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白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白圭<前370-前300>,先秦商业经营思想家。
名丹,周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官,后在秦为官。
他和范蠡都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
根据古代岁星纪年法和五行思想,认为天时的好坏与农业的丰歉,是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每一周期为十二年,周期开始的第一年总是大丰收,其后两年“衰恶”,第四年旱,再后两年小丰收,第七年又是大丰收,而后两年又“衰恶”,第十年大旱,继而又是两年小丰收,如此反复,以至无穷。
在此基础上,白圭提出经商贸易致富的“治生之术”。
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依据对年岁丰歉的预测,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看准时机后要当机立断,“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强调善于经商的人要有丰富的学识,要像“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那样,精于运筹和制断。
如“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则掌握不了“治生之术”。
对白圭本人有两说,一说他擅长经商,“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另一说他做官时主张轻税,迄无定论。

  白起,战国后期军事家。
又称公孙起。
郿<今陕西眉县东>人。
初为秦左庶长,由相国魏冉举荐,任主将攻韩、魏,旋升左更。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伊阙之战,白起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因功晋升国尉。
次年,再升大良造。
此后三十余载,屡战获胜,攻取七十余城。
三十六年,率军数万深入楚地,大破楚军,受封武安君。
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大败联军。
斩魏兵十三万,将赵军二万驱入河中淹死。
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针对赵军统帅赵括骄躁轻敌、缺乏实战经验的弱点,予以分割包围,待其饥疲交迫,一举歼灭,史传他坑杀降卒四十万。
后因触怒昭王,贬之士伍,五十八年十二月被迫自杀。
白起戎马一生,勇谋兼备,长于野战进攻,料敌用兵,战必求歼,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功勋。
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

  白居易<772-846>,唐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十一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元十六年<800>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七十五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能不畏权贵近戚,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白居易是杜甫而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
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行简<约776-826>,唐文学家。
字知退。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
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
著有文集十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
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
白行简以传奇著称。
代表作《李娃传》。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
少时至雷州,为白氏继子,故名白玉蟾,后改名葛长庚。
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琼山道人、神霄散吏、缤庵、海南翁。
福建闽清<一说海南琼州>人。
幼举童子科,博览诗书,长于书画。
及长,侠义杀人,亡命武夷,出家为道,师事陈楠九年,尽得其道法。
终身云游。
嘉定年间诏命馆太乙宫。
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付嘱。
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白玉蟾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九宫山瑞庆宫。
此后即致力于传扩丹道,设立教区组织,创建内丹派南宗。
所创南宗道法以宇宙生成论,以精气神为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掺揉儒家易学、道家学说、佛教禅宗“知止”说,同时兼通大洞法篆、斋醮科仪。
尤以雷法著称,常为人驱邪治病。
形成与张伯端、石泰不同风格的内丹派学说,对五代以后道教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卒后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著述有《道德宝章》、《海琼集》、《海琼集词》、《海琼问道集》、《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谢显道等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彭耜编>等。

  白朴<1226-1306后>,元戏曲作家、词人。
字太素,号兰谷。
初名恒,字仁甫。
州<今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
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
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
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
作杂剧十六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以《梧桐雨》为代表作。
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故国之思。
今存《天籁集》词二卷。
散曲存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首收录。

  白文选<1615-167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
陕西吴堡人。
初为张献忠部将,后从孙可望入贵州,受明桂王封为巩国公、巩昌王。
从李定国扶明抗清。
顺治十七年<1660>降清,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
康熙七年加太子少师,十四年卒。

  其他白姓名人有春秋楚将领白善;西汉水利家白公;晋酿酒师白墮;南北朝北齐大臣白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白瑜娑;唐大臣白敏中;五代后周大臣白文珂;元大臣白景亮;明大臣白圭,水利专家白英;清书法家白云谦等。
近当代白姓名人有反袁起义将领白朗,民主革命者白毓昆,国民党军事家白崇禧,叛徒白鑫,历史学家白寿彝,行政法学家白鹏飞,美籍华人作家白先勇,电影演员白志迪,芭蕾舞演员白淑湘,京剧鼓师白登云,京韵大鼓演员白云鹏、白凤鸣,歌手白雪等。

阅读:2971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