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刘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刘邦<前247-前195>,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
字季。
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谥号高皇帝。
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
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
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
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
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
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9个同姓诸侯王。
他还接受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
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7昼夜。
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
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
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
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
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卒。

  刘交,西汉楚元王。
字游。
徐州沛县人。
是汉高祖同父异母弟弟。
秦末随刘邦起义反秦,被封为文信君。
高帝六年<前201>立为楚王,辖薛郡、东海、彭城三郡三十六县,治彭城<今徐州>。
刘交好诗书,多才艺。
自为诗传《元王诗》。

  刘濞<前215-前154>,西汉诸侯王。
沛县<今属江苏>人。
刘邦侄。
封吴王。
他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减轻赋役,以招纳其他郡国亡人和“任侠奸人”,扩张势力。
后来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他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不久失败,逃东越,为东越人所杀。

  刘彻<前156-前87>,汉武帝。
景帝子,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
武帝承文景之治而即位,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了多方面活动。
元朔二年<前127>,下推恩令。
随后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严惩仕于诸侯王的犯罪官吏,严禁朝臣外附诸侯王,限制诸侯王结党营私。
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元鼎五年<前112>借口列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夺爵106人。
诸侯王、列侯的势力日益衰落。
为了加强皇权,于北军置八校尉,又设期门、羽林军。
在裁抑丞相职权的同时,提拔贤良文学或上书言事的士人,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又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按六条问事,考察吏治。
此外,还任用一批酷吏,打击各地不法豪强,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武帝即位不久,就着手准备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
元朔二年,卫青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汉置朔方郡、五原郡,并从内地移民10万到那里定居。
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病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
同年夏,攻至祁连山。
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匈奴经过汉军几次打击,被迫远徙漠北,此后再无力进行严重骚扰。
为了对匈奴发动攻势,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常联系。
对闽越、东瓯和南越的少数族政权,武帝利用其内部矛盾,分别加以征服,置于汉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与此同时,又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
汉武帝还派兵从海陆两道攻入朝鲜,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由于对边境各族用兵,使得国家长期积累的财富趋于枯竭,许多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武帝除了卖武功爵和募民入粟入奴婢拜官以增加收入外,又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经济统制措施,并法定货币官铸,府库岁入因而大大充实。
他颁布算缗、告缗令,以打击积货逐利的商贾。
武帝又着力治理黄河,使其几十年不再为患。
由于武帝重视,各地水利事业有比较大的发展,关中地区的漕渠、龙首渠、六辅渠和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对促进农业生产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思想文化领域,武帝独尊儒术而罢黜百家。
中国皇帝有年号,始于武帝。
他还立太学、置博士弟子,令州郡举茂才、孝廉,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
但他真正重用和依靠的大臣,却多是熟习儒术而又深谙刑法的人。
他因为幻想长生不死,又尊礼方士,迷信鬼神。
武帝晚年,各地频繁发生农民起义,征和二年<前91>巫蛊事件引起戾太子的武装叛乱,与政府军在长安城内混战多日,死者数万人。
次年,远征匈奴的军队又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系列打击,使年老的武帝深悔自己过去劳民伤财。
当桑弘羊建议募民屯田轮台时,他下诏拒绝,表示不再扰劳天下。
后元二年<前87>武帝病死。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刘长<前198-前174>,西汉淮南厉王。
沛<今江苏沛县>人。
刘邦少子。
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
文帝时,骄纵跋扈,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
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
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不食而死。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刘长谋反事发后自杀。
文帝八年<前172>,封刘安为阜陵侯,后进封淮南王。
安素有政治野心,好行小惠以笼络民心。
吴楚七国谋反时,准备举兵响应,因国相反对,未遂。
武帝即位后,又勾结太尉田蚡,整治攻战武器,以金钱赂遗郡国,觊觎帝位。
王后荼和太子迁也专擅国政,夺民田宅,滥捕无辜,无视汉法。
元朔五年<前124>,因阻拦郎中雷被从军击匈奴,被削夺二县。
元狩元年<前122>,有人告发刘安谋反。
武帝交丞相公孙弘和廷尉审理。
安恐阴谋败露,抢先发难。
结果,为谋士伍被告发。
安自杀,王后、太子被处死,宾客及与阴谋有牵连的数千人都以罪受诛。
淮南王国被废。
安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外书》和《中篇》。
《外书》今佚,《内书》又称《淮南鸿烈》或《淮南子》,流传至今,为汉代道家学说的代表著作。

  刘据<前128-前91>,汉武帝太子,即戾太子,一作卫太子。
元狩元年<前122>立。
武帝晚年宫中迷信盛行,以为用诬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诬蛊”。
值武帝患病,疑其左右人“诬蛊”所致。
江充乘机诬告据在宫中埋有木人,他惧祸被迫起兵讨江充,激战五日,死数万人,兵败自杀。
后其孙刘询继昭帝即位,即汉宣帝。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
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
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二十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官终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
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原书已佚。
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
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三十三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还编著《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三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先导。
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刘歆<约前53-23>,西汉古文经学派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
楚元王交五世孙,刘向之子。
少时以通《诗》、《书》,能属文,为成帝召见,任黄门郎。
河平中,受诏与父刘向领校群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
向死,复为中垒校尉。
哀帝初即位,为大司马王莽推举,任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
自此继承父业、复领《五经》,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学官,遭今文博士反对,未成。
后因得罪执政大臣,惧诛,出任河南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
后复转涿郡,历三郡守。
数年,以病免官。
少时与至莽俱为黄门郎,王莽执政后,任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后为国师。
地皇末年<23年>,谋诛王莽,事泄后自杀。
今存《遂初赋》、《列女颂》等,另有天文著作《三统历谱》。

  刘縯,更始帝臣。
字伯升,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
新莽末年,他与刘秀等人率七八千人起义,号“舂陵兵”,自称柱天都部。
后加入绿林军,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封为汉信侯。
昆阳之战后被更始帝猜忌,被杀。
刘秀建立东汉后,追谥他为齐武王。

  刘盆子<10-?>,新莽末赤眉起义军所立皇帝。
泰山式县<今山东宁阳>人。
西汉城阳景王刘章后裔,赤眉军首领之一。
西汉天凤五年<18>,琅玡人樊崇率众起义,驻黄山天胜寨,饥民纷纷归附,号“赤眉军”。
此时正避乱泰山的刘盆子三兄弟也加入了起义队伍。
起义军连战告捷,大举西进。
为鼓舞士气,樊祟于更始三年<25>六月,立西汉刘氏王朝远族后裔刘盆子为帝,号建世元年。
同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灭刘玄政权。
尔后,因饥荒向东撤退,被刘秀部所包围,赤眉军大败,刘盆子随樊崇等人投降。
刘盆子投降后,光武帝刘秀封其为赵王郎中,赐荥阳均输官,食其税终身。
现泰山天胜寨尚有刘盆子洞等遗迹。

  刘玄,新莽末绿林军起义所立更始帝。
字圣公,刘秀族兄。
新莽时,因客犯法,亡命平林<今湖北安陆北>。
王莽地皇三年<22>投入平林陈牧军。
次年被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
先建都洛阳,后长安市民起事响应,杀死王莽。
莽死后,更始帝定都长安。
入长安后,他大封宗室,又沉湎酒色,委政赵萌,以至众叛亲离。
又诛杀功臣,引起内部分裂。
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先出逃,后请降,不久被杀。

  刘秀<前6-57>,汉光武帝。
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
刘邦九世孙,父钦曾任南顿令。
地皇三年<22>,刘秀与其兄刘縯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
地皇四年在昆阳之战中建立大功。
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
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
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
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
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
建武元年<25>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鄗<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建武六年统一了关东,使河西的窦融归附。
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天水、巴蜀。
经过12年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事业。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他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
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
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
又令全国共并省四百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
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
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
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
他统治的时期,史称中兴。
建武十五年,刘秀针对当时“田宅逾制”和隐瞒土地户口的严重现象,下令全国检核土地户口。
郡县守、令不敢触动贵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过程中“多为诈巧,不务实核”,“优饶豪右,侵刻羸弱”。
结果,激起各地农民的反抗,郡国的豪强大姓也乘机作乱。
对此,刘秀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对于农民的反抗斗争是进行分化和镇压,对于大姓兵长,则在处死度田不实的十几名郡守之后,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让步。
光武帝在其统治末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企图以儒家学说与谶纬神学的混合物作为思想武器,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制。

  刘德升,东汉书法家。
字君嗣,颍川<今河南禹县>人。
桓灵时以造行书擅名。
小变楷法,谓之行书,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
又因夜象观星宿而为璎珞篆。

  刘洪<约140-206>,东汉天文学家。
字元卓,蒙阴人,东汉天文学家,曾任郎中、上计掾、太守。
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乾象历》。
与文学家蔡邕续补《汉书·律历志》。
首创珠算。
著有《七曜术》。

  刘表<142-208>,东汉末军阀。
字景升。
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
少知名,为“八友”之一。
灵帝时为北军中侯,献帝初平元年<190>,迁荆州刺史,得到蒯越、蔡瑁等当地名士、大族的支持,平定长江中游的反抗力量,徙治襄阳。
当时群雄并起,割据南阳的袁术使孙坚进袭刘表,被其击败,孙坚中矢而死,袁术袭夺刘表地盘的企图未能实现。
初平三年,授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
因实力雄厚,据地数千里。
带甲10余万,在全国兼并战争中保地自守。
官渡之战,对袁绍、曹操两不相助。
建安六年<201>,刘备被曹操击败后投奔刘表,依托他在荆州数年。
荆州20多年中政局稳定,战争破坏较少,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关中、兖、豫学士归者以千数。
他还建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又广求遗书,起了保存文化的作用。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表病死。
曹军到襄阳,刘表子刘琮举州降,割据结束。

  刘桢,汉末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字公幹。
东平<今属山东>人。
父刘梁,以文学见贵。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
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
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
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
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
他与王粲合称“刘王”。
清代刘熙载说“公幹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
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
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
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尤为人所称道。
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
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四卷、《毛诗义问》十卷,皆已佚。
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幹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刘璋,东汉末军阀。
字季玉。
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为刘备所败,病逝于荆州。
刘璋为益州牧刘焉之子,父亲死后,继承父亲的地位,成为益州牧。
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
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来袭击的消息。
在内外交逼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抗张鲁、曹操。
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法正又为刘备内应,刘璋不得已投降,被流放至荆州。
后来孙权杀关羽,得荆州,以刘璋为益州牧,驻于秭归。
刘璋死后,其子刘阐曾于蜀汉南方作乱之时,再被东吴任命为益州刺史,后归吴,为东吴之御史中丞。

  刘煕,东汉末训诂学家。
字成国。
北海<今山东高密一带>人。
生当汉代末年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
据陈寿《三国志》所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
著有《释名》二十七篇,就音以求义,说明事物命名的缘由,是声训<也称音训>方面的专著,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
其书一直流传至今。
又有《孟子注》一书,见于唐代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引,今已亡佚。

