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司马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司马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司马耕,孔子学生。
字子牛。
春秋时宋国人。
一说为宋司马桓魋之弟。
为人多言而躁。
问仁于孔子,孔子因材施教,令其慎言慎行,不忧不惧。

  司马错,战国秦将领。
仕秦惠文王、武王、昭王三世。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
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伐韩将导至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
这议为秦王采纳。
同年秋,即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与蜀王之师战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蜀王败逃至武阴<今彭山东>,冬,灭蜀。
继而又灭巴、苴。
秦武王元年<前310>,因蜀相陈庄叛秦,司马错受命平定蜀乱,诛陈庄。
秦昭王六年<前301>,又疑蜀侯辉反而逼其自杀,并诛郎中令等二十七人。
昭王十六年,受命攻魏,取轵<今河南济原南>,攻韩,取邓<今孟县西>。
之后,又攻取韩、魏不少城邑。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率陇西兵及巴蜀兵十万人,从蜀地沿江而下,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于秦,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预言。

  司马欣,秦汉之际项羽部将。
秦时曾任栎阳狱史,项梁犯法,他曾设法庇护。
后升任长史。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他助秦将章邯率兵镇压起义军。
项羽击败章邯,随邯降羽,羽任为上将。
秦亡,项羽大封诸侯,他因曾有惠于项氏,被封为塞王,都栎阳。
刘邦出兵关中,以其地降汉。
项羽击败汉军,复逃奔项羽,为长史。
后在汜水被汉军击败自杀。

  司马季主,西汉卜者。
楚人。
通晓《易经》,习黄帝、老子之术,行卜于长安东市。
汉中大夫宋忠、博士贾谊曾与之交谈。
他认为尊官厚禄的官吏,受公俸,事私利,枉王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无异于操刀劫人。
而卜者法天地、象四时,分策定卦,教人尽忠养亲,并非卑汙。
宋忠、贾谊不能屈其辩。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西汉辞赋家。
字长卿。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景帝时任武骑常侍。
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枚乘、邹阳等同游,作《子虚赋》。
汉武帝即位后见到《子虚赋》,深为赞赏,司马相如被召见又为武帝作《上林赋》武帝遂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后奉命出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边疆地区民族之间的融合起了积极作用。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六篇。
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内容上前后相接,故司马迁的《史记》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
作品的主旨在于歌颂大一统王朝的声威和气魄,同时对统治者的过分奢侈也作了委婉劝戒。
在艺术表现方面,两赋结体宏大,描写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
但不免过分夸奇炫博,内容比较空洞。
司马相如的赋重铺排,重夸饰,极富于文采美和音乐美。
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丰富了汉赋的题材和描写方法,使汉赋成为一代鸿文。
明代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司马迁之父。
尝“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武帝建元间至元封元年<前140-前110>间仕为太史令。
元封元年,汉武帝将东游泰山,行封禅之礼,谈当从,病不能成行,发愤而卒于洛阳。
临终,嘱子迁完成其作史之遗志。
司马谈尝作《论六家要指》一文,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学说。
其意以为儒墨等五家,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独推尊道家。
此盖汉初崇尚黄老之风使然。
谈文存于今者,唯此一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汉书·司马迁传》,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此外,《史记》中现存文字,据近人推测,以为有出于谈手者,如《游侠列传》论郭解语等。
然难于确考。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也有人认为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期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后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均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征《悲士不遇赋》片段。
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下狱受刑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司马徽,东汉古文经学家。
字德操,颍川<今河南禹县>人。
善于知人,被称为“水镜”。
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的第一个人,也是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
客居荆襄长达十余年,开办讲堂,讲授古文经典;交游士林,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关系密切。
躬耕教读自食,傲视权贵。
品德学问深得时人赞誉,言传身教影响了荆襄一带士人。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为曹操所得,欲大用,不久病死。

  司马懿<179-251>,三国魏臣。
字仲达。
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出身世族。
初被辟为曹操丞相府文学掾,屡转至丞相主簿。
曹操封魏王,曹丕为魏国太子,司马懿迁魏王太子中庶子,每参大议,常有奇策异谋,为曹丕所信重。
曹丕代汉建魏后,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
明帝立,受遗诏与曹真、陈群一起辅政。
督率诸军击败孙权的进攻,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率所部镇宛<今河南南阳>。
蜀丞相诸葛亮北伐攻魏。
太和五年<231>,魏明帝调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西镇长安。
指挥对蜀汉的战争。
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随机应变,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不与决战,诸葛亮于魏青龙二年<234>病死军中后,蜀军无功而退。
司马懿功迁太尉。
景初三年<239>,受明帝遗诏,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齐王芳,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后转为太傅。
爽、懿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
司马懿佯称病重,暗中周密布置。
于嘉平元年<249>,乘齐王芳、大将军曹爽出洛阳城谒魏明帝曹叡墓之机,关闭各城门发动政变,并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职,计诱他们放弃抵抗,束手归洛阳。
随即诬以谋反,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处死,独揽朝廷大权。
三年,拥魏势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起兵反抗,被他迅速击败。
司马氏代魏的基础从此基本奠定。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

