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董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
周人辛有后裔,世袭太史。
亦称史狐。
晋灵公十四年<前607>,中军元帅赵盾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盾仍回归。
他在史策上书:“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盾谓“不然”。
他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誉为:“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见《左传·宣公二年》。

  董仲舒<前197-前104>,西汉思想家。
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历任博士、贤良、江都王相、胶西王相等。
少治《春秋》,尤精《公羊传》。
武帝时以贤良对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宣扬“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又创立“三纲”、“五常”体系,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加以穿凿附会,以推阴阳灾异,撰《灾异之记》。
晚年托病辞官,专事著述。
以儒学为中心,融合阴阳五行及其他各家学说,创今文经学,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
其著多为政治与哲学论文,深奥宏博。
另有《士不遇赋》一篇。
原有集一卷,已佚。
今存《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和《董子文集》。

  董贤<前23-前1>,西汉臣。
字圣卿,云阳<陕西淳化>人。
初为太子舍人。
为人美丽自喜,性巧佞。
哀帝立,甚宠之,“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汉书》>。
迁大司马,干予朝政。
其父、弟、妻父等皆因之而贵。
“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受赐不拜,罪恶暴著”<《汉书》>。
哀帝死,他伏辜自杀。

  董宣,东汉吏。
字少平,陈留圉<河南开封>人。
初任北海相.后为江夏太守。
因轻慢外戚阴氏,免官。
又征为洛阳令。
闻湖阳公主奴仆杀人,待公主出行,拦公主车马,以刀画地,数公主之失,并叱其奴下.车,当场杀之。
后光武要他向湖阳公主叩头赔礼,他拒不低头,被称为“强项令”,豪强震竦。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
临洮<今甘肃珉县,位武山西>人。
字仲颖,性粗猛有谋。
桓帝时,官至羽林郎,屡有战功。
灵帝时为前将军,官并州牧<今山西太原>。
帝崩,应何进召,引兵诣京师,诛宦官,事平乃自为相国,废少帝,弑何太后,立献帝,淫乱凶暴,毒流朝野。
袁绍等起兵讨之。
卓挟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自为太师,有篡位意。
后王允计诱吕布刺杀之。
籍家灭族。

  董和,三国蜀汉臣。
字幼宰,南郡枝江<属湖北>人。
初从刘璋,任益州太守,力倡节约,移风易俗,深得民心。
后归刘备,任掌军中朗将,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诸葛亮称其“参署七年,事无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三国志·董和传》>。

  董允,三国蜀汉臣。
字休昭,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
掌军中郎将董和子。
蜀汉时历任太子洗马、侍中、虎贲中郎将、尚书令等,受到信任,曾统领宿卫亲兵。
为人正直,常抑制宦官黄皓,使他不敢放纵。

  董奉,三国医学家。
吴侯关<今福建闽侯>人。
字君异,相传有道行,祈雨除妖,颇多神异。
在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使植杏,数年得十万株。
后杏大熟,令买杏者以谷易之,得谷即以赈贫乏。
在人间三百余年乃竦身入云去。
后人以杏林为称颂医家之词,即用董奉事。

  董琬,北魏臣。
曾任散骑常侍。
受命与高明等人出使西域,远至乌孙、破洛那<大宛>、者舌<故址在今苏联乌兹别克东部塔什干一带>等国,与西域的十六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回国后,将当时西域的交通和地理情况向北魏朝廷作了详细的报告。
见《北史·西域列传》。

  董庭兰,唐琴家。
陇西<今属甘肃人。
为房琯门客。
唐李隆基开元间,以善弹胡笳名于时。
诗人李颀曾作诗赞美之。
《神奇秘谱》言其善为“沈家声、祝家声,并以琴写胡笳声为大小胡笳”。
其谱所载《颐真》一曲,据说亦为董庭兰所作。

  董源,五代、宋初画家。
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江西进贤>人。
仕南唐为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
工山水,擅写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诸掩映的江南景色。
其水墨平淡天真,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
与巨然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
亦善画牛虎、人物。
存世作品有《潇湘》、《秋山行旅图》等。

  董宋臣,南宋理宗朝宦官。
人称董阎罗。
善逢迎,颇为理宗宠爱。
与宰相丁大全勾结,开庆初,蒙古军围攻鄂州,京师大震,宋臣请理宗迁都宁海军,朝野惊恐,文天祥反对迁都,上疏乞杀宋臣,理宗庇护。
景定四年<1263>,自保康军承宣使迁入内内侍省押班、兼主管太庙、往来国信所。
卒。
追赠节度使。

  董槐,南宋臣。
字庭植,号集堂,濠州定远<安徽定远>人。
嘉定六年<1213>进士。
淳祐四年<1244>进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
六年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民族。
宝祐三年<1255>拜右相兼枢密使,整顿纲纪。
言丁大全奸佞不可近。
四年罢。
卒谥文清。