  刘备<161-223>,三国蜀汉昭烈帝。
字玄德。
涿郡涿县人。
汉朝皇室疏宗。
早年贩履织席为业,好交结豪侠。
灵帝末年,从官府进行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任安喜尉。
后投靠公孙瓒。
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备率兵相救,陶谦死,刘备据其遗命,代为徐州牧。
与盘踞寿春的袁术相拒,为另一军阀吕布所乘,败归曹操。
很为曹操看重。
因谋杀曹操事泄,逃到徐州,统众数万人。
建安五年<200>,被曹操击破,往依袁绍。
官渡之战后南奔刘表。
因声望日高,刘表对他有所防备。
十三年,曹操南伐,刘表去世,子刘琮降。
刘备逃至夏口,采纳诸葛亮之议,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据有荆州之地。
十六年,率军数万人应益州牧刘璋之请,西入蜀。
后刘备攻下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
二十四年,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率军亲征,无功而还。
刘备遂占领汉中,为汉中王。
同年,关羽被杀,荆州为孙权夺去。
蜀国规模自此基本确定。
刘备知人善任,有名将关羽、张飞为左右手;自得诸葛亮,信任专一,言听计从,措施得宜,故能在地狭民少的蜀地,开创与魏、吴鼎立局面。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都成都。
当年,兴师伐吴,欲报杀关羽、夺荆州之仇。
孙权遣使求和,不许。
次年,两军决战于夷陵,因战略错误,且相持七八个月,蜀军疲惫,士气低落,为吴国大将陆逊所败,损失惨重。
刘备逃归白帝城。
第二年病重,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不久卒。

  刘禅<207-271>,三国蜀汉后主。
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子,公元223—263年在位。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立为皇太子。
三年<223>昭烈帝卒,即皇帝位,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以丞相兼益州牧辅政。
在位初期,政事皆决于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法治,保持与吴国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推行屯田政策,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并先后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图谋霸业。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卒后,蒋琬、费祎执政,继续保持安定局面。
后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
炎兴元年<263>,魏军攻入成都,出降,蜀国亡。
后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病死洛阳。

  刘劭,三国魏哲学家。
字孔才。
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
约生于东汉建宁年间,卒于魏正始年间。
官至散骑常侍。
著《人物志》,探讨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问题。
他认为,识人不仅应听其言,而且应观其行;不仅要看其外貌,而且要看其内在气质。
他把人物分作“三材”、“十二流品”,认为圣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等等。
他还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
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刘徽,魏晋数学家。
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奠基人。
魏景元四年<263>注《九章算术》九卷,并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以《海岛算经》为名单行。
他在注《九章算术》时,在数学理论和方法上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他创造的割圆术已含有现代极限的思想,为计算圆周率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刘毅,西晋臣。
字仲雄,西晋东莱掖<今山东莱州市>人。
官至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
性刚直,压抑世族豪强的势力;批评晋武帝卖官鬻爵的行为;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指出其弊有八,首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刘颂,西晋司法官。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字子雅。
武帝<司马炎>时,任尚书三公郎<即宰相府之高级属官,主管司法>,曾多次上书要求恢复肉刑,并认为这是减少狱讼案件之有效措施。
惠帝<司马衷>时,升任吏部尚书、廷尉。
290年<惠帝永熙元>又奏请划一刑法,各级官吏须严格遵守法律,不得任意妄为。

  刘弘<236-306>,西晋将领。
字季和,祖居沛国相<今安徽宿县西北>,后家居洛阳。
与晋武帝同年,同居永安里。
有干略。
以旧恩起家,历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领乌桓校尉。
太安中,转荆州刺史,率军平定张昌之乱,代新野王为镇南将军、荆州都督,复进拜侍中、镇南大将军。
时天下方乱,弘专督江汉,识人善任,多行惠政。
后进号车骑将军,卒于襄阳。

  刘伶,西晋名士。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
“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
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
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唯著《酒德颂》一篇。

  刘渊<约251-310>,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
字元海。
新兴<今山西忻州>匈奴族人。
匈奴族酋长,归附汉廷后,自谓是汉外孙,故冒姓刘。
祖父于扶罗,为南匈奴单于;父豹,为左贤王。
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
渊少读诗书,汉化较深。
魏咸熙时作为任子留在洛阳。
父卒,继任左部帅,晋太康十年<289>任北部都尉,后为五部大都督,颇能团结匈奴五部部众。
八王之乱时,他说动成都王颖命他返回并州<今山西>,调发五部之众协助成都王参加内战,被任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
他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起兵反晋,称大单于。
晋永安元年<304>十月于左国城称汉王,建国号曰汉。
刘渊屡次击败晋军进讨,但败于并州刺史刘琨。
后依侍中刘殷、王育之谋,命将四出,进据河东,攻克蒲坂<今山西夏县西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王弥、石勒、汲桑、鲜卑陆逐延相继率部归降,声势大振。
308年即皇帝位,建都平阳。

  刘聪,十六国时汉国国君。
一名载,字玄明。
匈奴族。
新兴<今山西忻州>人。
刘渊第四子,少好学,工书法,能诗文,善武事。
刘渊为北单于,以聪为右贤王。
310年,刘渊病笃,聪掌握军政大权。
刘渊死后,他杀兄刘和夺取皇位,改元光兴。
刘聪遣族弟刘曜、大将王弥率众四万出洛阳,周旋于梁、陈、汝、颍之间,攻占堡壁。
311年石勒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全歼西晋军。
同年夏,派刘曜、王弥克洛阳,俘晋怀帝。
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因此时正值西晋永嘉五年<311>,史称永嘉之乱。
316年,刘聪又遣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中原地区均归汉统治。
刘聪沉湎酒色,游猎无度,广建宫殿,生产荒废,人民逃离,因连年战争,各将领形成割据势力。
刘聪时汉所统辖地区实际上东止于太行山,南未越过嵩山、洛水,西到陇坻,北不出汾水、晋阳。
在其直接控制地区实行胡、汉分治政策。
以子刘粲为相国,总理军国大事。
318年病卒,太子粲嗣位,不久即为匈奴贵族靳准所杀。
刘曜自长安赴之,遣兵汉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族灭靳氏,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刘琨<271-318>,西晋将领、诗人。
字越石。
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
青年时与祖逖为友,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意志雄豪。
西晋末年,八王倾轧,战乱频仍。
永兴二年<305>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起兵,刘琨奉司马越命,率军至长安,迎还因诸王争斗而被迫离开洛阳的惠帝。
当时并州、冀州一带为匈奴族刘渊经常活动的地区。
光熙元年<306>,琨任并州刺史,募得千余人,冒险转战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刘渊部落一万多人来降。
建兴三年<315>,琨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与代王拓跋猗卢约定共讨刘聪。
次年,猗卢为其子所杀,部落星散。
刘琨之子刘遵原先在猗卢处为人质,部众信赖,与箕澹等统领猗卢之众三万人归附。
石勒进攻乐平<今山西昔阳西南>,刘琨不听箕澹劝阻,悉发其众反击,石勒据险设伏,晋军覆没。
他放弃长期坚守的并州,到蓟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段匹磾,匹磾与他结为兄弟。
司马睿在江东即晋王位,刘琨联络段匹磾、慕容磾等联名上表劝进。
建武元年<317>匹磾推琨为大都督,传檄各地共讨石勒,会师襄国。
匹磾堂弟末波为石勒收买,从中离间,刘琨为匹磾缢杀。
刘琨有文名。
在京师时与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等号称金谷二十四友。
刘琨诗,今仅存《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3首,均为其后期抗敌之作,表现了他国难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抒写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感情。
《重赠卢谌》是刘琨的代表作,作于涉嫌被害之前。
此时,诗人身被拘絷,理想已无法实现,故诗中有扶助晋室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英雄失落之悲。
但同时诗中又激励卢谌追步前贤,匡复晋室,又充溢着爱国主义的豪情。
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其慷慨悲壮的风格特征。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曾将刘琨与曹操相比,感叹他壮志未酬:“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刘琨有散文《为并州刺史到壶关上表》、《答卢谌书》等,皆辞情恳切,文意畅达。
《隋书·经籍书》著录《刘琨集》九卷、又《别集》十二卷,皆佚。
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刘曜,十六国时前赵国君。
字永明。
匈奴族。
新兴<今山西忻州>人。
刘渊族子。
318年自立为皇帝,次年,改国号汉为赵,定都长安,史称前赵。
刘曜勇武过人,早年受汉文化影响,喜谈兵书,曾被刘聪誉为刘秀、曹操一流人物。
刘聪在位时,任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镇长安。
318年,匈奴贵族靳准杀刚继位的刘粲,自立为汉天王。
刘曜闻变,自长安赴之,族灭靳氏,自立为皇帝。
即位后,任用汉人士族,设立太学、小学。
关中、陇右各少数族杂居,刘曜继承刘渊以来统治胡汉的双重体制,设单于台于渭城<今陕西咸阳>,任命其子刘胤为大单于,置左右贤王以下官位,以胡、羯、氐、羌、鲜卑各族酋豪充任。
刘曜沉湎酒色,末年尤甚。
在他统治期间,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参加者一次多达氐、羌十余万落或羌、氐、巴、羯三十余万人。
他镇压起义以后,或扣留质任,或大量移民于长安,多时一次达二十余万口。
刘曜扩张势力,主要东向与后赵石氏激烈争斗,互有胜负。
328年,刘曜攻打洛阳,大败石虎后骄傲轻敌,酒醉不能指挥战斗,为石勒所俘,不久被杀。

  刘隗<273-333>,东晋将领。
字大连。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起家秘书郎,后迁冠军将军、彭城内史。
司马睿以之为丞相司直。
为官刚正,不畏权贵,先后上书弹劾戴渊、王籍之、梁龛等人,为淳于伯申冤鸣屈,迫右将军王导引咎辞职。
迁侍中,封都乡侯。
元帝即位,与尚书令刁协同为元帝心腹。
旋迁丹阳尹,拜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率万人镇泗口<今江苏淮阴>以抑制王敦。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讨隗为名发动叛乱,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他被迫投奔石勒。

  刘牢之,东晋将领。
字道坚。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太元二年<377>应募参加兖州刺史谢玄统辖的北府兵,初任参军。
四年,以功迁鹰扬将军、广陵相。
八年,淝水之战时,以精兵五千破前秦前锋一万五千人,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
九年,随谢玄北伐,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
曾领兵镇压孙恩起义。
淝水之战后,东晋朝廷纷争屡起。
兖、青州刺史王恭、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荆州刺史桓玄等为争夺朝权,都拉拢手握强兵的刘牢之。
牢之对他们忽靠忽反,反复无常,致使将佐逐渐离散。
元兴元年<402>,其兵权为桓玄所夺,自缢而死。

  刘毅,东晋将领。
字希乐,小字盘龙。
彭城沛<今属江苏沛县>人。
曾为桓弘中兵参军。
元兴二年<403>桓玄代晋建楚国,刘毅与孟昶、刘道规等在广陵起兵反对,斩青州刺史桓弘,与刘裕攻入建康,为冠军将军。
义熙六年<410>,与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战于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长江中>,大败,降为后将军。
旋又为荆州刺史,据长江中游。
他与刘裕协同讨平桓玄,而功居其次,意常怏怏,求与裕抗衡。
后刘裕受诏讨伐,刘毅兵败,自缢于江陵。

  刘穆之<360-417>,东晋臣。
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为江岂攵琅邪府主簿,元兴中从刘裕起义军,署府主簿,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子,转中军太尉司马,加丹阳尹,建威将军,进前将军,迁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义熙十三年,以未遣宋公九锡忧卒,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赠侍中司徒,封南昌县侯,宋受禅,进封龙阳县侯,谥曰文宣公。

