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桓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桓魋,春秋宋大夫。
一称向魋。
有宠于宋景公,官为司马。
后恃宠骄盈,欲为害景公。
前481年入于曹以叛。
景公使人攻之,遂奔卫,后又奔齐。
《史记》载:孔子过宋,习礼于大树下,桓魋欲杀孔子。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宽,西汉后期散文家。
字次公。
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生卒年不详。
汉宣帝时被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
著有《盐铁论》十卷六十篇。
《盐铁论》原为汉昭帝时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以各地贤良、文学为另一方,就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等问题举行辩论的会议纪要,后经桓宽推演整理而成此书。
《盐铁论》以对话形式,生动地记载了这场辩论的情况。
全书体例统一,风格一致,结构严密,通晓畅达,在经济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桓少君,东汉女杰。
勃海<今河北沧州>人。
鲍宣妻。
生于富户,初嫁鲍宣时,所携妆奁极盛,宣不悦,桓少君遂退回,穿短布衣裳与鲍宣归乡里,伉俪恩爱,乡邻称誉。

  桓谭<约前23-56>,两汉之际哲学家。
字君山。
沛国相<今安徽淮北>人,通音律,善鼓琴,汉成帝时入仕为郎,王莽时为掌乐大夫,光武帝时征为待诏,因反对谶纬,被贬为六安郡丞,死于赴任途中。
桓谭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屡次上书光武帝,列举谶纬之害,指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只是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无干。
“国之兴废,在于政事,政事得失,在于辅佐”。
他还以烛与火比喻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指出“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肯定了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关系。
桓谭著有《新论》十六篇,已佚,散见于其他著作中,有辑本。

  桓荣,东汉经学家。
字春卿。
生于西汉成帝阳朔鸿嘉年间<约前24-17>。
谯国龙亢<今属安徽怀远>人。
据《续汉书》载:“荣本齐人,桓公之后,以谥命氏,迁于龙亢,至荣六叶”。
幼家贫,少赴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刻苦自励,十五年不回家园,终成学业。
汉建武十九年<43>六十余岁方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
荣将“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四十万字的《尚书》删减为二十三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
永平二年<59>拜五更。
不久封关内候。
八十余岁病卒。

  桓麟,东汉文学家。
字元凤。
沛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蒙城间>人。
生卒年不详。
桓荣兄子。
桓帝初,为议郎,入侍讲禁中,忤左右,出为许令,病免。
丁母忧,未祥而卒,年四十一。
《后汉书·桓荣传》谓所著碑、诔、赞、说、书凡二十一篇。
李贤注引摰虞《文章志》,谓见在者十八篇,有碑九首,诔七首,《七说》一首,《沛相郭府君书》一首。
《隋书·经籍志》谓梁有《桓麟集》二卷,录一卷,亡佚。

  桓郁,东汉学者。
字仲恩,桓荣子。
少传习父业,以《尚书》讲学,弟子多至数百人明帝时入授皇太子经。
后历官越骑校尉、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太常。
又曾侍讲和帝。
名宦杨震、朱宠为其门人。

  桓焉,东汉经学家。
字叔元,沛郡龙元<今安徽怀远西>人。
少以任子为郎,以明经著称。
永初元年<107>,入宫为安帝之师,三迁为侍中步兵校尉。
顺帝刘强为太子时,桓焉先后为太子少傅,迁太傅。
又历任光禄大夫、太常等职,及顺帝即位<126>,拜太傅,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后坐事免官,复为大鸿胪、太常等官。
永和五年<140>,代王龚为太尉,始登在之位。
汉安元年,汉安元年,以日食策免,次年,病死于家。

  桓彬<133-178>,东汉文学家。
字彦林。
沛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
桓荣姪孙,桓麟子。
少与蔡邕齐名。
初举孝廉,拜尚书郎。
时中常侍曹节婿冯方亦为郎,彬不与交,方诬为酒党,事下尚书令刘猛,猛不举其事,遂与猛俱免官禁锢。
灵帝光和元年<178>卒。
所著《七说》及书凡三篇。
蔡邕等共序论其志,树碑而颂焉。
今存《七说》佚文数则,见《北堂书钞》。

