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张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张仪,战国纵横家。
魏人。
入秦以连横说惠王,拜为相封武信君。
一度入魏为相,说韩、魏事秦,以制齐、楚。
后遭公孙衍等排斥,复返秦。
昭王时,奉命入楚说怀王,以欺诈手段拆散齐楚联盟。
武王即位后,秦臣诋毁其“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
他俱诛奔魏,为相一年而死。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

  张耳,汉初诸侯王。
大梁<河南开封>人。
战国末仕魏。
与陈余为至交。
秦末参加农民起义军,从武臣北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自为丞相。
钜鹿之战后,与陈余绝交,被项羽封为常山王,都襄国。
继而又归刘邦,被立为赵王。
后异姓王相继被杀,“张耳以智全”<《汉书》>。

  张良,西汉臣。
字子房,传为西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县>人。
祖先为韩国贵族。
曾谋刺秦始皇未遂,后隐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
又与韩信整理编次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侯。
见刘邦皆封故旧、亲近,而诛私怨引起群臣不满,遂建议封刘邦故最怨者雍齿,使群臣释疑。
刘邦曾夸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释之,西汉司法官。
字季,南阳堵城<今河南方城>人。
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
累迁谒者仆射、公车令、中郎将,后官至廷尉。
敢于直言极谏,多次劝谏文帝以亡秦为鉴,改善政治。
他处理狱案,严格依法办事。
有人犯跸与盗汉高祖庙前玉环,文帝欲分别处以死刑与族诛,他不曲法阿容,建议按法处刑,世称持平。
景帝立,任淮南相。

  张苍,西汉历算家。
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
秦时为御史,有罪亡归。
寻降汉,从定三秦,封北平侯,迁御史大夫。
他博学好读书,明图籍,精律历。
肖何为相,苍尝佐办计政。
文帝立,为丞相,谢病免,卒谥文。

  张汤,西汉臣。
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初为长安吏,后历任廷尉,御史大夫。
曾与赵禹共同编定律令,并主办许多重大刑狱案件,阿顺帝意,用法严峻。
建议铸造白金<银币>及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支持打击富商大贾政策,制定“告缗令”<奖励告发工商业者具报财产不实及偷漏财产税的法令>,锄灭横行不法的豪强地主。
后被朱买臣等陷害,自杀。

  张骞,西汉使臣。
汉中成固<陕西城固>人。
官至大行,封博望侯。
前139年,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协商约定共同夹攻匈奴。
他越过葱岭,亲历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地,至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
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他与之说理,坚贞不屈。
前115年,他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

  张安世,西汉臣。
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
字子孺。
为张汤之子。
昭帝<刘弗陵>时,任右将军、光禄卿,封富平<今陕西省富平县,位渭南县西北>侯。
昭帝死,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
他拥有家僮七百人,使之从事工业生产,家财富有胜过霍光。

  张敞,西汉臣。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字子高。
初为太仆丞,宣帝<刘询>时,任太中大夫,得罪大将军霍光,出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都尉。
后任京兆<今陕西西安>尹,以与杨恽友善,被罢职。
未几复起用,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刺史。
他直言敢谏,其所至之处皆有治绩。
元帝立,欲以左冯翊,会病卒。
曾为妻画眉,被劾奏,后世用为夫妻相爱的典故。

  张禹,西汉经学家。
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字子文。
通经学,为博士。
元帝时,授太子《论语》。
迁光禄大夫,出为东平内史。
成帝时任丞相,封安昌侯专治《论语》,兼治《易》。
曾改编今文本《论语》,将《齐论》、《鲁论》合为一书,称《张侯论》。

  张道陵<34-156>,一名张陵。
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初入太学,通达五经。
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令。
顺帝时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
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
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
建二十四治,立祭酒以领道民。
后道教徒尊为天师<一说陵自称>。
后裔承继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字平子。
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
历任主簿、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尚书等。
早年入京师太学攻读,博通群书。
精于天文、阴阳、历法。
曾掌管天象观测,创立“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
又写成天文学著作《灵宪》,书中已用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并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共有2500颗恒星。
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候风地动仪曾上疏要求禁绝当时流行的图谶迷信。
长于文学。
所作《归田赋》,文辞清丽,一扫汉赋虚夸堆砌的陋习,为东汉抒情子赋优秀之作。
其《同声歌》、《四愁声》是五、七言诗创始时期的重要作品。
著有诗、赋、铭、七言诗、《七弁》《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另著《周官训诂》,补《东观汉记》。
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张纲<108或98-143>,东汉臣。
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字文纪。
顺帝时任御史,上书反对宦官专权。
汉安元年<142>,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奉命分巡州郡,七人皆出赴任,他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说:“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即奏劾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京师为之震动。
继任广陵太守,曾诱降张婴所领导的起义军。

  张仲景,汉末医学家。
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名机。
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
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书,广泛收集有效方剂。
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
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
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张角,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
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灵帝时,借治病传教,秘密发展组织。
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
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天公将军”。
因头缠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
与弟张梁会集幽、冀两州黄巾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
不久病死。

  张宝,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
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地公将军”。
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战死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抗击汉将皇甫嵩,英勇战死。

  张梁,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
中平元年<184>起义,称“人公将军”。
与张角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东汉朝廷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反击,因警戒疏忽,遭汉军夜袭,兵败阵亡。

  张牛角,东汉末黑山农民起义领袖。
博陵<今河北蠡县南>人。
中平二年<185>起义,称将兵从事。
不久,与张燕领导的起义军会合,被推为首领。
在进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时,中箭死。

  张让,东汉宦官。
颖川<今河南禹县,位许昌西北>人。
少给事省中,桓帝时为小黄门。
灵帝<刘宏>时,迁中常侍,封列侯,倍受宠信。
他以势霸占民田,建议加重税敛,大修宫室。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宦官以悦天下。
事泄,他与宦官赵忠先发制人,共杀何进。
后袁绍举兵大捕宦官,少长皆杀,他投河自杀。

  张修,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汉中人。
本为天师道首领,用符咒给人治病,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
他以此联络,于184年黄巾起义时,在巴郡<四川东部>起兵,攻占郡县。
后从张鲁,任别部司马,率部攻杀汉中太守苏固。
后被张鲁杀害。

  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字公祺,沛国丰<今属江苏>人祖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他初被益州牧刘焉授以督义司马,奉命与张修进攻汉中。
后杀张修并收编其众,占据汉中。
推行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
境内安定,生产发展,户口增加。
建安二十年<215>遣弟张卫迎战曹操于阳平关,兵败,封府库而奔巴中,不久降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卒后谥原侯。

  张芝,东汉书法家。
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
善章草,后省减章草点划波磔,创为“今草”。
唐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而变之,“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三国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首推钟<繇>、张<芝>两家王氏父子<羲之、献之>的草书,亦受其影响。

  张俭<115-198>,东汉臣。
高平<今属山西>人。
字元节。
延熹初,为东部督邮,疏劾中官侯览不轨,览怒,诬以党事,遁去,望门投止,人皆重其名行,多破家相容。
后至东莱,复因缘出塞,党事解,乃还。
献帝初,百姓饥荒,俭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以存者百数。
后就徵为卫尉卒。

  张燕,东汉末黑山农民起义领袖。
本姓褚,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黄巾起义,他聚众万余人响应,不久合并于张牛角领导的起义军。
牛角死后,他被推为首领,改姓张。
因他作战矫捷过人,被称为“飞燕”。
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的各起义军相继联合,尊燕为首领,众至百万,号为黑山军。
后上表请降,拜为平难中郎将,所部逐渐与其脱离。
后归曹操,任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

  张绣,三国时将领。
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骠骑将军张济族子。
初为县吏,后随张济、李傕屡击吕布,以军功迁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张济死,他代领其众,投降曹操,不久又叛。
官渡之战时,他听从贾诩之计,复降操,拜扬武将军。
卒后谥定侯。

  张飞,三国蜀将领。
字翼德,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
东汉末从刘备起兵。
曹操攻荆州,曾于当阳长坂率部断后,掩护备脱险。
从征荆州、益州和汉中,多有战功,历官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右将军、车骑将军等。
对部下过于严厉,后被部将所杀。
谥桓侯。

  张昭<156-236>,三国吴臣。
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少好学,博览群书,知名当地。
东汉末避乱江东,孙策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深受信任。
策卒,辅立孙权,协助稳定内部,建立政权。
赤壁战前,因主张投降曹操,为孙权不满。
后官至辅吴将军。
著有《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卒后谥文侯。