  刘裕<363-422>,宋武帝,南朝宋建立者。
字德舆,小名寄奴。
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
在位3年。
刘裕少贫困,以樵渔及贩履为生。
隆安三年<399>任前将军刘牢之参军,随从镇压孙恩起义,累官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桓玄逼安帝退位篡晋后,刘裕于元兴三年<404>与刘毅、何无忌、檀凭之等自京口起兵,杀镇京口的桓修,次年击溃桓玄。
桓玄挟安帝退往江陵<今属湖北>,后为刘毅所统率的北府兵击垮,安帝回建康复位。
刘裕以平乱功,加侍中,进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京口。
义熙四年<408>,以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入京辅政,独揽朝权。
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
义熙五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
次年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
七年,镇压卢循起义军。
八年,消灭刘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胁的诸葛长民、晋朝宗室司马休之等,清除异己势力,巩固了后方。
九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
十二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
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
这时因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自己仓猝返回建康。
刘裕南返后,加相国宋公九锡之命。
安帝死,恭帝即位,征其入辅,封为宋王。
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
他在称帝前后,注意节俭,整顿东晋朝纲弛紊的局面,抑制豪强,赈济百姓,禁止豪强封固山泽,继续依界土断,将定居在江南的北方侨人编户纳税服役,精简了侨州郡县。
还减轻刑罚,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秀才。
江南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为元嘉之治奠定了基础。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待中。
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
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
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
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撰有《世说新语》八卷,今本作三卷。
《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
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刘义隆<407-453>,宋文帝。
小字车儿。
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生于京口。
宋武帝第三子。
义隆博涉经史,善隶书,深沉有谋略,但体弱多病,好猜忌。
永初元年<420>封宜都王。
刘裕病死后,太子刘义符继位<即宋少帝>。
因他游戏无度,不亲政事,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于景平二年<424>五月废黜刘义符,迎立当时任荆州刺史的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
义隆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废立,元嘉三年<426>杀徐羡之、傅亮、谢晦,从此政由己出。
六年,因病由其弟彭城王义康执政。
义康专总朝权,势倾天下,曾擅杀名将檀道济。
十七年,义隆采取断然措施,罢斥义康,改授为江州刺史,出镇豫章<今江西南昌>,二十二年废为庶人。
二十八年,北魏大军南下,隔江威胁建康,义隆怕义康在后方趁机作乱,遂下令将其诛杀。
南朝王室的自相残杀由此始。
自刘裕放弃关中后,北魏坐大,中原渐遭蚕食。
元嘉八年,宋反攻滑台<今河南滑县>受挫。
二十七年,魏太武帝调动60万大军进攻江南,亲率大军渡过淮河直趋瓜步<今江苏六合>,后在宋朝军民抵抗下撤退。
江北遭魏军杀掠殆尽,宋朝国力削弱。
三十年,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
他在位期间,提倡文化,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
三十多年中相对安定,所以旧史常称元嘉之治。
元嘉末年,北魏军队在江淮间一进一出,江南地区经过大规模战乱,赤地千里,邑里萧条,元嘉之治从此结束。

  刘骏<430-464>,宋孝武帝。
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
字休龙,小字道民,《南史》避唐讳作“道人”。
宋文帝第三子。
元嘉十二年<435>,封武陵王。
十六年为湘州刺史,未之任,领石头戍事。
二十一年<444>,迁雍州刺史,是为东晋以来皇子出镇襄阳之始。
二十五年,迁徐州刺史。
二十八年,为南兖州刺史,寻又迁江州刺史。
三十年<453>,太子刘劭弑父自立,骏合荆、雍、徐、兖诸州兵力东下讨劭,即皇帝位。
在位十一年,残杀宗室,戏侮大臣,于百姓尤极盘剥,《南史·宋本纪中》谓其“尽人命以自养,盖惟桀、纣之行,观夫大明之世,其将尽人命乎”。

  刘季连,南朝齐梁臣。
字惠续,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以文吏知名,历江夏内史、南郡太守,齐末为益州刺史,在州刚愎酷狠,民怀怨恨,郡县多叛乱。
中兴元年<501>被代征还,惧诛,乃举兵反,至天监二年<503>城围始降,赦为庶人。
天监四年为蜀人蔺道恭所杀。

  刘峻<462-521>,南朝梁学者、文学家。
字孝标。
平原<今属山东>人。
曾任荆州户曹参军。
曾为《世说新语》作注,收集材料颇为丰富。
在东阳紫岩山讲过学。
生平坎坷,不得志。
死后门人谥曰玄静先生。
刘峻的文在南朝作家中颇有特色。
其代表作《广绝交论》和《辨命论》,在当时的骈文中引人注目。
其中《广绝交论》是推广汉代朱穆讽刺文章《绝交论》的论点而写成。
文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对南朝士大夫阶层的人情世态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文笔尖锐犀利。
《辨命论》的主旨是说明人的穷通都由天命决定,既非人事,也不是鬼神所能影响的。
又存诗4首,以写景见长。
明代张溥辑有《刘户曹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刘勰<约465-约532>,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
字彦和。
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人。
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关于他的生卒年,诸家说法不一。
少孤、家贫,无力婚娶,曾依靠沙门僧祐居上定林寺十余年。
他精研佛理,饱览经籍,于南齐末年写成三万六千字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
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世称刘舍人。
晚年出家,法号慧地。
此外,刘勰还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流传后世。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
本名冉。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父刘绘、舅父王融都是南齐有名的学者和诗人。
他早年即以能诗为任昉等人赏识。
入梁,任昭明太子萧统的属官,颇受优礼,曾受命编集萧统的诗文并作序。
他也可能参加过《文选》的编纂工作。
官至廷尉卿。
因“仗气负才,多所陵忽”,对到洽颇轻视,因此结怨。
到洽后为御史中丞,借故加以参奏,免官。
原有集,已佚。
明代张溥辑其诗文为《刘秘书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刘令娴,南朝梁女文学家。
彭城人,刘孝绰三妹,徐悱妻。
世称刘三娘。
二姊均有才学,令娴文尤清拔。
孝绰罢官不出,为诗题于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令娴续云:“落花扫仍合,聚兰摘复生”悱为晋安郡卒,丧还京师;令娴为祭文,辞甚凄怆。
舅勉本欲为哀文,既见令娴文,遂搁笔。
有文集六卷。

  刘孝威<496-549>,南朝梁文学家。
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刘孝绰第六弟。
普通四年<523>,晋安王萧纲出为雍州刺史,任为法曹,转主簿。
与庾肩吾、徐摛、陆杲及兄孝仪等同被赏接,时加赐赉。
萧纲立为太子,授太子洗马,累迁中舍人,庶子,率更令,并掌管记。
大同九年<543>,白雀集东宫,作颂以献。
太清初,迁中庶子,兼通事舍人。
侯景围建康,城破,孝威附景,随柳仲礼奉侯景之命西上。
是年病卒于安陆。
工诗,其兄孝绰常称“三笔六诗”,六即孝威。
诗风清丽,多属侍宴、奉和之作。
原有集,佚。
明张溥辑其兄弟遗文为《刘孝仪刘孝威集》一卷。

  刘献之,北魏经学家。
博陵饶阳<今河北省饶阳县>人。
为北魏经学家。
受业于程玄。
博览群书,号称“儒宗”。
孝文帝<元宏>时,徵典内校书,以疾辞。
鄙弃名法家之言,善《春秋》、《毛诗》,作《毛诗序义》。
北朝《毛诗》学者均出其门下。
另撰《三礼大义》、《三传略例》诸书,均已佚,另注《涅槃经》未成。

  刘昼<514-565>,北齐文学家。
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交河>人。
河清初,举秀才,应试不第。
作《六合赋》、《高才不遇传》、《金箱璧言》。
又《刘子》<一名《刘子新论》>十卷,或亦题为昼所作,另说系即《金箱璧言》别称,迄无定论。

  刘焯<544-608>,隋经学家、天文学家。
字士元,隋代信都<今河北冀县>人。
青年时与刘炫<约546-约613>同学,共研《毛诗》、《左传》等,同以经学家闻名于世,时称“二刘”。
后又共同考定洛阳石经。
刘焯坚持何承天定朔法的正确意见,多次上书建议修改历法。
创制“皇极历”,首先考虑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正式采用定朔法,代替平朔法,并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以推算日、月、五星运行度数,比以前所用一次内插法精密。
还采用定气方法以计算日行度数和交令时刻。
尽管“皇极历”在当时是最好历法,但由于太史令张胄玄等的反对,仍未被采用。
著有《嵇极》<论述历家同异>十卷、《历书》十卷,均行于世。
另撰《五经述议》,已佚。

  刘炫,隋经学家。
字光伯,河间景城<河北献县>人。
少以聪敏见称,与刘焯并称“二刘”。
仕北周,迁直门下省,参修国史、天文律令。
入隋,文帝时.任旅骑尉,修定《五礼》。
炀帝时.为太学博士。
隋末被门人延入起义军,兵败后冻馁而死。
《隋书·儒林》称其“性躁竟,颇俳谐,多自矜伐,好轻侮当世,为执政所丑,由是官途不遂”。
撰《五经正名》、《论语述义》等。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刘文静<568-619>,唐臣。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字肇仁。
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
隋末,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结交。
李渊时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
他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出兵反隋,并奉渊命出使突厥。
李渊在太原起兵,他亦随军南下,俘隋大将屈突通。
唐立,任纳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果,任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619年,因被人诬告谋反,遭诛。

  刘武周,隋唐之际割据者。
瀛州景城<今河北泊头东北>人,后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
骁勇善骑射。
以军功任建节校尉,还马邑,为鹰扬府校尉。
大业十三年<617>,杀太守王仁恭,据郡起兵,开仓赈饥民,自称太守。
及后依附突厥,攻占雁门、定襄等地,突厥封之为定杨可汗。
又自称皇帝,年号天兴。
唐武德二年<619>,刘武周勾结突厥,攻占太原、并诸州,屡败唐兵,威胁关中。
次年,为秦王李世民所败,投奔突厥。
后拟从突厥逃归马邑,事泄,为突厥所杀。

  刘黑闼,隋末河北起义军后期首领。
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与窦建德同乡里。
隋末,农民起义军纷起,黑闼归李密。
李密败,黑闼为王世充所俘,世充以他为骑将,他逃归窦建德,建德封他为汉东郡公。
武德四年<621>五月,建德被唐军所败,夏政权被消灭,黑闼归乡里。
七月,建德遇害于长安。
其旧将推黑闼为主,再举义旗。
九月,黑闼大败唐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联军,击走唐将徐世臑<即李臑>,擒唐将薛万钧兄弟,兵势大盛。
半年之间,占领河北大部,尽复建德旧境。
五年正月,黑闼称汉东王,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改元天造。
夏政权文武官僚悉复本位,立法行政,都效法建德。
三月末,黑闼与李世民决战于洺水<在今河北曲周西>,兵败,黑闼等奔突厥。
六月中,黑闼再起,旬日间,尽复故地,再次还都洺州。
唐朝又命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率师镇压。
十二月,黑闼围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北>,与建成、元吉军相峙于昌乐<今河南南乐>。
建成采纳魏徵建议,释放俘虏以招诱。
这时义军粮尽,部分将士动摇叛变。
黑闼兵败势竭,夜走馆陶<今属河北>。
六年正月初到达饶州<今河北饶阳>,他委任的刺史诸葛德威诱执黑闼,举城降唐。
黑闼及弟十善等被送往洺州,为建成杀死。
起义终告失败。

