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衍派;
皇极传经。
上联:秦代东陵侯邵平。
秦灭后,邵平隐居长安城东,以种瓜为生,有五色,世称“东陵瓜”,又称“青皮瓜”。
“东陵衍派”本指此,又有“瓜蒂连绵”,子孙发达昌盛之意。
下联:北宋哲学家邵雍,自号安乐先生。
三十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百源之山,人称百源先生。
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
他的学说经后人发展为算命学。
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卫商十载;
博学五经。
上联:南宋抗金英雄邵兴,初在解州结寨,率众抗金,屡败金兵。
金人执其弟,迫使他投降,兴仍死战。
后随李彦仙守陕州。
陕州失陷,南下商州,保卫十年。
宋金议和后,仍出境袭金,被秦桧毒死。
下联:宋代学者邵光祖,从父宦游吴,遂家焉。
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
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
长安高隐;
修竹盈乡。
上联:秦代人邵平。
封东陵侯。
秦亡后,隐居在长安,所种的瓜分五色,号称“东陵瓜”。
下联:南宋淳安人邵桂子,字德芳,号玄同,以文章著名。
咸淳年间进士,官处州教授。
后辞官归家,居修竹乡,开凿水池,又在上面建房,取名“雪舟”。
著有《雪舟脞录》、《雪舟脞谈》等
种瓜高隐;
修竹盈乡。
同上
陕州取义;
皇极传经。
上联:南宋龙门人邵云,在金人攻陷蒲城时,聚数百少年藏于山谷中,常袭扰金兵。
后官至武翼郎,跟从李彦仙守陕州,城破被抓获,不屈而死。
下联: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尧夫,范阳人,幼年时随父亲迁共城。
隐居苏门山,屡次被征召都不去,后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有密切交往。
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宫娥赋睡;
安乐成窝。
上联:宋邵焕,奉真宗命赋《睡宫娥诗》。
下联:邵雍
博陵世泽;
安乐家声。
全联指邵雍
丹阳龙图学士;
芜湖桑枣园丁。
上联:宋代进士邵必,丹阳人。
善篆隶,累官京西转运使。
后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成都。
下联:清代诗书画家邵士燮,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
芜湖人。
善隶篆刻,尤嗜画
花含步辇空间出;
树杂帷宫画里行。
唐代诗人邵升诗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向人言。
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自题联
如玉如金,诗文藉藉;
有家有室,执瓞绵绵。
上联:唐代国子监邵谒,博通经史,为诗多刺时事。
下联:邵平
人称其才,我称其德;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清代名人刘墉赠邵志于联
疏特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
功臣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明代尚书邵文庄公祠联
附:召姓联典
甘棠遗爱;
秬鬯酬功。
上联:周代召伯<召公>,名奭,曾辅佐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成为燕国始祖。
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
他巡视南方时,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并处理政务,人们为怀念他,相戒不要伤害这树。
《诗经·召南·甘棠》就是写的这件事,来歌颂他的德政。
下联:周宣王时召虎,召伯的裔孙,曾受命率兵循江汉讨平淮夷,宣王赐给他秬鬯<用黑黍和香草酿制的酒,用于祭祀>。
《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写的就是这件事
伯春驰诵;
召父留芳。
上联:东汉寿春人召驯,字伯春,习《韩诗》,博通书传,以起义闻名,乡人称颂他“德行恂恂<谦恭谨慎的样子>,召伯春。
”章帝时官左中郎将,入宫教授诸王经书。
下联:西汉寿春人召信臣,字翁卿,元帝时任南阳太守,利用水泉,开通沟渠,筑堤闸数十处,灌田三万多顷,并订立了灌溉用水制度,人们尊称他为“召父”。
后任河南太守,入朝官少府
起源:
起源:邵氏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
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
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
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
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境内。
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
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
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
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
