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杨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杨朱,战国初思想家。
魏国人。
先秦古书中又称他为杨子、阳子居或阳生。
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反对侵夺。
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抨击他的“为我”思想。
关于他的片断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杨朱,战国思想家。
魏人。
又称杨子、阳生、阳子居。
反对墨子学说,主张“贵己”、“重生”,“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孟子讥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无成文著作,其思想散见于《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
编入《列子》里的《杨朱》篇,不一定可靠,一说为晋人伪作。

  杨王孙,西汉无神论者。
武帝时人。
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善于自奉养生,无所不至。
及病将死,先令其子,毋具棺椁,死则裸葬。
其友祁侯缯它知而与书劝止,他复书言志,指出愿行裸葬,非违古之礼制,乃为矫正厚葬靡财之世风。

  杨恽,西汉文学家。
弘农华阴人。
司马迁外孙,习外祖父《太史公书》,好史学。
宣帝时为郎,擢升左曹。
性刻害,好发人阴伏,霍氏谋反,恽密以奏闻。
霍氏伏诛,迁中郎将,封平通侯。
后为怨家所告,免为庶人。
后又在致友人孙会宗信中抒牢骚不平语,复被人告发,以大逆不道罪伏诛。
后其子孙避仇改姓恽。

  扬雄<前53-18>,西汉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一作杨雄。
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字子云。
少好学,长于辞赋,多摹拟司马相如。
成帝时,以大司马王音荐,献《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被任为郎。
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
曾作《剧秦美新》,颂扬王莽。
博通群书,多识古文奇字。
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采集当时各地方言为《方言》,续《苍颉篇》为《训纂篇》。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扬子云集》。

  杨何,西汉经学家。
字叔元,淄川<治今山东昌乐>人。
学《易》于王同,因好学明经,武帝元光间征为太中大夫。
曾教授诸生,对西汉以后治《易》儒生影响较大。

  杨震,东汉臣。
字伯起,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出身官宦世家。
少从太常桓郁受业《欧阳尚书》,精通经学,被诸儒称为“关西孔子”。
年五十始仕州郡,后举茂才,安帝时历官太仆、司徒、太尉等。
持身清俭,曾有故人夜赠金,并称无人知道,他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不肯接受。
在朝屡上书切谏,被中常侍樊丰迫害,自杀。
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弘家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杨修<175-219>,东汉文学家。
字德祖,弘农华阴<陕西华阴>人。
出身高门。
建安中,举孝廉,任郎中,后为曹操主簿。
博学能文,才思敏捷,与曹植善。
后曹植失宠,他为曹操所忌,被诛杀。
著有《神女赋》,《出征赋》等。

  杨沛,三国曹魏臣。
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人,字孔渠。
东汉末,为新郑长。
后归曹操,任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令。
在县不畏豪强,曹操从弟曹洪的宾客不服征调,他按法诛杀,得到曹操的称许。
后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法禁松弛,曹操特任为邺令,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都约束子弟不得犯法。
后任京兆尹。

  杨泉,魏晋之际哲学家。
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字德渊。
吴时隐士。
入晋,征为侍中,不就。
反对厚葬。
主张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并认为“死生之有命,非神明之所视”,祸福决定于行为的善恶。
著有《杨子物理论》,已佚,今有清孙星衍辑本一卷;另有《杨子大元经》、文集等,皆佚。
仅有《五湖赋》、《蚕赋》、《织机赋》等,存于类书中。

  杨骏,西晋臣。
字文长,弘农华阴<属陕西>人。
西晋初任车骑将军。
因女芷为武帝皇后,受封临晋侯。
武帝死,受遗诏与汝南王亮辅政,任太傅、大都督。
他深恐失权,与其女私改遗诏,遍树亲党,清除异己,企图独揽朝政。
后为贾后所杀。

  杨羲<330-386>,东晋道教学者。
吴<今江苏苏州>人。
少好学,颇涉经史。
与许迈、许谧交好。
简文帝为会稽王时,以为公府舍人。
修奉道教,永和五年<349>受《中黄制虎豹符经》,次年又就刘璞受《灵宝五符经》。
兴宁二年<364>,受《上清真经》,以隶字书写,传与许谧、许翙。

  杨忠<507-568>,北朝周大将。
小名奴奴,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文帝父。
武艺精纯,有将帅之略。
初从北海王元颢入洛,以功赐爵寿昌县伯。
后从魏孝武帝西迁,常从周文帝。
氓山之战,先登陷阵,累进车骑大将军。
复出镇穰城、蒲坂。
武成初,进封隋国公。
位至大司空卒。
后子杨坚建隋,追尊为武元皇帝。