  桓典,东汉臣、学者。
字公雅,桓焉孙。
传习家业,以《尚书》讲学颍川,门徒数百人举孝廉为郎。
历官侍御史、羽林中郎将等。
曾与何进谋诛宦官,未成。
献帝都许,迁官光禄勋。

  桓阶,三国魏臣。
字伯绪。
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任长沙郡功曹,太守孙坚举为孝廉,除尚书郎。
刘表据长沙,以桓为荆州从事祭酒。
桓与太守张羡暗结曹操,及曹定荆州,遂以桓为丞相掾主簿,升赵郡太守。
魏国初建,授虎贲中郎将侍中。
数陈词议立曹丕为王储。
丕即帝位,授桓为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
桓病,丕新临省问,徙封安乐乡侯,食邑600户。
及病革,即病中拜太常,卒谥曰贞侯。
著有《桓令君奏议》。
子嘉继侯位,任安乐太守,与吴作战败死。
谥壮侯。

  桓范,三国魏文学家。
字元则,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
建安末,入丞相府。
延康中<220>为羽林左监。
有文才,与王象等共撰《皇览》。
明帝时曾任中领军尚书、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职。
正始中<240-249>为大司农。
时曹爽辅政,范为之出谋划策,号称“智囊”。
司马懿起兵讨爽,范劝爽劫持魏帝到许昌,不从。
爽败,范亦被诛。
著有《世要论》十二卷,或称《桓范新书》、《桓公世论》,主要谈修身治国之道,但其中《讚象篇》、《铭诔篇》、《序作篇》等,论述各种文体,抨击当时文弊,如批评当世铭诔华而不实,“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欺耀当时,疑误后世”,尤为深切。
原书已散佚,《群书治要》载有十四篇,严可均《全三国文》辑为一卷。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二卷,已佚。

  桓彝<276-328>,东晋将领。
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
出生士族。
初仕为州主簿,响应司马冏起兵,授骑都尉。
司马睿镇建康,为丞相中兵属。
王敦擅权,以疾病辞官。
明帝伐王敦,引为散骑常侍,参谋机密,以功封爵,出为宣城内史。
成帝时,苏峻叛乱,出兵拒战,兵败被苏峻部将韩晃所杀,谥简。

  桓云,东晋将领。
字云子,桓彝子。
初仕为骠骑将军何充参军,历建武将军、义成太守,累迁江州刺史。
在任招集众力,志在足兵,多所枉滥,众人皆怨。
时桓温执政,有司不敢弹劾。
升平四年死,谥贞。

  桓温<312-373>,东晋将领。
字元子。
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
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
曾率军三次北伐,志在收复中原,以代晋称帝。
永和二年<346>,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人心涣散之际,率军沿江直上,次年,平定蜀地,声望极高。
五年,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乘机北伐,六年,朝廷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企图以此对抗桓温。
九年,殷浩大败而回,免为庶人,内外大权遂集于桓温一身。
永和十年二月,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
四月,桓温在今陕西蓝田击败前秦派来堵截的数万大军,前秦主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
但桓温未乘胜进攻长安,而是坐待敌军自溃,终因军粮不继而于六月被迫撤退。
十二年七月,桓温第二次自江陵北伐,八月,大败羌族豪酋姚襄的军队,收复洛阳。
隆和元年<362>,桓温建议迁都洛阳,主张永嘉以来流播的北人全部迁回河南。
南下士族纷纷反对。
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力量内耗,给前燕可乘之机。
洛阳终于被前燕占领。
兴宁元年<363>,桓温已进位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
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以便代晋,决定北伐前燕。
四月,桓温率步骑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仅数月,就以惨败告终。
太和六年<371>,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
次年,简文帝死,桓温要求加九锡,作代晋的图谋,但不久即病死,由其弟桓冲代领其众。

  桓豁<约318-376>,东晋将领。
字朗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
桓温次弟。
初征聘于司徒府、授以秘书郎,不就。
简文帝召他为抚军从事中郎,授吏部郎,以疾辞。
后以建威将军兼新野、义成二郡大守,督沔中七郡军事,进号右将军。
桓温把持朝政后,被任为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刺史,督荆、扬、雍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
旋平定梁州刺史司马勋的叛乱。
太和二年<367>,与竟陵<今湖北天门>太守罗崇讨平南阳督护赵弘等人叛乱,加督宁、益州军事。
后调征西将军,进督荆、扬、雍、宁、益、广、交州军事。
太元初年<约376>,进征西大将军,上疏固辞。
死后追赠司空。