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除以上主要起源外,另有部分出自少数民族。
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瑶、彝、蒙古等民族也均有邵姓。
始祖:姬奭。
迁徙:
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
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国王族子孙,多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
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
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
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代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宋代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
北宋时,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
宋代时,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
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
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
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初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
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
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历清朝至现在,邵姓的分布更为广泛。
从清朝开始,有邵姓迁至台湾,后来有的又移居海外。
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
目前邵姓人口列全国第八十三位。
郡望:
博陵郡 东汉本初元年置,治所在博陵。
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
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 汉高帝四年置,治所在上蔡。
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东汉移至平舆。
洛阳郡 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安阳县 西晋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安阳西南。
堂号:
安乐堂 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博陵、汝南、安阳。
②自立堂号:种德、嘉会、天远等。
字辈:
某支邵氏字辈:正文述世界,维启楚国君。
兴宗支子,德大烈光。
传家经训,保邦忠良。
守成立业,作善兆祥。
心安理顺,天佑助长。
四川邵氏字辈:永宗元玉世,正清通达连。
名人<含召姓名人>:
姬奭,西周臣、政治家。
一作邵公、召公、召康公,文王庶子。
采邑在召<陕西岐山西南>。
佐武王灭商。
周朝建立后,与周公等辅佐武王、成王,官为太保。
封于燕<北京西南>,为燕国始祖。
曾与周公主持营建洛邑,并与周公分陕而治。
治政有方,为民众怀念。
曾告诫成王以夏商亡国为戒,敬德慎行。
成王死,受遗命辅佐康王。
告诫康王“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史记·周本纪》>,促成“成康之治”。
其言论多见于《尚书·召诰》。
召伯虎,西周臣。
亦称召公、召虎,死后称穆公。
名虎,召公奭后裔。
周厉王大臣。
厉王派卫巫监谤,致使国人莫敢言。
他劝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厉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静于家,并以己子替死。
后与周公<周公旦次子后裔>共同执政.号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与周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宣王。
后“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召滑,战国楚臣。
召一作邵、昭,楚人。
奉楚怀王之命入越。
五年后.越乱,他乘机灭越,于是楚在江东设郡。
见《史记·甘茂列传》、《战国策·楚策一》等。
召信臣-前31>,西汉官员,水利专家。
字翁卿。
九江寿春<安徽寿春>人。
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
曾在南阳征发民工,利用郡中水泉,开通沟渎,并筑堤闸数十处,其中以钳卢陂最为著名。
溉田3万多顷,并订立灌溉用水制度,使所有农田得益,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地人称为“召父”,后任少府。
召训,东汉吏。
字伯春,九江寿春<安徽寿县>人。
少喜《韩诗》,博通经传。
“以志必闻,乡里号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后汉书》>。
