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山东西南部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
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
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
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
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
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
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
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
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
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
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
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
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
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
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如今,鲁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之鲁姓为多。
目前鲁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一十九位。
阅读: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