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林士弘-622>,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
师乞战死,代统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击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
次年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称帝,国号“太平”。
辖境北至九江,南至广州。
后为张善安袭击,退保余干<今属江西>。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降唐。
不久又退保安城<今江西安福>山洞,病死,部众离散。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
字君复。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生不仕,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卒谥和靖先生。
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
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
咏梅诗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现存《林和靖诗集》四卷,《补遗》一卷,近三百首,有《四部丛刊》本。
林灵素,北宋末道士。
温州<今属浙江>人。
本名灵噩,字通叟。
徽宗<赵佶>信奉道教,他以方术获得徽宗宠信,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建上清宝箓宫为居处,徒众美衣玉食者多达两万人。
他设立道学、置郎等,欲尽度佛教,未几,又加号为“玄妙先生”、“金门羽客”。
徽宗赵佶宣和元年<1119>,京城大水,他登城作法,被役夫举梃袭击,仓皇逃走。
徽宗始觉其虚妄,遂贬为“太虚大夫”。
徽宗宣和末死于温州。
林椿,南宋画家。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孝宗淳熙间<1174-1189>画院待诏。
工画花鸟、草虫、果品,师法赵昌,设色轻淡,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花鸟果品,小品为多,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
传世作品有《梅竹寒禽图》册页<上海博物馆藏>,《葡萄草虫》、《枇杷山鸟图》<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等。
林景熙<1242-1310>,南宋诗人。
字德阳<一作旸>,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
咸淳上舍释褐,曾任礼部架阁,从政郎。
入元不仕。
其诗感怀故旧,追念宋室,风格凄怆。
有《霁山集》。
林鸿,明诗人。
福建福清人,字子羽。
洪武初,以人才荐,任将乐县儒学训导。
官礼部精膳司员外郎。
后辞官归乡。
论诗谓汉魏骨气虽雄,著华不足,齐梁以下但务春华,少秋实,唐则集大成。
为闽中十才子之首。
有《鸣盛集》。
林良<约1416-约1480>,明画家。
字以善,广东南海人。
因善画而被荐入宫廷,授工部营缮所丞,后任锦衣卫指挥、镇抚,值仁智殿。
擅花鸟,早年画风工细精巧,多作设色花果翎毛。
后转师南宋院体中的放纵简括一路,而专事水墨粗笔写意。
题材也多为鹰、雁、鹤、鹭、孔雀、锦鸡以及苍松古木、寒塘芦荻等。
其画笔法劲健豪爽,沉着稳健,讲求法度。
用笔迅疾,有动势。
作品充满大自然的野逸之趣,在当时以艳丽工巧为时尚的宫廷绘画中独具一格,并影响到明代中期的花鸟画创作。
有《灌木集禽图》、《双鹰图》、《松鹤图》等传世。
林兆恩<1517-1598>,明学者。
福建莆田人,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
为诸生,应试不第,转治儒家身心性命之学,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被称为三教先生。
嘉靖末,倭寇大举侵扰,曾撰《防倭管见》。
建议城乡举办团练御倭。
后居东岩乌石山,弟子不下数千。
博学能文,著述颇丰,有《林全子集》。
林润<1530-1569>,明臣。
字若雨,莆田<今属福建>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临川知县授南京御史。
帝用邹应龙言,戍严世蕃雷州,其党罗龙文戍浔州,世蕃留家不赴戍所;龙文一到戍所,即逃回徽州,常往来江西,与世番计事。
四十三年,润按视江防,查访得其情状,驰疏上报帝大怒,即逮世蕃、龙文至京师,诛杀。
不久升南京通政司参议,历太常寺少卿。
隆庆元年<1567>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
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
居三年,卒。
林凤,明海上武装势力首领。
广东潮州人。
万历元年<1573〕屯南澳的钱澳<在今广东南澳境>,北上到闽台沿海,为福建总兵胡守仁所败。
次年率船六十二艘,水陆军各二千人,从澎湖南航。
当时菲律宾人和华侨苦于西班牙殖民者的虐政,欢迎林凤前往。
他进攻马尼拉两次,以众寡不敌失败,退屯傍佳施栏。
次年为西班牙军所围,苦战四月,突围出海而去。
西人记载作Limahong<林阿凤>,日本人曾译为李马奔。
林道乾,明海上武装势力首领。
