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拓跋力微<178-277或281>,魏晋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北魏始祖。
初为部落酋长,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长川<今内蒙古兴和>一带。
后兼并没鹿回部,诸部慑服,成为部落联盟大酋长。
拥众二十余万骑,迁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行祭天大典,诸部酋长助祭。
西晋卫瓘离间之,诸部走散,他忧愤而死。
拓跋珪称帝时,追尊为始祖神元皇帝。
拓跋沙漠汗,晋鲜卑族拓跋部首领。
力微子。
以国太子身分入居洛阳。
晋武帝时还部落。
诸部首领见其有汉化倾向,害怕变易旧俗,劝其父杀之。
北魏追尊为文皇帝。
拓跋猗卢-316>,十六国代王。
鲜卑族拓跋部人。
猗竾弟。
295年为拓跋部西部酋长,居盛乐故城。
308年继禄官总统三部,以汉人卫操、卫雄为左右辅相。
屡助晋并州刺史刘琨讨刘聪、石勒,受封为大单于、代公,进封代王。
修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南都,定刑法,后死于内乱。
北魏立国后,追谥为穆皇帝。
拓跋郁律-321>,十六国代王。
鲜卑族拓跋部人。
拓跋猗卢之侄,继拓跋猗卢为代王。
即位初年,刘虎来侵西部,郁律率兵迎击,大破之。
遂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国力强盛,有士卒百万。
治兵讲武,有平复中原之志。
晋太兴四年<321>,桓帝后<拓跋猗卢之嫂>因郁律得众心,恐不利于己子,遂害之。
北魏追尊曰太祖,追谥曰平文皇帝。
拓跋贺傉-325>,十六国代王。
鲜卑族拓跋部人。
拓跋猗卢之侄,继拓跋郁律为代王。
即位初,太后临朝,遣使后赵,与石勒通和。
晋太宁二年<324>始亲政事。
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
次年死。
北魏立国后,追谥为惠皇帝。
拓跋纥那,十六国代王。
鲜卑族拓跋部人。
拓跋贺傉之弟,继拓跋贺傉为代王。
晋咸和二年<327>,后赵石虎率骑五千攻代,纥那率众拒之,不利,迁居大宁。
旋出兵攻贺三部,大败。
咸和四年<329>,出居宇文部,众推其侄拓跋翳槐即位。
晋咸康元年<335>,拓跋纥那自宇文部还国复位,三年<337>,石虎派兵复立拓拔翳槐,拓跋纥那再出居慕容部。
北魏立国后,追谥为炀皇帝。
拓跋翳槐-338>,十六国代王。
鲜卑族拓跋部人。
拓跋郁律长子,继拓跋纥那为代王。
晋咸和四年<329>,其叔拓跋纥那讨贺兰部败,出居宇文部,贺兰及诸部大人奉其继位。
晋咸康元年<335>,贺兰部首领不修臣职,召而戮之,国人反叛。
拓跋纥那乘机返国复位,拓跋翳槐奔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投后赵。
三年<337>,后赵主石虎派兵送其归国,复位。
翌年卒。
北魏立国后,追谥为烈皇帝。
拓跋什翼犍<320-376>,十六国代国国君。
鲜卑族拓跋部人。
拓跋郁律次子,继拓跋翳槐为代王。
初为质子,居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十年,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晋咸康四年<338>,兄拓跋翳槐死,遗命立其继位。
始用年号,称建国元年。
在位期间,任用汉人燕凤、许谦等,设置百官,制定法律。
建国三年<340>,迁都云中盛乐宫<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次年又在其南筑盛乐城。
此后多次攻掠邻近部落,扩大势力。
建国三十九年<376>,受前秦军攻伐及高车军袭击,败退阴山以北,为其庶子寔君所杀。
代亡。
拓跋寔君,十六国代国宗室。
什翼犍庶长子。
什翼犍被前秦军击败后,退居云中。
寔君见什翼犍病,恐立别子,遂率人杀什翼犍及异母弟多人。
前秦军闻变进军,擒寔君至长安被车裂,部众因此离散。
拓跋寔-371>,十六国代国宗室。
什翼犍子。
被立为拓跋部世子。
建国三十四年<371>,部将长孙斤谋刺什翼犍,他与之格斗,伤胁而亡。
后追谥为献明皇帝,子珪即北魏道武帝。
拓跋窟咄,十六国西燕将领。
