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典·公孙
百家姓氏
 
 
姓氏联典·公孙
起源 | 迁徙 | 名人 | 郡望v堂号 | 对联典故
名人:
  公孙无知,春秋齐国大夫。
釐公侄。
其父夷仲年早死,由叔厘公抚养,待遇如太子。
及襄公即位,降低他的待遇,因此怨愤,联合大夫连称、管至父率众杀襄公而自立。
数月后为人所杀。

  公孙支,春秋秦国大夫,秦穆公之辅佐大臣。
字子桑。
岐州人。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夷吾许割河西<西应为东之误>与秦以求回国即位。
子桑遂与齐会师,共立夷吾为晋君。
夷吾既入,不予河西之地。
十三年<前647>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子桑曰:“与诸乎?”子桑与百里奚均同意输粟于晋,于是运粮船队自雍及绛相继。
十五年<前645>晋惠公<夷吾>迎战秦军于韩原<今山西河津、稷山间>,晋师大败,惠公被俘。
穆公与群臣谋:如何处置晋惠公?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太子,必得大成。
”穆公夫人亦为其晋惠公请,穆公乃释之归晋,而以其太子围入质于秦。

  公孙敖,春秋鲁国大夫,鲁僖公、文公时辅佐之臣。
即穆伯,又称孟穆伯。
庆父之子。
僖公十五年<前645>春,楚伐徐<徐戎所建,今江苏泗洪南>北方诸侯谋救徐,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
文公七年<前620>徐伐莒,莒请盟于鲁,许之。
乃如莒莅盟,且为襄仲<公子遂>迎莒女。
及鄢陵<今山东临沭境>,见莒女美,自为娶之。
公孙敖返归,留己氏<莒女>于莒。
次年<前619>,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
鲁以其子谷嗣其爵。
十四年<前613>文伯<谷>卒,立惠叔<谷弟难>。
公孙敖卒于齐。

  公孙侨,春秋时政治家。
郑国执政。
公孙氏,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
子国之子。
郑简公三年<前563>尉氏与司氏、堵氏等族作乱,杀子驷、子国、子耳。
他率私属出击,平定内乱。
十二年当国子孔被杀,子展当国,子西为政,他为卿。
十八年,与子展率师伐陈。
次年因功受赏三邑。
二十三年,执政伯有被杀,子皮授政于他。
执政时,使“田有封洫<整顿井田的封疆和灌溉系统>,庐井有伍<把田地及居民按“伍”编制>,大人<指卿大夫>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择能而使用。
又不毁百姓议论政治得失的乡校,以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二十八年“作丘赋”:<按“丘”为单位征收军赋>。
三十年“铸刑书”<把刑法铸在鼎上公布>,叔向写信表示反对,他复信以为“吾以救世也。

  公孙强,曹国臣。
曹伯阳好田弋之事。
公孙强亦好之。
伯阳六年<前496>获白雁而献之,伯阳悦,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
乃言霸说于曹伯。
十四年<前488>曹伯依其言,背晋干宋。
宋景公伐曹,晋人不救。
十五年<前487>春,宋师破曹,俘曹伯阳及公孙强杀之。
曹亡。

  公孙丑,战国齐学者。
齐人。
孟子弟子。
慕管仲、晏婴之功业,问于孟子。
又问何谓“不动心”和“浩然之气”。
孟子解释浩然之气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

  公孙痤,战国魏臣。
一作公叔痤。
魏武侯与魏惠王时,连续任魏相。
前362年,率军战胜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擒赵将乐祚。
惠王赏田一百万亩,他辞谢不受,认为战争获胜是原来吴起治军有方和部下巴宁、爨襄之力。
惠王於是赏此两人各田十万亩,吴起后裔田二十万亩,并加赏他田四十万,共一百四十万亩。
同年与秦军战于少梁,被秦军击败俘虏。
后释归,病笃临死前曾推荐其家臣公孙鞅<即商鞅>于魏惠王,王不用,鞅入秦。

