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竺夔,南朝宋臣。
东莞<今山东沂水>人。
少帝景平元年<423>为青州刺史,镇东阳城。
北魏遣六万军围城,而城内守军只千五百人,坚守百余天,杀北魏军无数,至援军赶到,他以固守功,封建陵县男。
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竺大年,宋学者。
字耕道,庆元奉化<今属浙江>人,为沈焕入室弟子,长于说《礼》,乡人皆化之,著有《礼记订议》。
竺绍康<1878-1910>,清末民主革命者。
浙江嵊县人,字酌仙。
早年在家乡组织平阳党<又称平洋党>后与王金发等结为生死交,从事反清革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绍兴大通学堂学习,曾一度与吕逢樵等主持该学堂,训练会党骨干。
三十三年秋瑾与徐锡麟商定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他被任为光复军分统,事败,遭通缉。
后避往上海,联络陈其美等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其他竺姓名人有汉大臣竺曾;明大臣竺渊等。
近当代竺姓名人有英烈竺清旦、竺时英,国民党将领竺鸣涛,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数学家竺苗龙,物理学家竺乃宜,电子学家竺松,电气专家竺子芳,机械专家竺良甫,结构工程专家竺存宏,能源专家竺为民,地质学家竺国强,林学家竺肇华,实业家竺梅先、竺延风,行政管理专家竺柏春,历史学家竺培芬、竺柏松,外国语专家竺一鸣,图书馆学家竺陔南,美术教育家竺士慧,书法家竺波、竺能祥,越剧演员竺水招,皮划艇裁判员竺爱尔等。
附:竺姓高僧
竺法兰,东汉时中天竺<今印度中部>高僧。
能诵佛经数万章,为当时天竺学者奉为大宗师,是汉地外来沙门竺姓第一人。
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景泰等奉使入天竺寻访佛法,蔡愔趁机邀请摩腾、法兰来汉地传佛。
永平十年<67>,法兰与蔡愔、迦叶摩腾等同赴长安,因门人弟子苦留,稍晚才至洛阳。
明帝为他们建白马寺。
法兰至中国不久,即学会了华语,并着手翻译蔡愔等取回的梵经。
竺法兰所译佛典,计有《十地断法》、《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
后因战乱散失,流传者仅《四十二章》经一部,约二千余言。
法兰后卒于洛阳。
竺佛朔,东汉僧人。
原天竺人。
桓帝时到洛阳,将梵本《道行经》译为汉文。
此为一卷本,与支谶所译十卷本《道行经》不同。
近人有谓十卷本《道行经》应为竺佛朔与支谶共译。
光和二年<179>十月在洛阳与支谶共译《般舟三味经》。
竺法护<约239-约316>,西晋僧人、佛经翻译家。
又称昙摩罗刹
,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拜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天资聪明,读经能日诵万言。
为了立志于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
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寺院、图像、佛像等,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经》等部的经典还在西域,未能完全传布于中国。
竺法护发愤立志弘法,随师游历西域诸国。
据载,他能通达西域三十六国语言,熟谙印度、西域各国的字体、发音等,具备这样的能力,确立了他翻译经典的基础。
竺法护为求《般若经》,随师从敦煌经西域南道,先往于阗国,再到疏勒,转往西域北道,经龟兹而回敦煌,完成西域一周之旅。
大致游历了安息、月氏、大秦、剑浮、龟兹、于阗、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鲜卑等十几个地方。
依传记所载,他携带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从敦煌到长安之间,随时随地都在从事译经工作。
总计一生游化二十余年,在武帝太康五年<284>译出《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其后,直到怀帝永嘉二年<308>为止,共有二十多年,就是他在长安积极从事翻译事业的颠峰时期。