泉州人。
嘉靖末年为明军所败,扬帆至鸡笼山<今台湾基隆>,南经吕宋<今菲律宾>至大泥<今泰国南部的北大年。
《明史》亦作浡泥>,定居其地,号道乾港。
据传后因自制大炮,试炮时被炸死。
林爽文<1756-1788>,清台湾农民起义首领。
福建漳州府平和人,农民出身。
乾隆三十八年<1773>随父母迁居台湾彰化大理杙庄<今台湾台中大里乡>务农。
乾隆四十九年加入天地会,为彰化地区天地会重要首领之一。
乾隆五十一年<1787>率领千余人在距彰化20余里的大里杙竖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人,于夜间四更往袭大墩营盘,击毙副将赫踦额、知县俞峻及官兵数百人。
随后攻破彰化城,又攻下鹿港<亦名鹿仔港>以及南北咽喉斗六门,北进攻下淡水厅<今台湾新竹>。
布告安民,提出起义宗旨“保农业”、“安民心”,并申明军纪。
起义军旗帜鲜明,纪律严明,群众纷纷加入,声势很大。
这时庄大田在南路响应林爽文起义,攻克凤山<今台湾高雄>城,并转战南路之南潭、中洲、大目降等地。
攻下彰化后,推林爽文为大盟主,定年号“天运”,次年改为“顺天”。
以原彰化县署为盟主府<后迁大里杙>。
起义军彼此平等相待,兄弟相称。
对贪官污吏坚决镇压,没收地主土地给起义群众耕种。
清廷先后派提督黄仕简、任承恩,闽浙总督常青,陕甘总督福康安带官军渡台镇压。
开始军事上毫无起色。
福康安于乾隆五十二年到达台湾,对起义军进行分化瓦解,以优势兵力解诸罗之围,又接连攻下斗六门、大里杙等军事要地。
次年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解往北京后就义。
林清<1770-1813>,清农民起义首领。
大兴<今属北京>黄村宋家庄人。
学徒、差役出身。
嘉庆十一年<1806>加入天理教。
成为坎卦教主,兼领八卦,传教河北。
十七年与滑县震卦教主李文成会商起义,被推为天王。
次年九月十四日派教徒二百人潜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由信教太监接应,攻入皇宫,因人力单薄,外援未到失败。
不久在黄村被捕遇害。
林春溥<1775-1862>,清学者。
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字立源,号鉴塘。
嘉庆进士。
初授庶吉士,旋任编修、顺天乡试同考官。
以母丧返里,主讲玉屏书院。
二十二年<1817>复职,嗣任教习庶吉士,派修国史。
道光元年<1821>充文渊阁校理。
又以父老归养,先后讲学南浦、鹅湖及鳌峰诸书院。
熟悉儒家经典与中国古史。
编撰有《竹书纪年补证》四卷、《战国纪年》六卷、《古史纪年》十四卷、《古史考年异同表》二卷、《春秋经传比事》二十二卷、《武王克殷日纪》一卷、《孔孟年表》二卷、《孔子世家补订》一卷、《开辟传疑》二卷、《孟子列传纂》一卷等,合刊为《竹柏山房十五种》。
未刊稿甚多。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村老人。
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嘉庆九年<1804>中举。
十六年中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
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
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
十二年授江苏巡抚。
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
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
是时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
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
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
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
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十九年正月抵广州。
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
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
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练教习。
七月因英国驻华商务监督C·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
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
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
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
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
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
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
九月被革职。
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
五月充军伊犁。
