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智勇双全
故事大王
 
 
张献忠智勇双全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传(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这是张献忠农民军战胜明军的围困追击后,欢庆胜利时唱的歌谣。
邵巡抚指清朝四川巡抚邵捷春,廖参军指廖大亨,杨阁部指杨嗣昌。
他们都是明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将帅,其中的杨嗣昌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崇祯皇帝亲自委任的督师。
但是,这些人都不仅没能消灭张献忠的农民军,反而被农民军打得晕头转向,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杨嗣昌最后被迫自杀。
从这首歌谣不难看出张献忠是位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农民领袖。


  张献忠是陕西肤施县(今延安)柳树洞人,公元1606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
幼年时家境贫困,读书不多,曾随父亲贩枣到四川内江。
他父亲把驴拴在一个地主家的石坊上,驴粪沾污了石坊的柱子,地主的家丁就把他父亲毒打了一顿,还强迫他们用手擦净了驴粪。
这事在张献忠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地主豪绅的深仇大恨。
长大以后,张献忠当了边兵,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他仍旧受官长欺凌,还曾被判了死刑。
后来由于主将陈洪范见他多次立过战功,免他一死,让他挨了一百军棍,被关入狱中。
张献忠出狱后穷困无出路,当时正值陕北农民揭竿起义,他就毅然集合陕北米脂县十八寨的农民起义,加入陕北王嘉胤领导的农民军,他手下的人马逐步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他自己号称西营八大王,简称八大王。


  张献忠作战非常勇敢,每次战斗都是亲临前线指挥。
1639年冬天,张献忠作战接连受到挫折,被明军围困在白土关,形势危急。
张献忠对将士们说:“现在是敌众我寡,敌锐我疲。
我们只有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否则都要成为俘虏了。
与其死在官吏手里,不如死在战场上。
”他的一席话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张献忠迎着敌人的箭雨,亲自率领将士与明军浴血奋战。
农民军勇气百倍,很快就把几万明军消灭了。
由于他作战勇敢,武艺高强,身材魁悟,声如巨雷,面色微黄,起义军还给他起了个浑名叫“黄虎”。


  张献忠不但有勇,而且有谋。
封建统治阶级旧史书里,异口同声地说张献忠“用兵最狡”。
这正反映了他在对敌作战中的足智多谋。
据史书记载,张献忠在谷城驻扎期间,谋士徐以显曾教他孙吴兵法,他认真学习钻研,还率将士操演,大大提高了农民军的作战能力。
在许多战斗里,张献忠都是以智取胜的。
例如,他在1635年和高迎祥一起攻打占领了明朝中都凤阳城,就是智取的。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有重兵把守。
那时候正是元宵佳节,守城的官吏没想到农民军敢来攻打,都在纵情淫乐。
张献忠和高迎祥就秘密派遣三百名军士,化装成商人、车夫、和尚、道士和乞丐等,混入凤阳城,作为内应。
然后再出动重兵攻城。
混入城内的农民军战士在四处放起火来。
城外农民军乘机攻入城内。
明军来不及抵抗,就溃逃了。
凤阳城迅速被农民军攻取占领。
1642年,张献忠攻取庐州(今安徽合肥),也是以智取胜。
庐州是明朝东南的战略重镇,城高池深,设有重兵防守,历来被称为“铁庐州”。
各路农民军多次进攻,都未攻克。
张献忠先通过投降的明朝官吏了解了庐州的地势,又派人化装潜入庐州埋伏起来。
后来,他探听到朝廷的学使将要去庐州,就派人化装成商人埋伏在城内。
等到学使的信牌到来,这些商人就截取了信牌。
张献忠又派人化装成书役迎接学使,在中途把学使刺杀。
而后,张献忠扮成学使,自乘高车,令精兵身着青衣,头戴儒冠,化装成迎接学使的诸生模样,跟随在后。
他们大模大样地向庐州城进发。
庐州守官听说学使入境,急忙打开城门出迎。
张献忠和手下的将士顺利地进了庐州城。
进城以后,欢迎的号炮连响三声,张献忠和“诸生”掀开罩衫露出甲衣,抽出短刀砍杀了迎接的官吏。
庐州的明朝守官惊惶失措,立即四散逃跑。
原先埋伏的将士也纵火响应。
大批农民军疾驰入城。
“铁庐州”,竟在一夕之间被张献忠攻克了。
象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张献忠作为农

[1] [2] 下一页

阅读: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