  司马孚<180-272>,三国魏臣。
字叔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次弟。
初为魏陈思王曹植文学掾,后为太子中庶子。
魏文帝初,为中书郎、给事常侍,宿省内,除黄门侍郎,加骑都尉。
出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转清河太守。
明帝景初元年<237>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后迁尚书令。
嘉平元年<249>,与兄司马懿谋诛大将军曹爽,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
三年,拜司空,旋拜太尉。
甘露元年<256>,拜太傅。
进封长乐公。
入晋封安平王,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
卒谥曰献王。
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司马望<205-271>,魏、晋臣。
司徒,字子初,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之侄。
初仕郡为上计吏,举孝廉,辟司徒掾,历平阳太守、洛阳典农中郎将。
从司马懿东征王凌,以功封永安亭侯。
迁护军将军,改封安乐乡侯,加散骑常侍,时高贵乡公曹髦好才爱士,望颇见亲待。
以司马氏权重,每不自安,求出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在任八年,广设方略,蜀兵不得入寇。
进封顺阳侯。
征拜卫将军,领中领军,典禁兵。
元帝咸熙元年<264>加骠骑将军,开府,不久代何曾为司徒。
次年,西晋代魏,封义阳王。
泰始三年<267>进封太尉。
四年,吴将施绩进攻江夏,边境骚动。
司马望统中军步骑二万,出屯龙陂,假节,加大都督诸军事。
不久拜大司马。
七年卒。
性吝啬,好敛财,死后家里金帛堆积如山,被当世人讥讽。

  司马师<208-255>,三国魏臣。
字子元。
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司马懿长子。
西晋奠基人之一。
司马师沉着坚强,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魏景初年间,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
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
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
魏嘉平四年<252>,迁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职掌,朝野肃然。
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大败吴将诸葛恪。
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太后废掉魏帝曹芳,从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
晋国建立后,追尊为景皇帝。
庙号世宗。

  司马昭<211-265>,三国魏大。
字子上。
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司马懿次子。
西晋奠基者之一。
曾任新城乡侯、洛阳典农中郎将、散骑常侍。
司马昭有卓越军事才能,屡立战功。
曾从大将军曹爽伐蜀,以功拜议郎。
曹爽被诛后,司马昭率众护卫二宫。
又二度率兵抵御蜀将姜维之进攻。
后转安东将军,镇守许昌。
及曹髦称帝,参与制定政策,进封高都侯。
司马师死后,拜卫将军,辅政。
奉太子及皇太后命东征,平息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
甘露五年<260>,魏帝曹髦因司马昭把持朝政,密谋杀之,事情泄露,被太子舍人成济杀死,另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发兵灭蜀。
魏帝为表彰其功德,封为晋公,享太原、上党等十郡之地,后为晋王,又增封十郡。
死后数月,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
庙号太祖。

  司马遂,三国魏将领。
字子伯,司马懿弟司马恂子。
仕魏为典军郎将,历北中郎将,督邺城守诸军事,累官冠军将军。
司马炎代魏,封济南王。
泰始二年死,谥惠。

  司马炎<236-290>,即晋武帝,晋代开国皇帝。
字安世。
三国魏大臣司马懿孙,司马昭长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后封新昌乡侯。
魏元帝即位后,司马昭专擅朝政。
景元五年<263>,司马昭称晋王,立其为世子。
咸熙二年<265>,司马昭卒,遂袭爵,继为相国、晋王。
不久,迫使魏元帝禅位,自称皇帝,建立晋朝,改元泰始,都洛阳,大封宗室,改《景初历》为《泰始历》。
咸宁六年<280>灭吴,全国复归统一。
曾下诏罢州郡兵,罢屯田官,令郡县劝课农桑,实行占田、课田、户调法。
因此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司马炎在位时加强了门阀制度,王公贵族享有种种特权,封国可拥有军队,自选文武官员,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
他在位后期又卖官鬻爵。
生活奢侈荒淫,朝政紊乱,遗诏传帝位给司马衷,种下了内乱的祸根。
太熙元年<290>卒,葬峻阳陵<今河南洛阳>。
谥武皇帝,庙号世祖。

  司马亮,西晋宗室。
字子翼,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司马懿第四子。
咸宁初,被武帝任为宗师,统摄宗师。
咸宁三年<277年>,封汝南<今属河南>王,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按晋治,即今河南豫城>诸军事。
太熙元年<690>,武帝病危,诏亮与外戚杨骏共同辅政。
后俊专权,亮奔许昌<今属河南>。
永平元年<291>,贾后令楚王玮杀骏,亮被任为太宰,又与玮争权,玮乃乘贾后旨,诬亮与太保卫瓘有废主之谋,以兵夜围亮府,亮终为乱兵所杀。
及玮被诛后,复王爵,谥文成。

  司马肜,西晋宗室。
字子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之子。
魏末,以公子封平乐亭侯,后改封开平子。
晋初,封梁王。
太康中,数度率兵镇守许昌,监青徐州军事。
惠帝元康元年<291>,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西诸军事。
顷之,拜卫将军、录尚书事。
六年,行太子太保。
六年,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镇关中。
九年,征入京师拜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录尚书事。
永康元年<300>,与赵王伦一道矫诏废贾后为庶人。
赵王伦被灭,肜官职不变,又领司徒,代高密王泰为宗师。
永宁二年卒,丧葬仪式依准汝南文成王司马亮。

