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荀况<约前313-前388>,战国思想家、教育家。
时人尊而号为“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
初游学于齐国,在稷下<古临淄,今属山东淄博>三任祭酒。
晚年应楚春申君召,任为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在其地著书终老。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在天道观上,提出了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
但宇宙观带有循环论色彩,认为“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即天地开辟时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
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和”观点,承认人能够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优越性。
但又错误地把“心”看作“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并推论出君子是“理天地”、“治万民”的主宰;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观点,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在经济方面,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
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
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荀彘-前108>,西汉将领。
太原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人。
以善御车为侍中。
后任校尉,曾多次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
元封二年<前109>,为左将军,与楼船将军杨僕从水陆两道进攻朝鲜,遭到朝鲜的坚决抵抗。
次年,朝鲜王为其大臣所杀,汉朝乘机灭朝鲜。
他因争功相嫉,擅捕杨僕,征还被杀。
荀悦<148-209>,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字仲豫。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幼时聪颖好学,家贫无书,阅读时多用强记,过目不忘。
12岁时便能讲解《春秋》。
汉灵帝时由于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
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
侍讲于献帝左右,日夕谈论,深为献帝嘉许。
献帝以《汉书》文繁难懂,命荀悦用编年体改写。
乃依《左传》体裁,写成《汉纪》30篇,时人称其“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另著有《申鉴》五篇,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为政者要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
还著有《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荀攸<157-214>,东汉末曹操谋士。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
字公达。
出身于士族家庭。
东汉末大将军何进当权时,征海内名士二十余人,他亦在其列,任黄门侍郎,以蜀汉险固,人民殷富兴盛。
乃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能至,遂留住荆州<今湖北江陵>。
曹操闻其名,征为汝南<今属河南>太守,参赞军事。
曾从征张绣,又出谋击败吕布、袁绍等。
受任为尚书,后随曹操攻孙权,病死于途中。
荀彧<163-212>,东汉末曹操谋士。
字文若。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多智谋,举孝廉,拜县令。
汉末天下大乱,弃官归乡里,率宗族先投袁绍,后归曹操,任司马,被喻为张良。
曹操为兖州牧后,兴平元年<194>征徐州陶谦,荀彧以州司马留守。
陈留太守张邈等反叛,各郡县响应者众。
荀彧率军坚守,与程昱一起,为曹操保存了反攻基地。
建安元年<196>,曹操谋迎汉献帝都许,部众犹豫,荀彧极力促成。
升侍中,守尚书令,深得曹操信任,军国大事皆与之筹划。
能知人举贤,屡荐贤士郭嘉等人,又策划东擒吕布,西抚韩遂、马腾。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军粮将尽,欲退兵还许。
荀彧劝其坚持待机,用奇兵制胜。
曹操从其议,大败袁绍。
建安八年,曹操据荀彧前后功绩,上表封万岁亭侯。
后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锡,作为篡汉之阶,荀彧婉转劝阻,为操所忌,被迫饮药而死。
荀嵩<262-328>,西晋臣。
字景猷,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西北>人。
羽林右监荀頵子。
志操清纯,雅好文学,为当时名流王济等人所器重。
泰始中,为司马允文学掾,累迁侍中、中护军。
元帝即位,授尚书仆射,与刁协共定中兴礼仪。
明帝时,平王敦有功,封爵,授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
成帝初,苏峻叛乱,与王导等人共同侍卫成帝。
咸和三年死,谥敬。
其他荀姓名人有东汉学者荀爽,名士荀淑;西晋大臣荀顗、荀组,经学家荀绰,音乐家荀勖;南朝宋大臣荀伯子、荀万秋,诗人荀雍;北朝梁音韵学家荀济等。
近当代荀姓名人有京剧演员荀慧生、荀令香,文学家荀万里等。
阅读: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