  公孙鞅,战国秦政治家。
公孙氏,名鞅。
卫国贵族。
又称卫鞅、商鞅。
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座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
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奋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
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
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
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
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
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扜率军拒之。
商鞅用诈谋虏取皝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
商鞅以此战功受封於、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商鞅相秦期间,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
孝公卒后,太子惠王立。
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
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卬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
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俘。
惠王车裂商鞅,并灭其族。

  公孙衍,战国纵横家。
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
号犀首。
曾入秦为大良造。
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
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
前319年任魏相。

  公孙龙<约前325-前250>,战国哲学家。
名家离坚白派代表人物。
战国末赵国人。
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
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认为对于“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白石二”。
又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
公孙龙还提出“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强调“名”必须有确定性,此名专指此实,彼名专指彼实。
他还就概念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有关概念异同关系的重要见解。
公孙龙的观点夸大了事物和概念的差别性,否定了事物和概念的同一性,但他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诡辩家,其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
《汉书·艺文志》载公孙龙著《公孙龙子》,是研究公孙龙思想的主要资料。

  公孙臣,汉初学者。
鲁<治今山东曲阜>人。
文帝时上书言五德始终之说,称汉为土德,其符应有黄龙见,当改正朔,易服色。
丞相张苍以为妄说,罢弃。
后有人言黄龙见于成纪,文帝遂召他为博士,草立土德时历制度,改变年号为后元元年。
张苍由此谢病。

  公孙诡,西汉游说家、辞赋家。
齐<今山东一带>人。
多奇邪计。
初见梁孝王刘武,王赐千金,官至梁国中尉,号公孙将军。
与羊胜共谋,欲使梁王为汉景帝嗣;又求筑作甬道至长乐,朝窦太后。
景帝从袁盎等议不许。
梁王怒,与羊胜、公孙诡谋刺杀袁盎等。
景帝使使至梁求凶手。
胜、诡皆匿王宫。
朝廷切责梁,胜、诡皆自杀。
今存《文鹿赋》佚文,见《西京杂记》上,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或疑后人伪托。

  公孙弘<前200-前121>,西汉臣。
淄川薛<今山东滕州南>人,出身贫寒。
早年为狱吏,有罪免职,以牧豕为生,四十余岁始学《春秋》杂说。
汉武帝征召贤良文学,弘被淄川国推举,以贤良征为博士。
后因使匈奴忤旨,称病免归。
元光五年<前130>再度应征贤良文学,对策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弘熟悉法律政事,并以儒术加以文饰。
每逢朝会,善于体察武帝心意,提出各种意见以供选择,如不合旨意,也不坚持己见,因此博得武帝的欢心。
元朔三年<前126>迁御史大夫,五年为丞相。
汉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后嗣充任丞相,公孙弘是第一个以布衣擢居相位的人。
为此,武帝特地下诏封其为平津侯,丞相封侯遂成定例。
弘为人忌刻,外宽内深,睚眦必报。
但他生活节俭,虽位居三公,俸禄丰厚,盖的依然是布被,吃的也是普通饭菜,俸禄都用来供养故人宾客。
淮南王、衡山王谋反后,弘自以奉职不称,上书归侯辞职,武帝不许。
元狩二年<前121>卒。

  公孙卿,西汉臣。
齐<治今山东临淄>人。
前113年,河东民掘得古鼎献于武帝,他因之说黄帝得鼎乘龙上天及神仙等事,武帝喜,任以为郎。
后又多次言见仙人踪迹,随武帝东巡海上,因迎合武帝迷信求仙,升为中大夫。
武帝根据他的妄说,先后派数千人至海上名山求神采药。

  公孙昆邪,西汉将领。
北地义渠<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人。
景帝时为陇西太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
后坐法失侯。
著书十余篇,《汉书·艺文志》载有《公孙浑邪》十五篇,属阴阳家。

  公孙贺,西汉将领。
北地义渠<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人,字子督。
以妻卫君孺为卫皇后姊,得武帝信任。
曾任轻车将军、车骑将军,率军多次出击匈奴。
太初二年<前103>,任丞相。
后被人告发其子敬声祝诅武帝,父子皆下狱死,族诛。
“共蛊之祸”从此开始。