  杨大眼,北朝北魏将领。
武都<今属甘肃>人。
氏族。
以骁勇著称。
孝文帝时,选为将领,官至平东将军。
攻南朝齐、梁有战功。
正始四年<507>,围梁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为韦睿等所破,免官。
永平中起用,明帝时官至荆州刺史。
在州二年死。

  杨衒之,北魏文学家。
北平<今河北满城,位保定西北>人。
为北魏散文家。
曾任期城郡太守,于547年行经北魏旧都洛阳<今属河南>,时在丧乱之后,贵族王公耗费巨资所兴建的佛寺,已大部分被毁。
因写作《洛阳伽蓝记》记述佛寺园林的盛衰兴废,于当时之豪门贵族、僧侣、地主阶级之骄奢淫佚,寓有讥评之意,文笔秾丽秀逸,骈中有散,颇具特色。

  杨坚<541-604>,隋代开国皇帝,即隋文帝。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
世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
大象二年<580>五月,北周宣帝死,子宇文阐<静帝>即位。
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颎假传遗诏,召杨坚入宫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揽军政大权,并于大定元年<581>二月代周称帝,国号隋。
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占陈都建康,俘陈后主,陈朝灭亡。
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他勤于政务,自奉甚俭,在封建帝王中颇不多见。
但后来他营建仁寿宫,相当奢费,累死丁夫上万人。
所以史籍说,隋朝的“乱亡之兆”虽然成于炀帝,但在文帝时已开其端。
仁寿四年<604>七月,病中的隋文帝在杨广、杨素控制下猝然死去。

  杨素,隋臣。
陕西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
字处道。
性智诈,善属文。
从高祖定天下,封为越国公,功高位崇,贵盛无比。
因贪冒财货,为时所鄙。
晋王杨广<隋炀帝>夺太子,素实主其谋,废太子杨勇后,拥立场帝。
及国立,素恃功高而骄横,为帝所忌,改封楚公。
旋卒,谥景武。

  杨玄感,隋将领。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素子。
文帝时,历仕至礼部尚书。
大业九年<613>炀帝攻辽东时,受命驻黎阳督粮运,乘机起兵反隋。
他引兵攻洛阳不下,西向关中,为隋兵所阻,至阌乡<今河南灵宝西>,被宇文述等军击败,剩十余骑逃奔。
被追及,自杀。

  杨广<569-618>,即隋炀帝,隋代皇帝。
杨坚次子。
一名英。
开皇元年<581>封晋王。
八年冬,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
开皇二十年十一月,立为太子。
仁寿四年<604>七月文帝死,相传为杨广暗害。
杨广即皇帝位。
炀帝即位后,发展科举制,设置进士科。
下令进行貌阅、括户,扩大了国家的赋役对象。
大业五年<609>,隋炀帝亲征,平定吐谷浑。
隋炀帝仗恃国力富强,骄奢淫逸,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大业七年,隋末农民战争终于爆发。
十四年<618>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和监门直阁裴虔通等,煽动军士进入宫中,缢杀炀帝。

  杨士勋,唐初学者。
曾任四门博士,撰《春秋穀梁传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炯<650-约695>,唐诗人。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少年举神童,侍制弘文馆。
历官校书郎、崇文馆学士、太子詹事司直、梓州司法参军、婺州盈川令。
恃才倨傲,对朝士虚伪作风多加嘲讽,为时所忌。
其文词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
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明童珮辑有《盈川集》十卷,张燮辑有《杨盈川集》十三卷。

  杨惠之,唐雕塑家。
吴县人<今江苏苏州>人。
曾与吴道子同时学画,师法张僧繇。
后道子画名日著,遂焚笔碎砚,耻居其次,专事雕塑。
所塑人物,气韵生动,栩栩如生。
昆山慧聚寺天王像及二侍女,造像极其工巧,为人所称道。
与吴道子画同为当时第一,被誉为“塑圣”。
著有《塑诀》,已佚。

  杨国忠,唐臣。
本名钊,后赐国忠。
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
无学术德行,被乡人鄙视。
因从妹杨贵妃受宠,得玄宗信任。
擢授监察御史,与李林甫勾结,屡兴大狱,排除异己。
曾两次兴兵讨南蛮,丧师二十余万。
并公开结党,培植亲信。
林甫死,代为右相,兼领四十余使,极受宠遇,权倾内外。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诛国忠”为名,起兵叛乱。
次年潼关失守,他随玄宗亡蜀,在马嵬驿被随从士兵杀死。