  张辽<169-222>,三国魏将领。
字文远,雁门马邑<山西朔县>人。
初从丁原、董卓、吕布,后归曹操,拜中郎将,“武力既弘,计略周备”<《三国志·乐进传》>。
从征袁谭兄弟及乌丸,数有战功,迁荡寇将军。
建安二十年<215>,率兵屯合肥,以八百勇士大破孙权十万大军,拜征东将军。
曹魏立国后,封晋阳侯。

  张郃,三国魏将领。
字儁乂,河间鄚<今河北任丘>人。
东汉末从韩馥镇压黄巾军,为军司马。
后归袁绍,官渡之战时降曹操。
从征袁尚、袁谭、乌丸、马超、张鲁等;又镇守汉中,抗拒蜀军,曾大破蜀军马谡于街亭,平定陇西诸郡。
魏文帝时官至左将军。
治军兼有勇谋,善设营阵,料敌多中,号为名将。
后与蜀军交战身亡,谥壮侯。

  张斐,魏晋之际法学家。
亦作张裴。
晋武帝时任明法掾<解释律令的属官>,曾为《泰始律》作注解。
著有《律解》二十卷,《杂律解》二十一卷,原文均已失传。
《晋书·刑法志》录其注律后奏皇帝书要点,称《注律表》。
另著有《汉晋律序注》,亦失传。

  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
字茂先。
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
魏末任佐著作郎、中书郎。
晋初任黄门侍郎、太子少傅、中书监、司空等职,晋封广武郡公,后被赵王伦和孙秀所杀。
家富藏书,博学通文,辞藻蕴丽。
平生喜好奖掖人物,诱进不倦。
著有《博物志》十卷,原书已佚,今本为后人搜辑而成。
有《张司空集》。

  张翰,西晋文学家。
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季鹰。
有文才而纵任不拘,时人比之阮籍,号为“江东步兵”。
齐王司马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见祸乱方兴,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莱、尊羹、鲈鱼脍为由,径归乡里。
冏败,人称其见机。
卒年五十七。
原有集,已佚。
所作诗今仅存六首。

  张载,西晋文学家。
字孟阳。
博陵安平<今河北保定>人。
曾任著作郎,后拜中书侍郎。
见世乱,称病告归。
性闲雅,博学有文名,与弟张协、张亢齐名,世称“三张”。
著作有《张孟阳集》。

  张协,西晋文学家。
字景阳,博陵安平<今河北保定>人。
曾任河间内史。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重辞藻,与兄张载、弟张亢齐名,世称“三张”。
著作有《张景阳集》。

  张亢,西晋文学家。
字季阳。
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
东晋初渡江,拜为散骑侍郎。
后官至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有才藻,通解音乐、艺术,与兄张载、张协齐名,世称“三张”。
著有《历赞》一篇,载于《晋书·律历志》。

  张轨<255-314>,西晋臣。
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
字士彦。
惠帝永康二年<301>,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
他联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稳定当地秩序,扩建姑<今甘肃武威>城,建立学校,定币制。
死后,其子孙继续保有凉州七十余年。
后曾孙张祚称帝,追谥他为武王。

  张湛,西晋学者。
字处度,小字驎。
高平<今山东鱼台一带>人。
晋孝武帝时以才学官中书侍郎、光禄勋。
好作挽歌,又好于斋前种松柏,养鸲鹆,时谓之“屋下陈尸”。
范甯尝患目痛,就湛求方,湛报书嘲谑,谓有古方,以“损读书、减思虑、夜早眠”等六物熬服即愈。
撰《养生要集》十卷、《古今九代歌诗》七卷,佚。
又注《列子》八卷,序云此书得自王粲、王弼后人之家,乃参校有无,并加注释。
柳宗元、宋濂等已疑今本非《汉书·艺文志》著录旧本而出后人会集,近人马叙伦等复详加考据,以为今本出自魏、晋间人或即张湛伪作。

  张宾,十六国时后赵大臣。
字孟孙。
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
初为中丘王都督。
永嘉三年<309>,提剑求见石勒,被用为谋主。
他精于算计,极有谋略,辅佐石勒成就霸业,功勋卓著。
光初二年<319>石勒称赵王,建立后赵政权,他被任为右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
总理朝政,草创规章,肃清吏治,礼贤下士,深受石勒宠幸,上朝呼为“右侯”,而不名之。

  张天锡<346-406>,十六国时前凉国君。
363-376年在位。
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字纯嘏,小名独活。
张骏少子。
杀侄自立,称凉州牧、西平公。
附于前秦,荒于酒色,委政近幸。
苻坚征使入朝,不从战败后降秦,封归义侯。
淝水之战中,随苻融在前线,后逃至东晋,曾官庐江太守。
桓玄篡晋,命为凉州刺史,病死。

  张正见,南朝陈诗人。
字见迹,清河东武城<今属山东>人。
幼好学,梁简文帝为太子时,他十三岁献颂,深为简文帝赞赏。
梁时任彭泽令。
陈时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常侍、撰史著士。
陈太建中卒,时年四十九。
善写五言诗,以《秋日别庾正员》较著名。
《沧浪诗话》评云:“南北朝人惟张正见诗最多,而最无足省发”。
原有集十四卷,已佚,今存诗九十多首,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张僧繇,南朝梁画家。
吴<今江苏苏州>人。
官右军将军、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
擅绘画,尤善传貌,兼工云龙人物。
武帝时多建佛院寺塔,皆使僧繇作画,相传曾于安东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人问之,曰:“恐破壁飞去”。
人固请之,乃点其二,果然,点睛者飞去,未点者如故。
诸王子多出征,帝每思之,命僧繇画像,如见其人。
所绘山水,在素缣之上,以青绿重色先图峰峦泉石,而后染出丘壑峦岩,不以笔墨先勒,谓之没骨皴。

  张伟,北魏学者。
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
字仲业。
在家教授,学生常达数百人。
神麚四年<431>,与高允等同时被征为中书博士。
曾出使北凉刘宋,官至平东将军、营州<今辽宁朝阳>刺史。

  张子信,北朝北齐民间天文学家。
河内<河南北部>人。
少以医知名,隐居白鹿山,时游京邑,甚为魏收、崔季舒所敬重,后魏征以太中大夫。
他在一个海岛上,利用浑仪对日月五星进行三十多年的观测,发现太阳视运动<即地球运动的反映>不均匀性。
发现“合朔时月在日道<黄道>里则日食,若在日道外虽交不亏,月望值交则亏”。
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继岁差现象发现后又一划时代的发现,对后世历法改进产生深远影响。

  张丽华<560-589>,南朝陈叔宝妃。
初为龚贵嫔给使,叔宝见而幸之。
因其才貌皆佳,又“善候人主颜色”,故甚得宠。
张与孔贵嫔参决朝政。
《南史·后妃》载:“张、孔之权,熏灼四方,内外宗族,多被引用,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
……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矣。
”隋军破建康,她从叔宝匿井中,拖出后被杀。

  张须陀<565-616>,隋将领。
弘农阌乡<河南灵宝西南>人。
炀帝时,任齐都丞,参加对高丽战争。
612年起,先后击败王薄、郭方预、卢月明等起义军。
614年,又击败左孝友起义军。
官至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荥阳通守。
616年,率军二万攻瓦岗军,在荥阳大海寺被击毙,其部被全歼。

  张旭,唐书法家。
字伯高,吴<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
工书,以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
连绵回绕,逸势奇状,风格独特。
传其常醉后狂呼颠走落笔,世称“张颠”。
怀素承其书,后人谓之“以狂继颠”,“颠张狂素”。
与李白诗歌、裴吴剑舞,时称“三绝”。
其书散见历代集帖中。
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亦诗,长于七绝。

  张易之,唐臣。
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
《新唐书》称其“颀晳美姿制,音技多所晓通”。
幼以门阴仕,累迁尚乘奉御。
由弟昌宗荐,入侍武则天。
官至司卫少卿、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
为武后宠信,势倾朝野。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宫廷政变,迎中宗复位,他被诛杀。

  张昌宗,唐臣。
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
武则天宠臣,张易之之弟。
武则天临朝,经太平公主引荐为武则天内宠。
则天子侄争执鞭辔,呼为“六郎”。
曾奉命招集文学之士张说、宋之向、崔湜等,编撰《三教珠英》,成一千三百卷。
官至春官侍郎,封邺国公。
武则天晚年,他与兄易之专权,败坏政事。
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等迎中宗复位,他被杀。

