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郑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郑桓公,春秋时郑国建立者。
即姬友,郑姓得姓始祖。
周宣王之弟。
前806-前771年在位。
宣王十二年<前806>被封于郑。
幽王时,任司徒,为政惠能,“百姓皆便爱之”。
“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悦>。
河洛之间,人便思之”<《史记·郑世家》>。
见西周将亡,率族人迁居郐、东虢之间,为后来郑国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西周为申侯及犬戎所灭,他与幽王同时被杀。

  郑庄公<前757-前701>,春秋时郑国君。
名寤生。
郑武公之子。
前743-前701年在位。
曾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
继武公为周平王卿士。
联合齐鲁,击败宋卫。
后因桓王免去其职位,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王肩。

  郑旦,春秋越美女。
苎罗<浙江诸暨>人,相传与西施同时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作妃。
以图“遗之妇美以劳其志”<《越绝书》>。
夫差溺悦之,终至亡国。

  郑袖,战国时楚怀王夫人。
一作郑褏。
为怀王所宠信。
张仪为秦使楚,因欺骗楚王被囚。
经靳尚向她游说,她日夜劝说怀王,使张仪得释。
一说即南后。
《战国策·楚策三》:“南后郑钱贵于楚。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
秦王政十年<前237>,以疲秦之计,受韩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使无暇东顾攻韩。
秦王政采纳郑国的建议,于秦始皇元年<前246>凿泾水修渠。
施工中秦发觉中计,郑国则辩称兴修此渠只能“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使工程得以继续。
渠成后,“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史记·河渠书》>。
因此,该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吉,西汉将领。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宣帝时任侍郎,屯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和尉犁西>,攻破车师,为卫司马。
公元前60年率兵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汉,被任为西域都护,为汉设西域都护之始。
后封安远侯。

  郑兴,东汉经学家。
字少赣,河南开封人。
任太中大夫。
初治《公羊传》;曾师事刘歆,兼治《左传》及《周礼》,长于历数,不信讖纬。
著作已佚,清马国翰辑有《周礼郑大夫<兴>解诂》一卷。

  郑众,东汉经学家。
字仲师。
开封人。
曾任大司农,世称“郑司农”,以别于宦官郑众。
传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明三统历。
世称郑兴父子为“先郑”,而称郑玄为“后郑”。
著作已佚,清马国翰辑有《周礼郑司农<众>解诂》六卷,《郑众春秋牒例章句》一卷。

  郑众,东汉宦官。
字季产,南阳犨<今河南鲁山>人。
为人谨慎有心计。
章帝时为中常侍。
和帝时首谋诛灭大将军窦宪,以功迁大长秋。
受和帝信任,常参与议政。
东汉宦官专权自郑众始。
后封鄛乡侯。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
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
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
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弟子至数百千人。
后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今通行本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

  郑道昭,北魏书法家、诗人。
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
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
其父郑羲为北魏大臣,郑道昭曾任秘书郎、侍郎秘书丞、光州刺史、青州剌史、秘书监等职,卒后赠镇北将军,谥文恭。
擅书法,有《郑文公碑》及云峰山刻石等传世。
《郑文公碑》共两石,其字结体端严,运笔舒畅劲健,以篆意写楷,婉转流畅,俊迈宽博。
另外他还善诗,长于写景,风格清拔豪迈。
其子郑述祖亦善书法,承其家学,书风遒劲雄厚。

  郑译<540-591>,隋臣。
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西南>人,字正义。
北周时历任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参掌朝政,并监修国史宣帝时与刘昉等引杨坚为相,他为相府长史,参与杨坚代周谋划入隋,以素不亲职务,又卖官鬻狱,名声恶劣,未得重用,累官为隆、岐两州刺史,转而参与议修乐律,名《乐府声调》,已佚。

  郑虔,唐画家。
字弱齐,郑州荥阳<河南荥阳>人。
官至广文馆学士。
爱弹琴,与李白、杜甫为诗酒之交。
擅书画,尤工于山水画。
曾献其诗画,玄宗题其尾“郑虔三绝”<诗、书、画>。
甚称时。
安史入京,被迫任职。
乱平后贬台州刺史。
有《天宝军防录》,已佚。