  杨贵妃<719-756>,唐玄宗宠妃。
字玉环,号太真。
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蜀中司户杨元琰女。
晓音律,善歌舞。
初为寿王李瑁妃,后入宫得玄宗宠爱。
曾度为道士。
天宝四年<745>封为贵妃,家族皆得高官厚禄。
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政治日趋腐败。
十四年,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她随玄宗逃至马嵬驿时,将士以杨家乱国不肯进发,遂处死杨国忠,她被迫自杀。

  杨炎<727-781>,唐理财家。
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字公南,别号小杨山人。
初为河西节度掌书记。
李光弼为副元帅,奏为判官,不就。
后为中书舍人,与常衮并掌纶诰。
元载为宰相,引为吏部侍郎。
元载被杀,贬为道州司马。
德宗即位,由崔祐甫推荐,升任宰相。
建中元年<780>,建议废除“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以资产多寡为标准的两税法,改善了赋税收入的状况。
次年,为卢杞所陷害,贬谪崖州,被杀。

  杨复光<842-883>,唐宦官。
本姓乔,为宦官杨玄价收养,改姓杨,闽<福建>人。
乾符初,任监军,镇压唐末农民起义军。
中和元年<881>,任天下兵马都监。
招诱黄巢部将朱温降唐,又引李克用率沙陀兵攻入长安。
因功封弘农郡公。
卒后,因“御下有恩,军中闻其死,皆恸哭,而麾下多立功者”<《新唐书》>。

  杨行密<852-905>,五代时吴国建立者。
初名行愍,字化源。
庐州合淝<安徽合肥>人。
初,应募为州兵,迁队长。
唐末起兵据庐州。
883年任庐州刺史。
昭宗时,进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据河南江东之地。
892年攻杀孙儒,占有淮南,江东之地。
902年受唐封为吴王。
在位时,轻徭薄赋,招抚流亡。
其子杨溥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光远,五代后晋将领。
字德明,小字阿檀,沙陀人。
初在李克用部下任队长。
后唐庄宗时任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明宗时历任数州刺史、振武节度使。
后晋建立,任宣武军节度使,并判六军诸卫事,曾率军围攻叛将范延光。
不久解其兵权,任为西京留守,兼镇河阳,又封东平王。
出帝时举兵反,并召契丹入寇。
后被其子杨承勋劫持出降,为李守贞所杀。

  杨邠,五代后汉臣。
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
后唐时历任数州粮料使,刘知远镇邺都,为左都押衙。
后汉建立,拜枢密使,不久又迁居相位,曾受高祖顾命之托。
精于吏道,与史弘肇等执政期间,缮修甲兵,充实府军,边境安宁。
因专权过甚,被隐帝所忌,后被杀于宫中。

  杨凝式<873-954>,五代书法家。
华阴<今属陕西>人,字景度,号虚白、癸巳子、希维居士等。
唐天祐进士。
为秘书郎,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
曾佯疯自晦,亦称杨疯子。
善文词,尤工行草,得欧阳询、颜真卿法,笔势雄杰,变化多姿。
存世书迹有《韭花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刻本有《步虚词》等。

  杨业,北宋将领。
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
初为北汉建雄军节度使,以骁勇闻,颇有智谋,屡立战功,号称“无敌”。
归宋后,迁知代州,以轻兵败契丹兵于雁门,以军功擢云州观察使,判郑、代二州。
雍熙三年<986>,北伐,为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收复云、应、寰、朔四州,曹彬败退,遂归代州。
不久,护送四州民内迁,途中遇契丹大军,曾献策设伏固守以保万全。
监军王侁等不允,迫使出战,退至陈家谷,孤军作战,重伤坠马被俘,绝食三日卒。
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杨延昭<958-1014>,北宋将领。
本名延朗,太原<属山西>人。
杨业子,称杨六郎。
雍熙三年<986>从业攻应、朔,为先锋。
后任高阳关副都部署等职。
守边二十余年,屡败契丹军。
《宋史》赞其“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大年,建州浦城<福建浦城>人。
幼颖异,十一岁,太宗召试,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中赐进士及第。
真宗时预修《太宗实录》、《册府元龟》,官至翰林学士、工部侍郎。
《宋史》称其“文格雄健,才思敏捷”,“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
与刘筠、钱惟演等相善,其唱合之诗辑为《西昆酬唱集》,称西昆体。
著有《武夷新集》、《杨文公谈苑》等。

