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
伏姓春秋战国时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一带,曾为秦博士的伏生有人讲是伏不齐之后,西汉今文《尚书》学者尽出其门,其后世传经学,清静无竞,东州号为伏不斗。
伏生之五世孙伏孺于西汉武帝时赴东武<今山东诸城>传授家学而落籍当地。
孺之曾孙伏理为当世名儒,受《齐诗》于匡衡,后又以诗授成帝。
理子伏湛东汉光武帝时官至大司农,封不其侯。
不其在今诸城之东北即墨之西南,后世子孙有落籍者。
湛弟黯位至光禄勋<黯无后,收伏湛兄子伏恭为继,伏恭子伏寿官至东都太守>。
湛长子隆官光禄大夫,隆子援为郎中。
伏隆为国而死,湛次子翕嗣不其侯,翕卒,其子光袭爵,光卒,子伏晨嗣,娶高阳公主为妻,晨卒,子无忌嗣,无忌子质官至大司农,袭爵,质子伏完其女曾为献帝皇后,伏完有子名伏典,伏皇后为曹操杀后,其家族有人徙居涿郡<治今河北涿州>。
综上所述,两汉时此支伏姓可谓显赫,因其祖居地在今章丘,其地汉属济南郡,是故后世伏姓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
后此支之后有入居今山东安丘的,南北朝时仕宦于南朝的伏曼容家族便是此支后裔的杰出代表,他们因仕宦而徙居江南。
汉魏时,伏姓还在今山西太原、河北高阳两地繁衍兴旺。
南北朝至隋唐以后,伏姓之发展重心移向江南,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伏姓入居。
宋元之际,伏姓在今湖南繁衍得格外兴旺,并在今四川、重庆以及两广之地散布。
明初,山西伏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北京等地。
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两湖之伏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居今四川、重庆。
历有清一代,伏姓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伏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等地为多。
目前伏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九十四位。
阅读: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