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陶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陶婴,春秋节妇。
鲁人,陶门之女,籍贯不详,少寡,扶养幼孤。
以纺织为业,鲁人闻其义,欲求之婚,婴闻之,作《黄鹄歌》,以示不二。
此见《列女传》。

  陶谦<132-194>,东汉末将领。
字恭祖。
丹阳<安徽当涂东>人。
汉灵帝时,为徐州刺史,曾镇压黄巾起义军。
后任徐州牧,据有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
193年,曹操因己父被其部将袭杀,借报仇为名攻之,进至彭城<江苏徐州北>两军大战,曹军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他败退郯城。
曹军攻郯不下,转攻睢陵等地。
194年,曹军再攻,进占琅玡、东海等地。
他正拟退丹阳,曹军因张邈叛变而退还兖州。
不久病死。

  陶侃<259-334>,东晋将领。
字士行<或作士衡>,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
幼孤贫。
初为县吏,后举孝廉,得张华赏识,任郎中,渐升至将领。
以镇压荆湘一带农民起义升任荆州刺史。
因王敦忌恨,贬为广州刺史。
在州无事,每天早运百甓<砖>于屋外,晚搬回屋内,以习劳励志。
王敦败,还荆州,加征西大将军。
咸和三年<328>,苏峻叛乱,他起兵讨伐,被温峤等推为盟主。
乱平之后,进位侍中、太尉,改封长沙郡公。
后兼江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
卒后赠大司马。
在军四十一年,勤于吏职,雄毅善断。
提倡珍惜“分阴”,反对“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且善文辞,远近书疏,莫不亲笔作答,行文如流,未曾壅滞。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卷,已佚。
今存文《逊位表》、残篇《相风赋》等,载《艺文类聚》。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没落士族。
始任江州祭酒,因不满官场污浊,辞官归去。
后又出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
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因不愿与士族社会合作,毅然归隐。
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
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多篇。
这些作品,揭示了诗人“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大伪斯兴”的士族社会的矛盾,抨击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抒写了诗人的满腔悲愤和“金刚怒目”式的抗争。
故龚自珍云“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鲁迅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这方面代表作有:《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咏荆轲》、《述酒》、《赠羊长史》、《拟古》、《饮酒》、《感士不遇赋》等。
由于他长期隐居农村,躬耕田园,接近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故能真心诚意地歌颂劳动,赞美淳朴的农村生活,并以此与污浊的仕途相对立。
这方面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等,而《桃花源诗并记》更是他长期农村生活的总结,那“秋熟靡王税”的世外桃源,寄寓着诗人的理想,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农民的愿望。
但这毕竟只是一种乌托邦,并带有老子“小国寡民”的烙印。
此外,他的作品还宣扬了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陶诗艺术成就很高。
他总结了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优良传统,高度发展了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善于以朴素自然而极为精炼的语言、看似平常而耐人寻味的形象,抒写自己深厚的感情,形成平淡自然又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
他的辞赋散文也一扫西晋以来骈丽绮靡的文风,挥洒自如,不事藻绘,“沛然自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
由于形式主义文学的泛滥,陶渊明在六朝影响不大,《文心雕龙》竟对他一字不提,《诗品》也仅将他列入“中品”。
但唐以后,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直至晚清的黄遵宪,都十分推崇他,并程度不同地受到他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传世。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
年十岁,读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即有养生之志。
父为妾所害,遂终身不娶。
读书过万卷,一事不知则以为耻。
宋宋曾为奉朝请,齐时官至左卫殿中将军。
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隐居句曲山<茅山>。
梁武帝即位后,礼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大事,常前往谘询,时称“山中宰相”。
卒谥贞白先生。
好道术,爱山水,善琴棋,工书法,精通医学,擅长骈文。
其诗以《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寒夜怨》较著名。
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陶隐居集》。
另著有《真诰》、《本草经集注》、《补阙肘后百一方》等书。

  陶安<1315-1371>,明臣。
字主敬。
安徽太平<安徽当涂>人。
《明史》载其“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
元末举人。
后率父老迎太祖于太平,授左司员外郎留参幕府。
知黄州<湖北黄冈>,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吴元年<1367>为翰林院学士,制议礼总裁官,与李善兴等制定律令。
洪武初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有《陶学士集》。

  陶宗仪<1316-?>,明初文学家。
字九成,号南村。
浙江黄岩人。
寓居松江。
元末举进士不第,遂弃志。
工文章,尤刻意字学。
亲耕园圃一区,得暇以笔墨自娱,常以树叶作笔记,贮入盆中,历时十年编成《辍耕录》,多记元代典章、掌故、文物及元末农民军事迹,兼论小说、戏剧、书画、诗词,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明初一度任教官。
另著《书史会要》、《四书备遗》、《南村诗集》等,并辑前人小说笔记为《说郛》。

  陶澍<1779-1839>,清大臣。
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进士。
历官给事中,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
道光中,先后治理安徽湖、河,筹划太湖水利,疏浚海口;试办漕粮海运,上海运章程八条;兼理淮南盐政、大加整顿、改革,条上十五事,绩效颇著。
所著有《奏议》、《诗文集》、《蜀輶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行世。
道光十九年卒。
谥文毅。

  陶成章<1878-1912>,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焕卿,浙江绍兴人。
早年立志反清革命,曾两次赴京谋刺慈禧太后,未成。
一度赴日留学,回国后参与创建光复会、绍兴大通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同盟会。
次年主编《民报》。
因与孙中山不睦,宣统二年<1910>在东京成立光复会总会,任副会长,与同盟会分裂。
武昌起义后回国,任浙江军政府参议员。
后遭暗杀。
有《中国民族史》、《浙案纪略》。

  其他陶姓名人有西晋将领陶舆;东晋将领陶臻;唐诗人陶翰;五代南唐画家陶守立;宋大臣陶岳,诗人陶弼,画家陶裔;元初诗人陶复亨;明画家陶成;清诗人陶善、陶余,词人陶淑,书画家陶窳,画家陶馤、陶馠、陶馥等。
近当代陶姓名人有革命家陶铸,解放军将领陶勇,爱国将领陶峙岳,国民党官员陶希圣,教育家陶行知,民族学家陶云逵,经济学家陶大镛,社会学家陶孟和,气象学家陶诗言,曲艺研究家陶钝,画家陶元庆,电影演员陶金,北昆演员陶显庭等。

阅读:3605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