  司马伦,西晋宗室。
字子彝,为司马懿第九子。
初封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东北>王,咸宁中改封赵王。
元康初,迁征西将军,镇守关中,由于刑赏失中,导致氏、羌反叛,被召还京师。
不久,拜车骑将军、太子太傅。
以嬖人孙秀为心腹,逐步施展其夺权计划,先潜害太子司马遹,后又矫旨贾后为庶人,旋杀之,并杀大臣张华、裴颜、解结、杜斌等,与孙秀专朝政。
永宁元年<301>,废惠帝而自立,改元建始。
齐王冏、河间<今属河北>王颙、成都王颖等对伦僭位不满,出兵讨伦,朝内百官将士群起响应。
杀孙秀,迎惠帝复位,论谮逆罪,赐伦死。

  司马威,西晋宗室。
字景耀,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河间平王司马洪之子。
出继义阳王司马望,咸宁三年<277>,徙封章武。
威凶暴无操行,谄附赵王司马伦。
元康末年<299>,为散骑常侍。
伦将篡位,使威与黄门郎骆休一道逼惠帝交出玺绶。
伦称帝<301>,以威为中书令。
伦败亡,威亦被杀。

  司马允<272-300>,西晋宗室,字钦度,司马炎子。
咸宁中封濮阳王,太康末徙封淮南王,授镇军大将军,都督扬江二州军事。
元康末入朝,为骠骑将军、侍中,领中护军。
赵王伦废贾后、孙秀专权,欲收允兵权,起兵与司马伦战,兵败被杀,谥忠壮。

  司马冏,西汉宗室。
字景治。
武帝侄,献王司马攸之子。
嗣封齐王。
元康中,拜散骑常侍,领左军将军。
曾助伦废贾后,因功赏过低,遂结怨于伦,被出为平东将军,镇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
及伦僭位,遂联合成都王颖等起兵,传檄天下讨伦。
惠帝复位后,拜大司马,加“九锡”,专制朝政,骄恣日甚,沉于酒色。
太安元年<302年>,长沙王乂发兵攻冏,在京城内大战,冏败被擒于阊阖门外。
永嘉中,还赠大司马爵,追谥武闵。

  司马乂<277-304>,西晋宗室。
字士度,司马炎子。
太康末受封,为员外散骑常侍。
元康初,被贬为常山王。
永康二年<301>,赵王伦称帝,联合诸王起兵攻入洛阳,杀伦。
授骠骑将军,徙封长沙王。
太安二年<302>,与司马颙、司马颖联兵攻杀齐王颙,接着又与司马颙、司马颖之间发生混战。
后被东海王越俘杀,谥厉。

  司马彪<约241-约305>,魏晋间史学家、文人。
字绍统。
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高阳王睦长子,出为睦叔敏继子。
少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故不得为嗣子,名为出继,实则废之。
彪由此不交人士,专心学问,博览群籍。
魏末景元间<261左右>,山涛为吏部郎,绍赠诗于涛,欲涛荐其入仕。
旋因涛之力,拜骑都尉。
晋武帝泰始中,为秘书郎,转秘书丞,撰《九州春秋》十卷,记汉末群雄事,体例似《国语》。
又注《庄子》,撰《兵记》八卷。
撰《续汉书》,记东汉一代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隋书·经籍志》录作八十三卷>。
谯周有《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司马迁之误。
彪据汲冢简书复纠《古史考》之误,凡一百二十二事。
彪后为散骑侍郎,惠帝末卒于家,年六十余。
其著作多散佚,惟《续汉书》八志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至今尚存。
《九州春秋》及《兵记》,《三国志》注、《文选》注等多有引用。
有集四卷,佚。
今存文五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诗三首并残句,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司马衷<259-306>,即晋惠帝,西晋皇帝。
字正度,武帝第二子。
衷素痴呆,每闻百姓饿死,即曰:“何不食肉糜?”太熙元年<290年>即帝位,由其外祖父弘农大族杨骏把持政权。
次年,皇后贾氏引楚王玮入京,杀杨骏,专权。
内乱遂从宫廷引向宗室,导致诸王之间相互残杀之“八王之乱”。
其后,诸王相继擅权。
永宁元年<301年>,一度为赵王所废,旋复位,但已形同傀儡。
光熙元年<306年>,相传为东海王越毒杀。
葬太阳陵<今河南洛阳>,谥惠皇帝。

  司马颙,西晋宗室。
字文载。
咸宁三年<277>封河间王。
元康九年<299>,镇关中。
赵王司马伦篡位时拟征兵于颙,颙初发兵应之,及闻齐王冏、成都王颖兵盛,遂追军回,转而讨伦。
惠帝复位后,进位侍中、太尉。
继之,先后与冏、乂争权。
乂被杀后,任太宰,废太子覃,表成都王颖为皇太弟,并助颖谋、逆。
后与东海王越连年混战。
永嘉元年<307>被杀。

  司马越,西晋宗室。
字元超,高密王泰长子。
初以世子为骑都尉,侍讲东宫,拜散骑侍郎,历左卫将军,加侍中。
讨杨骏有功,封五千户侯。
后复为侍中,加奉车都尉,别封东海王。
永康初,为中书令,徙侍中,迁司空,领中书监,后加尚书令。
八王之乱后期,河间王颙挟晋惠帝迁长安,司马越起兵奉迎惠帝,应者云集。
及惠帝还洛,司马越以太傅录尚书事,独揽朝政。
永嘉元年<306>,怀帝即位,政事出于司马越,领兖、豫、司、冀、并等六州,诛杀异己,大失众望,自请出讨石勒,上下崩离,忧惧成疾而卒。

