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应奉,东汉臣。
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
出身官宦世家。
天资聪明,读书五行并下,为郡决曹史,曾普查管内囚犯,过后能口道上千人姓名、案情。
桓帝时举茂才,拜武陵太守,有政绩。
任司隶校尉,纠举违法,不避权豪。
桓帝拟立田贵人为皇后,他上书异议,因立窦氏为后。
著有《汉书后序》、《感骚》。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南顿<今项城>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灵帝时<168-188>被推举为孝。
灵帝时,举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南顿<今项城>人。
建安七子之一。
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
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
诗歌亦见长。
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
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
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
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
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
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应璩<190-252>,三国魏诗人、散文家。
字休琏。
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
玚弟。
博学,好属文。
弱冠即为曹丕所赏,得预游宴。
曾与刘桢书,斥庸才得踞高位。
曹丕代汉<220>后,官散骑侍郎。
黄初后期,迁散骑常侍。
明帝中,官位未迁,仕途不利,作书与从弟君苗、君宙,又与书曹长思,有归隐之志。
齐王芳正始中,迁侍中。
时大将军曹爽与太傅司马懿辅政,各树党羽。
璩入曹爽府为长史。
爽虽权威显赫,而危机阴伏。
时谓爽以“公今闻周公巍巍之称,安知百虑有一失乎”,璩乃作《百一诗》一百三十篇,讥切时事,众皆惊愕,劝令焚弃,独何晏不以为怪。
诗传于世。
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杀,璩复为侍中,典著作,参预撰著《魏书》。
嘉平四年<252>,卒。
年六十三。
赠卫尉。
子贞,亦以文名。
应贞-269>,西晋文学家。
字吉甫,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西南>人。
应璩之子。
善谈论,以才学著称,颇为夏侯玄所赏识。
举高第,频历显位。
晋武帝为抚军大将军时,任为参军。
入晋,升任给事中。
泰始四年<268>,武帝游华林园,命群臣赋诗,贞诗最美。
后任太子中庶子,官至散骑常侍。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五卷,已佚。
今存《华林园集诗》,为武帝歌功颂德,文辞典雅,而绝少生韵,载《文选》及本传;又有《临丹赋》、《安石榴赋》等作品,亦辞华意浅,载《艺文类聚》。
应詹<274-326>,东晋文人。
一作瞻。
字思远。
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
应璩孙。
弱冠知名,性弘雅,以学艺文章称。
初为太子舍人,入赵王伦、成都王颖府为掾,出为南平太守。
洛阳陷,为王澄作檄文,下笔便成,辞义壮烈。
蛮人反,詹抚平之。
迁益州刺史、江州刺史。
咸和元年,卒。
年五十三。
《晋书》本传记其卒年作“六年”,盖形近而误,此从《成帝纪》。
《隋书·经籍志》记有“《应瞻集》五卷,亡”。
“瞻”盖为“詹” 之误。
又有《沔南故事》三卷,佚。
今存文七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应材-1180>,南宋理学家。
字伯良,浙江永康岩后人。
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
此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甚深。
南宋隆兴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
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
淳熙初年,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
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