  张柬之<625-706>,唐臣。
字孟将,襄州襄阳<湖北襄樊>人。
《旧唐书》记其“涉猎经史、尤好《三礼》”。
举进士,任清源丞。
永昌元年<689>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
后出合州、蜀州刺史。
武周后期任宰相。
武则天病,与桓彦范、敬晖等于神龙元年<705>发动政变,复中宗帝位,擢天官尚书,迁中书令,监修国史。
封汉阳郡公,旋改郡王。
后为武三思所排挤,罢相职。
贬为新州司马,愤恨而死。

  张鷟<约658-约730>,唐文学家。
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字文成,自号浮休子。
调露进士。
八次应制举,均登甲科。
证圣元年<695>任御史。
开元初,流放岭南。
后任司门员外郎。
著述甚多,天下知名,突厥、新罗、日本均重其文。
传世之作有笔记《朝野佥载》、判牍《龙筋凤髓判》、传奇小说《游仙窟》等。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兵曹。
中宗<李显>神龙中,与贺知章、包融等齐名。
《全唐诗》留存其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流传后世颇广。

  张说<667-731>,唐臣。
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属河南>人。
永昌中,策贤良方正第一,授校书郎。
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等职。
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劝睿宗以太子隆基监国。
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
擅长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亦能诗。
有《张燕公集》。

  张守珪,唐将领。
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东北>人,尚节义,善骑射。
初从郭虔瓘守北庭,屡败突厥。
开元十五年<727>,任瓜州刺史、墨离军使,修筑州城,屡败敌军:修复渠堰,以利灌溉。
开元二十一年<733>,移镇幽州<北京>,任河北节度副大使,屡败契丹,官至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
后被贬为括州刺史。
不久,疽发背而死。

  张九龄<678-740>,唐臣、诗人。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县>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
武则天时进士及第,为左拾遗,又迁右补阙。
吏部试拔官员,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评定,以公允著称。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起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明年迁中书令,上言废循资格,复置十道采访使。
又建议在河南水区种稻,未被采纳。
后为李林甫所谮,罢相。
其所作《感遇诗》十二首,即作于被贬谪之后,以抒怀感事,而又以刚健著称。
著有《曲江集》、《千秋金鉴录》,并参与《朝英集》之编撰。
卒谥文献。

  张巡<709-757>,唐将领。
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进士。
安史乱时,官真源令,率兵保雍丘,以拒禄山。
至德二年移镇睢阳,与太守许远共同抗击叛军,坚守长达十月。
因援绝粮尽,城陷被杀。

  张萱,唐画家。
京兆<陕西西安>人。
开元时,官史馆画直,以擅画贵妇人、贵公子等,名冠于时。
尤注重描绘妇女家常之事,如听琴、烹茶等。
曾作《长门怨词》、《宫中七夕乞巧》、《望月》等图,绘宫女深居幽怨。
存世作品有《唐后行从图》等。

  张继,唐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治今湖北襄樊>人,字懿孙。
天宝进士,后游历吴越。
大历间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掌管财赋,大历末卒于洪州。
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
以《枫桥夜泊》最为有名。
有《张祠部诗集》。

  张璪,唐画家。
一作张藻。
唐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字文通,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
盛唐时号为名流。
擅写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
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著有《绘境》,讲画的要诀,已佚。

  张志和,唐诗人。
字子同,婺州金华<浙江金华>人。
初名龟龄,十六岁中明经,献策于肃宗,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赐名。
后因事贬南浦尉。
赦还,不复仕,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著《玄真子》。
善歌词,书画。
所作词多写隐居闲适生活,以《渔歌子》最著名。

  张籍<约767-约830>,唐诗人。
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字文昌。
少时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进士。
任太常寺太祝,十年不得升迁,家贫,有眼疾,被孟郊嘲为“穷瞎张太祝”。
后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工诗,乐府尤有名,与王建齐名,称“张王”。
白居易对他的乐府诗,亦颇推崇。
今存宋人重编的《张司业集》。

  张为,唐诗人。
江南人。
一作闽中人。
大中末曾流寓长沙。
后入钓台山访道,不知所终。
有诗一卷,已散佚,今仅存数首。
又撰《诗人主客图》。

  张碧,唐诗人。
字太碧。
德宗李适贞元间屡应进士试未第。
诗学李白。
其所作《农诗》一诗,反映人民之疾苦,颇为突出。
孟郊谓其诗“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原有集二卷,已佚。
今存诗仅十余首。

  张祜<约785-约852>,唐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一作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北>人。
祜或误作祐,字承吉。
初寓姑苏。
元和、长庆中,深为令狐楚所知,亲撰荐表,使至长安献诗。
为元稹排挤,遂客游淮南。
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
卒于大中年间。
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亦有所讽谏。
又以宫词著名。
有《张承吉文集》。

  张议潮<799-872>,唐将领。
一作张义潮。
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西>人。
安史乱后,吐蕃贵族相继攻占河西、陇右各州。
大中二年<848>,他乘吐蕃内战混乱之机,率众驱逐吐蕃守将,收复沙州,后又陆续收复河西各地。
五年,以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图籍归唐,被任为归义军节度使。
咸通八年<867>入朝,任右神武统军。
后病死于长安。

  张读<834-?>,唐小说家。
字圣用,一作圣朋。
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
大中进士。
历任宣歙观察使郑熹幕僚、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等。
所撰传奇小说《宣室志》十卷,多记神鬼灵异、狐仙山精,故事曲折生动,曾为《聊斋志异》所取材。
另撰有《建中西狩录》十卷。

  张全义<852-926>,五代后唐将领。
字国维,曾名居言、宗奭,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
少务农,后为县令所辱,投奔黄巢义军,官至吏部尚书、水运使。
归降朱温,任为河南尹,官至中书令,兼领忠武军、陕虢、郑滑、河阳节度事,天下兵马副元帅,封魏王。
梁亡,归降后唐庄宗,改封齐王。
惧被猜忌,厚赂刘皇后以保身,又不善断狱,以先讼者为直。
后唐明宗发动兵变,他忧惧不食而死。
卒后谥忠肃。

  张遇贤,五代南汉农民起义首领。
博罗<今属广东>人。
初为小吏。
光天元年<942>率农民起义,称中天八国王<-作中天大国王>,年号永乐,署置官属,大败南汉军队于钱帛馆,攻占循州<今广东龙川>及其以东大部州县,众至十余万。
以所部皆穿红衣,人称赤军子。
次年,北越南岭,在虔州<今江西赣州>白云洞建造宫室。
后兵败于南唐、被部将执降,就义于金陵。

  张余,北宋初川峡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
初为李顺部将。
994年,李顺死后,他率军退出成都,集合各部数万人,连克嘉、戎、泸、渝、溶、忠、万、开八川<即乐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忠县,万县、开县>,乘胜攻取夔州<奉节>。
朝廷急调大军增援,从峡路入川镇压。
他迎战于夔州城下,战败,死伤二万余人。
后在宋军夹击下,蜀州、邛州等地相继失陷。
直至次年,在嘉州被俘杀,起义失败。

  张君房,北宋道藏学家。
字允方。
安陆人。
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官尚书员外郎,充集贤校理。
祥符中,日本派使者来我国聘问,并请求“神光寺”记。
真宗令他撰文与日本使者。
不久,自御史台谪官浙江宁海,调钱塘县县令。
时真宗崇尚道教,尽以秘阁道书交付杭州,令戚纶、陈尧臣校正;戚纶推荐他主持其事。
乃同道士十人,编次为道书《大宗天宫宝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
又择其精要,纂成《云籍七韱》一百二十二卷;另有《乘异记》、《野语脞说》等,皆流传于世。
后历任随州<今湖北随州市>、郢州<今湖北钟祥>知州,信阳军知军。
其子百药,集其诗赋杂文,名曰《庆历集》,共三十卷。

  张元,西夏臣。
宋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本名佚。
宋仁宗天圣间,与吴昊累试不第,遂同投西夏。
为引起西夏统治者注视,更名<张>元、<吴>昊。
受元昊<夏景宗>重用。
不久,官至国相、太师,中书令。
建议元昊联辽与宋抗争。
与吴昊同为西夏建国之初重要汉臣。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
道教南宗初祖。
字平叔,法名用成<一作诚>,号紫阳。
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
少尝从事举业,通三教典籍。
后坐事流岭南。
自称熙宁二年<1069>遇异人于成都,得金液还丹之诀。
为道教南宗或紫阳派创始人,被尊为“紫阳真人”,主张内丹修炼,谓“三教一理”。
著有《浯真篇》。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
字子野,湖州乌程<浙江湖州>人。
天圣进士。
历吴江令、嘉禾判官等。
后知渝州、虢州。
晚年退居湖杭间,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
喜作慢词,与柳永齐名。
造语工巧,多花月艳冶之词。
其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
著有《张子野词》<一名《安陆词》>。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
嘉祐进士。
历官云岩令、崇文院校书,不满王安石新法,托病归里。
熙宁末同知太常礼院,复以疾归。
少喜谈兵,尝有志取洮西失地。
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仲淹劝其读《中庸》。
他读之不足,又访诸释老,反求于六经。
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
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等,今编入《张载集》。