  司马承<260-318>,东晋将领。
字敬才,谯刚王司与逊子。
永嘉中,天下方乱,间行依征南将军,至武昌。
愍帝时进龙骧将军。
元帝初,封谯王,拜屯骑校尉,领左军将军。
是时王敦有无君之心,帝欲树屏藩,以承监湘州诸军事。
王敦反,遣魏义等攻承,承且战且守,相持百余日,城破被执,复为王敦所杀害。

  司马炽<284-313>,即晋怀帝,西晋皇帝。
字丰度,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弟。
太熙元年<290>,封豫章郡王。
惠帝时,皇室内乱,他闭门自守,专攻史籍,有誉于时。
永宁元年<301>,为车骑大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
永兴元年<304>,改镇北大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不久,立为皇太弟。
光熙元年<306>,惠帝为东海王司马越毒死,遂即皇帝位。
次年改元永嘉,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
在位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已在平阳称帝,建汉国,时刻准备南下。
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
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
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被执赴平阳,史称“永嘉之乱”,313年被杀。

  司马邺<270-317>,即晋愍帝,西晋皇帝。
字彦旗,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子。
初,因出继秦献王司马柬,袭封秦王。
永嘉二年<308>,拜散骑常侍、抚军将军。
五年<311>,刘曜攻陷洛阳,避难于荥阳密县。
次年,被贾匹等拥立为皇太子,建行台于长安。
七年<313>怀帝在平阳为刘聪所杀,遂即皇帝位,改元建兴。
建兴四年<316>,汉刘曜围攻长安,城内粮绝,死者大半,遂出降,俘送平阳。
刘聪以其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西晋亡。
次年,被杀,谥愍皇帝。

  司马睿<276-322>,即晋元帝,东晋开国皇帝。
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
年十五,袭封琅邪王。
永嘉元年<307>受东海王司马越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在王导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
后加镇东大将军。
愍帝即位,升左丞相、大都督。
建兴四年<316>,汉刘曜围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
建兴五年<317>,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
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次年,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大兴,都建邺。
在位期间,依靠南迁的北方士族王敦、王导、刁协为心腹,企图削弱王氏势力。
永昌元年<322>,大将军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睿忧愤而死。
葬建平陵<今江苏南京>,谥元皇帝,庙号中宗。

  司马遹<278-300>,西晋宗室。
字熙祖,惠帝长子。
初封广陵王,惠帝即位,立为皇太子。
贾后专权,与贾后及其党羽发生矛盾。
元康九年<299>,被贾后矫诏废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
永康元年,贾后又矫诏使孙虑毒杀,谥愍怀。

  司马颖<279-306>,西晋宗室。
字章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晋武帝之子。
太康末受封。
为成都王。
后拜越骑校尉,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
惠帝初,以得罪贾谧,出为平北将军,镇邺。
元康九年<299>,为镇北大将军。
永宁元年<301>,与齐王冏等起兵讨伐赵王伦,诛伦后,颖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太安元年<302>,以齐王冏有无君之心,与新野王歆等起兵,请废冏还第。
二年,又举兵讨长沙王乂。
永兴元年<304>,为丞相,朝廷大事,一决于颖。

  司马保<293-319>,西晋宗室。
字景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南阳王司马模之子。
少有文义,好述作。
初拜南阳国世子,及父在怀帝末遇害,保在上邽<今甘肃天水>,全有秦州<治今甘肃甘谷东>之地,自号大司马,承制置百官。
愍帝即位,以保为右丞相,加侍中,都督陕西诸军事。
建兴三年<315>,进位相国。
及愍帝为汉国刘聪所掳,保自称晋王。
企图恢复晋室。
后为部将张春所害。

  司马绍<299-325>,即晋明帝,东晋皇帝。
字道畿,元帝长子。
好文辞,有才略。
西晋愍帝建兴初,拜东中郎将,镇广陵。
太兴元年<318>元帝即皇帝位,立为皇太子。
永昌元年<322>,元帝卒,即位,司空王导受遗诏辅政,次年改元太宁。
时王敦自领扬州牧,移镇姑熟,图谋篡夺,太宁二年<324>率兵进攻建康,败,王敦病死。
次年,绍病卒,葬武平陵<今江苏南京>,谥明皇帝,庙号肃宗。

  司马昱<320-372>,即晋简文帝,东晋皇帝。
字道万,元帝少子。
有风仪,喜典籍。
永昌元年<322>,封为琅邪王。
咸和元年<326>,改封会稽王。
咸康六年<340>,任抚军将军,领秘书监。
永和元年<345>,皇太后褚氏临朝,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总理朝政。
废帝即位,升丞相。
太和六年<371>,大司马桓温专权,废帝为东海王,立昱为帝,改元咸安。
次年,病卒,葬高平陵<今江苏南京>,谥简文皇帝,庙号太宗。

  司马衍<321-342>,即晋成帝,东晋皇帝。
字世根,明帝长子。
太宁三年<325>,立为皇太子。
同年明帝卒,即皇帝位,年仅五岁,皇太后庾氏临朝称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参辅朝政。
咸和二年<327>,历阳内史苏峻、豫州刺史祖约以讨庾亮为名,反叛朝廷,次年,攻陷建康,纵兵抢掠烧杀。
荆州刺史陶侃等起兵救援,收复建康。
苏峻败死。
在位期间,诏举贤良,劝课农桑,政权趋于稳固。
咸康八年<342>卒,葬兴平陵<今江苏南京>,谥成皇帝,庙号显宗。