  刘仁轨<601-685>,唐将领。
字正则,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自幼好学,博涉文史。
贞观中任新安令、给事中。
唐显庆四年<659>为青州刺史。
五年,唐攻百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他因督海运遇风覆船被免职,随军自效。
龙朔元年<661>,百济起兵,围攻屯其府城的唐将刘仁愿部。
刘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率军赴救,解其围。
随后又与刘仁愿部在熊津<今南朝鲜大田西北>之东,击败百济军。
三年,连克数城,百济王等遁去,余众降唐。
刘仁轨遂任带方州刺史,驻百济。
乾封元年<666>任右相。
咸亨五年<674>,任鸡林道大总管,率军东攻新罗<今朝鲜半岛东南部>,于上元二年<675>破其北方重镇七重城后引兵还。
随即进爵为公,任尚书左仆射。
仪凤二年<677>,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武则天临朝后,加授为特进,专知京都留守事。
不久依新官制改称文昌左相。
刘仁轨治军严整,为人刚正,在任陈仓县尉时,杖杀暴吏折冲都尉鲁宁。
他敢于直言进谏,先后多次上书太宗、高宗、武后,对军政要事乃至皇帝行止,皆敢进言。
垂拱元年病逝。

  刘叉,唐诗人。
任侠,因酒杀人,亡命,会赦出,更折节读书,能为歌诗。
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雪车》二诗。
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遂行,归齐鲁,不知所终。
其诗诗风峻怪,才气纵横,辞多悲慨不平之声,如刀剑相击,铿锵作响。
代表作有《偶书》、《代牛言》、《冰柱》、《雪车》、《勿执古寄韩潮州》、《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塞上逢卢仝》等。

  刘希夷<651-约679>,唐诗人。
字延之,一名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人,一说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
宋之问外甥。
上元二年<675>举进士。
好饮酒,善弹琵琶,一生落魄,不拘常格。
曾客游江南、巴蜀,死时不到三十岁。
工诗,善为从军、闺情之作,擅长歌行,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当世所重。
后孙翌编《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首,由此大为世人所称赏。
诗中警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己有,希夷不允,之问竟派人用土囊将他压死。
原有集,已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刘知几<661-721>,唐史学家。
字子玄。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高宗永隆元年<680>中进士。
武周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国史。
中宗时官凤阁舍人,暂停史职。
不久又除著作郎,仍兼修国史。
后参与纂修《则天皇后实录》,因与纂修大臣武三思不合,请辞史馆职,但不久又三度入馆。
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
他自幼笃爱史籍,入仕后数入史馆,得以博览群籍,又洞悉史馆利弊。
因和监史大臣宗楚客等屡相琲牾,不能自行其道,乃私撰《史通》以见志。
他一生著述很多,还有《刘氏家乘》、《刘氏谱考》、《睿宗实录》、《刘子玄集》等。
他认为,史家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为重要。
对著史强调直笔,“不掩恶,不虚美”,表现了进步的史学思想。
所著《史通》二十卷,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中国史学史上影响极大。

  刘湾,唐诗人。
字灵源,西蜀人。
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
工诗。
天宝进士。
禄山之乱,以侍御史居衡阳,与元结相友善。
湾所作诗,今存于全唐诗者,仅六首。

  刘眘虚,唐诗人。
字全乙,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人。
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又登宏词科。
曾任校书郎、夏县令等职。
仕途很不得志,《明皇杂录》言其“虽有文章盛名”,而“流落不偶”。
年寿不长,故殷璠云:“惜其不永天年,陨碎国宝。
”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友善。
其诗多写山水隐居,工于五言,殷璠称其“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河岳英灵集》卷上>。
代表作是五律《阙题》。
作品多佚,《全唐诗》录存其诗十五首。

  刘晏<718-780>,唐理财家。
字士安,曹州南华人。
年七岁,举神童。
累官殿中侍御史,迁度支郎中,杭、陇、华三州刺史。
寻迁河南尹,入为京兆尹,再拜户部侍郎,举颜真卿以自代。
宝应二年,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
坐事罢相,诸使如故。
晏以转运为己任,开三门渠津遗迹,岁运米数百万石,以济关中。
晏理家俭约,而重交敦旧。
视事敏速,乘机无滞。
在职十余年,权势之重,邻于宰相。
后为杨炎诬构死。

  刘商,唐诗人。
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久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少好学强记,精思攻文。
性耽道术,逢道士即师资之。
登进士第,大历初任合肥令。
贞元中任汴州观察推官、检校虞部郎中。
后以病免,去为道士,隐常州义兴山中,一云隐湖州武康山中。
卒于元和二年前。
唐时多有商得道成仙之传说。
工诗,长于歌行。
又工山水树石,师张璪。
原有集,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刘长卿,唐诗人。
字文房。
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
玄宗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工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权德舆尝谓为五言长城。
集十卷,内诗九卷。
今编诗五卷。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
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
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
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诗现存八百余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论说文成就最大。
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
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

  刘蜕,唐散文家。
字复愚,荆南<一作商州,一作桐庐,亦作长沙>人。
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
尝承父遗命,死不祭祀。
荆南岁解举人,多不成名,独蜕于大中四年<850>及第。
时号为“破天荒”。
咸通中,官中书舍人,左拾遗。
以论令狐滈恃权纳货之罪,外谪华阴令。
蜕为文奇诡岸杰,有《文泉子集》十卷。

  刘隐<874-911>,五代后梁臣。
上蔡<今属河南>人。
其祖经商南海,遂迁居闽中,其父以牙将累至封州刺史。
唐末,他代为刺史,平定广州军将占琚、覃玘玘之乱。
后被部下推为留后,天祐年间拜清海军节度使。
后梁开平四年<910>进封南海王,形成了割据两广局面。
卒后其弟称帝,正式建立南汉国。

  刘仁恭,唐末割据者。
深州乐寿<今河北献县>人。
初为幽州军校,从李全忠攻易州,以善掘地道攻城,号为“刘窟头”。
后投李克用,得为幽州留后,据有卢龙。
旋叛克用,兼并沧、景、德三州。
并图略取河朔,攻魏州,以与晋、梁争衡。
光化二年<899>为朱温所败。
次年被子守光囚禁。
李存勗拔幽州,他父子俱被虏,处死于太原。
刘仁勗西夏人。
李继迁、德明"&gt;李德明两朝汉臣。
宋咸平五年<1002>,奉使契丹。
景德元年<1004>,德明继位,任右都押牙三年,德明臣宋,奉誓表往使。
大中祥符九年<1016>,提议追尊继迁尊号,为西夏先世有尊号之始。
同年,使宋通好。

  刘<889-942>,南汉高祖。
即刘岩。
原籍上蔡<今属河南>,一云彭城<今江苏徐州>。
其祖因经商南海,迁居泉州<今属福建>。
后梁南海王刘隐之弟。
唐末,岭南士人云集,有的为避战乱,有的是被流放岭南的名臣后裔,也有因战乱不得北返的任满地方官。
刘隐以这部分人为辅佐。
刘岩初掌军事,平定了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了岭南,西与楚争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管<今广西西部、南部及广东部分地区>。
乾化元年<911>刘隐卒。
刘岩为权知清海军留后,后梁授为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
先后改名为陟、龚、。
后梁贞明三年<917>称帝,都番禺,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据有今广东、广西及云南一部分。
刘在位时依靠士人治政,尽任士人为诸州刺史,还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十余人为官,避免了武职官据地称雄之患。
但刘及其继任者均为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珍玩,大兴土木。
刘造昭阳殿时,以金为顶,以银铺地,还耗费了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装饰。
为了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

  刘知远<895-948>,后汉高祖。
沙陀部人。
居住太原。
后唐时,石敬瑭为北京<即太原>留守,以知远为押衙。
敬瑭密谋称帝,以称儿、称臣、割地、岁输金帛为条件,求契丹主出兵助己灭后唐。
知远进谏,认为称臣已可,以父事之太过。
敬瑭不从。
后晋时,他官至河东节度使、北京<太原>留守,加侍中。
敬瑭死,晋出帝封知远为北平王。
时吐谷浑部归附河东,后来又有反复,知远杀其首领,收其精骑,得其财畜,河北富强冠于诸镇。
开运年间,契丹军南下中原,知远不出一兵支援朝廷。
开运三年<946>冬契丹灭后晋。
知远上表奉贺,契丹主耶律德光赐诏,称“知远儿”。
次年正月,耶律德光称帝,国号辽。
二月,知远见辽帝贪残不能统治中原,于是在太原即位,仍称天福十二年,意在争取后晋旧臣归附。
三月,辽帝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下,被迫北返。
辽所署的汴州节度使萧翰矫称辽帝命,拥立后唐明宗子李从益知南朝军国事。
知远乘虚入洛阳,从益被逼死于开封。
知远入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次年正月改元乾祐,更名暠,当月去世。

  刘旻<895-954>,五代时北汉建立者。
太原<今属山西>人。
知远从弟,初名崇。
少为无赖。
远镇守河东<今山西永济>时,旻为都指挥使。
后汉初建时,他为太原尹、北京<今山西太原南>留守。
郭威建立后周时,旻即位太原,故史称“北汉”。
他遣使与契丹和好,自称“侄皇帝”。
951年,乘郭威之死,乞兵于契丹,以攻后周,被周世宗柴荣击败于高平<今属山西>。
次年,旻忧愤病卒。

  刘鋹<943-980>,五代时南汉国君。
南汉建立者刘龚之孙。
初名继兴,封卫王王。
性昏懦,即位后委政宦官龚澄枢及才人卢琼仙,宫中有中官七千余人,生活荒淫无耻,挥霍无度,刑法残酷,赋役繁重。
开宝三年<970>,宋词太祖命潘美等讨两汉。
次年,宋军破广州<今广东广州>,他与龚澄枢等被俘,入朝,封恩赦侯,进封彭城郡公、卫国公。

  刘海蟾,五代道士。
燕山<治今北京西南>人。
一说后梁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名操,字宗成。
一说名哲,字元<铉>英。
海蟾为其号。
全真道北五祖之一。
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好黄老之学。
后弃官隐修于华山、终南山,相传得道仙去。
元世祖时封为“明悟弘道真君”。

  刘斧,北宋小说家。
北宋中叶人。
孙沔知杭州时,斧尝自京城至杭谒见,求为其《青琐高议》作序<孙沔《青琐高议序》>。
著有《翰府名谈》、《摭遗》、《青琐高议》等。
今仅存后者,是书记载宋朝杂事志怪及传奇,实为小说家类著作,然文辞颇鄙浅,记事多讹误,宋人多有指正。
现存《青琐高议》前集、后集、别集各十卷。

  刘筠<970-1030>,北宋诗人。
字子仪,大名<河北大名>人。
咸平进士。
预修《图经》及《册府元龟》。
仕仁宗、真宗两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
历知颍州、庐州。
《宋史》称其性不苟合,临事明达,而其治尚简严。
”其诗文辞藻华丽,工于对偶。
诗与杨亿齐名,时号“杨刘”。
与杨亿、钱惟演等唱和之作编为《西昆酬唱集》,后世称为西昆体。