  张舜民,北宋臣、文学家。
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陕西彬县>人。
治平进士。
为襄乐令,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当政时,荐为监察御史。
后为陕西转运使。
徽宗立,擢右谏议大夫。
坐元祐党,贬商州安置。
《宋史》称其“慷慨喜论事,善为文。
”工诗词。
著有《画墁集》。

  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
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
楚州淮阴<江苏清江>人。
熙宁进士。
累迁起居舍人。
绍圣初,知润州。
坐党籍贬官。
徽宗时,召为太常少卿。
崇宁初,复落职。
工诗赋散文。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诗歌平易流畅,多为反映现实、同情人民之作。
著有《张右史文集》。

  张叔夜<1065-1127>,北宋末将领。
字嵇仲,开封人。
徽宗大观中赐进士。
宣和中知海州,曾击败宋江起义军,累官龙图阁学士,知济南府。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他自邓州<今河南邓县>率军驰援开封。
旋以知邓州<今河南邓县>,领南道都总管。
金兵再围京师,他率军驰援,进签书枢密院事。
和金军交战,颇有杀伤。
城陷后,被俘北去,至白沟<原宋辽界河>,绝食而死。

  张择端,北宋画家。
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字正道。
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官室。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卷,以清明坊为主体,描绘当年汴京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是富有历史价值的风俗画。

  张邦昌<1081-1127>,北宋权臣。
字子能,永静军东光<河北东光>人。
举进士。
钦宗时为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
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京,他力主割地投降,与康王质于金,议割三镇,归任河北路割地使。
次年京师陷,金人立其为“楚帝”,凡三十三日。
金兵退,去帝号。
高宗立,不以为罪。
宰相李纲力主严惩,贬逐潭州。
后因秽乱宫廷事发,赐死。

  张宪,南宋将领。
1134年,从岳飞破张邦昌伪齐军,收复随州、邓州。
1140年,进兵中原,于颍昌,临颍等地连破金军。
次年,秦桧指使王俊对他诬陷,与岳云同时被捕入狱,被拷打至体无完肤,终不屈服。
后与岳飞父子同时被害。

  张俊<1086-1154>,南宋将领。
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字伯英。
初为盗。
高宗即位,任御营前营统制绍兴初任江淮招讨使,镇压各地起义军,讨伐叛将李成。
后守淮南,与岳飞、韩世忠并称三大将绍兴十一年<1141>,附和秦桧,首请解除兵权授枢密使、又助桧陷害岳飞。
和议成,仍不欲去位,被论罢。
拜太师,极受高宗礼遇。

  张通古<1088-1156>,金臣。
易州易县<今河北易县>人。
字乐之。
辽天祚帝天庆间进士。
入金后,任工部侍郎。
金熙宗完颜亶天眷元年<1138>,充任“江南招谕使”。
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曾自称“以大国之卿,可当小国之君”,傲慢无礼,订立和约后,回金,即主张毁盟攻宋。
官至司徒,封曹王。

  张洁古,金医学家。
名元素,易州<今河北易县>人。
其医论以为治病不应拘泥古方,并创“药物归经”及“药性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对后世医学有一定的影响。
所著有《珍珠囊》、《医学启源》等。

  张元幹<1091-约1170>,南宋词人。
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字仲宗,号芦川老隐。
徽宗末,以擅词著名。
靖康初,为亲征行营使李纲属官。
南渡后,不满秦桧专权,弃官南归。
因作词送别抗战派胡铨,被秦桧削籍。
词风豪迈激越,痛斥苟安,思念故土,亦能诗文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张九成<1092-1159>,南宋臣。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
绍兴二年<1132>进士第一历官著作郎、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不附权贵。
以反对议和,为秦桧所贬,谪居南安军<治今江西大余>十四年。
桧死,起知温州。
从杨时学,研思经术,杂以佛学。
著有《孟子传》、《横浦集》等。

  张浚<1097-1164>,南宋臣。
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举进士。
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作乱,起兵问罪,请高宗复辟。
建请治理川陕,以保东南,授川、陕宣抚处置使。
与金兵大战于富平,金军溃败,全蜀、江淮赖以安。
绍兴五年<1135>,除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榜刘豫僭逆罪,兴师北伐;郦琼叛,引咎求去位。
居外约二十年,秦桧当权。
绍兴末,金兵来犯,复起用。
隆兴元年<1163>,除枢密使,督师北伐,兵败。
力陈和议之失,罢和议,再为相,为汤思退等诋毁,罢相。
临终前还以“不能恢复中原”为恨。
赠太保太师,谥忠献。
撰有《易解》、《杂说》及文集十卷等。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
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为南宋词人。
高宗<赵构>绍兴间进士,因廷试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秦桧诬指其父张祁谋反,被投入狱。
秦桧死后,为秘书省正字,历官中书舍人、广西西路<今西安>抚使、荆湖北路<今湖北江陵以南至洞庭湖以北之地>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
词风接近苏轼,内容大多为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富有民族气节。
其所作长调《六州歌头》尤为动人。
著有《于湖集》、《于湖词》等。

  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
字敬夫,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丞相张浚长子。
以荫得官,除直秘阁。
金兵来犯,朝廷主和议,奏请誓不与金议和,继今以往,益坚此志,专务自强。
知严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升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
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
始师事于胡宏,与朱熹友善,著有《孟子说》、《太极图说》及《诸葛忠武侯传》等。
病亡,嘉定间,谥宣。

  张子和<约1156-1228>,金医学家。
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名从正,以字行。
号戴人。
继承刘完素的学说而有新的见解,治病以祛邪为主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善用“汗、吐、下”三法,切责医者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人。
主张药攻食养。
著有《儒门事亲》。

  张即之<1186-1263>,南宋书法家。
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号樗寮。
以荫入仕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阁。
工书,其墨迹为金人所珍爱。
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笔法,尤善写大字,劲挺雄强,别具一格。
存世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等。

  张贵,南宋抗元将领。
农民出身,别号“竹园张”。
咸淳八年<1272>,元军围攻襄阳五年,他和张顺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往援,为都统。
突破元军封锁,进抵襄阳。
又率兵突围,顺流而下,迎接郢州援军,至龙尾州<在今湖北襄阳东南>,为元军所阻,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张顺,南宋抗元将领。
农民出身,绰号“矮张”。
咸淳八年<1272>,他和张贵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援襄阳,率轻舟突破元军封锁、斩断铁索木桩数百处,转战一百二十里,身中四枪六箭,落水牺牲。

  张柔<1190-1268>,蒙古汗国将领。
字德刚。
涿州定兴<属河北>人。
金末在河北组织乡勇保卫西山东流寨,被金任为经略使。
后降蒙古,留戍满城,移守顺天,连下河北三十余城,拜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
1233年,从蒙古军破金汴京<开封>,取《金实录》归。
次年破蔡州<河南汝南>,先登负伤,升至万户。
后屡次攻宋,战胜攻取,威震河朔。
忽必烈时封蔡国公。

  张世杰,南宋抗元将领。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行伍出身,因有战功升都统制。
德祐元年<1275>,元军南下,他率部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克复浙江诸城,后在焦山<今江苏镇江东,位长江中>江中大战,失利。
元军进逼临安,他和文天祥、陆秀夫等立端宗赵昰为帝,联合陈吊眼、许夫人等少数民族部队,坚决抵抗。
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斗争。
景炎三年<1278>赵昰死,又立赵昺为帝,他任少傅、枢密副使,奉昺居厓山<今广东新会>。
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船翻溺死。

  张珏,南宋将领。
字君玉。
凤州<陕西凤县>人。
18岁从军钩鱼山,守四川合川,积功为都统制,称“四川虓将”。
1250年,与王坚合力击退蒙古军蒙哥的重兵。
后代坚为主将,积粮练兵,与元军长期对抗。
1275年,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
次年,出兵援重庆,收复沪,涪等州。
其时临安<浙江杭州>已陷,而四川兵势尚振。
他坚持至1279年因粮尽力竭,自重庆乘小船突围,为元军所俘,自缢而死。