  公孙敬声,西汉臣。
北地义渠<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人。
公孙贺子。
因其母为武帝卫皇后姊,宠贵受重用,年少代父为太仆。
骄奢不法,武帝征和年间,擅用北军钱,被发觉下狱。
其父任丞相,请以缉捕京师大侠朱安世赎罪,安世被捕后,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武帝女阳石公主私通,并为巫蛊诅咒。
他与其父被按治下狱死,家属族诛。

  公孙禄,西汉将领。
哀帝时为左将军<一说为后将军>,与前将军何武相善。
哀帝死,元帝后引王莽入宫,收大司马董贤印绶,下令有司推举大司马人选。
孔光等举莽,他与武相谋,认为惠帝、昭帝时外戚吕、霍掌权,几危社稷,现今幼主当国,不宜令外戚秉政,武于是举禄可任大司马,禄亦举武。
元帝后竟自用莽为大司马。
莽忌恨,令臣属劾奏武、禄两人互举,皆免官。
王莽称帝后,地皇二年<21>复召他入朝,征询镇压人民反抗方略。
旋遣出。

  公孙述,东汉初割据者。
字子阳。
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东北>人。
曾任清水<甘肃清水>长,新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
乘各反莽势力攻杀之机,他在蜀起兵称帝,阻止刘玄军人蜀,并在绵竹<四川绵竹>大败更始军。
公元36年,汉将吴汉率步骑二万进攻成都,立营于锦江北岸,另派刘尚率军万余驻屯江之南。
他派谢丰、袁吉率十余万人反击吴汉,另派万余人钳制刘尚,使不能相救。
后吴汉利用夜暗移营南岸与刘尚会合,谢丰、袁吉在击刘尚中遭其主力对抗,战死,使成都外城陷落。
他亲率精兵反击有功,负伤身死,延岑率余众投降,蜀亡。

  公孙恢,东汉初年公孙述臣。
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
公孙述弟。
刘玄称帝时<23>,恢与述同起兵益州。
次年大破更始军于绵竹。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四月述称天子,恢为大司空。
建武十二年<36>与汉军战死于涪城。

  公孙光,东汉初年公孙述臣。
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公孙述弟。
建武元年<25>四月述据益州称天子,以光为大司马。
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为吴汉所杀。

  公孙瓒,东汉末年军阀。
字伯珪。
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
初为郡吏,曾从涿郡卢植读经。
后以孝廉为郎,任辽东属国长史。
汉灵帝中平间,中山国相张纯勾结乌桓大人丘力居发动叛乱,抄略边境,所至残破。
瓒时为涿县令,奉命率军追讨,有功后升降虏校尉,兼属国长史。
他防御边塞,勇敢善战,使乌桓畏惧。
青、徐黄巾军起,瓒残酷镇压,屠杀数万人。
拜奋武将军,封蓟侯。
因与幽州牧刘虞结怨,初平四年<193>,擅擒杀之,尽有幽州之地,实行割据。
又与冀州牧袁绍争夺地盘,连年攻战,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后地域与人口日益缩减,只得死守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
建安四年<199>,袁绍大军围城,城破,瓒自焚而死。

  公孙度,东汉末年割据者。
字升济,辽东襄平<辽宁辽阳>人。
初为郡吏,因得玄菟太守公孙域宠信,渐迁为冀州刺史。
继被董卓部将徐荣荐举,出任辽东太守,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名振海外。
初平年间,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两郡。
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孙渊,汉魏之际割据者。
公孙康子。
太和二年<228>夺取弟公孙恭之位,继续割据辽东初与孙吴相互通使,后杀其使者送曹魏,被魏明帝拜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景初元年<237>拒绝曹魏幽州刺史征召,遂自立为燕王,署置百官。
次年被魏将司马懿围于襄平,突围后兵败被杀。
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势力自此铲除。