  杨文广,北宋将领。
字仲容。
杨业孙,杨延昭子。
仁宗时,为范仲淹所擢用,后从大将狄青南征,为广西钤辖,迁兴州防御使,知宜、邕二州。
1068年,在西北为秦凤副都总管,筑筚篥城<甘肃武山甘谷>,坚固城防,击败西夏军。
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曾献阵图及取幽燕策,不久病死。

  杨戬,北宋宦官。
徽宗时受宠。
政和四年<1114>任彰化军节度使。
官至太傅。
立“西城所”,在京东西、淮西北括废堤堰、荒山退滩,逼民租佃,又在济、郓等州湖泊内征收租税、船税。
水旱灾荒,亦不得免。
农民深受其害。
死,赠太师、吴国公。

  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
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福建将乐>人。
熙宁进士。
徽宗时,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
高宗时,官至龙图阁学士。
晚年隐居龟山。
学于二程,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
南归时,颐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后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
主张“致知必先于格物”。
著有《龟山集》、《二程粹言》。

  杨介,北宋医家,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人。
号吉老。
政和三年<1113>绘编《存真环中图》,已佚。
据文献记载,内容有食道、胸腹、腔内脏、血管、横膈膜等。
各图并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对我国古代人体解剖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据宋史记载,杨氏尚有《四时伤寒总病论》,亦佚。

  杨么,南宋洞庭湖农民起义首领。
鼎州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名太。
从钟相起义,在诸首领中年龄最幼,当地谓幼为么,俗呼杨么。
绍兴三年<1133>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并以纪年,立钟相少子为太子,有众二十万,陆耕水战。
据地东起岳阳,西及鼎、澧<今湖南西部>,北抵公安<今属湖北>,南至长沙。
屡破宋军,坚拒招降,并严拒伪齐李成合兵攻宋的要求,溺杀其来使。
五年,因叛徒出卖,为岳飞所破,投水未死,被俘牺牲。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吉州吉水<属江西>人。
绍兴进士。
荐朱熹、袁枢等一时人才,迁左司郎中。
光宗立,召秘书监,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宋史》>出江东转运副使,绍兴中致仕。
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为南宋四大家。
著《诚斋集》。

  杨忠辅,南宋天文学家。
字德之。
淳熙十二年<1185>,为成忠郎,自造新历,时行《淳熙历》,请加修改。
次年,其历验证月食有误差,被罢遣。
后入太史局。
庆元四年<1198>,奉命制《统天历》,次年颁行,共包括《历经》等天文历算著作十四种二十八卷。
嘉泰二年<1202>,以历与天象不合,被罢。
《统天历》取消了上元积年法;定一年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相当,而早三百八十余年。
元《授时历》吸收了这两项改革。

  杨安儿,金末红袄军起义首领。
益都<山东青州>人。
大安间聚众起义,后降金,为刺史,防御使等。
三年<1211>与张汝楫等再次起兵山东,称红袄军。
贞祐二年<1214>,克菜州、登州等地,建立政权,改元天顺。
金遣仆散安贞率军镇压。
年底,他与部下汲政等乘舟入海,被船夫曲成袭击,落水死。

  杨妙真,金末农民起义首领。
号四娘子,山东益都人。
杨安儿妹。
性格勇悍,善骑射,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1214年,金兵镇压红袄军,杨安儿牺牲,她率领残部数万人,继续活动于潍莒<今山东潍坊、莒县>一带。
她在红袄军中威信很高,被称为“姑姑”。
后与另一支起义军首领李全在磨旗山<今山东莒县马鬐山>会合,结为夫妇。
1218年,随李全投宋,又降蒙古。
1231年,李全被袭死于扬州。
她回到山东,数年后死去。

  杨简<1141-1226>,南宋哲学家。
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
明州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
乾道进士,历任富阳主簿、国子博士、知温州等,后以宝谟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
师事陆九渊,与袁燮、舒璘、沈渔并称“甬上四先生”。
公开引进佛家思想和提倡蒙昧主义,认为“有知则有意”,“无思无虑是谓道心”。
从多方面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
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