  张弘范<1238-1280>,元将领。
字仲畴。
善马槊,能为歌诗。
中统初,为御用局总管。
三年<1262>改行军总管,从合必赤讨李璮于济南。
因功为顺天路管民总管。
至元六年<1269>围襄阳,九年,攻樊城,其肘中流箭。
十一年率军从伯颜伐宋,东略郢西,南攻武矶堡,长驱建康,大战焦山,因功为万户。
十三年,讨平台州反叛。
至扬州,选将校水陆二万,分道南征,拔三江,攻鲍浦寨,在五坡岭俘获宋丞相文天祥。
十六年,追宋军于海上,大战厓山,迫使宋主赵昺溺死,灭宋。
病逝,加封淮阳王,谥献武。
有《淮阳集》。

  张炎<1248-1314后>,南宋词人。
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
字叔夏,号玉田,一号乐笑翁。
曾祖张镃与父枢皆为词家,幼承家学。
宋亡,流寓落魄。
至元二十七年<1290>,北游大都<今北京>谋官,失意南归。
后纵游浙东西。
与周密交厚。
工词,内容多写闲适及迟暮,宋亡后,则多痛念往昔。
词风流丽清畅,论词讲究韵律,追求典雅。
著有《山中白云词》、《词源》。

  张五牛,南宋“唱赚”艺人。
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说他在南宋初年“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即令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
还著有《双渐小卿》诸宫调。
此见《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所载杨立斋散曲,今不存。

  张瑄,元臣。
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少无赖,与朱清结为兄弟,贩私盐为海盗,后随朱清降蒙,从攻南宋宋亡,奉伯颜命与朱清海运宋库藏图籍至大都至元十九年<1282,与罗璧、朱清造海船运粮至京,正式开辟航道。
二十二年,任海道运粮千户官至江南行省左丞居太仓,豪横乡里,与清旧宅遍于吴中,各国奇货充斥府库,富贵为东南之冠。
大德六年<1302>,被告有逆谋,与于文虎同被杀。

  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
字希孟。
济南<今属山东>人。
初为东平学正,游京师,为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所重,擢入朝为官。
武宗时为监察御史,进言反对立尚书省,又上书万言针砭时弊,得罪权贵,恐招祸,易名逃走。
后召为右司都事。
延祐间升礼部尚书。
英宗时为参议中书省事。
能文,善散曲。
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著有《归田类稿》、《三事忠告》等。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元散曲家。
字小山。
元庆元<今浙江宁波>人。
以路吏转首领官,曾任桐庐典史。
至正初,年七十余为崑山幕僚。
擅长散曲小令,有“词林之宗匠”之誉。
《太和正音谱》称其曲词“清而且丽,呢而不艳”。
内容多山水游乐之作。
今存有小令七百五十一首,套数七套,数量为元散曲家之冠。
有《小山乐府》、《小山北曲联乐府》等。

  张翥<1287-1368>,元诗人。
晋宁<今属云南>人。
字仲举。
少有才隽,豪放不羁。
后受业于李存,明道德性命之说。
复学诗于仇远,尽得其音律之奥。
所为词婉约风流,传诵一时。
官至国子助教,迁河南平章。
学者称“蜕庵先生”。
著有《蜕庵集》、《蜕庵词》。

  张成,元代雕漆工匠。
生卒年不详。
浙江嘉兴人。
擅雕漆,长于剔红、戗金银等工艺。
有剔红栀子花圆盘、剔红观瀑图、剔犀图等传世,其中前者朱漆约百十道漆层,全盘皆花,盘心雕栀子花一朵,含苞四朵,花叶簇拥花朵,舒卷自然、生动,刀法浑厚圆润。
子张德刚,亦善雕漆,承袭父法,技艺高超,被召至京,授营缮所副,为宫廷雕制漆器。

  张埜,元词人。
字野夫,号古山。
元邯郸<今属河北>人。
词人张之翰子。
长于词。
官至翰林修撰、礼部尚书。
1322年,曾参与议定南郊祀礼。
著有《古山乐府》。

  张渥,元画家。
杭<今浙江杭州>人。
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
他博学多才艺,尤善画人物。
学李公麟白描,其笔法细劲,形象生动而有神,存世作品有《九歌》、《雪夜访戴》等图。

  张士诚<1321-1367>,元末江浙农民起义首领。
泰州白驹场<江苏大丰>人。
小名九四,出身盐贩。
至正十三年<1353>与弟士德、士信等率盐丁起义,克泰州、高邮等地。
次年,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
后渡江攻常州、常熟等地。
十六年定都平江<江苏苏州>。
次年,为朱元璋所败,降元。
二十三年袭安丰,自称吴王。
二十七年朱元璋破平江,被俘至金陵,自缢死。

  张守中,元画家。
一名中,字子政,亦作子正,上海人。
瑄曾孙。
所画山水,曾得黄公望指授。
尤擅绘花鸟,多以水墨点簇晕染,生动而富韵致,间作设色,亦清隽可喜。
存世作品有《桃花幽鸟》、《芙蓉鸳鴦》等图。

  张作宾,元代戏曲艺人、作家。
大都<今北京>人。
一作张国宝,艺名喜时营。
元代钟嗣成所作《录鬼簿》说他曾任“教坊勾管”。
其所作杂剧今知者有四种,现存《公孙汗衫记》<一作《合汗衫》>、《七里滩》<一说为宫天挺作>等,另外还有《罗李郎》亦为他所作。
其作品曲词通俗,颇有民间生活气息。

  张玉<1343-1400>,明将领。
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世美。
仕元为枢密知院。
元亡,走漠北。
洪武十八年<1385>,降明,累擢燕山左护卫,以骁果善谋划,为燕王朱棣所亲任。
建文元年<1399>,从朱棣起兵“靖难”,屡立战功。
后将中军,攻东昌<今山东聊城>,战死,追封河间王。

  张三丰,明道士。
辽东懿州<今辽宁>人。
名全一,又名君宝,号“元元子”,太祖赐号“三丰”。
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
传其读书过目成诵,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
初寓居在宝鸡<今陕西宝鸡,位岐山西南>,后入武当山。
成祖遣使求之,竟不遇。
英宗赠“通微显化真人”。
相传他是中国武术宗派之一的“武当派”祖师。

  张路<1464-1538或1537>,明画家。
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字天驰,号平山。
他擅画人物,师法吴伟,其笔势狂放。
山水兼学戴进。
亦能画鸟兽、花卉等。

  张璁<1475-1539>,明臣。
浙江永嘉人,字秉用,后赐名孚敬,字茂恭,号罗峰。
正德进士。
明世宗欲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廷臣反对,他与桂萼迎合帝意,应召入京,授翰林学士,由此获宠信嘉靖六年<1527>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八年代杨一清居首辅,十四年得疾致仕。
有《谕对录》、《奏对录》、《张文忠公集》。

  张经,明将领。
福建侯官<今闽候>人,字廷彝。
正德进士。
历任兵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等职。
嘉靖三十三年<1554>负御倭全责,总督江南、江北偖军,并远调两广少数民族军队,共同作战。
次年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大捷,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
以得罪严嵩党羽赵文华,受其诬陷,与巡抚李天宠一起被杀。
著有《半斋稿》。

  张琏,明闽、粤、赣边区农民起义领袖。
广东饶平人。
因杀族长,投郑八、萧晚起义军。
郑八死,他被推为领袖。
1560年称帝,年号选历,聚众十万。
在粤北山中建造宫殿大寨,有小寨数百。
出击福建的汀、漳、延平、建瓯和江西的宁都、瑞金等地。
1562年,明朝廷调大将俞大猷率军,袭破山寨,被俘<一说脱险后率余部移居南洋>。

  张野塘,明音乐家。
寿州<安徽寿县>人。
善弹三弦,好歌曲。
谙北曲。
初为戍卒,罪遣苏州太仓卫。
魏良辅以其善歌曲召为婿,自此更习南曲。
协良辅对昆山一带的戏曲声腔整理加工,成“水磨腔”,即昆腔。
又改制北方三弦,使琴腹稍小而圆,称“弦子”,以伴清唱。
在他倡导下,弦乐在苏州得以盛行。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
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号太岳。
嘉靖进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力主改革弊政。
隆庆元年<1567>入阁。
万历元年<1573>任内阁首辅。
在任时厉行改革。
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
清丈田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把各项税役合而为一,按亩征粮。
任用戚继光等名将,加强边防。
用潘季驯浚治黄淮。
执政十年,成效卓著。
万历十年<1582>病死,遭弹劾,尽夺官爵,籍没家产。
有《张文忠公全集》。

