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曾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曾参<前505-前436>,孔子弟子。
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
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注重修身,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以孝著称。
认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主张“慎终<慎理父母丧事>追远<追念祖先>”。
还主张“犯而不校”。
《汉书·艺文志》记《曾子》十八篇,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礼记》,记有他的言行。
相传《大学》为他所著。
《史记》记他作《孝经》,实为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作。
后被尊为“宗圣”。

  曾元裕,唐将领。
乾符二年<875>,任左散骑常侍充招讨副使,防守东都<今河南洛阳>。
五年春,在申州<今河南信阳>击败王仙芝起义军,击杀王仙芝部万余人,升诸道行营招讨使,后在黄梅<今属安徽>俘杀王仙芝,并杀起义军五万余人。

  曾公亮<999-1078>,北宋臣。
字仲明。
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天圣进士。
知会稽县时,征发民工修镜湖斗门泄水入曹娥江。
后知郑州、知开封府。
仁宗嘉祐六年<1061>为相,与韩琦共事,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
晚年推荐王安石于神宗,同辅政。
煕宁二年<1069>以年老自请罢相。
加太保。
卒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配享英宗庙庭。
曾公亮为宰辅十五年,历仁、英、神宗三朝,一生勤政爱民,致力于革弊兴利,是北宋中期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宋史》和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都赞颂他“所至举职,皆有能名”。
同时又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曾主持编纂《英宗实录》、《武经总要》,参与编纂《新唐书》。
特别是《武经总要》,为我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大百科全书,内中还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三种火药配方和工艺程序。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还被列为功臣,绘像张桂于昭勋崇德阁。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
字子固。
南丰<今属江西>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主张先道而后文。
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
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
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
《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有摇曳曲尽之妙。
《越州赵公救灾记》,将纷繁杂乱的事项写得条理分明,练达晓畅。
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
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
《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
《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亦能诗,现存诗四百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
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
就“八大家”而论,其诗不如韩、柳、欧、苏和王安石,但胜过苏洵、苏辙。
著作今存《元丰类稿》五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

  曾孝宽,北宋臣。
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字令绰。
公亮子。
以荫入仕。
知咸平县,涝灾伤麦,请蠲民赋。
改提点开封府界镇县,时行保甲法,民间传言将籍丁壮为兵,他揭榜诸县,悬赏告捕造事者。
熙宁八年<1075>,为签书枢密院事,以父丧去位。
后知郓州,请封孟子为邹国公,配享孔子。

  曾布<1036-1107>,北宋臣。
字子宣。
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
少年时随其兄曾巩学习,登进士第,历任地方官。
熙宁二年<1069>,经王安石推荐,受到宋神宗赏识,主管新法的推行工作,与吕惠卿共同制订免役、保甲等法,卓有成效,升任三司使。
熙宁七年,守旧派以皇太后及诸王为首,掀起反变法高潮,宋神宗动摇。
曾布为迎合宋神宗,捏造理由打击主管市易法的吕嘉问等人,引起新法派内部的分裂,遂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经宰相章惇引荐,任同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之说,与章惇一起主持对西夏的开边活动。
但在开边、恢复新法和打击元祐党人的活动中,他常与章惇、蔡卞等人持有异议,还阻挠吕惠卿回朝任职。
在立宋徽宗时,曾布附和向太后,排斥章惇,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后因引用亲戚,为蔡京所攻击。
罢相后,屡遭贬责,大观元年<1107>卒于润州<治今江苏镇江>。
谥文肃。
有文集三十卷。

  曾慥,宋学者。
字端伯,号至游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官至尚书郎,值宝文阁。
后退居银峰。
学问赅博,工诗能文,撰著甚富,编撰有《百家诗选》、《乐府雅词》、《高斋诗话》、《八段锦》、《类说》、《高斋漫录》、《集仙传》等。
又广辑道教各家学说及方术<主要为丹道和气法>,摘要编撰《道枢》四十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曾几<1084-1166>,南宋诗人。
字吉甫,号茶山居士。
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洛阳。
历任广西转运判官、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为秦桧排斥。
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
谥文清。
其诗曾学江西诗派,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
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
陆游曾从他学诗。
原有集,已散佚。
清人辑有《茶山集》。

  曾瑞,元散曲家。
字瑞卿,号褐夫。
大兴<今属北京>人,徙居钱塘。
一生不仕,与南宋遗民林景煕过从甚密,又与江淮杂剧女伶喜温柔交厚。
能隐语,善小曲,工山水画。
编有散曲集《诗酒余音》,今佚。
《全元散曲》辑存其小令九十五首,套数十七套。
多写闺情及勾栏市井生活,亦有笑傲烟霞、讽时刺世之作。

  曾铣,明臣。
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
字子重,号石塘,嘉靖进士。
为山东、山西御史巡抚,进兵部侍郎。
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原官总督陕西军务。
屡次击败鞑靼贵族的内侵,建议整顿军务。
发兵收河套,得到首辅夏言的支持。
严嵩与夏言争权夺利,谓河套无法收复,又使人为罪将仇鸾上疏,诬奏他掩败不报,尅扣军饷,因而被杀。
隆庆初,赠兵部尚书,谥襄愍。