  郑回,唐南诏清平官。
相州<河南安阳>人。
举明经。
天宝中任西泸县令。
至德元载<756>,阁逻凤攻陷嵩州,被俘至南诏。
因通儒学,为阁逻凤所重,赐号“蛮利”,使教王室子弟。
异牟寻等从其学。
阁逻凤死,其孙异牟寻嗣位,他任清平官<宰相>。
劝异牟寻叛吐蕃归唐,终使唐诏结盟和好。

  郑注,唐臣。
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东>人,出身微贱,本姓鱼,冒姓郑。
以善医为宦官王守澄所荐,并得文宗信用。
建议行榷茶法。
公元835年与李训建议诛灭宦官,收复吐蕃贵族占据的河湟地区,以及清除割据河北的藩镇势力。
官至翰林学士、工部尚书。

  郑畋<825-883>,唐臣。
字台文。
荥阳<今属河南>人。
会昌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
黄巢攻入长安,他为凤翔节度使,战败黄巢部将尚让,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号召四方藩镇合兵围攻长安。
后称病解职走成都。
不久病死。

  郑谷,唐诗人。
字守愚。
唐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
光启进士。
历任鄠县尉、右拾遗、右补阙、都官郎中等。
世称郑都官。
又因七律《鹧鸪》传诵一时,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为写景咏物、感伤身世和应酬之作,诗文清新通俗,善于抒情,但流于浅率。
曾与许棠、张乔等唱酬,号“芳林十哲”或“咸通十哲”。
著有《云台编》三卷。
另有《宜阳集》三卷,已佚。

  郑侠<1041-1119>,北宋臣。
字介夫,福州福清<福建福清>人。
治平进士。
少时苦学,为王安石所重。
及安石变法,他竭力反对。
熙宁七年<1074>大旱,绘《流民图》献神宗,以动摇变法,遂罢安石相。
哲宗立,为泉州教授,贬英州。
徽宗立,复故官,旋又为蔡京所夺。
著有《西塘集》。

  郑樵<1104-1162>,南宋史学家。
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
不应科举,居夹漈山上,刻苦力学三十年。
一生著述丰富,有《氏族志》、《动植志》等八十余种。
晚年所著《通志》,网罗各代历史,合为一书,其中二十略尤有创见。
还著有《尔雅注》、《夹漈遗稿》等。

  郑思肖<1241-1318>,南宋诗人、画家。
字忆翁,连江<今属福建>人。
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
宋亡,隐居苏州。
扁其室曰本穴世界,以“本”字置之“十”置“穴”中,即“大宋”。
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
又号三外野人等。
擅墨兰,多花叶萧疏,不画土、根,寓赵宋沦亡之意。
兼工墨竹,多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
诗多故国之思,有《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
又有《心史》,或疑为后人所托。
存世画卷有《国香图卷》、《竹卷》等。

  郑玉<1298-1358>,元学者。
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子美,号师山。
从淳安吴暾学《六经》,尤精《春秋》,不求仕进。
设师山书院,招门人受业。
至正十四年<1354>元廷授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不受。
十七年,朱元璋军入徽州,被俘,次年自缢死。
他在哲学观点上主和会朱陆两家,认为两家各有长处,途径不一,宗旨则一致。
有《师山集》、《春秋经传阙疑》等。

  郑光祖,元戏曲作家。
字德辉,平阳襄陵<山西临汾>人。
曾任杭州路小吏,卒于杭州。
共作剧十八种,今存八种,《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
模拟《西厢记》创作的《梅香》有“小西厢”之称。
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郑廷玉。
元戏曲作家。
彰德<今河南安阳>人。
著有杂剧二十三种,今仅存五种。
计有《看钱奴》、《后庭花》。
《楚昭公》、《忍字记》、《金凤钗》,一说《崔府君断冤家债主》亦郑所作。
作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现象有提揭露和讽刺,又流露了万事前定、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

  郑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
本姓马,小字三保<或作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
回族。
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
因从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
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见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郑和作为明政府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诚意。
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
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
在印尼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这些名称都是对郑和出使该地的纪念。
中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礁,也是为了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
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郑之珍<1518-1595>,明戏曲家。
字高石,别署高石山人。
安徽祁门清溪村人。
诸生。
其生平见近年发现的《清溪郑氏族谱》。
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创作于万历十年<1582>,篇幅较长,分上、中、下三卷,共一百出。
故事起源于西晋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