  司马岳<323-344>,即晋康帝,东晋皇帝。
字世同,成帝弟。
咸和元年<326>,封吴王。
次年徙琅邪王。
咸康八年<342>,成帝卒,嗣立,由中书监庾冰、录尚书事何充辅政。
次年改元建元。
建元元年<343>,下诏议经略中原,以安西将军庾翼为征讨大都督,迁镇襄阳,待机出击。
次年,病卒,葬崇平陵<今江苏南京>,谥康皇帝。

  司马丕<341-365>,即晋哀帝,东晋皇帝。
字千龄,成帝长子。
咸康八年<342>,封琅邪王。
升平三年<359>,任骠骑将军。
五年<361>穆帝卒,无子,皇太后褚氏立其为帝。
次年改元隆和。
在位期间,减田税,亩收二升。
好黄老,信方士,服药中毒,不能理事。
皇太后复临朝称制。
兴宁三年<365>卒,葬安平陵<今江苏南京>,谥哀皇帝。

  司马奕<342-386>,即晋废帝,东晋皇帝。
字延龄,哀帝弟。
咸康八年<342>,封东海王。
升平四年<360>,拜车骑将军。
次年改封琅邪王。
隆和元年<362>,转侍中、骠骑大将军。
兴宁三年<365>,哀帝卒,无子,皇太后褚氏立其为帝。
次年改元太和。
太和四年<369>,大司马桓温率师北伐前燕,大败。
回朝后专擅朝政。
六年<371>,废奕为东海王,立会稽王司马显为帝,改元咸安。
不久,又降奕为海西县公,徙于吴。
太元十一年<386>卒。
史称废帝。

  司马聃<343-361>,即晋穆帝,东晋皇帝。
字彭子,康帝子。
建元二年<344>,立为皇太子。
不久康帝死,即皇帝位,年仅二岁。
皇太后褚氏临朝称制。
次年改元永和。
永和三年<347>,安西将军、都督荆益等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温率兵入蜀,灭成汉。
时后赵石虎病死,中原大乱。
先后令褚裒、殷浩北伐,均未成功。
十年<354>,太尉、征西将军桓温北伐关中,大败前秦。
两年后,击破姚襄,收复洛阳。
桓温上疏请还都洛阳,不许。
升平元年<357>,皇太后归政,始亲政。
五年<361>卒,葬永平陵<今江苏南京>,谥穆皇帝,庙号孝宗。

  司马曜<362-396>,即晋孝武帝,东晋皇帝。
字昌明,简文帝第三子。
兴宁三年<365>,封会稽王。
咸安二年<372>,立为皇太子。
同年简文帝卒,即皇帝位。
年仅11岁,皇太后褚氏临朝称制。
次年改元宁康。
太元元年<376>,皇太后下诏归政。
时前秦苻坚已统一北方,占领梁州、益州,攻陷东晋重镇襄阳、彭城,称雄于时。
八年<383>,苻坚率军大举南侵,企图灭晋。
以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在淝水大破前秦军,转危为安。
淝水之战后,重用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排斥谢安,又沉溺于酒色,常作长夜饮,国力渐弱。
死后葬隆平陵<今江苏南京>,谥孝武皇帝。

  司马道子<364-402>,东晋皇族。
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父简文帝司马昱,兄孝武帝司马曜。
十岁封琅玡王,后迁骠骑将军。
谢安死后,领徐州、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军事。
把持朝政,广树党羽,亲近僧尼,宠信奸臣,以致政刑紊乱。
重用王国宝、赵牙、茹千秋等奸佞小人,动用巨资,营造园林,卖官贩爵,横行霸道。
孝武帝几欲废黜道子,皆为皇太妃所止。
后改封会稽王。
隆安元年<397>,安帝即位,因年幼,遂由道子辅政,操纵实权。
安帝成年后,道子还政于帝,然实权仍操于亲信王国宝之手。
兖州刺史王恭举兵讨伐,道子杀王国宝、王绪。
次年,遣子司马元显平定叛乱,斩杀王恭。
此后,耽于酒色,大权为元显所夺。
元兴元年<402>,桓玄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他被放逐,后被毒死。

  司马元显<382-402>,东晋皇族。
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司马道子之子。
十六岁即为侍中。
隆安二年<398>,兖州刺史王恭举兵讨伐道子心腹谯王司马尚之,殷仲堪、庾楷、桓玄、杨佺期等举兵响应。
他被举为征讨都督,率王珣、谢琰等剿灭王恭,遣将坚守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迫殷仲堪、桓玄西奔,解京师之困。
加散骑常侍、中书令,领中领军。
劝安帝解除道子司徒及扬州刺史之职,自任扬州刺史,累官至尚书、太傅。
以张法顺为谋主,培植势力。
次年,征调江南诸郡已免除奴隶身分的佃客移置京师,以充兵役,称为“乐属”,激起孙恩起义。
他聚敛财产,富过帝室。
元兴元年<402>拜征讨大都督,以刘牢之为前锋讨伐桓玄,牢之倒戈,他为桓玄擒杀。

  司马德宗<382-418>,即晋安帝,东晋皇帝。
字德宗,孝武帝长子。
太元十二年<387>,立为皇太子。
二十一年<396>,孝武帝卒,即皇帝位。
次年改元隆安。
其性愚鲁,口不能言,寒暑饥饱亦不辨,委政于太傅、会稽王马道子"&gt;司马道子。
在位期间,朝政腐败,内战不断。
政府实际控制的地区只有会稽、临海、吴兴、吴等八郡。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元兴元年<402>,桓玄攻入建康。
次年,玄自立为帝,建国号楚,废其为平固王,迁至寻阳。
义熙元年<405>,还建康。
十四年<418>,被刘裕密使王韶之缢死,葬休平陵<今江苏南京>,谥安皇帝。