什翼犍子。
犍死,前秦令其居长安,教以书学。
后随慕容永东迁,为新兴太守。
铁弗部首领刘显迎窟咄,逼拓跋部南界。
道武帝遂避居贺兰部,遗使至后燕求援。
后燕军与道武军合兵后,窟咄势弱奔逃,被铁弗首领刘卫辰杀害。
余众归于道武帝。
拓跋仪-409>,北魏宗室。
他为昭成帝什翼犍之孙,道武帝拓跋珪之同祖兄弟。
登国初,赐爵九原公。
从破诸部,有谋划作战之功。
后改封平原公。
以战功,从封东平公。
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不久,迁都督中外诸军事、左丞相,进封卫王。
中山平,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
不久,征仪以丞相入朝辅政。
由于仪与宣都公穆崇前此曾密谋为乱,天赐六年<409>被杀。
拓跋珪<371-409>,北魏创建者。
字涉圭,祖什翼犍、父寔,前秦灭代,辗转独孤、贺兰部。
前秦淝水败后,珪集旧部复称代王。
年号登国。
旋改国号为魏,借后燕兵力攻破刘显、贺兰等部。
国势渐盛,后在参合陂破后燕慕容宝军,攻灭后燕。
据并州、河北等地,398年定都平城、建宗庙,立爵品,定仪礼,称帝。
徙民至代,计口受田。
用汉人崔宏等士人。
后服寒食散致病,喜怒无常,日夜独语不止,常手杀朝臣,被子绍杀害。
初谥宣武,改谥道武。
庙号初为烈祖,改为太祖。
拓跋顺,北魏宗室。
什翼犍孙。
道武帝初,封南安公。
道武攻后燕中山失利,顺正留守京师,闻讯欲自立,被人劝止。
时贺力眷等据阴馆举兵,顺率军入繁畴故城,阻灅水,人心得安。
事定,进封为毗陵王,任司隶校尉。
后道武帝亲讲黄老之道,顺不顾而唾,免职。
拓跋崇,悦弟。
道武帝杀卫王仪,召诸王子弟宴,常山王素等三十余人惧连坐,皆避不赴。
崇独至,道武帝厚加礼赐。
诸王乃安。
为并州刺史,有政绩。
从征柔然,威慑漠北。
太武帝时袭父爵。
卒,谥景王。
拓跋嗣<392-423>,北魏皇帝。
鲜卑族。
道武帝拓跋珪长子,继拓跋珪为北魏皇帝。
天兴六年<403>,封齐王,拜相国,加车骑将军。
天赐六年<409>十月,弟拓跋绍反叛,杀拓跋珪,拓跋嗣起兵平乱,即位,改元永兴。
在位期间,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共同议政,扩大统治基础;派使臣巡行州郡,存问疾苦,察举非法,访求俊逸,随才叙用。
任用博士祭酒崔浩,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人民安富。
泰常七年<422>,发兵攻宋,并占兖、豫两州大部。
初步确立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次年十一月病死,葬金陵。
谥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拓跋绍<394-409>,北魏宗室。
道武帝子。
少好劫剥行人,所射犬豕,以为戏乐,与兄弟嗣不协。
天兴六年<403>封为清河王。
后因其生母贺氏被道武帝所谴,将被杀,他遂率帐下及宦者数人入宫杀父。
旋被卫士执送嗣处,与其母皆被杀。
拓跋焘<408-452>,北魏皇帝。
鲜卑族拓跋部人。
小名佛狸,道武帝之孙。
北魏泰常八年<423>十一月即皇帝位。
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把握作战时机,依靠鲜卑骑兵,先后攻灭北燕、北凉,破柔然,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
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
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
始光四年<427>,魏军攻夏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果获全胜。
他常从卒伍中选拔将才,用其所长。
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但诛戮过多。
因佛寺占有大量土地和农奴,曾严禁佛教,后为宦官宗爱所杀。
谥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佗<416-488>,北魏宗室。
阳平王拓跋熙子,熙死,袭爵,后改封淮南王。
美姿貌,性谨厚,武艺过人。
