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包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包咸<前6-后65>,东汉经学家。
会稽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字子良。
少为诸生,受业长安。
习《鲁诗》、《论语》。
王莽末,为赤眉军所执,旋得释,客居东海,立精舍讲学。
光武帝时,举孝廉,除郎中,授太子<即明帝>《论语》。
明帝时,累迁大鸿胪,颇见信宠。

  包融,唐诗人。
行二。
原籍湖州<今浙江湖州>,徙居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遂为延陵人。
开元中,以张九龄荐,历仕怀州司户参军、集贤院学士、大理司直等职。
卒后以子贵,赠秘书监。
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善诗,有《丹阳集》。

  包拯<999-1062>,北宋臣。
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
仁宗时进士。
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
他为官刚直不阿。
他主张对外严修武备,精选将才,招募义勇,广储粮食,以抵御外侮;对内抑制宦戚特权,选用贤俊,广开言路,整饬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强调立法必须既要对国家有利,又要对百姓无害;反对随意变更法令,主张务德慎利,明正赏罚。
他严格执法,铁面无私,敢于摧折权贵,为民伸冤。
包拯在后世被广为称颂,民间誉为包青天,并编有许多颂扬其事迹的文艺作品。

  包世臣<1775-1855>,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字慎伯,号倦翁。
安徽泾县人。
曾任江西新喻知县。
工诗文,随邓石如学习书法,初习唐宋诸家,后转师北朝碑刻,晚年又师法王羲之、王献之,笔法以侧锋取势,提倡碑学,影响极大。
《艺舟双楫》为其著作《安吴四种》之一。

  其他包姓名人有隋学者包恺;唐诗人包何、包佶;宋大臣包恢,经学家包定,画家包贵;明大臣包见捷、包节;清大臣包涛,学者包彬,书法家包衍,画家包栋等。
近当代包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包尔汉,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香港实业家包玉刚,作家包川,画家包辰初,电影摄影师包杰等。

阅读:2925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