累仕州郡.辟司徒府,拜左中郎将,入授诸王。
再迁河南尹、光禄勋。
召驯,东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字伯春。
少习《韩诗》,博通书传。
累仕州郡,辟司徒府。
后迁骑都尉,侍讲章帝。
拜左中郎将,入授诸王。
累官至光禄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
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
少随父徙居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居城西北苏门山,刻苦治学。
出游河、汾、淮、汉,从学于李之才,传其《河图》、《洛书》象数之学。
晚居洛阳,与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交游,共同反对王安石变法。
卒谥康节。
杂糅《易传》及道教思想,虚构象数学说,认为宇宙本原是“太极”,“太极”永恒不变;天地万物皆按其虚构的《先天图》运行变化;人类社会则依皇、帝、王、霸四时期逐渐退化。
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邵兴<1095-1145>,南宋抗金义军领袖。
字晋卿,解州安邑<今山西运城>人。
人呼邵大伯。
南宋初年,率众抗金,在解州神稷山结寨,屡败金兵。
金人执其弟邵翼,迫使他投降,他严词以拒,击败金军。
李彦仙守陕州,曾投其麾下。
陕州失陷,突围南下,改名邵隆。
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
宋金议和后,常派兵化装出境袭击金兵,为秦桧所恨,被毒死。
邵博-1158>南宋学者。
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徙居洛阳。
字公济。
邵伯温子。
绍兴八年<1138>,赐同进士出身。
次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出知果州。
后知眉州。
坐事降三官。
能文。
著有《邵氏闻见后录》。
邵宝<1460-1527>,明臣、学者。
字国贤,号二泉先生,江苏无锡人。
成化进士,累官江西提学副使。
其教,“以致知力行为本”<《明史》>。
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
终官南京礼部尚书。
学者称“二泉先生”。
诗文皆宗师李东阳。
文典重和雅,诗清丽淡泊。
有《左觽学史》、《容春堂集》等。
邵捷春-1641>,明将领。
字肇复,福建侯官<福建闽侯>人。
万历进士。
历稽勋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贬官。
崇祯间摆四川副使,功升巡抚,进右金都御使。
以围剿张献忠、罗汝才失败,逮狱论罪,自毒死。
《明史》言其“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
离蜀时,“士民哭送者载道,”。
有《剑津集》、《入蜀吟》等。
邵弥-1642>,明画家。
字僧弥,后以字为名,号瓜畴、芬陀居士。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文,善书法,尤长于绘画。
擅画山水,亦能画水仙兰竹,其山水以元人为师承对象,略参以宋人笔意,笔墨疏简秀逸。
名重一时,与董其昌、王时敏、王鉴、李流芳、杨文聪、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合称画中九友。
有《划开众皴图》、《贻鹤寄书图》等传出。
草书受米芾、米友仁影响,楷书得锺繇法。
邵长蘅<1637-1704>,清诗人。
又名衡,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江苏武进人,十岁补诸生,后入太学。
《清史稿》载其“工诗,尤致力古文辞,陶钧雅正”。
“持古义,无所贬损”。
客江苏巡抚宋荤幕。
为王士禛等赏识。
曾选士禛、宋荤诗编成《二家诗钞》。
有《青门稿》。
邵齐焘<1718-1769>,清文学家。
字荀慈,江苏昭文<江苏常熟>人。
乾隆进士,授编修。
十年后辞归,主讲常州龙城书院。
黄景仁、洪亮吉曾入门受学。
工骈文,时评有六朝风。
后人选其文,与洪亮吉、孔广森、孙星衍、袁枚等人所著,编为《八家四六》。
兼善书法。
有《玉芝堂集》。
邵晋涵<1743-1796>清经学家、史学家。
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
乾隆进士,入四库馆,授编修,擢侍讲学士,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
《清史稿》载其“性狷介,不为要人屈”。
博究群经,尤长于史。
与修《续三通》、《八旗通志》等。
为毕沅删补考订续宋、元通鉴。
所著《尔雅正义》,为训诂学重要文献。
另有《南江诗文钞》等。
邵懿辰<1810-1861>,清学者。
字位西,浙江仁和<浙江杭州>人。
道光举人。
《清史稿》称其“性峭直,能文章,以名节自厉”。
官至刑部员外郎。
咸丰十一年<1861>与王有龄固守杭州,对抗太平军,城破被杀。
于经学、目录学研究至深,著有《尚书通义》、《礼经通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等。
其他邵<召>姓名人有春秋周王室卿士召武公过、召伯廖、召戴公;秦末陈胜起义军将领召平;唐大臣邵炅,文学家邵真;北宋理学家邵伯温,诗人邵迎;南宋大臣邵溥,文学家邵桂子;元学者邵光祖;清藏书家邵章,诗画家邵士燮,诗人邵兰、邵思,刺绣艺人邵琨等。
近当代邵姓名人爱国民主人士邵力子,新闻家邵飘萍,军事家邵华泽,政治家邵式平,国民党官员邵元冲,香港企业家邵醉翁、邵逸夫,心理学家邵郊,历史学家邵循正,文学理论家邵荃麟,诗人邵燕祥,美术评论家邵大箴等。
阅读: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