  张凤翼<1527-1613>,明戏曲作家。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伯起,号灵墟。
与其弟献翼、燕翼并有才名。
吴中谚语称“前有四皇<即皇甫兄弟>,后有三张”。
嘉靖举人。
会试屡不中。
晚年不事于请,好填词,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虎符记》、《灌园记》、《扊扅记》等<即《阳春六集》>,曾为《水浒传》作序,文见《处实堂集》中。
另有《占梦类考》、《文选纂注》等。

  张景岳<1562-1639>,明医学家。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名介宾,字惠卿。
为明代医学家。
学医于金英<梦石>,钻研《内经》一书,他深有领会,历经三十年之久,进行整理注释。
他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阐发,以明阴阳、辨天变为分析人体生理活动和病机变化之纲要。
他提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
治疗着重于补益“元阳”、“真阴”。
还自订不少新方,为后世之医学家所重视。
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

  张燮<1574-1640年>,明学者。
字绍和,又字理阳,号汰沃,又号石户主人、海滨逸史、蜚遁老人。
龙溪石码人。
出生于官宦世家,万历甲午<1594>举人。
万历四十五年<1617>写成《东西洋考》。
全书十二卷,记载东、西洋四十个国家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贸易情况;记载水程、二洋针路、海洋气象、潮汐,以及国人长期在南海诸岛的航行活动、造船业和海船的组织等情况;还收录了秦汉以来中外关系的有关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关系的有关文献,是明代中外关系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张瑞图<1576-1641>,明书画家。
福建晋江人,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
万历进士。
授编修,积官至少詹事兼礼部侍郎。
天启六年<1626>,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时魏忠贤用事,忠贤生祠碑文,多出其手书。
崇祯初罢去。
定逆案,赎徒为民。
善画山水,工书法,与米万钟、董其昌等齐名。
有《白毫庵集》。

  张风,明末清初画家。
字大风,号升州道士、上元老人、真香佛空,上元<江苏南京>人。
崇祯生员。
入清不仕。
家贫居佛寺。
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亦工肖像。
早年风格恬静,晚年笔意瘦挺放纵。
兼工刻印,能诗词。
有《双镜庵诗钞》、《上药亭诗余》等。

  张宏<1580-?>,明画家。
苏州<今属江苏>人,字君度,号鹤涧。
善画山水,重写生,师沈周,笔力峭拔,墨色湿润。
兼工人物,用笔疏朗。

  张中<约1584-1670>,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学者、经师。
又名时中,字君时,自称寒山叟。
明江苏苏州人。
回族。
自幼学习宗教经典,后又受教于临潼经师张少山,学成后曾在江苏扬州、苏州等地执教讲学。
1638年赴南京随印度经师阿世格学习三年,对“认主学”颇有研究。
著有《归真总义》、《四篇要道》等。

  张三锡,明医学家。
字叔承,别号嗣泉。
应天府<河南商丘>人,家世业医。
主张医学有六个重要方面,即经络、四诊、病机、治法、本草及运气。
遂采辑前人有关论述,结合已见,于万历十三年<1585>写成《医学六要》十九卷,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
浙江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钱塘<杭州>。
一生不仕。
入清避乱会稽剡溪山。
博谈擅文。
以散文名世,凝练如唐人绝句,清新诙谐。
精史学,擅明史。
其治史“事必求真,语必务确,稍有未核,宁缺勿书;评点人物,不隐不讳,泣血直书”<《清史稿》>。
曾预修《明史纪事本末》、有《琅孃文集》、《陶庵梦忆》等。

  张名振,南明将领。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字侯服。
思宗<朱由检>崇祯末,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石浦<今浙江南田>游击。
南明鲁王加富平将军,封定西侯,乃从鲁王航海,屡率水军出击。
南明永历八年<1654>攻入长江,至金山<今属上海>。
未几退出,次年病死。
所部遵其遗言,归张煌言统率,继续组织抗清。

  张溥<1602-1641>,明文学家。
字天如。
明末太仓<今属江苏>人。
崇祯进士。
改庶吉士。
少时即与同里张采有文名,号为“娄东二张”。
并集郡中名士,结为“复社”。
既中进士,交结日广,声气通朝野,自谓以嗣东林,常评品朝士,为执政所恶。
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并加评述。
著有《七录斋集》。

  张献忠<1606-1646>,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字秉吾,号敬轩。
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
初当兵,犯法逃走。
崇祯三年<1630>参加义军,自称八大王。
王自用聚义军三十六营于山西,他为首领之一。
八年荥阳大会,为十三家之一。
会后转战豫、陕、鄂、皖各地。
十一年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招抚”,驻兵谷城。
次年再起。
夺取四川,在成都即帝位,建大西政权,年号大顺。
后与清兵战于凤凰坡,中箭被俘牺牲。

  张尔歧<1612-1677>,明清之际经学家。
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
明诸生;入清,隐居。
纂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为监本《礼记》和石经《礼记》勘正脱误三百余处。
在济南讲授《仪礼》时,深为著名学者顾炎武推崇,并结交为友。
张一生寒素,耿介自持。
事亲至孝,待邻谦诚。
著作还有《易经说略》、《诗经说略》、《书经直解》、《老子说略》、《春秋三传驳义》、《蒿庵闲话》、《弟子职注》等。

  张大复,清初戏曲作家。
又名彝宜,字心其、星期,号寒山子,江苏苏州人。
寓居阊门外寒山寺,故号。
精音律戏曲,作传奇杂剧数十种。
有《如是观》、《醉菩提》、《海潮音》、《快活三》、《金刚凤》等。
编纂《寒山堂曲谱》。

  张勇<1616-1684>,清将领。
字非熊。
咸宁<今陕西西安>人。
曾为明军副将,顺治初降清。
历官经略右标总兵、甘肃提督、靖逆将军,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
进封一等侯爵。
勇智双全,为当时名将之一。
顺治中,先后平米喇印、丁国栋叛乱,随洪承畴讨伐云贵,破敌于七星关。
“三藩之乱”起,率部败王辅臣部,克复兰州巩昌,又破吴三桂部将吴之茂于通渭。
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军,谥襄壮。

  张石顽<1617-1701?>,清医学家。
名璐,字路玉,以号行,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
颖敏好学,博通经史。
后弃儒习医。
自《内经》至诸名医书,无不披览。
立论平实,不标新异。
明亡隐居洞山著书。
书成归里,故名《医归》。
另有《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等。

  张志聪<约1619-1674>,清医学家。
字隐庵。
钱塘<杭州>人。
20岁从张卿子学医。
广览古代医书。
尤对《灵枢》、《素问》、《伤寒》、《金匮》诸书研读甚深。
清初数十年间,与卢晋公声名相济。
他研究《伤寒论》二十年,古稀之年还传授医道,闭门著书。
医学著述有《伤寒集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金匮要略注》、《针灸秘传》等。

  张煌言<1620-1664>,南明抗清将领。
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驻守浙东及沿海一带。
官至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桂王永历十三年<1659>与郑成功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
他自率一军到芜湖,连下4府、3州、24县,因郑成功兵败,孤军无援而退。
鲁王政权覆灭后,又与荆襄13家农民军联系抗清。
至清康熙三年<1664>,见大势已去,遂解散所部,隐居南田的悬嶴岛<今浙江象山南>,不久被俘,被害于杭州。
所作诗文,慷慨激昂。
有《张苍水集》。

  张英<1637-1708>,清臣。
安徽桐城人,字敦复,号乐圃。
康熙进士。
康熙十六年<1677>入值南书房。
圣祖出巡,必相从,一时诏令,多出其手。
先后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
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著有《周易衷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

  张玉书<1642-1711>,清臣。
江南丹徒<今属江苏>人,字素存,号润甫。
顺治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
康熙二十年<1681>擢内阁学士。
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曾多次巡视黄河、淮河及运河河工。
先后充任《平定朔漠方略》、《明史》总裁官。
历官五十年,被称为太平宰相二十年。
后从圣祖出巡热河<今河北承德>时病死。