  刘六符,辽臣。
河间<今属河北>人。
年十五,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
圣宗时从著作郎升国子祭酒,兴宗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1038年任参知政事。
1042年与宣徽使萧特末使宋,索关南十县地。
旋授汉人行宫副部署,再使宋议岁币成。
次年,以受宋贿被劾,出为长宁军节度使。
旋召为三司使。
道宗即位,谏言在中京行大册礼。
能文善赋,国书多出其手。

  刘敞<1019-1068>,北宋经学家。
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字原父。
世称公是先生。
官至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长于《春秋》学,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的先声。
所撰有《七经小传》、《春秋权衡》、《公是集》等。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
字贡父,一作戆父、赣父,号公非。
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人。
庆历进士。
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
历州县官二十年,入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
神宗熙宁初同知太常礼院,以反对新法出知曹州。
哲宗元祐中召拜中书舍人。
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治汉史部分。
所著有《东汉刊误》、《彭城集》、《公非先生集》。

  刘锜<1098-1162>,南宋将领。
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人。
高宗即位,任陇右都护,擢江东路副总管,旋领宿卫亲军。
绍兴十年<1140>,宋金和议成,充东京副留守,领八字军赴任,遇金兵毁盟南侵,大破兀术,以战功授武泰军节度使。
十一年<1141>,兀术率兵来犯,与张俊、杨沂中会师淮西,激战于柘皋,败敌拐子马,金兵北归。
得罪秦桧,罢官,解除兵柄,知荆南府。
岳飞奏请留锜掌兵,为高宗所拒。
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率兵犯两淮,出任江、淮、浙西制置使,守扬州,败金兵。
次年,忧愤而病死,追谥武穆。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文学家。
字彦冲,号屏山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
以父任补承务郎,辟真定幕府。
南渡后,通判兴化军,秩满,诏留任,以疾辞。
筑室屏山,专事讲学。
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朱熹曾从之受业。
绍兴十七年<1147>卒,年四十七,谥文靖。
《宋史》有传。
有《屏山集》二十卷。
《彊村丛书》辑其《屏山词》一卷。

  刘迎,金文学家。
字无党,号无诤居士。
东莱人。
初以荫试部掾,大定十三年,用荐书对策为当时第一。
十四年登进士第,除豳王府记室,改太子司经,深得显宗亲童。
二十年,从驾凉陉,病卒。
作诗学山谷、东坡,尤擅七古。
清人陶玉禾称:“金诗推刘迎、李汾,而迎七古尤擅场,苍莽朴直中语,皆有关系,不为苟作,其气骨固绝高也。
”著有诗文乐府集名《山林长语》,章宗即位,诏国学刊行。
已佚。

  刘挚<1030-1098>,北宋臣。
字莘老,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试南宫令,徙江陵观察推官。
英宗治平中,以韩琦荐补馆阁校勘。
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迁监察御史裹行,屡上书论列新法不便,贬监衡州盐仓。
数年后,召入同知太常礼院。
元丰初,为开封府推官,迁右司郎中。
因建议执政合厅办事,被言者劾以他故,罢官归乡。
明年,起知滑州。
哲宗立,召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一○九一>,拜尚书右仆射。
挚性峭直,勇于去恶,旋为谗者罗织,出知郓州,徙青州。
绍圣初哲宗亲政,以元祐党人累贬鼎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
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八。
有《忠肃集》四十卷,已佚。

  刘恕<1032-1078>,北宋史学家。
字源,筠州人。
生于宋仁宗明元年,卒于神宗元丰年,年四十七岁。
<郡齐读书志作四十九岁。
此从宋史本传>少颖悟,读书过目即成诵。
未弱冠,举进士,历官秘书丞。
篇好史学,司马光编资治通,遇纷错难治者,辄以委恕。
王安石欲引实三司条例,恕以不习金杀为辞。
因言宜恢张尧、舜之佐明主,不应以财利为先。
安石变色,恕不少屈寻以亲老告归,卒于家。
著有《五代十国纪年》、《通鉴外记》、《十六国春秋》等。

  刘安世<1048-1125>,北宋臣。
魏县人,字器之。
熙宁进士。
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
1088年以吕公著荐,为右正言,论执政不当任亲戚以要职,弹击颇力。
累迁左谏议大夫。
立朝敢谏诤,有“殿上虎”、“真铁汉”之谓。
历枢密都承旨。
章敦用事,累贬官,安置英州。
徽宗即位,一度赦还,历知衡、鼎、郓州及真定府。
蔡京为相,连七谪至峡州羁管。
著有《尽言集》等。
学者称元城先生。

  刘豫<1073-1146>,南宋初伪齐政权皇帝。
北宋末、南宋初景州阜城<今河北阜城县>人。
字彦游。
北宋哲宗元符间进士,徽宗政和间任侍中御史;宜和间,任河北提刑。
金兵南侵时南逃。
1128年,任济南<今山东济南市>知府,因当时山东多乱,请改官东南地区,未许,乃谋反。
是年冬,金兵围济南,他杀抗金将领关胜降金。
金遂以黄河以南归其统治,并册封他为“皇帝”,国号曰“齐”,建都于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
1131年,攻南宋,陷河南、陕西、江淮诸州县。
次年,迁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1134年,再配合金兵南侵攻宋,为韩世忠等所败。
1136年,以其子刘麟率三十万军,分三路大举攻宋,大败而还。
次年,金废其为蜀王,旋徙居临潢<今辽宁巴林左旗以南>,卒。

  刘光世<1089-1142>,南宋将领。
字平叔,保安军<今陕西志丹>人。
北宋末,因镇压方腊起义军,授奉国军承宣使。
建炎初,任行在都巡检使。
三年<公元1129>,金兵逼扬州,他不战而逃。
旋任江东宣抚使,守江州<今江西九江>,置酒高会,金乒渡江三日,尚未发觉。
后镇淮南。
绍兴七年<公元1137>,引疾罢去兵权,拜少师。
后忧郁而死。

  刘完素<约1120-1200>,金医学家。
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
河间<属河北>人,世称刘河间。
终生不仕,一直在民间行医。
长期精研《素问》,结合临床的体会,特别重视致病原因中的火、热因素,提出辛凉解表和泻热养阴之法,对寒凉药物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并创制不少治疗伤寒热病的方剂,被称为“寒凉派”。
但并非只重寒凉药,而是根据具体病情决定使用寒凉药或温热剂。
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学影响重大。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三消论》等多种。

  刘德仁<1122-1180>,金道士。
大道教创始人。
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后徒居盐山太平乡,号无忧子。
曾遇老叟授《道德经》要言,乃取所授之书,敷绎其义九条以劝人。
其教旨以“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为主。
行教达三十八年。
金世宗时,诏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
元代加封为“无忧普济开微洞明真君。

  刘松年,南宋画家。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淳熙、绍熙时为画院学生、待诏。
擅山水、人物,师法张敦礼等,山水呈青绿、水墨两种面貌,多画钱塘山水,青绿者似赵伯驹,工细秀丽;水墨者学李唐,变李唐粗放为粗细工致,树木多夹笔双勾,小斧劈皴画山石,颇富质感,楼阁台榭严整工细,但不刻板。
人物长于历史故事、文人及贵族生活、佛道等题材,线条劲挺细秀,色彩明快典雅,人物神态刻画生动传神。
刘松年在当时即享名很高,其画有“院人中绝品”之誉,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有《四景山水图》、《罗汉图》、《溪亭客话图》、《唐五学士图》等传世。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
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
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
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复中原方略,未被采纳。
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
晚年定居昆山。
有《龙洲集》十四卷、附录二卷,《龙洲词》一卷。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
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属福建>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
以荫入仕,淳佑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刘克庄文名久著,史学尤精,后却因写了一首《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被言官指为讪谤权臣,而被贬官废弃多年。
著有《后村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词集名《后村长短句》,又名《后村别调》,凡五卷。

  刘整<1213-1275>,南宋降元将领。
邓州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人。
字武仲。
金末投宋,从孟珙攻金信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十二人夜袭,擒金将,号“赛存孝”<唐名将李存孝>,擢潼川<今四川安台县>安抚使。
后知泸州<今四川泸州市>,为吕文德所忌,又与俞整有隙,及贾似道杀向士璧、曹世雄,整惧,遂于景定二年1261>降元,授为夔府行省兼安抚使。
中统三年<1262>,忽必烈授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
至元四年<1267>,建议先取襄阳,由汉水入江,南宋即可灭。
五年,迁镇国上将军都元帅。
十年,改任行淮西枢密院事。
十一年,任行中书左丞。
十二年,出淮南,欲渡江,被制止,气愤而卒。

  刘秉忠<1216-1274>,元臣。
字仲晦,初名侃。
邢州<今河北邢台>人。
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17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
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
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推荐他入藩王忽必烈幕府。
子聪博学多能,深受重视。
1250年,他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
主张改革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对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推动作用。
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
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等官职。
六年,订立朝仪。
八年,建议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刘秉忠在当地建立新城。
1258年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
至元三年,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
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
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
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刘秉忠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
其作品有《藏春集》六卷传世。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
字会孟,号须溪。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太学生。
景定三年<1262>廷试对策,因忤权奸贾似道,被置进士丙等。
曾任赣州濂溪书院山长。
宋亡不仕,隐居著书。
他一生著作颇丰,文学成就主要是词,继承了辛弃疾派的爱国主义传统,《四库全书总目》称他对宋廷“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
其词多感怀时事,追念故国,借景物寄寓亡国哀思,又不失英雄失路的悲壮慷慨,于痛苦中流动出激越豪壮之气。
如《兰陵王·丙子送春》、《永遇乐·璧月初晴》、《柳梢青·春感》以及《霜天晓角》、《莺啼序》等。
亦能诗,但佳作少。
个别如《春晴》稍具情韵,兼含寄托。
善评点古人诗文,对王维、杜甫、陆游等作品的品评时有中肯之处。
著有《须溪集》一百卷,已佚。
存《须溪集》十卷,其中词三卷。

  刘国杰<1234-1305>,元将领。
字国宝,本女真人,姓乌古伦,后入中州,改姓刘氏。
善骑射。
至元六年<1269>取襄阳,攻樊城,后破沙洋,取淮南,战焦山,多有战功,赐号霸都。
二二十三年为湖广行省左丞,先后镇压湖南李万二、詹一仔等,广东邓太獠、江西萧太獠等农民起义军。
成宗即位,又镇压湖南、广东等地少数民族的反抗。
升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大德五年<1301>又镇压四川、云南少数民族反元斗争。
病逝。
追赠齐国公,谥武宣。

  刘因<1249-1293>,宋元之际学者。
一名骃,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河北容城>人。
《元史》称其“天资绝人”,“七岁能属文,落笔惊人”。
至元十九年<1282>,诏征为承德郎、右赞大夫。
未几,以母疾辞归。
再诏征不就。
《元史》载其“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虽甚贫,非其义,一介不取。
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著有《四书精要》、《静修集》等。

  刘元,元雕塑家。
道士。
字秉元。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
蓟州宝坻<今天津宝坻>人。
曾任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
早年随杞道录学习泥塑、铸像、夹纻脱胎等雕塑技艺,后又随阿尼哥学习塑造“西天梵相”<喇嘛教样式佛像>,所作佛像,神思妙合,时人以为绝艺,深得元世祖、元仁宗之器重,有非有旨不许为他人造神像之规定。
他曾在上都、大都等地的寺观雕塑了大量佛道造像,但今无可信作品传世。