  郑芝龙<1604-1661>,南明臣。
福建南安人,字飞皇,小字一官。
初为海商,后流为海盗,受福建巡抚熊文灿招降,助剿闽广海盗刘香,累官总兵。
福王立,封南安伯,控制八闽沿海。
清兵南下,拥立唐王于福建,进封平国公。
顺治三年<1646>暗通洪承畴,撤兵仙霞关,最后率部降清。
十八年冬被清廷处死。

  郑簠<1622-1693>,清书法家。
字汝器,号谷。
上元<今江苏南京>人。
以行医为业,雅好文艺,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
擅隶书,初师宋比玉,后改学汉碑,对《曹全碑》用功尤深。
以行草书笔意,写《曹全碑》的体势,其书遒媚飘逸,开清代书法崇尚碑学之法门。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
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
福建南安人。
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
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
清顺治三年募兵抗清,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败退厦门。
永历十五年率军自金门出发,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镇>长期围困。
击败荷兰援军,迫使殖民总督揆一签字投降,撤离台湾。
郑成功废除荷兰在台湾的殖民体制,建立行政机构,为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
收复台湾五个月后卒。
子郑经嗣位。

  郑经<1643-1681>,郑成功子。
清初福建南安人,一名锦,字玄之,小字锦舍。
康熙元年<1662>嗣明延平郡王位,以陈永华为辅臣,冯锡范为侍卫,据守台湾,军民皆安康熙十三年<1674>乘耿精忠反清之机,率师克泉州、漳州、潮州、惠州、汀州。
十九年退回台湾,次年病死。

  郑克塽<1670-1707>,郑成功孙。
康熙间由冯锡范等拥立嗣父延平郡王位。
幼不经事,诸事悉决于锡范。
后为清将施琅所败,率众投降,移京封公爵。
隶汉军正红旗。
请为成功子孙叙官。
特许之。
病卒。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
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被罢官。
为政清廉,有才干,同情人民疾苦。
去官后居扬州,以书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擅画,尤以兰、竹著称。
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
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真率自然。
有《郑板桥集》行世。

  郑国鸿<1777-1841>,清将领。
湖南凤凰人。
字雪堂。
世袭云骑尉出身。
1840年任浙江处州镇<今丽水一带>总兵。
1841年奉命率兵增援定海。
9月26日英军再犯定海时,与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协力抗击英军,坚守城西南要地竹山门,督兵炮击英船,血战六昼夜。
10月1日英军水陆并进,竹山门失守后,单骑赴敌,身被重创,仍挥刀力战,后壮烈牺牲。

  郑珍<1806-1864>,清诗人。
贵州遵义人,字子尹,晚号柴翁。
道光举人。
曾任荔波县训导。
同治二年<1863>,大学士祁隽藻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次年卒。
治经学、小学,又崇尚考据之学。
为晚清宋诗派作家。
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等。

  郑复光<1780-?>,清物理学家、数学家。
字元甫、浣香、澣香,安徽歙县人。
精晓数学、物理、机械制造、光学等。
研究用物理性、热学、光学等原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并于1842年著成《弗隐与知录》。
制测天望远镜,著《镜镜詅痴》,把中西方光学知识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阐述放大镜、望远镜等制造原理及应用。

  其他郑姓名人有春秋郑国国君武公掘突、厉公突、昭公忽、文公捷、穆公兰、灵公夷、襄公坚、悼公费、成公睔、釐公恽、简公嘉、定公宁、献公虿、声公胜;西汉大臣郑昌;三国魏水利家郑浑;西晋大臣郑袤,诗人郑丰;北朝魏文人郑懿;唐大臣郑朗、郑絪、郑祗德、郑颢、郑覃、郑綮,诗人郑轨、郑锡、郑渥;五代后梁大臣郑说;北宋大臣郑起;南宋藏书家郑寅;明藏书家郑罽;清藏书家郑性,诗人郑芬等。
近当代郑姓名人有民主革命者郑士良,改良主义者郑观应,军事家郑位三,国民党情报工作主持人郑介民,国民党将领郑洞国,汉奸郑孝胥,香港实业家郑裕彤,物理学家郑哲敏,地质学家郑厚怀,林学家郑万钧,鸟类学家郑作新,历史学家郑天挺,古典诗词曲研究家郑骞,作家郑振铎、郑焕,民族音乐学家郑觐文,词人郑文焯,作曲家郑律成,版画家郑震,电影剧作家郑伯奇,电影导演郑正秋、郑君里,话剧演员郑榕,电影演员郑少秋,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等。

阅读:3548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