淳熙七年病故于军中。
谥安国公。
应节严<1211-1300>,南宋臣。
字和父,晚号平坡居士,平阳<今属浙江>人。
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武科进士。
十年,换文科。
历涟水教授、浙江东路转运司干官,知长乐县,通判赣州,迁两淮制置司机宜文字、淮南西路提点刑狱、两浙转运判官,权知临安府。
累官至宝谟阁待制、吏部侍郎。
元大德四年卒,年九十。
有《平坡文集》,己佚。
应良,明臣。
字原忠,仙居<今属浙江>人。
王守仁门徒。
正德六年<1511>进士。
官编修。
嘉靖初,伏阙争 大礼”,被廷杖。
出为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应奎<1466-1545>,明学者。
字方塘,又字天启,浙江永康人。
弘治十三年<1500>举人,十四年进士。
授南直隶和州学正。
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
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
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
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大猷<1487-1581>,明臣。
字邦升,号容庵,浙江仙居人。
正德九年<1514>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
平宸濠之乱有功,升兵部职方司,旋任稽勋郎中。
为官“谢苞苴,杜请托”,“士有片善,急为揄扬;家有余资,乐于赈施”。
嘉靖六年<1527>出任广东参政。
后擢云南右布政。
二十三年,任广东左布政,后又两度巡抚云南、广东。
两地盛产明珠、象牙、犀角等珍宝,从不染指;每次卸任,“官行一担书,民送两行泪”。
不久任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山东,回京复任吏部右侍郎。
三十一年十一月,任刑部尚书。
任内持法平恕,平反诏狱。
友好进言,以为将得罪朝廷,他正色曰:“吾为命官,只知守三尺法耳,不知其他!”严嵩专权,户部郎中孙绘被谗下狱,曾力为申救。
为此亦遭嵩子世蕃诬陷,于嘉靖四十年被迫告老。
回乡后,为造就桑梓人才而讲学不倦。
闲时潜心易学,老而益勤。
所著有《周易传义存疑》一卷、《容庵集》十卷。
应撝谦<1615-1683>,明末清初学者。
字嗣寅,号潜斋。
仁和<今浙江余杭>人。
明诸生。
对经学、历法、田赋、水利、漕运、盐法等均有研究。
著有《性理大中》、《教养全书》、《周易集解》、《春秋集解》、《诗传翼》、《书传拾遗》、《学庸本义》、《古乐书》、《朱子集要》、《幼学蒙养篇》及《应潜斋先生集》等。
应升,清学者。
字上冶,号仙溪,江西宜黄人。
康熙二年举人。
与兄鼎、弟是、晁并有声庠序间。
鼎、晁皆早卒,昇与是兄弟二人友爱弥笃。
通经博学,著有《先儒集解》,未见刊行。
昇能为文,黄人《国朝文汇》甲集卷二一录其《军峰记》一篇,述军峰之山、之水、之松、之石,竭尽能事,蔚为壮观。
应是,清学者。
字敬非,号敬斋,江西宜黄人。
康熙八年举人,以后绝意仕进,专心文事。
雍正中,举贤良方正,以老病辞。
应是擅文,《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三谓其论策之文“多摹拟苏氏父子,辨论澜翻,而未免过求骏快,遂剽而不留”。
又谓其“序记传志诸篇,则欲拟其乡人王安石,而边幅亦微狭焉”。
著有《纵钓居文集》八卷、《读孝经》四卷。
应宝时<1821-1890>,清臣。
字敏斋,浙江永康芝英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恩科举人。
屡应会试不第。
咸丰初,考取国子监学正,先后居南京、上海,留心洋务,学习英语。
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苏南大部被太平军占领,宝时在沪随同官绅督练团勇,筹立会防局,积贮军粮。
曾国藩率军攻天京,宝时建议官绅迎清军,同时以重币甘言乞求洋人以轮船供李鸿章调运军队。
后因参加镇压太平军之功任上海道尹。
创办龙门书院,延聘名师育士;又立普育善堂,收容贫苦老幼。
升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事。
任内饬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劝输钱谷以惠贫民,主持疏浚淞江以利宣泄。
卒,赠内阁学士衔,准上海建祠以祀。
著有《射雕词》二卷传世。
其他应姓名人有西汉隐士应曜;东汉大臣应顺、应叠、应郴;东晋将领应诞;唐诗僧应物;五代书法家应用;宋大臣应舜臣、应纯之,诗人应子和;元学者应象翁、应本仁;明将领应槚,学者应典;清学者应麟,书法家应沣等。
近当代应姓名人有医学教育家应元岳,台湾实业家应昌期,僧人应慈,社会学家应成一,作家应修人,书画家应祚智,画家应野平,电影导演应云卫,电影摄影师应福康,歌唱家应尚能等。
阅读: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