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
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
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
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
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
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
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平生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
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林昌彝<1803-约1854>,清学者。
字蕙常,又字芗溪,别号茶叟、子。
侯官<今福州>人。
何绍基门生。
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
后累试不第。
咸丰元年<1851>因进呈所著《三礼通释》,受赐教授,先后在建宁、邵武执教。
晚年曾在广州寓居多年,讲学于海门书院。
其学问渊博,尤长于考据和经学。
与魏源等交好。
留心时务,以爱国、反侵略和同情民间疾苦为其写诗、论诗的主题。
所作诗文多记鸦片战争史实,颂扬抗英爱国志士的事迹,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著有《射鹰楼诗话》、《小石渠阁文集》、《衣讔山房诗集》、《海天琴思录》、《敦旧集》、《诗人存知诗录》、《破逆志》、《平夷十六策》等。
林凤祥<1825-1855>,太平天国将领。
一名凤翔。
广西桂平人,一说武缘<今武鸣人>。
早年务农,后来加入拜上帝会。
从金田起义开始,林凤祥在太平军中经常充当先锋,多立战功,1853年1月带头攻入武昌,获升为天官副丞相,3月攻入南京,随后又攻取扬州。
1853年5月,太平天国当局命林凤祥、李开芳率兵2万多人北伐,当时目标是占领天津,然后等待援军,再取北京。
北伐军从扬州出发,渡过黄河,经山西入直隶,向北京进军。
当北伐军迫近北京时,北京城内人心惶惶,消息传到天京,林凤祥获封靖胡侯。
1853年底,北伐军约四万人停留在天津附近。
由于清廷在北京一带集中了优势兵力,加上南方人不习惯北方寒冬,令北伐军处于劣势。
1854年初北伐军被迫南退至连镇<今河北东光县内>,林凤祥闻知天京派来的援军到达山东,派李开芳分兵迎接援军。
在李开芳会合援军前,援军已经溃散,李开芳只好固守山东高唐州。
清军分别在连镇和高唐州围困北伐军,两地的北伐军无法联络,坚守多月后,因粮尽而逐渐不支。
期间太平天国曾经派了第二支援军,为清军所阻而放弃北上。
1855年3月,清将僧格林沁攻下连镇,林凤祥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
林启容-1858>,太平天国将领。
一作启荣。
广西人,祖籍湖南。
1853年5月授士官正将军,随赖汉英西征,6月升殿右八指挥。
攻克九江,次年擢殿右十二检点,镇守九江。
1855年1月击败湘军,斩清将童添云,后与石达开在湖口大败曾国藩。
封忠贞侯。
在九江屡败湘军塔齐布,迫使清军撤围。
升春官正丞相。
次年武昌、汉阳失守后,再次击破清军对九江的水陆包围,改封贞天侯。
1857年清军掘壕三十里,三面合围,攻陷江北小池口与湖口,用水师封锁江面。
他坚守九江,孤军奋战。
次年5月19日清军爆破城墙,他率将士浴血战斗,全部壮烈牺牲。
1863年追封勤王。
林启<1839-1900>,清末纺织教育家。
字迪臣,福建候官人。
同治甲子年<1864>举人,光绪丙子年<1876>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1896~1900年任杭州知府,兴办蚕学馆<今浙江丝绸工学院和绍兴地区农校蚕科前身>,开创中国的纺织教育事业。
他还创建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养正书塾<今浙江杭州一中前身>,对中国的教育事业起了积极作用。
林启认为,中国振兴实业应以蚕丝为先。
1897年,他在西湖金沙港创办蚕学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蚕丝学校,林启兼总办,招收学员授以栽桑、养蚕、制丝等课程。
蚕学馆的历届毕业生应各省聘请,在全国各地兴办起一批蚕丝学校。
杭州人士为纪念他,在西湖孤山放鹤亭旁建立林社。
林永升<1853-1894>,清末海军将领。
字钟卿。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14岁入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亦称后学堂>学习。
同治十年<1871>派赴建威练船实习。
光绪元年<1875>调杨威练船。
后升千总,任船政学堂教习。
1877年与同学林泰曾、萨镇冰、刘步蟾等赴英国格林威治抱士穆德学堂并铁甲大兵船学习。
1880年学成归国,升保守备加都司衔。
不久,由李鸿章调往北洋海军,委带镇中炮舰。
次年调任康济练船管带。
1882年随丁汝昌赴朝鲜,定乱有功,补都司,赏戴花翎。
1887年与邓世昌等赴英国接带定购的致远、经远诸舰。
次年回国,任经远舰管带。
1889年升署北洋海军衙门左翼左营副将,仍带经远舰。
1892年实授左翼左营副将。
1894年9月督舰参加中日甲午海战,配合定远等舰迎战日军。
后遭日军先锋舰吉野号等4艘军舰围歼,舰体多次受伤。
临危不惧,下令鼓轮追击受伤敌舰,不幸中弹身亡。
经远舰亦船身碎裂沉于海底。
林旭<1875-1898>,清末维新派。