从太武帝讨山胡白龙于西河,拜镇东将军。
文成帝拓跋浚时,转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仪同如故。
孝文帝初,入为中都大官,拜侍中,转征西大将军,迁司徒。
太和十二年<488>死。
追赠平东大将军、定州牧,司徒如故。
拓跋晃<428-451>,北魏宗室。
拓跋焘长子。
幼好读经史,焘立为皇太子。
随军击柔然,建议焘速战,焘未听,使柔然远走。
焘遂令他参知大事。
曾为监国,下令畿内民户以人力换牛力垦田。
牛耕二十二亩,抵人力七亩。
无牛民户得以扩大垦田数。
先焘而卒。
子浚为帝,追尊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
拓跋翰-452>,北魏宗室。
太武帝拓跋焘子。
太平真君三年<442>,封秦王,拜侍中、中军大将军,参典都曹事。
后改封东平王。
焘卒,诸大臣等议欲立翰,而中常侍宗爱与翰不协,矫太后令立南安王余,遂杀翰。
拓跋余-452>,北魏皇帝。
拓跋焘少子。
太平真君三年<442>封吴王,正平元年<451>改封南安王。
正平二年<452>二月,中常侍宗爱杀太武帝,立其为帝,改元永<承>平。
以宗爱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冯翊王,总揽朝政。
十月,谋夺宗爱权,反被杀。
文成帝继位后,葬以王礼。
谥曰隐。
拓跋健,北魏宗室。
明元帝子。
封永昌王。
善战知兵法。
随太武帝作战屡建大功。
曾率数十骑阻击柔然万余骑,声名远震。
率军攻秃发保周,保周自杀。
逼降沮渠无讳。
卒,谥庄王。
拓跋寿乐-452>,北魏宗室。
拓跋氏先世章帝拓跋悉鹿之后代。
太武帝时,累官至选部尚书,南安王,改封长乐王。
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寿乐有援立功,拜太宰、大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因与尚书令长孙渴侯争权,被杀。
拓跋子堆,北魏宗室。
拓跋晃子,文成帝太安五年<459>,封为京北王。
位侍中、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
入为中都大官,察狱有称。
献文帝拓跋弘将禅位于子推,以大臣固谏,乃止。
孝文帝元宏即位,拜侍中,本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未至,卒于道。
拓跋浚<440-465>,北魏皇帝。
拓跋晃长子。
初号世嫡皇孙。
宦官宗爱杀拓跋焘立南安王余,后又杀余,尚书陆丽等拥浚为帝。
在位期间,屡下诏禁官吏贪污。
准卖子女家赎取,禁以良家子为奴婢。
禁止工匠、卑姓与贵族平民通婚。
开佛教之禁。
与宋通使往来。
卒,谥文成皇帝,庙号高宗。
拓跋云<447-481>,北魏宗室。
拓跋晃子。
封任成王。
献文帝时为中都大官。
献文帝集群臣议禅位,云首倡应父子相传,遂定由元宏继位。
数带大将军号出任刺史,所至能挫抑豪强,留心狱情。
迁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
元宏太和五年<481>卒,谥康。
拓跋桢,北魏宗室。
拓跋晃子。
封南安王。
孝文帝初,位侍中、征西大将军、开府、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
在州多行非法,帝切责而不能改,遂以庶人归第禁锢。
后以首从迁都议,复封。
任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
至邺,以求雨不验,鞭石虎神像。
卒,谥惠。
及帝知桢闻穆泰谋叛而不告,追夺其封爵。
拓跋孔雀-476>,北魏宗室。
和平六年<465>五月,文成帝拓跋浚死,献文帝拓跋弘即位,车骑大将军乙浑擅权。
天安元年<466>二月,诛乙浑,乃以侍中孔雀为濮阳王。
皇兴元年<467>,孔雀坐怠慢,降爵为公。
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孔雀以罪赐死。
拓跋弘<454-476>,北魏皇帝。
拓跋浚长子。
少聪睿机悟,刚毅有断。
太安二年<456>,立为皇太子。
和平六年<465>五月,父死即位,年12岁。
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专权。