  司马德文<386-421>,即晋恭帝,东晋皇帝。
字德文,孝武帝子,安帝弟。
初封琅邪王,元兴初,桓玄专权,进位太宰。
后玄篡位,以其为石阳县公,居寻阳。
玄败,至江陵。
后复为琅邪王,领徐州刺史。
义熙十四年<418>,安帝被缢死。
刘裕称遗诏,立其为帝。
次年改元元熙。
刘裕晋爵宋王。
元熙二年<420>,刘裕迫使其禅位,建立宋,废其为零陵王,居秣陵,东晋亡。
永初二年<421>,为刘裕部下所杀,葬冲平陵<今江苏南京>,谥恭皇帝。

  司马茂英<393-439>,南朝宋少帝皇后。
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晋恭帝女。
初封海盐公主,少帝为公子时娶。
宋初拜皇太子妃,少帝即位,立为皇后。
少帝废,降为营阳王妃。
元嘉十六年卒。

  司马褧,南朝梁臣、学者。
字元表,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父善《三礼》,仕齐为国子博士。
《南史·司马褧传》言其“少传家业,强力专精,手不释卷”。
官至尚书祠部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御史中丞。
创定礼乐,决断吉凶。
撰《嘉礼仪注》。
另有文集十卷。

  司马楚之,北朝北魏将领。
字德秀。
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刘裕自立为王时,授荆州刺史。
太武初封琅玡王。
随后又拜朔州刺史。
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
在朝廷征伐蠕蠕之战中,他督运粮草,在敌军逼近,欲断粮运时,又处于空旷之地,无坚可守,乃“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令冻”,形成冰城,“冰峻城固,不可攻逼’,敌军不得不退走。

  司马跃,北朝北魏将领。
字宝龙,楚之子。
娶赵郡公主,拜驸马都尉。
继父兄为云中镇将、朔州刺史。
固请以河西苑封地与民,孝文帝纳其议。
后为祠部尚书、大鸿胪卿、颍川王师。
卒。

  司马子如<488-551>,北朝北齐将领。
字遵业,河内温<今属河南>人。
与高欢为布衣交。
初从尔朱荣,荣被诛,弃家护荣妻子出城,阻世隆北走,尔朱氏执政,任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封阳平郡公。
尔朱世隆以其为欢旧交,出其为南岐州刺史。
欢执魏政,用为大行台尚书。
东魏时为尚书令,自恃受欢敬重,公然受贿。
高澄执政,削其官爵。
北齐初,为司空。
劝文宣帝杀崔季舒等,帝不听,己又犯法,被免官。
后拜太尉,不久病卒。
谥文明。

  司马裔,北朝北周将领。
字遵胤,河内温<今属河南>人。
起家司徒府参军事。
西魏大统三年,据温城举兵。
西魏任为河内郡守。
自率军与东魏作战历年,频有克捷。
大统末,宇文泰以重赏,召关东豪强武装入关,裔领千余户先入关中。
拒不受封爵。
北周初,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封琅邪县伯。
武帝天和初,率军击破信州蛮诸部。
即任信州刺史。
不置产业,律禄多供亲友。
天和六年,卒于长安。
居处简陋,帝下令为其家建祠堂。

  司马膺之<507-577>,北朝北齐臣。
字仲庆,世云弟。
善于经营产业,家产富足。
东魏时,为黄门郎。
北齐初,以疏阔清高,不得为官。
武成帝清河末,位光禄大夫。
患泄痢,后主时就家拜仪同三司。

  司马暠,南朝梁、陈间文人。
字文升。
小字罗儿。
祖籍河内温县<今属河南>。
父子产,梁武帝外兄。
暠早年以孝行为梁武帝所称。
元帝承圣中,为太子中庶子,事元帝子愍怀太子方矩。
江陵陷,入西魏。
陈宣帝太建八年<576>自周归陈,历宜都王陈叔明府咨议参军,安德宫长秋卿,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诸职,卒官。
其生卒年不可考,计其享年,至少当不减于七十岁。
暠有文集十卷,今佚。

  司马消难,南朝陈将领。
字道融,河南温<今河南温县西>人,徙居云中<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少时涉猎经史,与名士邢子才、魏收等交游。
初为东魏北豫州刺史。
北齐文宣帝末,朝政紊乱,他为帝所疑,归附北周,封荥阳郡公,官至梁州总管。
北周末,其女为静帝皇后,杨坚辅政。
尉迟迥起兵,他在郧州响应。
宣帝太建十二年<580>降陈,为侍中、大都督,加司空,封随郡公。
后主至德元年<583>,为征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又进号车骑将军。
隋灭陈,入于隋,卒于家。

  司马申,南朝陈将领。
字季和,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初为梁丹阳尹主簿,镇西记室参军。
随王僧辩讨侯景,常献谋策,皆被纳用。
入陈,历为江乘、秣陵令,居职清白,有政绩。
迁员外散骑常侍、兼东宫通事舍人。
始兴王叔陵刺伤后主,逃据东府,申驰出召兵追斩,以功授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
官至右卫将军卒,谥忠,后主亲为撰墓志铭。