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少孤,喜浏览群书,1893年中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
旋入赀为内阁中书。
曾数访杨锐,感叹时事。
因崇尚康有为之学并与康思想观点相合,遂受业于康。
1898年3月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深入发展。
及保国会召开,为首倡和主事之一。
后为少詹事王锡蕃举荐,于9月5日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参与新政。
此后10多天,上书建议颇多,不少诏书出其手笔。
在后党阴谋渐露时,光绪帝害怕“位且不保”,两颁密诏,均由其传出。
戊戌变法时被逮捕,与谭嗣同等人同时被杀害。
时年2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有《晚翠轩诗集》。
林圭<1875-1900>,清末维新派。
湖南湘阴<今属湖南>人。
字述唐。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湖南时务学堂,“戊戌政变”后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与唐才常一同回国。
次年,在上海参加“正气会”。
未几改为“自立会”,运动长江沿岸会党和防守军队,组织自立军七军,他担任中军统领,驻汉口,定期起兵,8月事泄,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逮捕,遂遇害,时年仅二十六岁。
林黑儿-1900>,清末天津义和团首领之一,“红灯照”的组织者。
自称“黄莲圣母”。
生于天津南运河上船户人家。
幼时学过拳棒,曾随父亲在上海等地卖艺。
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日益横行之时,她的丈夫李有因触犯洋教被捕遭毒打,后病发而死。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天津地区,号称“天下第一团”的义和团首领之一张德成,由静海北上天津设总坛,她起而响应,在天津侯家后南运河船上设坛。
领导青年妇女约二三千人组织“红灯照”,自做“大师姐”,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六七月间,八国联军进逼天津,她率众与张德成等联合作战,在老龙头车站及紫竹林等地狠狠打击了侵略者。
后因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乘机夹击义和团,使义军伤亡惨重,张德成负伤。
天津沦陷后,她亦负伤被俘,英勇牺牲。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光绪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
早年参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活动。
曾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其中不少为外国名作,译笔流畅,当时颇有影响。
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甚力,为守旧派代表人物。
能诗画。
所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
少时厌恶科举,遵父命应考童生,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交卷了事。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曾数次领导学生运动。
1907年毕业,留学日本,进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并学英文,德语。
不久参加同盟会。
1911年初得黄兴,赵声自香港来信,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响应广州起义。
4月23日夜,由香港入广州。
4月24日夜写《绝笔书》,感情诚挚,痛言为正义而死,“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27日下午5时半,起义开始,随黄兴进攻督署,因受伤而被捕,从容就义。
时年24岁。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他林姓名人有唐史学家林思,方志学家林谞;五代吴越藏书家林鼎;宋学者林希逸,诗人林同、林合,烹饪学家林洪;明官吏林环、林魁,诗人林垐;清台湾抗法抗日将领林朝栋,诗人林瑱等。
近当代林姓名人有革命家林伯渠、林育英<张浩>、林育南,军事家林彪,政治家林枫、林铁,工运领袖林祥谦,国民党官员林森、林洋港,空气动力学家林同骥,华裔美国天文学家林家翘,华裔美国工程专家林同炎,植物学家林镕,法医学家林几,内科专家林兆耆,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生理学家林可胜,心理学家林传鼎,人类学家林惠祥,民族学家林耀华,华侨企业家林文庆,文字改革学家林汉达,文艺理论家林默涵,教育家林砺儒,作家林语堂、林海音、林斤澜,书画家林散之,画家林风眠,作曲家林声翕、林乐培,电影剧作家林杉,电影导演林农,电影演员林黛、林青霞,舞蹈编导林怀民,小提琴家林昭亮,苏滩兼昆剧演员林步青,游泳运动员林莉,羽毛球运动员林丹等。
阅读: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