  刘玉,元道士。
字颐真,号玉真子。
原籍鄱阳石门<今属江西>,后迁至南昌建康。
弱冠而孤,志存方外。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刘玉声称净明法师胡惠下降,告之“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并说元贞二年<1296年>腊月,许真君当降其家。
于是,许多信徒投奔在刘玉门下。
此后,刘玉便在西山一带开展传教活动,并陆续建立了一些坛、靖等宗教活动据点,使湮没百年的净明道再次兴盛起来。
刘玉新建的净明道实际上是何真公净明道的延续和发展。
羽化前以教事传付弟子黄元吉。

  刘贯道,元画家。
字仲贤。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3世纪。
中山<今河北定州>人。
曾任御衣局使。
擅道释、人物、山水、花竹、鸟兽,道释、人物师承晋、唐,笔法工细,色彩浓丽,形象真实生动;山水学郭熙,花鸟遍师历代诸家。
其画笔法凝练,坚实有力,造型准确,生动传世。
有《元世祖出猎图》、《消夏图》等传世。

  刘致,元散曲家。
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人<今山西中阳县人>。
早年随父流寓长沙期间,以其文章清拔宏丽,被举荐为湖南宪政吏。
后任永新州判,河南行省掾,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
一生长于词赋,勤于政事。
晚年贫困,死后竟无以下葬。
所著散曲见存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玉》等集中。

  刘福通,元末红巾军首领。
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乘元廷徵民夫修黄河之机聚众起事,攻占州。
因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
随后,攻占河南许多州县。
十五年,立韩林儿<韩山童之子>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县>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
元廷派兵镇压,亳州失陷,迁都安丰<今安徽寿县>。
后分兵三路攻略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兵锋曾达大都附近的柳林<今北京通县南>。
十八年,他统兵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作为都城。
次年,汴梁被元军攻破,退守安丰。
二十三年,张士诚军围攻安丰,他与韩林儿往滁州<今安徽滁县>依朱元璋。
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

  刘基<1311-1375>,明臣。
字伯温。
浙江青田人。
元至顺间举进士。
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18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
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
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比之为张良。
刘基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四年,赐归。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
后涂节谓其死实为胡惟庸投药所致。
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通,明荆襄流民起义首领。
西华<今河南西华>人,膂力过人,尝举千斤石狻猊,人称刘千斤。
正统时,流亡到荆襄山区,与石龙等酝酿起义达二十多年。
成化元年<1465>在房县<今湖北房县>大石厂发动流民起义,自称汉王,建元德胜。
以石龙为参谋,另设将军、元帅、国师、总兵等官职。
起义军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邓州<今河南邓县>、汉中<今陕西汉中>等地,有众数十万。
次年,明廷命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以四路官军合围,在南漳<今湖北南漳>被明军俘杀。

  刘珏<1410-1472>,明画家。
字廷美,号完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正统三年<1438>举人。
官至山西按察佥事。
老而嗜学不衰,为诗清丽可咏。
书正、行出赵孟頫,山水出王蒙,行草学李邕,各极其妙。
写山水林谷泉深,石乱木秀,云生紧密,幽媚风流,蔼然高者,攀鳞巨老,庶乎升堂,特未入室耳。
天顺<1457-1464>间与杜琼、徐有贞、马愈、沈贞吉、恒吉并能写山水,近世莫及。

  刘瑾<1451-1510>,明宦官。
本姓谈。
陕西兴平人。
景泰年间自宫,依太监刘某进用,改刘姓。
孝宗时选侍太子。
武宗即位后,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8人并得宠,号称八虎。
正德元年<1506>十月,诬阁臣刘健、谢迁为首的外廷官僚与司礼太监王岳等内外相结,欲挟制帝之出入,使武宗杀王岳等人,得任司礼太监。
三年六月,刘瑾升任司礼秉笔太监,控制朝政。
刘瑾日导武宗游戏,使其怠于政事。
在武宗宠任之下,刘瑾恣意打击反对派官僚,将大学士刘健、谢迁及尚书韩文和部曹李梦阳、王守仁等50余人定为“奸党”,并与阁臣焦芳深相结纳,以陕西官僚张綵为吏部尚书,制约外朝。
他还擅自增加陕西、河南乡试名额,以优焦芳、张綵乡土。
为加强对宦官系统的监视,刘瑾创立内行厂,权力在东、西两厂之上。
利用秉笔之便,将草奏带回私寓批答。
有司奏章必先投他再投通政司。
当时,瑾“权擅天下”,有“刘皇帝”或“站皇帝”之称。
素贪贿,入觐、出使官员皆须厚献。
他还借增置皇庄、皇店之机,扩充自有庄田,仅天津附近所占庄田不下千顷。
刘瑾的擅权专横,激起民怨,也引起内廷和外廷的不满。
正德五年四月,安化王朱寘鐇以除刘瑾为名,起兵反叛。
武宗命御史杨一清、太监张永为总督,监军讨伐。
八月事变平息,张永用一清策利用报捷之机,密奏刘瑾诸不法事。
刘瑾被逮,凌迟处死。

  刘惠,明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首领。
一名刘三。
1511年<武宗正德六年>,在河北曾与刘六、刘七共同率众起义,隶杨虎部。
杨虎死后,他代为主将,称“奉天征讨大元帅”,攻占河南、湖广州县多处。
正德七年<1512年>,在应山<今湖北省应山县>战死,一说失踪。

  刘健<1433-1526>,明臣。
字希贤,号晦庵,河南洛阳人。
天顺四年<1460>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少参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一月迁礼部右侍郎兼学士入阁。
弘治四年<1491>八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弘治十二年以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代徐溥为内阁首辅。
学问深粹,以身任天下之重,屡陈时政,皆被采纳。
正德元年<1506>十月,弹劾刘瑾,武宗不理,遂致仕归里,刘瑾为图报复,矫旨削刘健为民。
刘瑾伏诛而复官致仕,嘉靖五年<1526>十一月初六日卒,年九十四,赠太师,谥文靖。
有《晦庵集》。

  刘效祖<1522-1589>,明散曲家。
字仲修,号念庵,原籍滨州<今山东惠民>,寓居北京,故又称宛平<今属北京>人。
生卒年不详。
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
历任卫辉府推官、户部主事,官至陕西按察副使。
因负才不偶,与时龃龉,因故罢官。
于是退居林泉,寄情词曲,以抒其悒郁愤懑的愁思。
刘效祖的词曲小令在当时颇有名,曾流传宫中。
散曲有《都邑繁华》等八种,当时就多已散佚。
后由其从子孙在诸家选本中搜集残存,编为《词脔》,仅原作的极少部分。

  刘宗周<1578-1645>,明末哲学家。
字起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万历进士。
选行人。
时有昆党、宣党与东林为难。
他上疏为东林辩,党人大哗,告归。
天启初起仪制主事。
弹劾魏忠贤、客氏,被停俸。
东林被逐尽,坚辞官,被削籍。
崇祯初起为顺天府尹。
帝方综核刑名,他以仁义说进。
又请除诏狱,免新饷,帝不省,谢病归。
再召任左都御史。
复因论救姜埰、熊开元,革职。
福王监国,复官,痛陈时政,弹劾马士英等,又论阮大铖必不可用,皆不纳。
乞归。
杭州失守,绝食卒。
东林书院讲习,首善书院之会皆参与。
曾筑证人书院,集同志讲肄。
学者称“念台先生”。

  刘宗敏,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陕西蓝田人。
锻工出身。
1638年义军在陕西潼关遭明军合击,他从李自成率18骑突围。
次年再起。
1640年又被明军围于奉节<属四川>地区山中。
在义军濒于绝境之时,他向李自成表示:“吾死从君矣”<《明史·李自成传》>,协助其突围至河南,转战中原,使义军发展到百万之众。
1643年任权将军。
次年,义军分南北两路,渡黄河,趋京师<北京>,他协助李自成率北路军经大同、宣府<宣化>先至京师城下,攻占外城。
随即克京师,明亡。
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他从李自成撤出京师。
走湖北,在通山作战中被清军俘获杀害。

  刘侗<约1594-约1637>,明文学家。
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今属湖北>人。
崇祯进士,赴吴县知县任,死于扬州,年四十四。
其文属于“竟陵派”。
曾与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详记北京风物,颇有资料价值。
文笔峻削奇崛,流于怪僻。

  刘泽清<约1603-1648>,明清之际将领。
山东曹县人。
崇祯时,历官守备、参将、副总兵、总兵,加左都督、太子太师。
明亡之后,与马士英、高杰等拥立福王于南京,受命出镇淮北,封东平侯。
后清大将多铎围扬州,清将准塔分兵由徐州进趋淮北,刘泽清迎降,不久又谋叛,为清军所杀。

  刘希尧,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籍贯不详。
别号改世王<“改”一作“争”,亦作“治”>。
与贺一龙、贺锦、马守英、蔺养成等合为“革左五营”。
1642年<崇祯十五年>,投李自成,未几,任右营制将军。
自成死后,希尧与高一功等联明抗清。
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与刘芳亮从梧州<今广西梧州市>北上,屯兵宜章<今湖南省宜章县>,后战死。

  刘芳亮,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将领。
李自成部将,任左营制将军。
崇祯十七年<1644>,率部由山西出太行,进入豫北、畿南,直趋保定,配合李自成夹击北京。
后随李自成撤出陕西。
李自成遇害,与田见秀、吴汝义会师李过、高一功部,坚持联明抗清。
次年,渡江北围荆州,遭清兵突然袭击,阵亡。
一说永历三年<1649>,与刘希尧战死于郴州<今湖南郴县>之南。

  刘文秀,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将领。
张献忠义子。
1644年,封抚南将军,与李定国、孙可望、艾能奇合称四将军。
献忠死后,联明抗清。
1652年,收复四川大部土地。
保宁之战,虽以轻敌受挫,清吴三桂也为之胆落,不敢追击。
1653年、受封为蜀王。
次年,与李定国平定孙可望叛乱。
后在云南病死。

  刘体纯,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将领。
一作体仁,又名二虎。
在李自成部下任果毅将军。
自成死,与郝摇旗等联明抗清。
引兵攻汉中失利,退到湖北兴山县茅麓山区。
据险而守。
并与起义军将领李来亨、郝摇旗。
袁崇第等连寨相处,号为夔东十三家军。
1662年冬,清军集川、陕、鄂三地区兵力,围攻夔东起义军,次年春攻入茅麓山。
他战败,与妻子自缢死。

  刘良佐,明末叛将。
字明辅。
大同左卫<山西大同>人。
初与高杰同属李自成部农民军,后降明,官至总兵。
弘光帝立,封广昌伯,守颍州,为四镇之一。
1645年,清军南下,他率部投降,掳弘光帝于芜湖,献交清军。
隶汉军镶黄旗,封三等子。
曾到江阴劝降,被阎应元痛斥。
后至江西与金声桓、王得仁作战。
官至左都督。
1666年,因病休官。

  刘体仁<1624-1684>,清诗人、画家。
字公戗,号蒲庵,安徽颍州<今阜阳>人。
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进士,官吏部主事。
工诗文,善山水,萧疏旷远,寄兴天真。
家常畜画师代为捉刀,人故每索画辄柬之勿烦真作。
并戏比其画为兔毛褐。
盖真不如假。
嗜古精鉴赏,著有《识小录》、《七颂堂集》、《蒲庵集》。