  司马德戡<580-618>,隋将领。
扶风雍<今陕西风翔>人。
少以屠豕自给。
后从军,积功至武贲郎将。
从炀帝至江都,领宿卫兵万余人。
举兵杀炀帝,推宇文化及为丞相,化及寻夺其兵权。
德戡以财物贿智及,北还至徐州,得率后军兵权。
遂谋袭化及,事泄,被化及诱杀。

  司马贞,唐史学家。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少年时从崇文馆学士张嘉会学《史记》之学。
开元初,任国子博士,后出为润州别驾,终宏文馆学士。
晚年,鄙褚少孙之谬误,发愤而著《补史记》,并研讨搜寻,采摭异闻,释文演注,作《史记索隐》三○卷,世号“小司马史记”。
《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正史类著录《史记索隐》三○卷,今传世;《补史记》未见著录,已佚。

  司马承祯<647-735>,唐道士。
字子微,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子、白云道士、中岩道士、赤城居士。
法号道隐。
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人,出生官宦世家。
自幼好学,精通诗书,喜方外之游。
后拜潘师正为师,出家于嵩山。
深得其师赏异,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
后隐居于浙江天台山紫霄峰。
则天武后召至京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
历睿宗、玄宗朝,颇受赏识,深谙音律,谐调八音,制道曲传于世。
工冶炼,煅制镜剑。
通药物学倡导以符水草药辅佐辟谷服气修炼法。
其道教哲学思想以“道”为万物之源以“气”为宇宙之本,以形神互卫的修习宗旨,同时兼收佛教止观禅定的学说,主张去物欲、断诸缘、除敝病,简尘事的渐进修行法。
又以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为修道七阶,从而达到“内不觉一身,外不知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的道教最高境界,对北宋理学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卒谥贞一先生。
玄宗赠封银青光禄大夫。
宋政和年间封为丹元真人。
著有《修真秘旨》、《修真精义论》、《服气精义论》、《坐忘论》、《上清天宫地府图经》、《上清含象剑鉴图》、《洞玄灵室五岳名山朝仪经》等。

  司马逸客,唐臣、诗人。
客一作容,误。
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
长安二年,相王李旦为安北道行军元帅,逸客时以员外郎从军北征。
景龙四年,任赤水军大使、凉州都督。
又曾任刑部侍郎。
卒,谥日烈。
逸客勤学能诗。
刘秀称其“英玮明允,特达聪亮,负经济之伟才”,“学综群玉,文擅掷金”。
与诗人沈佺期、李乂友善,有诗唱酬。

  司马锽,唐臣。
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
证圣元年,为监察御史。
历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后任兵、吏二部侍郎。
长安四年,曾以本官检校徐州刺史。
神龙中<《新唐书·刘宪传》作神龙初>官至中书侍郎卒,谥穆。

  司马邺,五代后梁将领。
字表仁,河内温<今属河南>人。
唐左武卫大将军司马諲子。
初以父荫入仕,天复年间被韩建任为同州节度留后,后归附朱温,并奉命招降韩建。
后梁建立,拜右武卫上将军。
奉使两浙,迂回万里,归时走海路,漂至耽罗国溺死。

  司马池<980-1041>,北宋臣。
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父。
景德二年进士及第,授永宁县主簿,历建德、郫县尉。
考满,迁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州光山县。
监寿州安丰县酒税,徙知遂州小溪县事。
辟为河南留守司录事,拜太常博士,升留守司通判。
入为群牧判官,除尚书屯田员外郎,出知耀州,擢利州路转运使,知凤翔府。
召知谏院,辞不就,进直史馆,复知凤翔府。
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拜工部郎中,历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副使。
景祐末,出知河中府,改历知同、杭、虢、晋诸州。
庆历元年十一月,以疾终于郡治。

  司马里,北宋臣。
字昭远,池从子。
仁宗朝,举进士授威胜军判官,改大理寺丞,通判鄜州。
后知乾州,为太常少卿。
所至皆有惠政,卒。

  司马旦<1006-1087>,北宋臣。
字伯康,池长子。
以父任,为秘书省校书郎,改郑县主簿。
郑妇蔺氏讼人夺田,以金钱贿赂官吏,十年不决。
旦取案看阅,情伪立见,黜吏十余人,冤者得伸。
与司马光友善。
历知梁山军、安州,监太平宫。
熙宁八年<1075>致仕,卒。

  司马光<1019-1086>,北宋臣、史学家。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
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龙图阁直学士。
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为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
宋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名其书曰《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
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
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
从此居洛阳十五年,六任闲职,皆专意编纂《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书成。
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
他任相不到一年,尽罢新法<见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
但不喜释、老之学。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康<1050-1090>,北宋臣。
字公休,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子。
熙宁三年进士。
五年,监西京粮料院。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奏为检阅文字。
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公事,元丰八年韩绛荐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
元祐四年,为修神宗实录检讨官,除右正言,辞不就。
五年,提举嵩山崇福宫,以疾卒,年仅四十一,赠右谏议大夫。
司马康敏学过人,博通群书,著有文集十卷,今已佚。