  杨辉,南宋数学家。
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谦光。
景定二年<1261>,著成《详解九章算法》,保存了贾宪“增乘开方法”和“开方作法本源图”等现已失传的数学著作中的部分算题、算法。
还著有《日用算法》<1262>、《乘除通变算宝》<1274>、《田亩比类乘除捷法》<1275>、《续古摘奇算法》<1275>。
著作中有适用民间数学教育的课程表,注重改革筹算的乘除简捷算法。

  杨镇龙,元初浙东农民起义领袖。
宁海<今属浙江>人。
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率众起义,以至山为根据地,国号大兴,年号安定。
所部称大兴国军,众至十二万。
分兵进攻东阳,义乌、嵊县、新昌、天台、永康等地。
冬攻克东阳。
不久,战败被俘杀。

  杨载<1271-1323>,元诗人。
字仲弘。
杭州<今属浙江>人。
原籍浦城<今属福建>。
初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预修《武宗实录》。
延祐开科举,登进士第。
官止于宁国路总管府推官。
工诗文,极为赵孟頫推崇。
其诗一改宋季敝陋风气。
与虞集、揭傒斯、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

  杨梓,元戏曲作家。
海盐<今浙江平湖>人。
曾随元军出征,以招谕爪哇降功,官至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致仕卒。
生平精音律,以善唱南北曲著名浙西。
作杂剧《豫让吞炭》、《霍光鬼谏》、《不伏老》三种,皆存。

  杨枢<1283-1331>,元航海家。
嘉兴<今属浙江>人。
字伯机。
成宗铁木耳大德五年<1301>率致用院宫本船浮海至西洋<今印度洋一带>贸易,往返三年。
大德八年再度浮海至波斯湾、忽里模子贸易,往返约六年。
后曾被任为松江、嘉定<今均属上海>等处海运千户。

  杨维桢<1296-1370>,元文学家、书法家。
字廉夫,浙江绍兴人。
《明史》载其“少时,日记书数千言”。
父宏筑楼铁崖山,聚书数万卷。
他楼上读书五年,因自号铁崖。
元泰定进士,署天台尹,“狷直忤物,十年不调”。
其诗名盛一时,号“铁崖体”。
长于乐府,风格奇诡。
善行草书,气势劲健。
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

  杨显之,元戏曲作家。
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为莫逆之交,常与关品较文词,商榷剧作。
世称杨补丁。
所作杂剧,今知有九种,存者为《潇湘夜雨》、《酷寒亭》二种。

  杨朝英,元散曲家。
青城<今山东高青,位滨州西南>人。
号澹斋。
曾与贯云石常有交游,所作散曲传世者不多。
著有《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两种散曲总集。

  杨讷,元末明初戏曲作家。
蒙古族人,家居浙江钱塘<今杭州>,从姐夫姓杨。
原名暹,字景贤<一作景言>,号汝斋。
善弹琵琶。
著有杂剧《刘行首》、《西游记》、《翫江楼》<一说戴善甫作>、《天台梦》等十八种,卒于金陵<今江苏南京>。

  杨基<1326-1378>,明初诗人。
字孟载,号眉庵。
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祖官吴中,遂为吴<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乱时,隐居赤山。
曾任张士诚丞相府书记、荥阳<今属河南>知县、江西行省幕官、兵部员外郎、山西副使、按察使。
诗作深为时人赏识,与高启、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著有《论鉴》、《眉庵集》。

  杨士奇<1365-1444>,明臣。
名寓,泰和<今属江西>人。
少孤。
教授学生为生。
建文初被荐入翰林,充任编纂,撰写《太祖实录》。
不久试用吏部。
成祖即位累官左春坊大学士、少傅。
宣宗崩,有拥立皇太子功。
正统中任少师。
善于知人,好推荐寒士,所推荐者有不认识者。
为官廉洁能干,为全国第一。
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
因其子稷下狱,忧虑死。
赠太师,谥文贞。

  杨荣<1371-1440>,明臣。
初名子荣,字勉仁。
明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建文进士。
授编修。
曾任文渊阁大学士、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
与杨士奇、杨溥时称“三杨”。
曾任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实录》总裁官。
另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

  杨荣<1371-1440>,明臣。
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福建建瓯>人。
建文进士,授编修。
《明史》载其“谋而能断”,为成祖倚重,升文渊阁大学士。
仁宗时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
英宗时进少师,与杨士奇、杨博鼎立辅政,时称“三杨”。
后辞归卒于途。
其诗文雍容平易。
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