  刘国轩<1629-约1693>,明清之际将领。
字观光。
汀州长汀四都荣坑人。
自少爱好武艺,擅长弓箭。
清顺治三年<1646>往漳州投军,以智勇拨为镇标,北门楼总。
永历八年<1654>被郑成功授为护军后镇。
永历十五年<1661>随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元年<1662>,擢左武卫,随郑经征战闽粤沿海,大败清军耿精忠于涂山,升为副提督。
旋又于鲎母山下大溃清军,擢为正提督,统帅诸军。
康熙二十年<1681>,晋升为武平侯,总督水陆大军,驻守澎湖。
康熙二十二年败于施琅,后与郑克塽一起归顺清朝,授天津卫左都督、总兵。
座,加封光禄大夫,太子少保。

  刘献廷<1658-1695>,清学者。
字君贤,一字继庄,号广阳子,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
先世本吴人,以祖父官太医,遂家顺天<今北京>。
年十九,居吴江<今属江苏>。
晚更游楚,复之燕,后返于吴而卒。
少颖悟,刻苦读书,父母不与灯火,以香代之,致眇一目。
及长,博览经史百家,慨然负大志,其学以经世为宗旨,不肯为词章之学。
象纬、律历、边关、财赋、军政、医学、释道之学,无不精研。
于史地、音韵尤具特识。
曾作《新韵谱》创为以拼音齐四海之音之说。

  刘智<约1660-1730>,清伊斯兰教学者。
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
回族。
江苏南京人。
出身伊斯兰教经师世家。
自幼师事经师袁汝琦等,习伊斯兰教经籍。
青年时期博览经史稗官、天官律数及佛、道典籍,深得儒学精微之旨。
其父死后,他立志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结庐金陵清凉山麓,闭户山居10余年,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著译《天方性理》、《天方典礼》等。
而后裹粮负笈,遍访全国宿学,在河南朱仙镇偶得波斯文《天方至圣录》,遂著译《天方至圣实录》。
他一生著译数百卷,刊行仅十数种。
传世尚有《五功释义》、《真境昭微》、《天方三字经》、《天方字母解义》等。
其著作在中国穆斯林中影响深远,被尊为“汉克塔卜”<汉文经典>,刘智被赞誉为“圣教功臣”、“大伊玛目”,在西北门宦中则尊崇为“介廉巴巴”。

  刘大櫆<1698-1779>,清散文家。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
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
他极重文的神气。
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
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
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
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
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刘统勋<1699-1773>,清臣。
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
雍正二年甲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先后直南书房、上书房四迁至詹事。
乾隆前期,历官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协办陕甘总督、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
统勋性耿直,励清节,能革除积弊,为乾隆帝所信重。
四任会试正考官。
乾隆帝深致嘉叹,称之为真宰相。
谥文正。
“统勋不以诗名,然偶有作必出人头地。
”<洪亮吉《北江诗话》>著有《刘文正公集》。

  刘纶<1711-1773>,清臣。
字昚涵,号绳庵,武进人。
诸生。
乾隆丙辰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赠太子太傅,谥文定。
有《绳庵内外集》。

  刘松<1716-1794>,清混元教<白莲教支派>首领。
安徽人,一说河南鹿邑人。
在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传教,组织群众。
乾隆四十年<1775>被捕,充军甘肃隆德<今属宁夏>。
弟子刘之协和刘之协弟子宋子清等继续传教,宣传反清复明。
五十九年又被捕,旋即遇害。

  刘墉<1719-1804>,清臣、书法家。
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
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入仕途。
历任翰林院侍讲并授编修、太原知府、冀宁道台、内阁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湖南巡抚等职。
1782年任吏部尚书,奉旨审理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贪纵舞弊案,刘墉以民间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嘉庆二年<1797>官拜东阁大学士,1799年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
皇帝处死和珅,因刘墉有功,赐为太子少保衔,后又命其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嘉庆九年<1805>十二月病故。

  刘一明<1734-1821>,清道士。
号悟元子,别号朴素散人,山西曲沃<今山西闻嘉>人。
志心修道,长期居住甘肃兰州栖云山,设坛传教,著书立说。
为乾嘉时全真道龙门派主要代表人物。
撰有《周易阐真》、《孔易阐真》、《阴符经注》、《修真九要》、《道德经会要》等二十多种,民国初年汇刻为《道书十二种》。

  刘权之<1739-1818>,清臣。
字德舆,号云房,长沙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翰林,官至大学士,谥文恪。
工诗古文词,善书、画。
嘉庆万寿盛典,进四海嵩祝图诗画册,笔意秀雅,在似能未能之间,全属书生本色,脱尽画工窠臼。
卒年八十。

  刘之协<1740-1800>,清农民起义首领。
颖州府太和<今安徽太和>人。
初,白莲教支派<混元教>首领刘松在皖北、豫东秘密活动,刘之协作为教徒予以协助。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刘松谋于鹿邑起兵事泄,被捕。
刘之协继任教首,秘密宣传反清复明,倡言“劫莲将至,大明复兴”。
五十八年谋举义旗,被清廷侦获,刘松处死,刘之协在解送途中逃脱。
嘉庆元年<1795>,利用新老皇帝将交替时机起事,川、楚白莲教徒提出“官逼民反”口号,于枝江、宜都、襄阳等地相继起义,均遥尊刘之协为天王。
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在从汝州返叶县途中被捕。

  刘清<1742-1827>,清将领。
字天一贵州广顺人。
拔贡生。
历官知县、知府至四川按察使、云南布政使。
为官清正,冠川全省,有“刘青天”之誉。
嘉庆初年,募乡勇抗击白莲教义军,先后招抚、捕获白莲教首领多人,众三万余人。
屡被奖叙。
后自请将兵参加镇压山东、河南天理教之役。
后以不习簿书钱谷事而改任武职,历山东登州镇、曹州镇总兵。

  刘逢禄<1776-1829>,清经学家。
字申受,号申甫,又号思误居士,江苏武进人。
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
年三十二,举顺天乡试。
嘉庆十九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
道光四年,补仪制司主事。
于礼部十余年未迁。
卒于官。
逢禄祖纶,官至大学士,外祖庄存与,舅庄述祖,并以经述名世。
逢禄尽传其学。
为学务通大义,不专章句。
曾授龚自珍《公羊春秋》之学,自珍《己亥杂诗》有“东南绝学在毗陵”之句。
亦能诗文。
著述甚多,有《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卷等。

  刘开<1784-1824>,清文学家。
字明东,一字方来,又字明东,号孟塗,安徽桐城人。
生数月而孤。
家贫,少牧牛,闻塾师诵书而尽记其语。
塾师留之学,妻以女。
年十四,投书姚鼐,鼐许以他日以古文名家,复振方苞、刘大櫆之余绪,乃尽授其诗古文法。
开既得姚之指授,又与当时豪俊交游,学日进,名日起,士大夫皆愿识之。
习举子业,补县学生。
屡试于乡不售,一试京兆亦不售。
以家贫游公卿间,矜持士节,无干谒之态。
曾客两粤总督蒋攸铦幕,与张维屏等游。
为人豁达不羁,与人谈论,辄罄肺腑。
受聘修《毫州府志》,卒于毫州志局。
与同门方东树、梅曾亮、管同齐名,时人并称“方刘梅管”。

  刘宝楠<1791-1855>,清学者。
字楚桢,号念楼,宝应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优贡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历任文安、元氏、三河、宝坻等县知县。
刘宝楠5岁即孤,由母亲乔氏教育而成。
幼从家学,受业于叔父刘台拱。
早年曾在扬州、仪征教书,主讲广陵书院,与刘文淇、梅植之、汪喜孙等人交往甚密,是“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
支伟成在其《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中誉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为“宝应刘氏三世”。
刘宝楠任知县时,关心民众疾苦,勤于听讼。
著作有《论语正义》、《释谷》、《殉扬录》、《宝应图经》等二十余种。

  刘煕载<1813-1881>,清文学家。
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
道光进士。
曾任右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
后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
长于诗词。
有《艺概》、《昨非集》。

  刘赶三<1817-1894>,清京剧演员。
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名宝山,字韵卿,号兰轩。
京剧演员。
票友出身。
初学老生,后改演丑脚。
曾任“精忠庙”会首。
擅演剧目除《请医》、《连升店》、《绒花记》等外,尤以彩旦戏最著名。
常在剧中借题发挥,大胆嘲笑封建统治阶级。

  刘长佑<1818-1887>,清末淮军将领。
字印渠,号子默。
湖南新宁人。
初在湖南办团练,与江忠源友善。
1852年以拔贡随江忠源率乡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及天地会起义。
次年春因扑灭浏阳征议堂会众起事,擢知县,旋升同知。
6月,太平军围困南昌时,奉命独领一军自长沙驰援南昌;旋即偕罗泽南赴援解吉安围,并分兵克泰和,后官擢知府。
江忠源战死庐州<今合肥>后,奉湖南巡抚骆秉璋命,偕忠源弟率军千人驰援,攻克袁州<今宜春>、临江<今樟树>等地,官加按察使衔。
1857年袁州太平圩之战,全军溃败,下马引佩刀欲自裁,由刘坤—拥上马退保分宜。
1859年回湖南与天地会作战,并追击石达开军。
占柳州后,官援广西布政使。
次年任广西巡抚。
1862年擢闽广总督,旋即调任直隶总督,与鲁西北白莲教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等部作战。
1869年沧州盐民在张六等领导下举行起义,以数千之众,逼近京畿,他以镇压不力被革职。
1871年后历任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
主张加强边防,抵抗法国侵略,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
后病逝原籍。
谥武慎。
著有《刘武慎公遗书》。

  刘丽川<1820-1855>,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
广东香山<中山>人。
曾以草药治伤为业。
1845年在香港参加天地会。
1849年到上海,成为上海小刀会首领。
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后,他联合陈阿林,周立春、潘起亮等发动上海小刀会起义。
9月7日占领上海,建立政权,称大明国,自任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后改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派人上书洪秀全,表示接受领导,未果。
在上海坚持与清军和英、法、美侵略者战斗。
1855年2月17日弃城突围时,在虹桥牺牲。

  刘坤一<1830-1902>,清末湘军将领。
字砚庄,湖南新宁人。
廪生出身。
1855年率团练随清军屠杀湖南群众起义。
次年随刘长佑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
1859-1861年在湖南、广西与石达开部激战。
1862年代统调任两广总督的刘长佑的军队,镇压贵县黄鼎凤和思恩、南宁等地反清起义。
累升广西布政使。
1865年任江西巡抚。
1875年擢两广总督。
1879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与李鸿章等鼓吹、推行洋务活动,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
中日甲午战争后期任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关内外诸军,抗击侵占辽东的日军。
辽河一战,全军溃败。
1895年捐银五千两入北京强学会。
次年回任两江总督。
1900年北方义和团运动兴起,在帝国主义策划下,与张之洞倡“东南互保”。
镇压两江人民反帝斗争。
有《刘坤一遗集》。

  刘松山<1833-1870>,清末湘军将领。
字寿卿,湖南湘乡人。
乡勇出身。
随王<珍>镇压湖南永州、郴州、株洲等地天地会起义。
后从曾国藩对太平军作战。
历任守备、游击、参将。
1864年攻陷天京后,升总兵。
次年统湘军围攻捻军。
1867年升提督。
西捻军会同回民义军包围西安,他率部赶援。
尾追捻军转战于同州<大荔>一带。
次年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军,为北路从陕西绥德取道花马池<宁夏盐池>进攻金积堡。
1870年与回民军议和,至金积堡向降回训话,侮辱回民,激怒回民,被当场击毙。

