道,
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地封初雪飘,
幼树葡萄快埋好,
利用冬闲积肥料,
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腊雪兆丰年,
多种经营创高产,
及时耙耘保好墒,
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严寒数九天,
羊只牲畜要防寒,
积极参加夜技校,
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进入三九天,
丰收致富庆元旦,
冬季参加培训班,
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虽冷农户欢,
富民政策夸不完,
联产承包继续干,
欢欢喜喜过个年。

二十四番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
   二候山茶
   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
   二候兰花
   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
   二候樱桃
   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
   二候杏花
   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
   二候棣棠
   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
   二候梨花
   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
   二候麦花
   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
   二候酴醿
   三候楝花


阅读: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