  桓冲<328-384>,东晋将领。
字幼子,桓彝子。
随兄桓温征伐有功,迁督荆、雍、扬三州七郡军事、宁朔将军。
又随桓温破姚襄,升振威将军、江州刺史、封公。
桓温死,代兄为扬、豫二州刺史、中军将军。
时苻秦强盛,将南下灭晋。
自解扬州刺史,出为荆州刺史,监江荆益宁交广七州军事,车骑将军、侍中。
太元八年<383>,与谢安合作,共同击败苻秦八十万大军的进攻,东晋偏安王朝又得以延长数十年。
太元九年死,谥宣穆。

  桓伊,东晋将领、音乐家。
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
初任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淝水之战中,与谢玄、谢琰大破秦军。
桓冲死,迁都督江州等地军事、江州刺史。
卒于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烈。
喜音乐,善吹笛,时称“江左第一”。
《神奇秘谱》所载琴曲《梅花三弄》,相传系据其笛曲《三调》改编。

  桓石虔,东晋将领。
桓豁长子。
小字镇恶,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
幼随父在荆州时,猎围中有猛兽中数箭而伏,诸督将知其勇,戏令拔箭。
他果与猛兽搏斗,拔两箭而归。
及长,以宁远将军、南顿太守率兵平定袁真之乱。
永和十年<354>,从伯父桓温入关攻前秦时,叔父桓冲被苻健军围困,他跃马赴敌,于数万敌众中救其脱险,三军皆叹服。
任竟陵<今湖北天门>太守。
后以父忧去职。
太元四年<379>,诏授奋威将军、南平太守,进冠军将军。
越二年,与弟石民抗击前秦荆州刺史梁成、襄阳太守阎震对竟陵的进攻,力战破之,斩首七千,俘万人,擒阎震。
改任河东太守,进据襄城,逐前秦兖州刺史张崇,纳降户二千家而还。
后以冠军将军、豫州刺史督豫、扬州五郡军事;旋以母忧去职。
后复本职。
死后追赠右将军。

  桓石秀,东晋将领。
桓豁子。
少有令名,风韵秀彻,博涉群书,尤善老庄,且精骑射,甚为简文帝所重。
豁镇荆州,请为鹰扬将军,寻代叔父冲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领西阳太守,居寻阳。
在州五年,以疾去职,年四十三时卒于家。

  桓石民,东晋将领。
桓豁子。
幼聪慧。
及长,谢安引之为参军。
后由叔父桓冲疏请,督荆、江、豫军事,以振武将军领襄城<今湖北襄樊>太守,戍夏口<今湖北武昌>。
太元六年<381>,与长兄石虔击败前秦荆州刺史梁成于竟陵<今湖北天门>。
桓冲死后,诏其以西中郎将、荆州刺史督荆州军事。
后升左将军。

  桓石绥,东晋将领。
桓豁子。
初仕为司马元显司徒长史。
安帝时,桓玄篡权,授黄门侍郎、左卫将军。
及桓玄失败,逃入滁县,聚众攻历阳,被梁州刺史傅歆所杀。

  桓石生,东晋将领。
桓豁子。
初仕为司徒长史,迁侍中,历骠骑、太傅长史。
安帝时,司马元显将伐桓玄,暗中给桓玄密报消息。
桓玄篡权,授前军将军、江州刺史,不久死。

  桓石康,东晋将领。
桓豁子。
为桓玄所偏爱,任振威将军,累迁荆州刺史。
桓玄篡权,征讨庾仄有功,封武陵王。
后刘裕起兵讨桓玄,与桓玄一起被杀。

  桓振,东晋将领。
字道全,桓石虔子。
桓玄为荆州刺史,授扬武将军、江夏相。
桓玄篡位失败,逃于涌中,聚众攻陷江陵,挟持安帝,自为都督八州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
刘毅领兵伐江陵,率兵出战,一马当先,勇冠三军,众莫能御。
后因醉出战被杀。