  杨溥<1372-1446>,明臣。
字弘济,湖北石首人。
建文进士,授编修。
永乐初任洗马,侍皇太子。
仁宗时升翰林学士。
宣宗时任礼部尚书。
英宗初年进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鼎力辅政,称“三杨”。
《明史》载其“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

  杨虎,明农民起义领袖。
交河<今属河北>人。
初随京畿地区农民起义领袖白瑛,转战山东临清一带。
正德六年<1511>,与刘宠<即刘六>、刘宸<即刘七>的起义军联合,率一军转战河北、河南、山西,又南下到宿迁。
后于义门集<在今安徽涡阳>渡涡河,为明兵袭击,覆船溺死。

  杨一清<1454-1530>,明臣。
字应宁,安宁<今属云南>人。
徙居巴陵。
少能撰写文章,以奇童推荐为翰林秀才。
成化八年<1472>进士。
任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
其貌不扬,而性警敏。
武宗时,历任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总制、华盖殿大学士。
因不阿附刘瑾,得罪致仕。
与张永谋诛刘瑾。
曾为首辅。
后被张璁等诬陷。
落职,病死。
赠太保,谥文襄。

  杨廷和<1459-1529>明臣。
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
成化进士。
《明史》载其“性沉静详审,为人简畅有法”。
修《宪宗实录》和《会典》,起拜左春坊大学士。
正德间官至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后为首辅。
世宗立,为首辅,除弊政,诛侯臣,朝纲一新,中外称贺。
后因“大礼议”不合,辞归。
嘉靖七年<1528>被革职,次年卒。
有《杨文忠公三录》。

  杨钿,明民间抗倭英雄。
上海守城民夫。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围城十余日不下,乃假意撤退,于半夜攀竹梯登城。
他发觉后,大呼有贼,守兵惊起,城得保全。
在呼喊时,被敌刺中,坠城压梯,与敌同归于尽。

  杨慎<1488-1559>,明文学家。
字用修,字升庵,四川新都人。
正德进士,官翰林修撰。
世宗时为经筵讲官。
因极言谏阻“大礼”两受廷杖,谪戍永昌卫<云南保山>卒。
戍边多暇,“书无所不览”,“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史》>。
诗文名世,知识渊博,著述甚富。
有诗文《升庵集》、散曲《陶情乐府》、杂著《丹铅总录》等百余种。

  杨继盛<1516-1555>,明臣。
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
嘉靖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员外郎。
忠直敢言,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
仇死复召刑部员外郎。
后因劾严嵩十大罪,下狱被杀。
《明史》载其“临刑赋诗曰:‘浩气正太虚,丹心照千古’。
”穆宗立,建祀保定,名旌忠。
有《杨忠愍公集》。

  杨继洲<约1522-1620>,明针炙学家。
浙江衢州<今衢县>人,名济时。
世业医,任太医院医官。
著有《针灸大成》,选择明以前针灸文献的重要资料,并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医案,编写而成。
其书内容丰富,并附有按摩法,对针灸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杨东明<1548-1624>,明学者。
号晋庵。
虞城<治今河南虞城北>人。
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进士,曾官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刑部侍郎。
学宗王守仁,为北方“王学”代表人物。
但他已不多谈“致良知”说,并进一步提出“理气断非二物”的命题,肯定“理”只是“气”的条理、属性。
“气犹姜桂,而理则其辛辣之性,浑是一物,毫无分别”。
在人性学说上,强调“性为气质所成,而气质外无性”。
反对宋儒把“性”分为义理、气质两途的说法。
著有《晋庵论性臆言》等。

  杨涟<1572-1625>,明臣。
字文儒,号大洪,湖北应山人。
《明史》载其“为人磊落负奇节”。
万历进士,授常熟和县,举廉吏第,迁兵科给事中。
天启时官至左副都御史。
天启四年<1624>疏劾魏忠贤廿四大罪。
次年,被魏党徐大化反诬下狱,酷刑而亡。
有《杨大洪集》。

  杨嗣昌<1588-1641>,明将领。
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字文弱。
万历进士。
崇祯十年<1637>,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农民起义军,荐熊文灿总理六省军务。
十二年,以熊文灿失职,乃亲自出京督师。
被张献忠以走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
后闻襄王、福王被杀,惊忧交加,畏罪自杀。
有《杨文弱先生文集》。

