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长孙顺,西汉中期儒生。
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早年曾就学于名臣琅邪王吉,后任博士,其学成为韩《诗》的一支。
又授业于东海发福,发福后至大官。
长孙肥-408>,北朝北魏将领。
代<治今山西大同>人。
年十三为什翼犍内侍。
道武帝辗转于独孤、贺兰部,肥侍从左右。
以善策谋,每战身先士卒,数率军独任方面,不曾失败。
位至镇远将军、兖州刺史,封蓝田侯。
卒,谥武。
长孙翰-430>,北朝北魏臣。
代人,长孙肥之子。
少有父风,善谋略,性勇猛。
道武帝拓跋珪时,以善骑射,为猎郎。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迁散骑常侍,拾遗左右。
以功迁平南将军。
后以功赐真定侯,进爵兰田公。
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征还京师,进封平阳王,加安集将军。
以击蠕蠕功,迁司徒。
神麚三年<430>二月卒,赙赠有加,谥威。
长孙嵩<358-437>,北朝北魏臣。
代人。
宽雅有器度,年十四,即代父为南部大人统军。
昭成帝什翼犍末年,诸部乱,嵩归于苻坚。
后复从道武帝拓跋珪,为南部大人。
累著军功,赐爵钜鹿公。
历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
明元帝拓跋嗣神瑞初,与山阳侯奚斤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听理万机,故世号八公。
太武帝拓跋焘监国,为左辅。
焘即帝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不久迁太尉。
太延三年<437>卒。
嵩历任四朝,功名显赫,谥曰宣王。
长孙道生<370-451>,北朝北魏将领。
代人,长孙嵩侄。
为人忠厚廉道武帝拓跋珪爱其慎重,使掌机密,内侍左右,出入诏命。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授南统将军,冀州刺史。
太武帝拓跋焘征赫连昌生功多,授司空,加侍中,进封上党王。
正平元年<451>十月卒,赠太尉。
道生为人廉而约,帝命歌工颂群臣曰:“如崔浩,廉如道生。
”
长孙渴侯-452>,北朝北魏臣。
正平二年<452>三月,宦官中常侍宗爱杀太武帝拓跋焘,立南安王拓跋余。
十月,爱等又杀余。
渴侯时任殿中尚书,乃与尚书陆丽等迎立太武帝嫡皇孙拓跋浚即帝位,是为文成帝。
以迎立功,任渴侯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
十一月,以与拓跋寿乐争权,并赐死。
长孙稚-535>,北朝北魏将领。
本名冀归,字承业。
孝文帝赐名稚。
事孝文、宣武两帝,数率军作战。
明帝时,以尚书右仆射,平东将军出任行台,征萧宝夤。
稚与子皆抱病领军。
在朝群贵,无人愿代稚行。
宝夤败,稚为雍州刺史。
孝武帝时,守虎牢。
帝奔关中,稚随行,位至太师、录尚书事,封上党王。
卒,谥文宣。
长孙子彦,北朝西魏将领。
本名俊,代人。
父稚,位太师,封上党王。
少年时,医治骨折,开肉锯骨,血流不止,仍言笑自若,时人称其勇过关羽。
子彦有膂力,以从父征讨有功,封槐里县子。
孝武帝西入关,位仪同三司,加侍中。
及收复洛阳,以子彦兼尚书令,行司州牧,留镇洛阳,后退出,回长安。
大统七年<541>,拜太子太傅。
后得恶疾,病殁。
西魏以为失去良将。
长孙绍远,北朝北周将领。
字师,少名仁。
其先本魏之枝族,姓拓跋氏,代人。
孝文帝迁洛,改姓长孙氏,称河南洛阳人。
绍远宽容有大度,雅好坟籍。
起家司徒府参军事。
孝武帝入关,绍远随父承业奔赴,以功别封文安县子。
文帝大统二年<536>,除太常卿,迁中书令。
恭帝二年<555>,累迁录尚书事。
宇文泰认为,绍远比得上两汉的萧何和寇恂。
北周闵帝即位,封上党郡公。
周武帝时病逝,赠柱国大将军。
长孙俭-569>,北朝北周将领。
本名庆明,宇文泰以其志安贫素,乃赐名曰俭。
代人,北平王长孙嵩之后。
俭方正有操行,性不妄交游。
初假东夏州防城大都督,宇文泰临夏州,以为录事参军。
后转夏州刺史,甚得人和。
再迁都督三荆等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在州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由于州人请留,在州历七载。
文帝大统十一年<545>,迁尚书左仆射,加侍中。
后迁荆州刺史。
北周闵帝立,拜小冢宰。
保定四年<564>,拜柱国。
长孙平,隋臣。
字处均,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
北周柱国俭子。
有才干,助武帝诛宇文护。
进位开府。
宣帝末,为东京小司寇。
附隋文帝,至寿阳执贺若弼。
隋初,为度支尚书,建议于民间设义仓防备凶年。
事行,百姓称便。
劝文帝不必究臣下诽谤罪,帝从其言。
后遭谴,出历数州刺史,所至有声誉,遂转为相州刺史。
后年节时,百姓扮军阵为戏,免官。
不久进位大将军,为太常卿。
仁寿中卒。
谥康。
长孙览,隋臣。
字休因,河南雒阳<今河南洛阳>人。
西魏文帝大统初为东宫亲信。
北周明帝时,与宇文邕友善。
561年邕即位,越级提拔他为大将军。
初名善,因邕委任他读公卿上奏,乃赐名览。
杨坚为北周丞相时,被调任宜州<今湖北宜昌西南>刺史。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征聘为东南道行军元帅,统八总管,大举伐陈。
时陈宣帝卒,遂还。
后以母忧去积,岁余令起复位,调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刺史,卒于官。
