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
童姓先祖,早期主要活动于河北南部及山东的北部<即山东乐陵、无棣以北>和山西北中部<即山西右玉南、代县、雁门等地>。
在此逐渐繁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昌盛为童姓渤海郡望和汝南郡望。
在此期间,又逐渐向南播迁,迁到今安徽、河南等地,另,东莞<今山东莒县>人童太一由于仕宦落籍于今江苏省境,并有一支童姓辗转于江西南城一带,在隋唐时,昌盛为童姓建昌郡望,如人称“南城先生”的唐代饱学之士童宗说即为此郡望的杰出代表。
唐末五代时期,童姓人南迁者愈多,今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俱有了童姓人家,并有一支入迁福建。
宋元之际,童姓已成为南方的一个重要姓氏。
据曹坊《童氏族谱》记载:四六郎,元初教谕,官至清<流>邑,迁至四堡童坊。
生子四,幼子四郎,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自清流迁居宁化石壁。
裔孙一郎、二郎返迁原籍四堡。
此支童姓先祖出自雁门郡,可见世事沧桑使源于北方山西省境的童姓,经千余年风雨,已经落籍到了东南沿海的福建省。
明初,山西童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今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地。
明清两代,童姓依旧昌盛于我国南部省份,连云贵高原等少数民族聚集之地都有了童姓人活动的身影。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童姓在明清两代进士及第者共六十八名,而北方省份仅有三名,以此可见童姓分布之一斑。
童姓早早遍及南方各地,特别是播迁繁衍于福建沿海,为后世童姓东渡入台,打下了基础。
据台湾文献资料所载,内地童姓迁台,大约发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
这年二月,在台湾石鼎美氏所立典契字中,有一中人名叫童采卿。
可见,童姓入台是不争的史实。
如今,童姓在全国各地分布较广,尤以云南、浙江等省为多。
目前童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六十位。
阅读: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