  司马槱,宋诗人。
字才仲,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侄孙。
元祐六年,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试,中第,赐同进士出身,为河中府司理参军。
调钱塘县尉,卒于官。
工诗词,喜为宫体诗,著有《洛春谣》诗,清人范大士谓其浓丽秀冶,如锦丝步障,而又有无穷伤感。
相传其《蝶恋花》词<妾本钱塘江上住>为梦中见唐代歌妓苏小小而作,上阕写残春风景,下阕写凉夜情怀,近人俞陛云以为笔笔为女子口吻,“琢句工妍,传情凄惋”。
著有《夏阳集》二卷,今已佚。

  司马朴,宋臣。
字文季,池孙。
少居于外祖范纯仁家。
以荫为晋宁军士曹参军。
靖康初,入为虞部、右司员外郎。
金兵至汴郊,命朴使金营,金帅告以和议,还。
都城陷落。
从徽、钦二帝北行。
金帅命朴为行台左丞,辞不赴任。
后死于真定,讣闻,赠兵部尚书,谥忠洁。

  司马述,南宋臣。
字遵古,祖籍涑水<今山西夏县>,俨子。
淳熙十一年<1184>,始从孙应时学。
十三年,随父宦至海陵,孙应时为邑丞,再获亲炙。
嘉定十年,知上元县。
十二年,改宁海军签判<《景定建康志》卷二七>。
宝庆元年,兼知江阴军<《嘉靖江阴县志》卷一二>,提举江东常平茶盐。
三年,汇刊《浊湖集》。
绍定元年,除大理正,迁金部郎官<《吴郡志》卷七>。
累官知温州、浙江转运使。

  司马恂,明臣。
字恂如,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正统末,由举人拔为刑科给事中,累升为少詹事。
宪宗立,兼任国子祭酒。
为人忠厚,与物无忤,居官无政绩。
卒,赠礼部左侍郎。

  司马泰,明藏书家、文献学家。
字鲁瞻,一字西虹,晚号龙广山人。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济南知府。
致仕归,建“怀洛阁”,藏书极富。
并以所见所闻秘册图书,又据家藏旧本,编次有《文献汇编》一百卷,《续百川学海》三十卷,《再续百川学海》八十卷,《广说郛》八十卷、《古今汇说》六十卷。
其藏书多善本,与太守罗风、参议吴汝嘉、太史焦竑等,俱以藏书称。
著有《风雅会编》、《护龙河北杂言》、《杂识录》、《南都英华》、《南都野记》、《知次录》、《龙广山人小令》、《山居百咏》等。

  司马騊,清臣。
字云皋。
江苏江宁<今南京>人。
乾隆中,先后为两江总督高晋,萨载幕僚,屡从堵筑河工,熟悉河务。
历官江南河库道,山东布政使兼管河务,河东河道总督。
嘉庆中,先后督工堵塞曹州、睢州河道决口,疏请择要增筑豫东河堤。
嘉庆四年卒。

  司马钟,清画家。
字子英,号秀谷,一号绣谷,又号绣鹄,别号紫金山樵,上元<今南京>人。
官直隶河工州判。
长写意花卉及鸟兽。
落笔豪放,气势遒逸,脱尽描头画尾之习。
或作草虫鱼虾一两笔,颇生动。
其花鸟俱用粗笔点叶,最有古致。
写生家有北派者自绣谷始。
亦善画兰。
山水不多作。
性傲嗜酒落拓,酒酣一夕可了数帧。
寻丈巨幅,顷刻而就。
中年之笔与张雪鸿、张桂岩在伯仲之间。

  其他司马姓名人有战国中山国大臣司马赒、司马惠;汉大臣司马苞,将领司马卬;三国魏大臣司马朗、司马芝、司马岐;晋宗室司马遗、司马伷、司马京、司马干、司马骏、司马邕、司马辅、司马翼、司马瓌、司马珪、司马衡、司马景、司马权、司马泰、司马绥、司马遂、司马逊、司马睦、司马陵、司马顺、司马斌、司马岐、司马洪、司马攸、司马兆、司马定国、司马广德、司马鉴、司马机、司马永祚、司马延祚、司马粹、司马矩、司马羕、司马宗、司马煕、司马觐、司马澹、司马繇、司马漼、司马广、司马永、司马畅、司马歆、司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司马崇、司马隆、司马敦、司马弈、司马整、司马楙、司马泓、司马缉、司马韡、司马韬、司马植、司马腾、司马略、司马模、司马虓、司马耽、司马随、司马彪、司马蔚、司马济、司马隐、司马肇……司马该、司马谟、司马柬、司马演、司马尚、司马遐、司马蕤、司马晞、司马遵、司马略、司马无忌、司马恬、司马愔、司马铨、司马端、司马文思、司马确、司马宗、司马祐、司马勋、司马恢之、司马尚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南北朝齐文人司马宪,梁大臣司马筠,陈大臣司马延义,北魏大臣司马纂、司马宗庞、司马金龙,将领司马天助、司马文思、司马弥陀、司马景之,司马灵寿、司马惠安、司马仲明、司马悦、司马朏、司马直安、司马叔、司马准、司马元伯,东魏大臣司马鸿、司马彦邕,北齐大臣司马子瑞、司马世云,北周静帝皇后司马令姬,将领司马侃;唐道士司马退之,学者司马宅相、司马佥,诗人司马札、司马都;宋大臣司马梦求,诗人司马棫;明目录学家司马道隐;清诗人司马梅,画家司马钟等。
近当代司马姓名人有学者司马南,经济学家司马军,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历史学家司马琪,图书馆学家司马念媛,作家司马玉常,书法家司马彦,摄影记者司马小萌等。

阅读:3030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