竺法护从最初译经到晚年,在译经事业上得到许多得力助手,如聂承远、聂道真、帛元信、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人,都担任润笔译校的工作。
总计竺法护翻译的经典共有一百五十四部三百零九卷<《出三藏记集》载>,其中,流传较普遍的是《方等泥洹经》、《光赞般若经》、《渐备一切智经》、《舍利弗悔过经》、《普曜经》等。
竺法护的晚年,世局动乱,以七十八高龄圆寂,终其一生心力从事译经大业,是一位伟大的译经家。
竺法雅,东晋僧人。
河北河间人。
与道安共事佛图澄。
少时善于外学,及长乃精通佛义,官宦仕子等多来请益。
师风釆洒落,善知机要,外典与佛经递互讲说,与道安、法汰,共同披释解疑,揭示经典之宗要。
后立寺于高邑<河北柏乡>,受教之徒众数百。
每与康法朗以佛经中所说事、理等法数、名相配于外典,而为信众解说,此称格义。
至毗浮与昙相等人,亦以此教导门徒。
其法一时颇为风行。
而道安以此法常违佛理真义,故禁其徒众引用,后遂衰止。
竺法汰<320-387>,东晋僧人。
东莞<今山东沂水>人。
师承佛图澄。
后率弟子昙壹、昙二等四十余人到江南,住建康<今江苏南京>瓦官寺。
晋简文帝请讲《放光般若经》听者千数。
在般若学说方面与竺法琛主张相同,《中论疏记》载其论曰:“夫无者,何也?壑然无形,而万物由之而生者也。
有虽可生,而无能生万物。
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生也。
”著有《本无论》、《中论疏记》等。
竺法调,东晋僧人。
身世不详,或说是天竺人。
住常山寺,是名僧佛图澄弟子。
法调生性纯朴,厌恶世俗,曾入深山,宿于虎窟中,虎避之而去,以此受到当地人的礼敬。
法调在山民中传佛教,宣扬“天地久长,尚且崩坏”,何况凡人,应当“荡除三垢,专心真净”。
颇得到山民信仰。
译《法镜经》、《十慧》等佛经。
后卒于深山。
竺道祖-419>,东晋僧人。
慧远弟子,与释道流合编《众经录》四卷,分《魏世经录目》、《吴世经录目》、《晋世杂录》、《河西经录目》<一名《凉录>,各一卷。
另有《汉录》一卷,专录汉代译经,首创断代之例。
竺法崇,东晋僧人。
生卒年不详。
少入佛门,敏而好学,笃志经呪。
初游湘州麓山,后还剡之葛岘山。
与孔淳之为友。
后卒于山中。
有诗一首,见《高僧传》本传。
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竺僧度,东晋僧人。
生卒年不详。
俗姓王,名晞。
东莞<今山东莒县>人。
幼年与同郡杨苕华订婚约,后僧度出家,苕华作书与僧度,并赠诗五首。
度答书五首,今存一首,见《高僧传》本传。
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竺昙林,东晋末襄阳僧人。
曾作民谣三首,预言刘裕破桓玄事<见《宋书·五行志》>,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竺道馨,晋尼。
籍贯不详。
杨氏女。
幼出家,住洛阳东寺。
研究理味,老而弥笃。
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后被以药毒死。
竺道生<355-434>,晋宋间僧人。
俗姓魏。
原籍巨鹿<今河北平乡>,后居彭城<今江苏徐州>。
幼年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
后师从鸩摩罗什,为其四大弟子之首。
其主张顿悟成佛,认为只要充分体会佛说道理,即可成佛。
著有《妙法莲华经疏》二卷等。
竺佛念,十六国前秦僧人、佛经翻译家。
凉州<今甘肃武威>人。
少年出家,通达聪敏,讽习佛经,并流览百家之书,精通文字训诂之学和梵语。
前秦苻坚建元中,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在道安主持下从事译经。
当时名僧皆不能传译,于是共推举佛念。
建元二十年<384>,武威太守赵正再次组织译经,由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执梵本,佛念译为汉文,道安等校定,历时两年,译出《增一阿含经》四十一卷、《中阿含经》六十卷,流传于世。
慧皎云:“二含之显,念宣译之功也。
自安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念。
自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高僧传》卷一>。
后病卒于长安。
阅读: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