  杨文骢<1597-1645>,明画家。
字龙友,贵州贵阳人。
寓居南京。
万历举人。
福王时,官右佥都御史。
唐王时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清兵至,被俘不屈而死。
《明史》载其“善书,有文藻,好交游”。
善画山水,董其昌称其画“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去其佻”。
有《询美堂集》。

  杨名时<1661-1737>,清臣。
字宾实,号凝斋,江苏江阴人。
康熙进士。
《清史稿》载其督顺天学政时,“不受贿”。
授直隶巡道,革宿弊殆尽。
累迁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兼管巡抚事。
以沽名邀誉革职。
高宗时以礼部尚书兼领祭酒、直上书房。
疏“御夷之道,贵在羁縻”,主张抚绥,勿抄杀侵陵。
有《杨氏全书》。

  杨潮观<1710-1788>,清戏曲作家。
江苏金匮<今江苏无锡>人。
字宏度,号笠湖。
清代戏曲家。
高宗乾隆元年<1736>举人,曾任四川邛州<今四川邛崃,位成都西南>知州,在邛州卓文君妆台旧址建“吟风阁”,招集艺人演唱戏曲。
作有杂剧《寇莱公思亲罢宴》、《荀灌娘围城救父》等三十二种,合称《吟风阁杂剧》。

  杨遇春<1761-1837>,清将领。
字时斋。
四川崇庆人。
武举出身。
乾隆年间屡从福康安作战,升到守备。
1795年从往贵州镇压石柳邓苗民起义。
1797年随额勒登保到湖北,转战川陕,镇压白莲教起义军,为额勒登保最得力的帮凶,升甘肃提督。
1813年为参赞大臣,从那彦成镇压林清、李文成起义,围攻道口镇,攻破滑县。
1825年署陕甘总督。
次年出兵新疆平定张格尔,攻克英吉沙尔和叶尔羌。
后以年老辞官。

  杨芳<1770-1846>,清将领。
贵州松桃人。
字诚斋。
早年镇压湘黔苗民起义,任守备。
又参与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和河南李文成起义。
历任甘肃、直隶、湖南、固原提督。
1826年赴新疆,参与平定张格尔叛乱,封果勇侯。
1838年任湖南提督。
1841年任参赞大臣,随靖逆将军奕山赴广东抵抗英军。
广州战役战败后被革职留任。
1842年退休回籍。
后病死。

  杨以增<1787-1855>,清藏书家。
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
山东聊城人。
道光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
好藏书,收有数十万卷。
藏书处名“海源阁”。
书室名“宋存”,专贮宋代旧籍。
辑印《海源阁丛书》,著有《海源阁书目》。
杨保彝编有《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四卷。

  杨秀清<1823-1856>,太平天国领袖。
原名嗣龙,广西桂平人。
烧炭世家。
虽不识字,但足智多谋。
早年参加拜上帝会,有“代天父传言”特权。
咸丰元年<1851>同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太平天国,封左辅正军师。
在永安晋封东王,节制各王。
指挥太平军攻克南京。
定都后,总理朝政,派军北伐、西征、保卫天京。
六年居功自傲,逼封万岁,被韦昌辉所杀。

  杨坊<1803-1865>,清买办。
浙江鄞县人,字启堂,一字憩棠。
初在上海任四明公所董事。
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为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管理军需,又奉命与英、美、法侵略者勾结,筑围墙断绝起义军接济,渐由同知迁为道员。
咸丰六年<1856>,加盐运使衔。
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时,又勾结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与太平天国为敌。
同治元年<1862>,授常镇通海道,未赴任。
后病死。

  杨鸣玉<1815-?>,清昆曲演员。
江苏甘泉<今江都>人。
一作杨明玉,又名阿金,字俪笙。
科班出身,演丑。
因排行第三,习称杨三。
常在北京演出《问探》、《盗甲》、《下山》、《访鼠》等剧。
后入京剧班。
光绪中叶卒。

  杨辅清,太平天国将领。
广西桂平人,原名金生。
因与杨秀清认本家,改名。
参加金田起义。
咸丰三年<1853>,封国宗。
后转战于赣、闽、皖,为中军主将。
十年,参加破江南大营之役,封辅王。
后镇守皖南。
次年,援安庆失利。
同治二年<1863>守天京<今南京>高桥门等。
三年,攻浙江,守湖州,城陷,流转桂、贵、粤、湘、皖等地从事反清活动。
十三年,在闽被捕遇害。

