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鲍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与齐国政治家管仲交往甚密。
管仲家贫,鲍叔牙常给予资助。
当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出奔鲁国,而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今山东莒县>。
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用计骗过管仲等人,先于公子纠回到齐国,被立为齐君,是为桓公。
后来齐桓公囚禁管仲并欲杀之,鲍叔牙力加劝阻,认为桓公如欲称霸,非用管仲不可。
桓公遂厚礼以待管仲,并任管仲为大夫。
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国越来越强大起来。
后齐桓公终于成为各诸侯中的霸主。
鲍叔牙与管仲的友情,为千古称颂。

  鲍宣,西汉臣。
末高城<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位东光县东北>人。
字子都,好学明经。
哀帝初,荐为谏大夫,常上书谏争。
其谏少文多实。
时帝祖母傅太后,欲称尊号,封爵亲属。
暨上书切谏。
曾批评西汉末“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致使亲贵反对,后坐事髡钳,徙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
王莽秉政除忠直臣不附己者,宣遂遇害,亦说被迫自杀。

  鲍永,西汉臣。
字君长,鲍宣子,上党屯留<今属山西>人。
少习欧阳《尚书》初为郡功曹,更始时任尚书仆射,曾镇压青犊军。
光武帝征拜谏议大夫,曾说降怀县更始政权守军。
为鲁郡太守,肃清境内,迁扬州牧。
后历官司隶校尉、东海相、兖州牧。

  鲍昱,东汉水利家。
上党屯留<今山西长子,位长治西南>人。
字文泉,历任沘阳<今河南唐河,位南阳东南>长、司隶校尉。
明帝<刘庄>时为汝南<今河南汝南,位驻马店东>太守。
郡内陂塘不断决坏,乃用石头建造水门,以拦水泄水,使陂塘保持一定之充足水量,藉以灌溉农田,使农田播种面积增至一倍多。
后任司徒、太尉。

  鲍信,东汉末官吏。
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

  鲍靓,晋道士。
东海<治今山东郯城北>人,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东>人,字太玄。
曾官南阳中部都尉,迁南海太守。
精通天文图谶。
后自称从仙人阴长生学得道诀。
葛洪、许迈皆曾师事之。
女为洪妻。

  鲍敬言,东晋思想家,籍贯、生平事迹均不详。
其思想史料仅载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说他“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主张“无君”。
认为自然界本身没有尊卑,“夫天地之位,二气范物,乐阴则云飞,好阴则川处,承柔刚以率性,随四八而化生,各附所安,本无尊卑也”。
君臣关系,起源于“强者凌弱,则弱者服者矣”,驳斥了“君权神授”之说。
揭露君主“聚玉如林,积金成山”,以致人民“食不充口,衣不周身”。
强调君主是一切祸害之源。
“古之无君,胜于今世。
”他的无君论发挥道家思想,对于当时君主祸国殃民的批判是深刻的,但主张是违反历史发展的。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
东海<今江苏东海,位连云港西>人。
字明远。
出身贫寒,曾任秣陵<今江苏南京>令,中书舍人等。
后为临海<今浙江临海,位椒江西北>王刘子顼前军参军。
刘子顼失败后,鲍照为乱兵所杀。
其所作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之政治现状颇为不满。
他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对后来之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
他亦工赋和骈文。
其所以作乐府《拟行路难》十九首<一作十八首>和《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均为有名。
著有《鲍参军集》。

  鲍令晖<约464年前后在世>,南朝宋诗人。
东海<今江苏东海>人。
南朝宋杰出诗人鲍照之妹。
所作《香茗赋集》早已散佚,仅存诗七首,载于《玉台新咏》,钟嵘《诗品》评为“崭绝清巧”,此语准确地概括了令晖的诗作风格。
在诗歌形式上也有创新,对唐人五言绝句以重要影响。

  鲍承先,应州<山西应县>人,明末为辽东副将。
1623年降后金。
1629年从皇太极攻北京,献离间计,利用明内监杨某,诱使崇祯帝杀害袁崇焕。
崇德初改三院,授内秘书院大学士,改吏部右参政。
汉军八旗制定,隶属正红旗。
后病死。

  鲍超<1828-1886或1888>,清末湘军将领。
四川奉节人,原字春亭,后改春霆。
初为湘军水师哨长,升守备。
后擢都司、游击。
咸丰六年<1856>升参将,赴湘募勇,号“霆军”。
累迁参将、总兵。
转战皖、赣。
同治元年<1862>,任浙江提督。
往还苏、赣,攻打太平军。
后移师攻捻军。
六年,参与湖北尹隆河<即永隆河>之役。
光绪六年<1880>为湖南提督。
驻直隶乐亭<今属河北>。
寻调赴云南。

  其他鲍姓名人有春秋齐大臣鲍牵、鲍国、鲍牧、鲍息;战国初隐士鲍焦;东汉官吏鲍恢;西晋医学家鲍姑;南朝梁梁大臣鲍泉,齐文人鲍鸿;唐大臣鲍防;明大臣鲍象贤;清藏书家鲍廷博,才女鲍靓等。
近当代鲍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鲍先志,电力工程专家鲍国宝,文艺评论家鲍昌,电影演员鲍国安,香港演员鲍方等。

阅读:3126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