  董解元,金文学家。
章宗时人。
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泛称。
他根据唐元稹的《莺莺传》创作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董抟霄,元将。
字孟起,磁州<河北磁县>人。
初为陕西行台掾,累迁浙东宣慰副使。
至正十一年<1351>,任济宁路总管,镇压红巾军,以功迁江浙江行省参知政事。
后官淮南行枢密院副使兼山东宣慰使。
旋为毛贵部杀死于南皮。
《元史》称其“会天下大乱,乃复以武功自奋,其才略有大过人者,而当时用之不能尽其才,君子惜之”。

  董昂霄,元将。
董抟霄之弟。
至正十七年<1357>代兄领兵从卜兰奚征益都。
为淮南行枢密院判官。
次年,在南皮<今河北南皮>魏家庄与兄一起被毛贵所杀,追封陇西郡侯,谥忠毅。

  董邦政,明抗倭将领。
山东阳信人,字克平。
以贡生授六合知县。
善骑射,嘉靖三十二年<1553>率兵讨倭寇,任按察司佥事,领海防道,驻上海县。
次年,通倭头目萧显导倭进犯县城。
他以弱兵固守,迫倭败退。
所练士兵,识地势,知敌情,屡立战功。
三十四年,率兵直捣沙倭巢,又会兵击倭于苏州。
后受赵文华抑制,降调苏州府同知,不久引疾辞官。

  董其昌<1555-1636>,明书画家。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元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万历进士,授编修,充东宫讲官,出为湖广学政。
以太常寺少卿召入,天启时官至太常寺卿、南京礼部尚书。
崇祯初终官詹事府詹事,告归。
工书法,从颜真卿入手,改学虞世南、钟繇、王羲之,疏宕秀朗,颇有特色。
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及黄公望、倪瓒,讲究笔墨气韵。
书画自成一家,名闻国外。
人称米芾、赵孟頫再世。
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容台别集》等。

  董说<1620-1686>,清文学家。
字若雨,号西庵、鹧鸪生,浙江乌程<湖州>人。
五岁读经,十岁能文,十六岁补廪生。
善观天象。
家丰。
常出金珠米谷济饥民。
明亡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
绝交达官,居丰草庵卒。
从黄道周学《易》。
工诗文草书,通方言地志、法律等。
有《董若雨诗文集》、小说《西游补》等。

  董小宛<1624-1651>,名白。
明末秦淮<今南京秦淮河畔>名妓,后为冒襄<辟疆>妾。
清兵南下时,同辗转于离亡间达九年之久。
后因困顿过度而死。
辟疆曾著《影梅庵忆语》以追忆他们之流难生活。
有的说她为清世祖顺治帝之宠妃,系由附会于董鄂妃事而来。

  董诰<1740-1818>,清臣。
浙江富阳人,字雅伦,号蔗林。
邦达子。
乾隆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
入直南书房。
善画,为高宗所欣赏。
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充四库馆副总裁,接办《全书荟要》,辑《满洲源流考》。
任军机大臣。
擢户部尚书。
嘉庆初,拜东阁大学士。
直军机先后四十年,熟于朝章故事,凡所献纳皆面陈,未尝用奏牍。
纂修《高宗实录》,历时八年,始终其事。

  董琬<1776-1849>,清画家。
又名琬贞,字双湖,号蓉湖,浙江海盐人。
董潮之孙女,学者、画家汤贻汾之妻。
自幼学诗画,婚后,其画愈精。
山水、花卉皆工,尤善画梅。
曾在岭南画梅,寄给在九江的贻汾。
著有《双湖诗文词集》。

  董福祥<1840-1908>,清将。
字星五,甘肃固原<宁夏固原>人。
同治元年<1862>,参加陕甘回民起义。
后降左宗棠。
光绪二年<1876>随左宗棠进军新疆,平定阿古柏匪帮,“名震西域”<《清史稿》>。
以功迁喀什噶尔提督、甘肃提督。
二十三年,调防北京,任武卫后军统领。
义和团运动期间,受荣禄指使围攻各国使馆。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被指为“首凶”,革职。
后病死。

  其他董姓名人有西汉大臣董恭;东汉灵帝母董后;北宋将领董遵诲,医学家董汲;清诗人董俞,画家董邦达等。
近当代董姓名人有革命家董必武,政治家董寅初、董建华,军事家董振堂、董其武、董天知,战斗英雄董存瑞,经济学家董辅礽,语言学家董同龢,甲骨学家董作宾,油画家董希文,汉剧演员董瑶阶,体育活动家董守义等。

阅读:3524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