  张鹏翮<1649-1725>,清臣。
字运青。
四川遂宁人。
康熙前期进士。
历官至刑部尚书兼两江总督、河道总督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康熙中,主持河道治理,拆拦黄坝,开张福口引河,浚芒稻河,建归仁堤五堡矶心石闸,改建天妃闸等,屡受康熙帝赞许。
康熙末年,先后勘察汶河、黄河开州段诸处,建议疏浚坎河注南旺、停引沁水入运河。
雍正三年卒。
谥文端。

  张潮<1650-?>,清文学家。
歙县<今属安徽>人。
字山来,号心斋。
曾任翰林院孔目。
他能作词,以刊刻丛书为当时所熟知。
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并辑有笔记《虞初新志》,又作有《心斋聊复集》、《花影词》、《幽梦影》等。

  张伯行<1652-1725>,清学者。
字孝先。
号敬庵。
仪封<今河南兰考>人。
康熙中期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户部侍郎、礼部尚书。
为政崇实,清廉刚直,屡得皇帝赐榜嘉奖。
督修黄河堤防,赈济灾民。
提倡文化,改祠庙为学堂,刊行《正谊堂丛书》。
治学以程朱理学为主著有《困学录》及《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等。
雍正三年卒。
赠太子太保,谥清恪。
后从祀文庙。

  张煕,清名士。
字敬卿,湖南衡州<衡阳>人。
从曾静治学。
雍正五年<1727>遵师命到反清名士吕留良家中访求留良遗稿,与留良子毅中、门生严鸿逵、鸿逵弟子沈在宽结交,谋计反清。
次年奉师命化名张倬,往劝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告发下狱。
后释归。
十三年<1736>高宗即位,与师同被捕杀。

  张广泗,清臣。
汉军镶红旗人。
监生。
康熙末捐知府。
雍正间授贵州巡抚,镇压苗民起义。
后讨准噶尔,以功迁湖广总督。
乾隆间以经略复镇贵州苗民起义。
授云贵总督兼巡抚,晋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加太子少保。
旋调川陕总督。
《清史稿》载其因伐大小金川叛无功,又“诿过于部将”,“观望推诿”,被处斩。

  张廷玉<1672-1755>,清臣。
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
康熙进士。
选庶吉士。
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规制多出其手。
乾隆时历充圣祖、世宗实录,《明史》等总裁官,《明史》至此成书。
为政求实效,受帝倚重。
历三朝五十年富贵寿考,为清一代之最。
有《传经堂集》、《澄怀园全集》。

  张照<1691-1745>,清书法家、戏曲作家。
华亭<今上海松江华亭镇>人。
初名默,字得天、长聊,号泾南、天瓶居士。
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
官至刑部尚书、抚定苗疆大臣等。
其书法虽深但气格不高。
他还熟谙音律,乾隆间曾与允禄共修《律吕正义》。
著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宫廷大戏,皆以宣传道德及迷信思想为主。

  张惠言<1761-1802>,清文学家、经学家。
字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人。
嘉庆进士。
卒官翰林院编修。
《清史稿》载其“生平精思绝人”。
疏选拔人才,“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场者”。
治学《扎》主郑玄,《易》主虞翻,而深于《易》、《礼》。
赋宗司马相如,诗文习韩愈、欧阳修。
为常州词派创始人。
又是阳湖古文派之首。
所作文词深沉,意旨隐晦。
工隶书。
有《茗柯词》、《周易虞氏义》等。

  张乔栋,清棋谱学家。
字兰汀,别号栎州散人。
家藏象棋谱百余种,经悉心钻研,集诸家之长,辑有《竹香斋象戏谱》。

  张问陶<1764-1814>,清诗人。
遂宁<今四川省遂宁县>人。
字仲治,号船山,又号蜀山老猿、药庵退守。
1790年中进士。
曾任翰林院检讨。
督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任山东莱州<今山东省掖县>知府。
因有违上官意旨,辞官居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旅途客舍中。
著有《船山诗文集》。
他主张诗歌应具个性和性情,反对模拟。
著有《船山诗草》二十卷、《船山诗草补遗》一卷。

  张格尔,清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
大和卓木波罗尼都孙。
维吾尔族。
乾隆初祖父叛清被诛。
他随父萨木克逃匿浩罕<苏联乌兹别克境>。
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七年<1820-1827>在英帝支持下纠数万众犯境,挑起叛乱,占领南疆西喀什噶尔等四城。
兵败被俘,处死于北京。

  张琦<1764-1833>,清学者。
初名翊,家翰风,号宛邻,江苏阳湖<江苏武进>人。
嘉庆举人。
《清史稿》载其知山东知章丘时,“结案二千有奇,无翻控者”。
知馆陶,士有颂者,先试文后决事,论遂稀。
又精求古沟防等法治盐碱地,未竟而卒。
于诗文、地理、医学等皆深造。
有《战国策释地》、《素问释义》、《宛邻文集》等。

  张澍<1776-1847>,清学者。
甘肃武威人,字伯瀹,号介侯。
嘉庆进士。
历任玉屏<今属贵州>、泸溪<今江西资溪>等县知县。
好游历,远游晋、鲁、豫、江、浙等十余省。
博览经史,留心关陇文献,辑乡邦遗籍数十种,及其他佚书刊刻为《二酉堂丛书》,著有《姓氏五书》、《养素堂文集》等。

  张维屏<1780-1859>,清诗人。
字子树,一字南山,号珠海老人、松心子。
广东番禺<今广州>人。
道光进士。
与林则徐、魏源、黄爵滋等交游。
又与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维勋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称“七子诗坛”。
能诗,工书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目睹英国侵略军种种暴行,激昂悲愤,即作《三元里》长诗,歌颂人民反侵略斗争。
其《三将军歌》,对英勇抗敌、壮烈殉国的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深情讴歌,表彰他们“捐躯报国皆忠臣”。
著有《松心诗集》、《文集》、《听松庐文钞》、《松心草堂集》。
另辑有《国朝诗人征略》。

  张穆<1805-1849>,清学者。
初名瀛暹,字石洲。
清山西平定人。
贡生。
精通天文、算术及西北地理之学,对经史、训诂致力尤深。
所著《蒙古游牧记》,记蒙古各部游牧所在地、历朝沿革、道里四至等项,引用史料丰富,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著有《顾亭林年谱》。

  张秀眉,清末贵州苗民起义领袖。
贵州台拱厅<贵州台江>人。
雇农出身。
咸丰五年<1855>在台拱领导苗、汉等族农民起义,被推为元帅。
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攻占黔东南大部城镇,坚持斗争十七年。
同治十一年<1872>兵败被俘,于长沙就义。

  张文虎<1808-1885>,清学者。
字孟彪、啸山,别号天目山樵,清南汇<今上海市>人,清代学者,校勘家。
清同治中入曾国藩幕。
精于校勘,其所校《守山阁丛书》、《小万卷楼丛书》,时称善本。
其他著作还有《古今乐律考》、《舒艺室随笔》、《舒艺室书存》等多篇。

  张乐行<1811-1863>,捻军首领。
一作洛行,安徽毫州雉河集<涡阳>人。
咸丰二年<1852>与龚得树等结捻起义。
次年,响应太平军北伐。
五年召集各地捻军首领会盟雉河集,被推为盟主。
七年与太平军李秀成等部会师,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封征北主将,后封沃王。
在与清将僧格林沁部战斗中失败,被杀。

  张宗禹,捻军首领。
别名“小阎王”,安徽毫州雉河集<涡阳>人。
张乐行族侄。
参加雉河集会盟,后在鄂、皖、鲁等地屡败清军,被太平天国封为梁王。
同治四年<1865>在山东曹州<菏泽>灭清僧格林沁部。
次年率两捻军进陕甘,联合回民起义军,灭湘军万余人。
六年,为解东捻军之围,率军渡黄河入直、鲁。
次年所部在徒骇河边被清军消灭,下落不明。

  张二奎<1814-约1860>,清京剧演员。
直隶<今河北>人,一说浙江人。
演老生。
道光时在北京主持和春班,同程长庚、余三胜并称为京剧的“老生三杰”。
咬字以北京音为准,擅演帝王一类脚色,世称“奎派”。
擅演《打金枝》,《上天台》、《金水桥》等剧。

  张孔山,清琴家。
原名合修,别号半髯子。
为浙江道士,幼从冯彤云学琴。
咸丰年间云游至四川青城山,直至光绪年间,主要在四川和湖北一带传授琴艺,为“川派琴家”的主要代表。
所传《流水》一曲,气势磅礴,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
为近百年来琴家所推崇后由他与弟子拟出新的谱字。
刊于《天闻阁琴谱》,还有《高山》、《平沙落雁》、《醉渔唱晚》、《渔樵问答》等传谱。