  曾鲸<1568-1650>,明末画家。
字波臣,福建莆田人。
一生往来江浙一带,为人写真。
擅画肖像,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
所画人物肖像强调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处,精心描绘,尤注重点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之誉,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
有《葛一龙像》、《王时敏像》、《黄道周像》等传世。

  曾静<1679-1735>,清学者。
号蒲潭先生,湖南永兴人。
生员出身。
笃信清初学者吕留良“别夷夏之防”说。
著《知新录》,号召反清复明。
雍正六年<1728>遣弟子张熙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师徒均为钟琪拘捕入京,由雍正帝亲审,表示悔过认罪,并作文批驳吕留良之说。
因供词涉及宫廷夺位事,雍正帝遂作《大义觉迷录》为自己辩解,并以示宽大,宣布免罪释放。
乾隆时被杀。

  曾天养<约1795-1854>,清太平天国将领。
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
参加金田起义时已五十余。
历任御林侍卫、指挥、检点、秋官又正丞相。
1853年<咸丰三年>参加西征,次年与石祥祯等在黄州<今黄冈>、堵城间大破湖广总督吴文镕所部,旋攻鄂北,继入湖南,连克澧州<今澧县>、常德。
因前锋在湘潭失利,防守岳州<今岳阳>。
7月退至城陵矶,与湘军塔齐布交战时阵亡。
追封天朝九门御林沁天义,赠烈王。

  曾立昌,清太平天国将领。
后改名立沧,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
1853年<咸丰三年>因守扬州有功,擢夏官又副丞相。
次年2月率北伐援军自瓜州<在今扬州南>出师。
在山东金乡会合陈仕保,许宗扬等部,连克巨野、郓城、阳谷、莘县、冠县、临清。
因沿途新入伍者不愿北上,被迫南撤。
旋退至冠县,为清军击溃,5月率余部于丰县渡黄河。
与追军作战力竭,策马跃入黄河死难。

  曾钊<1793-1854>,清藏书家、学者。
字勉士,毓修。
广东南海人。
道光贡生,历官合浦教谕、钦州学政。
曾任广州学海堂长。
笃学好古,精于考据学,典礼辩证、纪传兵法,无不研究。
藏书尤富,遇异本,或手自抄写,或重金以购,必得之而快。
藏书达数万卷。
建藏书楼“百城楼”,又名“古榆廖山馆”,所藏多宋元古刻及旧抄善本、手校本,历来为藏书家所珍重。
曾编《古谕廖山馆藏书目录》。
去世后,藏书被顺德温树梁所得。
著作有《周礼注疏小笺》、《诗说》、《论语述解》、《二十部古韵》、《读书杂记》、《百城楼集》、《异物志》、《百城楼文存》等。

  曾国藩<1811-1872>,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底<1853>,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
次年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
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
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9月,还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
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
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
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
赠太傅,谥文正。
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荃<1824-1890>,清末湘军将领。
字沅浦,号叔纯。
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贡生出身。
曾国藩弟。
1856年<咸丰六年>率湘军赴援酒杯吉安,对太平军作战,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
1860年5月围攻安庆,次年9月攻陷。
1862年<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5月围天京<今南京>,次年擢浙江巡抚,1864年7月攻陷天京,纵兵焚掠。
1866年调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次年称病退职。
1875年<光绪元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
1884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
1889年加太子太保。
谥忠襄。
有《曾忠襄公全集》。

  曾璧光,清臣。
四川洪雅人。
字枢恒。
道光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入值上书房,教授恭亲王奕、醇郡王奕譞读书。
1859年任贵州镇远知府。
1862年后历署粮道、按察使、布政使。
1868年任贵州巡抚。
当时贵州苗民起义声势浩大,与湘军席宝田、提督周达武经几年努力,才于1873年基本予以镇压。
因功加封为太子少保、头品顶戴、云骑尉世职。
1875年死于任上。
追封为太子太保,按总督级别赐恤。

  曾纪泽<1839-1890>,清末外交官。
字劼刚,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曾国藩长子。
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
留心时事,通西文,好西学。
1878年<光绪四年>出任驻英、法公使。
1880年兼充使驻俄公使,与沙俄谈判修改《里瓦几亚条约》,经反复折中,于次年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部分领土。
中法战争爆发,力主抵抗。
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
有《曾惠敏公遗集》,今校刻为《曾纪泽遗集》。

  曾朴<1872-1935>,近代小说家。
字孟朴,号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光绪举人。
清末积极参加以张謇等为首的预备立宪公会,宣传改良主义。
旋为两江总督瑞方幕僚。
辛亥革命后参加共和党,任江苏省财政厅长、政务厅长等职。
通法文,翻译过雨果等人的作品。
著有《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又有《鲁男子》、《孟朴短篇小说集》等。
并曾创办小说林书店和《小说林》月刊。