  桓玄<369-404>,东晋末权臣。
字敬道,小名灵宝。
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
桓温子,二十三岁始拜太子洗马。
隆安元年<397>中书令王国宝谋削弱方镇,桓玄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响应南兖州刺史王恭起兵,晋朝杀王国宝等以宁息之。
次年,朝廷以桓玄为广州刺史,受命不赴。
王恭又与豫州刺史庾楷起兵反对当国的司马道子、元显父子,桓玄与殷仲堪及雍州刺史杨佺期联兵响应。
王恭败死,朝廷诏桓玄为江州刺史。
桓玄军屯浔阳<今江西九江>,被殷仲堪等推为盟主,势力始大。
他又与殷仲堪、杨佺期内讧,占据荆州。
桓玄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军事,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兵马日盛,对抗晋朝。
元兴元年<402>司马元显讨伐桓玄。
北府兵将领刘牢之投降,桓玄进入建康,先后杀司马元显和道子,诛戮北府兵部分将领,专擅朝政。
二年十二月逼安帝退位,称皇帝。
国号楚。
次年二月,北府旧将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等起兵征讨,桓玄败退江陵,又退回荆州。
五月,为部将冯迁所杀。
玄工书,法二王。
善属文,史称其“文翰之美,高于一世”<王韶之《晋纪》>。

  桓谦,东晋将领。
字敬祖,桓冲子,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
累官至尚书,授骠骑大将军。
元兴初,将伐桓玄,以谦父有遗惠于荆楚,易于稳定众心,乃任谦为荆州刺史。
玄篡位,令领扬州刺史。
桓振作乱,谦保乘舆有功。
振败,谦奔姚兴,后为刘道规所破斩。

  桓胤,东晋臣。
字茂远,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
少有清操,以恬退见称。
初拜秘书丞,累迁中书郎、秘书监。
元兴二年<403>,拜中书令,为桓玄所钦爱。
桓玄篡位,为吏部尚书,后随玄西奔至江陵<今湖北江陵>。
玄死,胤归附朝廷,义熙三年<407>,东阳太守殷仲文等谋反,阴欲立胤为玄嗣,事觉,伏诛。

  桓康<427-483>,南朝齐臣。
北兰陵承县<今山东枣庄南>人。
宋明帝时,随萧赜在赣县,萧赜起兵,为郡狱所系,他率门客破狱救出萧赜。
事平授冠军府参军。
齐国建立,封吴平县伯,迁冠军将军,率兵北伐,攻占樊谐城,迁青、冀二州刺史。
永明元年卒。

  桓诞,北朝北魏将领。
时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字天生。
桓玄子。
玄被诛,他亡入大阳蛮中,习蛮俗,以多智谋为群蛮首领。
拥八万余落,依北魏孝文帝,受封襄阳王。
居沔水以北,滍、叶以南。
曾出兵南攻义阳、竟陵,均无功。
太和十八年<494>入朝洛阳。
寻卒。

  桓彦范<653-706>,唐臣。
字士则,润州丹阳人。
为人慷慨俊爽。
少以门荫调补右翊卫,寻擢御史大夫,累迁中丞。
长安中<703年左右>为司刑少卿,屡疏请昭雪寃滥。
张柬之将诛张易之等,引与定策,以为羽林将军,属以禁兵。
中宗复位,以为侍中,执正敢言。
未几,为武三思所谗,罢政,加特进,封扶阳郡王。
寻出为濠州刺史。
三思复诬其谋逆,谪徙岭外,矫制杀之。
彦范著有文集三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桓大山,清将领。
字静臣。
安徽人。
初投清军,在皖、鄂两省围攻太平军,授两江尽先提补都司、花翎游击衔。
1880年沙俄兵衅,随尚书刘维贞出榆关抵御。
1900年后任新劲营管带。

  其他桓姓名人有汉大臣桓虞、桓鸾、桓晔;三国魏大臣桓嘉、桓威;晋大臣桓雄、桓陵、桓济、桓歆,将领桓宣、桓秘、桓煕、桓伟、桓修、桓嗣;南北朝北魏将领桓叔兴;唐诗人桓颙;清官吏桓楷等。
近当代桓姓名人有油藏工程专家桓冠仁,经济学家桓玉珊等。

阅读:3293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