  张国樑<1823-1860>,清将领。
原名嘉祥,字殿臣。
清广东高要<今肇庆>人。
曾参加天地会,在广西省贵县一带进行反清斗争,后受清将向荣收编,成为向荣镇压太平军得力将领。
向荣死后,协助和春重建江南大营,围困天京<今南京>。
累升至提督帮办军务。
1860年江南大营再次被太平军攻破,他逃至丹阳<今属江苏>落水溺死。

  张裕钊<1823-1894>,清散文家、书法家。
湖北武昌<今湖北武汉>人。
字廉卿。
性端朴。
工书,好文章。
为曾国藩弟子。
主讲武昌“经心书院”八年。
深究经学训诂,常考订《国语》、《国策》,勤治文史,擅长书法,与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被称为“曾门四弟子”。
著有《左氏服贡注考证》、《今文尚书考证》、《濂亭文钞》等。

  张树声<1824-1884>,清末淮军将领。
合肥<今属安徽>人。
字振轩。
为淮军将领。
廪生出身。
1853年在乡办团练。
1862年随李鸿章率淮军赴上海镇压太平军。
1867年参加镇压捻军。
1872年任江苏巡抚。
1879年升两广总督,任内又镇压苗民起义。
1884年中法战争时,驻防越南,在李鸿章指使下率军撤退,被免职。
著有《张靖达公奏议》。

  张景祁<1827-?>,清文学家。
原名左钺,字蘩甫,号韵梅,又号新衡主人,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
同治进士,曾任知县。
工诗词。
富有民族气节,其诗词对中法、中日战争有所反映,反对侵略,但对太平军持敌视态度。
有《揅雅堂诗、文、骈体文》、《新蘅词》等。

  张荫桓<1837-1900>,清外交官。
字樵野,广东南海人。
初纳资为知县、累迁道员、命直总理衙门,太常寺少卿。
《清史稿》称其“精敏,号知外务”。
光绪十一年<1885>任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处理华工被害等事宜。
回国后迁户部左侍郎。
二十三年出使英、美、法、德、俄诸国。
支持戊戍变法。
变法失败后谴戌新疆,被杀。
著有《三洲日记》。

  张之洞<1837-1919>,清末洋务派首领。
河北南皮县人。
字孝达,一字香涛。
同治间进士。
屡督学典试,注重经史实学。
历任两广、湖广、两江总督。
锐意新政,设立水陆师学堂、造船厂、兵工厂、矿务局、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皆其所创办,又派学生出国学习枪炮、机器等技术。
德宗光绪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
卒谥文襄。
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振勋<1840或1841-1916>,清末民初实业家。
字弼士,号肇燮。
广东大埔人。
1856年赴南洋,在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当学徒,后结交荷兰殖民当局官员,获准“承办饷码,领垦荒地”。
自1866年起,在荷属爪哇、苏门答腊和英属马来亚各地,先后开办裕和、亚齐、笠旺、万裕兴垦植公司,东兴矿务公司,万裕兴、广福、裕昌轮船公司等企业,1890年,任清政府驻槟榔屿首任领事,1895年升任新加坡总领事。
1905年清政府赏给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特派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
从1895年起,回国内发展实业,创办或投资的有: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广东福惠玻璃厂、雷州垦牧公司等企业。
1910年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
辛亥革命后,任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
1915年,发起组织赴美实业考察团,筹办中美银行和中美轮船公司,并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
病逝于巴达维亚。

  张焕纶<1843-1902>,清教育家。
字经甫,号经堂,门人称宏毅先生。
上海人。
早年究心经世之学。
认为改造中国须从启蒙入手。
1878年创办正蒙书院<后改梅溪书院>,以学贯中西、讲求实务为宗旨,为近代新式小学教育创始人。
1896年与钟天纬、宋恕等组织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团体“申江雅集”,七日一会,讨论改良教育。
次年任南洋公学总教习。
1898年以病辞,归主梅溪书院。
1902年主上海敬业书院。
著作有《历代方略纪要》、《救时刍言》、《暴萌录》等。

  张德成,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
直隶新城<今河北省新城县>白沟河人船夫出身。
1900年4月在静海<今天津市属静海县>独流镇设置拳坛。
6月下旬,率团民五、六千人在天津紫竹林抗击八国联军,成为保卫天津的重要力量。
后在清军和外国侵略军的夹攻之下,在战斗中负伤。
天津沦陷后,返回独流镇准备再起,未几,在静海县王家口被地主武装杀害。

  张百熙<1847-1907>,清臣。
字埜秋,湖南长沙人。
同治进士。
初授编修,渐迁侍读学士。
甲午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建学堂,设报馆”<《清史稿》>。
后历任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

  张佩纶<1848-1903>,清臣。
字幼樵。
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
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
同治进士。
官历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以纠弹大臣著名,屡上疏言时政得失,劾罢尚书万青藜、董恂、王文韶等。
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战,奉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务,马尾海战惨败,革职遣戍。
后被李鸿章招入幕,甲午战争时,再被驱逐回籍。
庚子议和,李鸿章再荐其佐办和约。
光绪三十四年卒。

  张謇<1853-1926>,近代实业家、教育家。
字季直,号啬庵。
江苏南通人。
光绪状元。
先后在江苏赣榆、崇明书院掌教。
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受张之洞委托,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又陆续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
并自1902年起,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盲哑学校、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博物苑、天文台等文教事业,对南京高等师范、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的创立,亦多所赞助。
从1901年起,从事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后,拥护共和,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
1913年任袁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至袁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继续在南通兴办实业,并主持江苏文化教育事业,提倡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抵制新文化运动。
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其他张姓名人有传说人物张果老;东汉大臣张禹、张济、张湛;三国吴文学家张俨;南朝梁臣张岱;北朝北魏将领张济;唐将领张俭,诗人张潮,音乐家张野狐;北宋大臣张宏、张璪;南宋大臣张纲,词人张镃、张枢;辽大臣张俭;元词人张之翰;明大臣张瑄,将领张俊、张凤翼,目录学家张萱,医学家张介宾;清捻军将领张禹爵,实业家张煜南,藏书家张燮,医学家张璐,泥人张开山鼻祖张明山等。
近当代张姓名人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国焘,革命家张伯简、张太雷、张闻天、张鼎臣,红军将领张子清,新四军将领张正坤,解放军将领张云逸、张际春、张震、张体学、张国华、张经武、张爱萍,政治家张玺、张仲良、张霖之、张启龙、张金保,妇运领袖张琴秋,烈士张秋人、张友清、张兆丰、张思德,爱国将领张冲、张自忠、张学良、张治忠,民主革命者张百祥,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张奚若、张难先,爱国宗教人士张杰、张家树,北洋军阀张勋,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皖系军阀张敬尧,国民党将领张发奎、张辉瓒、张灵甫,国民党官员张群、张继、张君劢、张道藩、张静江、张厉生,汉奸张啸林,“四人帮”成员张春桥,金融家张嘉璈,天文学家张云,纺织专家张方佐,汽车设计制造专家张德庆,电气工程专家张钟骏,金属材料专家张作梅,力学家张维,石油地质学家张更,地质学家张文佑,地理学家张相文、张其昀,计算机专家张效祥,天文学家张钰哲,理论物理学家张宗燧,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张子高、张大煜,动物学家张玺,植物学家张景钺、张肇骞,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生理学家张锡钧,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解剖学家张鋆,内科学家张孝骞,外科学家张涤生,药理学家张昌绍,医学家张山雷、张锡纯,心理学家张耀翔,数学家张恭庆,学者张东荪、张采田,法学家张志让、张友渔,史学家张星烺,哲学家张岱年,教育家张伯苓、张如心,出版家张元济、张静庐,语言文字学家张相,图书馆学家张琪玉,工艺美术家张光宇,画家张大千、张仃,漫画家张乐平,雕塑家张景祜,书画鉴藏家张伯驹,作家张恨水、张爱玲、张洁、张贤亮,小说家张天翼、张资平,翻译家张申府、张仲实,新闻记者张季鸾,作曲家张寒晖、张曙,电影导演张石川、张骏祥、张艺谋,电影演员张瑞芳,相声演员张寿臣,戏剧理论家张庚,京剧演员张君秋,川剧演员张德成,杂技表演艺术家张英杰,象棋名手张德魁,乒乓球运动员张燮林、张怡宁,排球运动员张蓉芳,射击运动员张山,羽毛球运动员张宁等。

阅读:3253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