长孙炽<549-610>,隋臣。
字仲光,览侄。
文武兼备,仕北周为御正上士。
附隋文,从军破王谦有功。
文帝即位日,炽率人清宫。
授内史舍人、上仪同三司。
得帝信任,数为大使巡察各州。
炀帝初,率军击吐谷浑,追至青海,进位银青光禄大夫。
大业六年,帝南下,留炽守洛阳,卒。
长孙晟<552-609>,隋将领。
字季晟,河南洛阳人。
北周时任司卫上士、奉车都尉;隋时任车骑将军、左勋卫骠骑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
善弹射,武艺超群,尤多谋略。
北周末出使突厥游牧国,了解突厥山川形势和部众强弱。
隋初突厥沙钵略可南下攻隋,他针对其内部矛盾,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即联络西面达头、阿波可与东面处罗侯及奚等部,使沙钵略与他们互相猜忌,然后乘机击破。
隋文帝用其策,并发重兵反击突厥,果然突厥内乱,沙钵略等归顺隋。
开皇十三年<593>,认为已继突厥位的都蓝可反复无信,势强后必将反隋,遂建议朝廷厚待另一可突利,以削弱都蓝。
十九年,突利为都蓝、达头所败,长孙晟引突利入朝,隋封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
不久,都蓝为部下所杀,启民对隋一直友善。
二十年,达头可扰隋,长孙晟为秦州行军总管,随晋王杨广率军将其击败。
仁寿年间,又援助启民北攻达头,迫其远遁。
长孙晟屡同突厥交往,善于因机制变,为保持隋北境的安宁,作出重大贡献。
大业五年卒。
至唐贞观中,以子无忌贵,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长孙顺德,唐臣。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仕隋为右勋卫。
佐李渊起兵建唐。
唐立,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因接受贿赂,太宗殿庭赐绢以媿其心。
《旧唐书》称其“素多放纵,不遵法度,及此折节为政,号为明肃”。
时称“良牧”。
寻坐事免职,病卒。
长孙无忌-659>,唐臣。
字辅机。
河南洛阳人。
其祖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
父晟,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
无忌善于谋划,从小就和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世民征伐,参与机密。
唐武德九年<626>,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与房玄龄等同为宰相。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废太子承乾,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地位决策立晋王李治。
二十三年,太宗病危,他和褚遂良受命辅政。
高宗李治即位后,他为首相。
永徽四年<653>,房遗爱<太宗婿、房玄龄子>谋反,无忌主审,李治借此杀死和流配诸王、公主、主婿等亲贵十余人,巩固了统治。
永徽六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反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为皇后,未果。
显庆四年<659>许敬宗迎合武后意旨使人诬告无忌谋反,无忌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被迫自缢死。
贞观年间他和房玄龄主修《唐律》和《律疏》。
永徽四年成书的《建疏》<今《唐律疏议》>三十卷,为东亚著称的封建法典。
长孙皇后<601-636>,唐太宗皇后。
洛阳<今属河南>人。
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女,唐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妹。
隋大业九年<613>嫔于太宗,唐武德元年<618>册为妃,九年太宗即位,封为皇后。
性仁厚、恭顺,对缤妃以义相待,宫中无不爱戴。
富有远见卓识,视古善恶以自鉴,愿太宗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要太子修行、立德、扬名,不要考虑器用、享受;令兄长无忌逊职,免致外戚干预朝政,实为太宗贤良佐。
她日常节俭,遗言薄葬。
又勤于读书,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
贞观十年<636>卒,葬于昭陵。
上元元年<760>,改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正隐,唐诗人。
原名贞隐,宋人讳贞改为正隐。
河南洛阳人。
高宗时曾为太常博士。
调露二年<680>上元之夜,与陈子昂、崔知贤等六人观灯,赋诗纪游,正隐为之作序。
后又与陈子昂、崔知贤等二十一人参与晦日高氏林亭之宴,赋诗纪事,子昂为之作序。
正隐作品多佚,现仅存《上元夜效小庾体诗并序》、《晦日宴高氏林亭诗》,皆应景之作,辞华意浅,载《唐诗纪事》及《全唐诗》。
其他长孙姓名人有北魏将领长孙颓、长孙贞、长孙石洛、长孙兰、长孙陈、长孙观、长孙悦、长孙敦,孝子长孙虑代,西魏大臣长孙子裕;北周将领长孙澄、长孙兕;唐大臣长孙敞、长孙操、长孙祥、长孙铸,诗人长孙佐辅、长孙皋等。
阅读: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