  公孙表<359-422>,北朝北魏臣。
字玄元,燕郡广阳<今属北京>人。
初事慕容氏,中山破,降魏,为博士。
上《韩非书》,道武帝称善。
明元帝时,率军攻胡帅刘虎,违帝节制致败。
后魏军攻宋河南地。
依表策略,费时伤师。
帝怒,令人缢杀于军中。
表外和内忌,求封恺女为媳不遂,陷封氏于死罪。
时人薄其为人。

  公孙轨<391-441>,北朝北魏将领,字元庆,表次子。
太武帝时,位至平南将军、虎牢镇将。
从平赫连昌,帝令诸将自取金宝。
轨独少取,帝嘉其廉。
在雍州征民驴、加绢一匹乃受。
单骑至州,返回时,从车百辆。
性贪且残暴。
卒后,太武帝知其似廉实贪,言“轨若在,必遭族灭”。

  公孙质,北朝北魏臣。
字元直,轨弟。
初为中书学生,迁博士。
性好卜筮。
太武帝远征,质在京,卜得柔然必不来攻,主京城守备者信,不设防。
柔然来攻,举朝大惊。
质有悔悟,后多言正论,迁尚书。
卒。

  公孙僧远,南朝宋齐间孝子。
祖籍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父丧,事母及伯父甚孝。
遇饥年,省餐减食以供母、伯父。
家贫,弟亡无钱安葬,兄、姊无钱婚嫁,乃自卖供敛送、婚嫁之费。
名闻郡县,齐高帝下诏表其门闾、蠲免租税。

  公孙邃,北朝北魏臣。
字文庆,质次子。
初为选部吏,勤奋善断,累迁至南部尚书,封范阳侯。
处理事务屡受孝文帝表彰。
邃母为雁门李氏。
堂兄弟叡,母为封氏,又娶崔氏女。
士人以叡为高品,认为质婚配不当,使邃、叡间有士庶之别。
卒于青州刺史任。

  公孙景茂<518-605>,隋臣。
字元蔚。
河间阜城<今河北东南部、南运河西岸>人。
容貌魁梧。
少好学,博涉经史。
在魏,察孝廉,迁太常博士。
后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
齐灭,周武帝授之济北太守。
隋初,诏征入朝,拜汝南太守,转曹州司马,俄迁息州刺史。
仁寿中,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轝,便道之官。
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被称为良牧。
大业初卒官。
身死之日,诸州吏民赴丧者数千人。

  公孙武达,唐将领。
雍州栎阳<今陕西临潼>人。
隋末为骁果,有膂力。
武德初从太宗平刘武周、王世充等,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肃州刺史。
在州抵抗突厥有功,进封东莱郡公。
高宗时卒,谥壮。

  公孙大娘,唐舞蹈家。
籍贯、身世不详,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
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
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
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
安史之乱后,她的学生李十二娘仍在四川一带献艺。
杜甫在观看公孙大娘剑舞后,如此描写:“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镬如羿身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祥。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公孙罗,唐学者。
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高宗时,为沛王府参军事,后任无锡县丞。
擅《文选》学,与曹宪、李善、许淹等人相继以《文选》教授生徒,并以此驰名于当世。
《旧唐书》本传谓其撰《文选音义》一○卷,行于当时。

  其他公孙姓名人有春秋鲁大臣公孙归父,孔子弟子公孙赤,郑大臣公孙阏,宋大臣公孙固,晋义士公孙杵臼,卫大臣公孙免余,齐大臣公孙灶,勇士公孙接,曹大臣公孙会,吴大臣公孙雄,楚大臣公孙宁、公孙宽;战国齐大臣公孙阅,贤士公孙戍;汉大臣公孙琙、公孙范,将领公孙越,农民起义首领公孙举,辞赋家公孙乘;三国时割据者公孙康、公孙恭;十六国前燕隐士公孙永;南北朝北魏大臣公孙叡、公孙良,西魏起义将领公孙贵宾等。
近当代公孙姓名人有民主革命者公孙长子,历史学家公孙訇<刘刚范>,作家公孙龙策等。

阅读:3466
返回顶部
返回百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