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元宏<467-499>,即北朝魏孝文帝。
鲜卑族。
本姓拔跋氏,魏献文帝子。
延兴元年<471>献文帝禅位于宏,自称“太上皇帝”,承明元年<476>,献文帝卒,由太皇太后冯氏临朝称制。
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卒,孝文帝始亲政。
孝文帝致力于汉化,政制颇仿南朝。
太和十八年<494>,自平城迁都洛阳。
次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又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又明年,遂改姓元氏,诸鲜卑姓均改为汉姓。
太和二十三年伐南齐,卒于谷塘原行宫,庙号高祖。
元恂<484-497>,北魏孝文帝之子。
字元道,后改宣道。
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抚养之。
太和十七年<493>立为皇太子。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帝每出征,他常留守。
然他不好书学,若河、洛暑热,二十年,私谋奔代<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孝文帝废为庶人。
时鲜卑贵州穆泰等反对改制而谋叛乱,次年,帝杀穆泰等。
中尉李彪密告恂与左右谋逆,因被赐死。
元罗-525>,字伯儁,小名夜叉。
继长子。
娶灵太后妹。
灵太后用为侍中、领军将军。
与太傅、清河王元怿有憾,杀怿、幽禁灵太后。
引刘腾、高阳王雍主政。
挟持明帝。
父及弟皆掌兵权。
初专政,颇留意时事,后唯以弄权纳贿为事。
刘腾死后,叉常宿宫外。
明帝与灵太后引元雍共议,去叉。
初免兵权,继免其官。
后因人告叉谋反,灵太后逼叉及弟爪自杀。
元谌-536>,北魏孝庄帝时任侍中,永安元年至普泰元年<528-531>在位四年。
字兴伯,献文帝拓跋弘之后。
父元干,封为赵郡王。
谌袭封。
谌以家室故,历官通直正员郎、鸿胪少卿、中军将军、相州刺史等。
永安元年<528>,拜车骑将军、尚书左仆射,又加侍中。
普泰元年<531>,迁司空公。
出帝元修立,转太保、太尉,又迁太师,录尚书事。
孝静三年<536>卒。
元颢-529>,孝文帝孙。
字子明。
鲜卑族。
公元529年在位。
父早死,袭爵为北海王,任龙骧将军、徐州刺史。
后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
武泰元年<528>,尔朱荣入洛阳,杀幼主与胡太后,立元子攸为帝。
元颢降南梁。
梁武帝以其为魏王,派兵送其还国。
次年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改元孝基。
元子攸渡黄河北走,洛阳官兵迎其进城,再改元建武。
不久被尔朱荣击败,逃亡被杀。
年号有孝基、建武。
元钊<526-528>,鲜卑族。
北魏皇族,临洮王元宝晖世子,继孝明帝为北魏皇帝。
公元528年在位。
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杀孝明帝,立其为帝,年仅3岁,胡太后临朝。
不久,尔朱荣起兵,攻破洛阳,在河阴<今洛阳东北>溺杀元钊与胡太后,并杀丞相高阳王元雍以下2000余人。
元罗,西魏大臣。
字仲纲。
叉弟。
起家司空参军事。
叉执政时为青州刺史,虚己接物,邢子才等名士乐从其游。
孝武帝时,为开府仪同三司、梁州刺史。
东魏孝静帝初,州被梁军围困,遂降梁,封南郡王。
侯景自立,用为尚书令。
景败,入西魏。
位侍中、少师。
元结<719-772>,唐文学家。
字次山,自号猗玗子、浪士、漫郎、聱叟、漫叟。
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
天宝进士。
曾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道州刺史,官至客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
晚年遭权臣嫉妒,辞官归隐。
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抨击绮靡浮华而提倡质朴淳厚,主张发挥文学的“救世劝俗”作用。
其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谴责官吏的横征暴敛。
其文全用散体,多讨论时政,文风古朴。
编有《中集》,收录沈千运、孟云卿等七人诗二十四首。
著作有《元子》十卷、《浪说》七篇、《漫说》七篇、《猗玗子》一卷、《文编》十卷,均佚。
今存明人辑《元次山文集》。
元载-777>,唐代宗朝同平章事。
宝应元年—大历十二年<762-777>在职。
字公辅,本姓景,凤翔岐山<今陕西岐山>人。
少孤好学,天宝初,以对策举,补新平尉。
至德初,任洪州刺史,入为度支郎中,迁户部侍郎及诸道转运使,管理国家财政。
后经李辅国引荐,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代宗时,仍为宰相,参与刺杀李辅国。
勾结宦官,探听皇帝意旨。
又与代宗密谋,诛杀宦官鱼朝恩。
自此得意骄矜,贪污奢侈、公行贿赂,占有大量私宅庄田,于大历十二年<777>被杀。
元稹<779-831>,唐著名诗人。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
早年家贫。
九岁能属文,十五岁明经及第,二十四岁举书刺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
敢直谏,为当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
后任监察御史,奉使东蜀,劾奏违法官僚,平雪冤狱,名动三川。
得罪宦官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
穆宗即位,召为膳部员外郎,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
长庆二年<822>,升任宰相,同年罢为同州刺史,后迁浙东观察使。
大和三年<829>,入朝为尚书左丞。
不久,又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
与白居易情同骨肉,唱和甚多,世称“元白”。
他早期刚直敢谏,不惮权贵,文学观点亦与白居易一致,强调诗歌的政治讽谕作用,推崇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创作经验,最先注意到李绅《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后期依附宦官,为时论所不齿,诗作亦多写身边琐事,缺乏社会内容。
另有传奇《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西厢记》即取材于此。
原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宋时已残阙,今本仅六十卷。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八卷,《全唐文》录存其文九卷。
元好问<1190-1257>,金末文学家。
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字裕之,号遗山。
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金亡不仕。
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
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禨》、《诗文自警》、《壬辰杂编》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希声唐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
举进士,历任相州内黄主簿、司礼博士。
景龙初,进吏部侍郎。
曾预修《三教珠英》。
原有集,已散佚。
诗今存《赠皇甫待御》八首。
其他元姓名人有春秋卫国大夫元咺;北朝西魏大臣元赞,东魏大臣元弼、元暹、元韶;唐诗人元融,僧人元孚;元将元礼等。
阅读: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