  刘铭传<1836-1896>,清末淮军将领。
字省三。
安徽合肥人。
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克安徽庐州<今合肥>时,在乡办团练,并屡随清军作战,得保授千总。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募淮军赴上海时,率勇从行,所部号铭字营,亦称铭军。
在江南,以进攻太平军有功,保至提督。
1865-1868年,随曾国藩、李鸿章在山东等地镇压捻军,成为最后打败东、西捻军的淮军主力。
1868年,奉命督办陕西军务,未几因病归里。
光绪六年<1880>,沙俄因伊犁交涉问题以武力相威胁,他应召入京,疏陈兵事,请建铁路,所议虽未实行,但为近代国人向清政府议修铁路之始,1884年,中法战争起,以巡抚衔督防台湾。
8月,法军侵犯基隆,他率官兵将敌击退。
后法军再陷基隆,他指挥清军守沪尾,卫台北,相持8个月。
战后台湾建省,为第一任巡抚,任内修筑炮台、电线,并兴建铁路沟通南北,加强台湾防务。
1890年,加兵部尚书衔,命帮办海军军务,但旋因病去职。
卒谥壮肃。
著有《刘壮肃公奏议》等。

  刘永福<1837-1917>,清末将领。
字渊亭。
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
早年参加天地会系统发动的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带领部众二三百人活动于中越边境,以七星黑旗为战旗,故称黑旗军。
同治十二年<1873>,法军侵占越南河内等地,应邀率黑旗军援越抗法,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即M.J.F.加尼埃>及所部数十人,迫使法军退出河内。
越南政府以此授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
光绪八年<1882>,法军再犯河内等地,刘永福于次年四月在河内城西纸桥,采用分散伏击的战术大败法军,击毙法军舰队司令李维业。
此战震惊中外,阻延了越南殖民地化的进程,打乱了法国入侵中国的计划,越南政府授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
中法战争中,刘永福又在左育、临洮击败法军。
战后清廷授为广东南澳镇总兵。
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刘永福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他联合台湾义军,英勇抗击日本占领军达5个多月,给敌军以沉重的打击。
后于台南失陷前夕内渡厦门。
晚年退居家乡。

  刘步蟾<1852-1895>,清末海军将领。
字子香。
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建船政学堂。
毕业后任职建威舰。
1877年<光绪三年>与同学林永升、萨镇冰等赴英国格林威治抱士穆德学堂并铁甲大兵船学习,甚有所得。
1880年结业回国,受李鸿章赏识,加副将衔。
1885年赴德国督带购买的定远诸舰回国,加总兵衔。
次年任定远舰管带。
1888年擢北洋海军舰队右翼总兵,加头品顶戴。
1894年中日甲午战起,按海军提督丁汝昌部署,率旗舰定远号迎战日舰。
定远中弹、丁提督重伤后,代理指挥督战,屡创比睿号等敌舰,晋升记名提督,驻威海卫。
次年2月,日军进犯威海卫,偷袭定远舰,定远中弹受伤,急令南驶刘公岛海岸搁浅权作炮台用。
2月10日,定远舰炮弹告罄,乃下令炸毁船体后服毒自尽,以明与定远舰共存亡之志。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
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
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
他承袭家学,并纵览百家。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
原署鸿都百炼生著。
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
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小说的突出之处是揭露了过去在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
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
《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
写景自然逼真,色彩鲜明。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共14回。
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
著有诗集《铁云诗存》。

  刘光第<1859-1898>,清末维新派。
字裴村。
四川富顺人。
1883年<光绪九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战起,上条陈请光绪帝“乾纲独断,以一事权”;“下诏罪己,固结人心”;“严明赏罚,以操胜算”;“隆重武备,以振积弱”,因言词激烈,刑部堂官不敢代奏,乃以亲丧辞职,教授乡里,提倡实学。
1898年列名保国会。
7月由湖南巡抚陈宝箴疏荐,受光绪帝召见,加四品卿军机章京,参预新政。
时新旧两党互争时局,湖南守旧派曾廉上书请杀康<有为>梁<启超>,遂与谭嗣同逐条详加驳斥,并以“请先坐罪”力保康、梁。
是年9月戊戌政变时被捕,28日与谭等同时遇害。
临刑前指斥清廷“未讯而诛”,拒不下跪。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遗有《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

  刘静庵<1875-1911>,民主革命者。
原名贞一。
一名大雄,字敬安、敬庵。
湖北潜江人。
他自幼在私塾读书,但志在新学,以救国救民自任。
1903年,到武汉,想投考新军,得识吴禄贞,被荐到黎元洪马队当司书。
1904年7月,与吕大森等人发起组织科学补习所,实际是一秘密革命团体,以“革命排满”为宗旨。
他在新军诸营运动,偷偷散发《猛回头》、《警世钟》等书,深受广大士兵的喜爱。
谋响应黄兴在湖南长沙起义,事泄,被逐出营。
1905年,到武昌日知会工作。
次年,利用担任美国教会圣公会的阅报室“日知会”司理为名,购置新书刊,发展会员,宣传革命思想。
1906年秋,萍浏醴起义爆发,孙中山派朱子龙等人回鄂,与他密谋响应,被清政府发觉,悬赏通缉。
由奸细告密,11月24日被捕,1911年5月16日病死于武昌监狱。

  刘淑曾,清末戏曲作家。
字清韵,号古香。
生卒年不详。
她擅长诗词,尤工制曲。
著有传奇24种,现存10种,合刻名为《小蓬莱仙馆传奇》。
刘淑曾的代表作为《黄碧签》、《炎凉券》、《鸳鸯梦》。
《黄碧签》演朱培因父母捐赀救济流民得中状元,后飞升仙界;《炎凉券》写陈杰、任贵虽受人诋毁,终能建功立业,得享富贵;《鸳鸯梦》则据明人小说《十美图》及清人传奇《画图缘》改编,写张灵与崔莹相爱,因宁王朱宸濠选美女被拆散,双双殉情,终于在九泉结为夫妇。
清人俞樾对刘淑曾的剧作评价为:“虽传述旧事,而时出新意,关目节拍,皆极灵动。
至其词则不以涂泽为工,而以自然为美,颇得元人三昧。
”较为中肯。

  刘复基<1885-1911>,民主革命者。
字尧澂,从军后改名汝夔。
湖南常德人。
早年受黄宗羲、顾炎武思想影响。
1904年加入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未成。
次年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
1906年回国,往返湘、鄂间,运销《民报》,奔走革命。
1909年赴上海创《竞业旬报》,后至武汉主办《商务报》,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创立群治学社,后遭官府破坏,遂改名振武学社,再遭破坏,又改为文学社,并任评议部长。
为加强革命武装力量,加入湖北新军。
1911年夏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准备发动起义,他任临时总司令部参议。
孙武试制炸弹失慎爆炸,起义机关暴露,他被捕就义。

  刘师培<1884-1919>,清末民初学者。
字申叔,一名光汉,别号左盫。
江苏仪征人。
出身于经学世家,19岁中举人。
20岁到上海,与章太炎友谊相得,倾向革命。
曾加入光复会,创办《警钟日报》,任主笔;为《国粹学报》主要撰稿人,倡导革命,反对专制。
后亡命日本,加入同盟会,为《民报》撰稿人。
创办《天义报》、《衡报》,与张继创立社会主义讲习所。
返国后投清朝官僚端方幕府,出卖革命党人,走向反动。
曾一度到成都国学院讲学。
民国时,参加筹安会,协助袁世凯复辟帝制。
晚年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办《国故月刊》,对抗新文化运动。
精通文字训诂之学,继承乾嘉学派传统,又融入新学精神,校释群书,著述宏富,为一代国学大师。
诗文创作,以政治上变节为界,前期多忧时伤世,鼓吹革命之作,后期消极颓唐,文字亦流于艰涩。
有《刘申叔先生遗书》、《左盫集》等。

  其他刘姓名人有西汉皇帝惠帝盈、文帝恒、景帝启、昭帝弗陵、宣帝询、元帝奭、成帝骜、哀帝欣、平帝衍、孺子帝婴;东汉皇帝明帝庄、章帝炟、和帝肇、砀帝隆、安帝祻、顺帝保、冲帝炳、质帝缵、桓帝志、灵帝弘、少帝辩、献帝协,学者刘珍;西晋流民军首领刘伯根;南北朝宋皇帝少帝义符、前废帝子业、明帝彧、后废帝昱、顺帝凖,梁文学家刘孝仪;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刘元进、刘迦论;唐政论家刘蕡,农民起义军将领刘暀;五代十国时地方割据者刘守光,后汉皇帝隐帝承祐,北汉皇帝刘承钧、刘继元,南唐大臣刘仁瞻,后晋大臣刘昫;宋大臣刘光祖,将领刘晏、刘师勇;金农民起义首领刘二姐,道士刘处玄;元大臣刘敏中,明大臣刘三吾、刘吉、刘宇、刘一璟,学者刘溥,农民起义领袖刘宠<刘六>、刘宸<刘七>,农民起义军叛将刘国能;清大臣刘韵珂,将领刘允孝、刘蓉、刘冠雄,太平天国将领刘官芳,民主革命者刘道一等。
近当代刘姓名人有革命家刘少奇、刘志丹、刘伯坚,政治家刘仁、刘晓、刘宁一、刘复之、刘琪,军事家刘伯承、刘震、刘亚楼、刘飞、刘忠、刘少文、刘西元、刘兴元、刘先胜、刘志坚、刘转连、刘金轩、刘浩天、刘培善、刘道生、刘华清、刘精松,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工运领袖刘华、刘长胜,烈士刘愿庵、刘胡兰,爱国民主人士刘斐,资产阶级革命者刘揆一、刘公、刘成禺、刘钟龢,国民党将领刘湘、刘峙、刘文辉,北洋军阀刘镇华,滇系军阀刘震寰,卖国僧人刘秀梅,实业家刘鸿生、刘靖基,机械工程专家刘鼎,工程教育家刘仙洲,大地测量学家刘述文,结构工程和地震工程学家刘恢先,建筑学家刘敦桢,植物学家刘慎谔,生物学家刘思职,动物学家刘承钊,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刘筠,昆虫学家刘崇乐,医学家刘瑞恒,内分泌学家刘士豪,心理学家刘英茂,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国际问题专家刘思慕,历史学家刘大年,经济学家刘国光,新闻家刘尊棋,古典文学研究家刘大杰、刘永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家刘若愚,诗人刘半农、刘大白,散文家刘白羽,作家刘师亮、刘绍棠、刘心武,画家刘海粟,雕塑家刘开渠,电影演员刘琼、刘江、刘晓庆,作曲家刘天华、刘雪庵、刘文金,歌唱家刘秉义,歌手刘德华、刘全刚,钢琴家刘师昆,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板胡演奏家刘明源,戏剧活动家刘艺舟,舞台美术家刘露,京剧演员刘鸿声、刘长瑜,话剧演员刘玉,相声演员刘宝瑞,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苏州弹词演员刘天韵,秦腔演员刘毓中,田径运动员刘长春、刘翔,乒乓球运动员刘伟、刘国梁、刘国正,体操运动员刘璇,举重运动员刘春红,排球运动员刘亚男,象棋运动员刘殿中,围棋运动员刘小光、刘菁等。

阅读:3940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