  其他曾姓名人有五代后周藏书家曾崇范;宋大臣曾肇、曾致尧、曾孝广、曾孝蕴、曾孝序、曾怀、曾觌、曾协、曾从龙、曾渊子、曾治凤,农学家曾安止、曾之谨,学者曾易占、曾季貍、曾敏行、曾子良,诗人曾由基、曾极;元医学家曾世荣;明大臣曾翚、曾楚卿、曾同亨、曾凤仪、曾钧、曾樱,将领曾铁,学者曾异,文学家曾鹤龄;清大臣曾望颜、曾纪凤,将领曾昭麒,太平天国将领曾水源、曾锦谦、曾天诰,学者曾曰都、曾家模等。
近当代曾姓名人有政治家曾山、曾希圣、曾镜冰、曾庆红、曾培炎、曾志、曾建徽、曾荫权,红军将领曾中生、曾炳春、曾士峨、曾日三,解放军将领曾绍山、曾泽生、曾国华、曾思玉、曾生、曾征、曾威、曾美、曾涤、曾凡有、曾光明、曾传芳、曾旭清、曾庆良、曾如清、曾克林、曾育生、曾昭墟、曾保堂、曾宪池、曾祥煌、曾敬凡、曾新泮、曾鉴修、曾雍雅,民主革命烈士曾日全,国民党官员曾琦、曾虚白、曾三省,国民党将领曾泽寰、曾扩情、曾伯瑶、曾潜英,台湾政界名人曾勇夫、曾国烈、曾明如、曾永权、曾永贤,数学家曾广兴、曾慕蠡、曾祥金、曾金平,化学家曾昭抡、曾石虞、曾宪谋、曾广植、曾繁杰、曾繁森、曾宪津、曾德晖、曾毓华、曾永平、曾云鹗、曾汉民,物理学家曾训一、曾谨言、曾泽培、曾锡滨,航空动力力专家曾求凡,计算机专家曾建潮、曾茂潮、曾芷德,电子学家曾仲元,压力加工专家曾苏民,焊接专家曾乐,材料专家曾纪德、曾松岩,农学家曾昭慧、曾昭顺、曾孟潜、曾南宏、曾德超、曾庆英,植物学家曾碧霞、曾志光、曾友梅、曾勉,畜牧学家曾繁同、曾广谧,生物学家曾呈奎、曾云中、曾昭琪、曾以申,气象学家曾庆存、曾光平,地图制图学和地名学家曾世英,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地质学家曾鼎乾、曾锦光、曾绍华、曾学思、曾若兰、曾卓荣、曾群柱、曾允孚,矿业专家曾锡宁、曾宪滨,测绘专家曾卓乔,土木工程专家曾养甫、曾国煕、曾庆元,建筑学家曾昭礼、曾子泉,医药学家曾玉昆、曾衍霖、曾美怡、曾育麟,医学家曾宪九、曾溢酒、曾邦雄、曾祥元、曾昭铎、曾贵海、曾兆麟、曾文伯、曾文宾、曾文星、曾园山、曾繁志、曾晓荣、曾蒙苏、曾志成、曾世荃、曾诚富、曾子耀、曾益新、曾清楷、曾毅、曾光,心理学家曾志朗、曾钊新、曾性初,护理专家曾煕媛,实业家曾宪梓、曾诚意、曾文谦、曾纪华,档案学家曾三,考古学家曾昭燏,国际问题专家曾求延,地理学家曾昭璇、曾尊固,经济学家曾启贤、曾宪久,法学家曾庆敏、曾宪义、曾昭琼、曾炳钧、曾济群、曾世雄,历史学家曾昭耀、曾昭毅、曾宪林、曾业英、曾成贵、曾立人,哲学家曾近义,新闻家曾虚白,音韵学家曾运乾,语言学家曾毅平、曾祥芹、曾仲珊,文学理论家曾庆瑞、曾思艺、曾广灿、曾文渊、曾伯藩,作家曾黎力、曾志明、曾今可,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画家曾晓浒、曾祥煕、曾后希、曾国操、曾珏,版画家曾景初,雕塑家曾竹韶,音乐教育家曾志忞、曾雨音、曾淑芳、曾宪恩、曾庆蓉,指挥家曾哲,作曲家曾遂今,词作家曾宪瑞,歌唱演员曾新芳,小提琴演奏家曾庆辉、曾民信、曾民德,笛子演奏家曾格格,电影导演曾未之,影视演员曾志伟、曾宝仪,电影摄影师曾念平,戏曲理论家曾永义,剧作家曾泽昌,话剧活动家曾孝谷,歌剧演员曾道雄,川剧演员曾荣华,相书演员曾炳昆,魔术演员曾国珍,乒乓球教练员曾传强,举重裁判员曾维祺,举重运动员曾星玲,足球教练员曾雪麟,足球裁判员曾镜监,航海模型运动员曾湖滨,游泳运动员曾启亮等。

阅读:3196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