  杨恩寿<1835-1891>,清戏曲作家、理论家。
湖南长沙人。
字鹤俦,号蓬海、朋海、蓬道人。
同治举人。
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作幕宾多年。
光绪初授盐运使衔,升候补知府。
生平除作传奇外、着重戏曲理论研究。
所作传奇有《姽婳封》、《再来人》等七种,除《鸳鸯带》一种未刊外,余六种合称《坦园六种曲》。
另有戏曲论著《词余丛话》等。
有《坦园全集》。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
本名毓秀,字漪村,山西闻喜人。
光绪进士。
“少颖敏”,“性鲠直”<《清史稿》>。
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
历任郎中、御史。
二十四年加入保国会,与徐致靖上疏请定国是,为维新派人士辩护。
戊戌政变时,奏请慈禧太后归政,被捕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著有《杨漪村侍御奏稿》。

  杨锐<1857-1898>,清末维新派。
字叔峤,又字纯叔,四川绵竹人。
举人出身。
任内阁中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参加强学会。
二十四年春倡立蜀学会并入保国会。
百日维新期间,受光绪帝召见,“面陈兵学,练兵为救亡策”<《清史稿》>。
与谭嗣同、林旭等同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有《说经堂诗草》。

  杨儒,清外交官。
字子通。
汉军正红旗人。
同治举人。
初任道员,后历任使美、西、秘、俄、奥、荷等国公使。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全权大臣与沙俄交涉收回东北三省。
沙俄草拟意在侵吞东北条款,他“责其外务部食言,语激切”<《清史稿》>,拒绝签字。
归途因中风跌伤,病死。

  杨文会<1837-1911>,清末佛教学者、居士。
安徽石埭<今石台>人。
字仁山。
幼年随父居北京。
早年习儒学、天文、地理、音韵等。
1862年立志研究佛学,并广求佛经,刻印流通。
1866年到南京主管政府建筑工程。
曾创办金陵刻经处。
1878年后两次随使英、法。
1894年与英国人李提摩太一起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
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定期讲经。
编刻有《大藏辑要》2000余卷,并有《杨仁山居士遗著》行世。

  杨守敬<1839-1915>,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
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
同治举人。
曾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随员。
搜集日本所存中国书籍,撰《日本访书志》。
回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成学堂总教长。
曾为袁世凯顾问、参政院参政。
《清史稿》称“其学通博”,“精舆地”,“通训诂”。
有《历代舆地图》、《水经注图》、《隋书地理志考证》等。
亦精金石、目录、板刻、书法等。

  其他杨姓名人有西汉经学家杨荣;东汉学者杨厚;三国蜀文人杨戏;西晋大臣杨珧;隋文帝长子杨勇、五子杨谅,大臣杨汪;唐将领杨端,文学家杨凭、杨凝、杨凌,诗人杨乘;南宋大臣杨愿,文学家杨芾,医学家杨士瀛;清词曲家杨弘等。
近当代杨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杨杰、杨明轩、杨希闵,社会活动家杨度,政治家杨尚昆、杨尚奎、杨一辰、杨之华、杨静仁、杨白冰,解放军将领杨得志、杨成武、杨勇、杨立三、杨至成,革命英烈杨殷、杨开慧、杨匏安、杨明斋、杨闇公、杨克明、杨善集、杨靖宇、杨连弟、杨根思,青运领袖杨贤江,民主革命者杨守仁、杨衢云,民主革命烈士杨宏胜、杨卓霖,爱国将领杨虎城,奉系军阀杨宇霆,国民党将领杨森、杨永泰,航空先驱杨仙逸,自动控制和航天工程专家杨嘉墀,核物理学家杨澄中,物理学家杨振宁,化学家杨石先,数学家杨乐,地质学家杨钟健,建筑学家杨廷宝,病理学家杨简,显微外科学家杨东岳,针炙学家杨继周,妇幼保健专家杨崇瑞,家具学家杨耀,昆虫学家杨惟义,学者杨东莼,教育家杨昌济、杨秀峰、杨石先,哲学家杨宪珍,哲学史家杨荣国,社会学家杨开道、杨懋春、杨庆堃,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民族学家杨堃、杨成志,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音乐理论家杨萌浏,翻译家杨宪益,作家杨朔、杨逵、杨沫、杨绛,京剧演员杨小楼、杨宝忠,河北梆子作家杨韵谱,舞蹈家杨丽萍,田径运动员杨传广、羽毛球运动员杨阳,游泳运动员杨文意,滑冰运动员杨阳等。

阅读:3416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