天安元年<466>,乙浑谋反,冯太后设计诛之,随即临朝称制。
皇兴元年<467>,弘始亲政。
重文教,立郡学,严明赏罚,惩治贪污,定贫富三等输租之法,取消杂租。
并遣使与宋修好。
拓跋弘喜佛道,常有遁世之心。
皇兴五年<471>八月,禅位于皇太子拓跋宏,自称太上皇。
承明元年<476>,被冯太后毒死。
谥献文皇帝,庙号显祖。
拓跋目辰,北魏宗室。
拓跋氏先人桓帝猗竾之后。
初以羽林郎从道武帝拓跋珪南伐至江。
文成帝拓跋浚即位,以劳累迁侍中、尚书左仆射,封南平公。
献文帝时乙浑谋乱,目辰与兄郁议欲杀浑,事泄,郁被杀,目辰逃隐得免。
献文帝拓跋弘传位于孝文帝元宏,目辰以定策勋,迁司徒,封宜都王,镇长安。
后以罪伏法,爵除。
拓跋宏<467-499>,北魏皇帝。
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
三岁被立为太子,五岁时受父禅即帝位,国政由其祖母冯太后主持。
曾于太和九年<485>颁行均田令。
次年以后,元宏开始亲自草拟诏策,较多参与政事。
十四年冯太后死,元宏独揽朝政。
他的汉文化修养很深,十分器重出身江南高门的王肃。
认为鲜卑族必须汉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他改变鲜卑姓氏,如改拓跋为元;禁止使用鲜卑语言和服饰。
元宏因为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无漕运之路,而且僻处北边,不利于控制中原,便向南发展,十八年迁都于东汉以来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
汉化与迁都遭到鲜卑族人的反对,太子恂反对其政策,终于被废、被杀。
迁洛以后,元宏更多地亲迎中州儒士,拓跋氏宗室和代北旧人益加不满,在平城发动叛乱,被镇压下去。
迁都的次年,元宏即以齐明帝萧鸾篡夺政权为借口,亲率大军南伐,从东路渡淮水向寿春进军。
他有意南临长江,但淮南三大重镇寿春、盱眙、淮阴都未攻克,只得遣使臣临江责骂萧鸾。
二十一年又从西路南下攻南阳、新野,亲自率军攻悬瓠<今河南汝南>,沔北大震。
次年萧鸾死,元宏以礼不伐丧而退军。
二十三年再从西路南伐,进到马圈城<今河南邓州北>,因病班师,死于军中。
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拓跋干<469-499>,北魏宗室。
字思直,献文帝拓跋弘子,孝文帝元宏弟。
太和九年<485>,封河南王,加卫大将军,除侍中、中都大官。
不久,授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领吏部尚书。
迁都洛阳以后,改封赵郡王。
后转特进、司州牧。
干贪淫不遵典法,为御史中尉李彪所纠劾,帝乃免其所居官,以王还第。
二十三年死。
拓跋禧-501>,北魏宗室。
字永寿,献文帝拓跋弘子,孝文帝元宏弟。
太和九年<485>,封咸阳王,加侍中,骠骑大将军、中都大官出为使持节、开府、冀州刺史。
后入除司州牧,都督司、豫等六州诸军事,开府如故。
后以禧兼太尉公。
及宏卒,宣武帝元恪立,禧受遗命辅政。
进位太保,领太尉。
又以禧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景明二年<501>五月,以谋逆伏诛。
拓跋羽<470-501>,北魏宗室。
字叔翻,献文帝拓跋弘子,孝文帝元宏弟。
太和九年<485>封广陵王,加侍中、征东大将军,为外都大官。
典决京师狱讼,微有声誉。
迁特进、尚书左仆射,又为太子太保、录尚书事。
后领廷尉卿。
迁都以后,羽镇抚代京,内外肃然,帝嘉之。
宣武帝元恪即位,迁司州牧,常侍如故。
后迁司空。
羽因淫于员外郎冯俊兴之妻,景明二年<501>,为俊兴所击伤而卒。
拓跋丕<422-503>,北魏宗室。
拓跋氏先人烈皇帝拓跋翳槐后裔。
父兴都,文成帝时为河间太守,赐爵乐城子。
丕从世祖拓跋焘临江,赐爵兴平子。
献文帝拓跋弘即位,累迁侍中。
助诛乙浑,迁尚书令,改封东阳公。
孝文帝时,封东阳王,拜侍中、司徒公。
太和三年<479>迁大尉、录尚书事,侍中如故。
十八年,丕迁太傅、录尚书事。
时魏京由代迁洛阳,诏丕留守于代,诸事悉委之于他。
孝文死,宣武帝元恪以丕旧老,礼遇有加。
景明四年<503>卒。
拓跋详-504>,北魏宗室。
字季豫,献文帝子,孝文帝弟。
太和九年<485>,封北海王,加侍中、征北大将军。
后拜光禄大夫,兼侍中。
大和十七年<493>,迁侍中,转秘书监。
赵郡王干卒,以详行司州牧,除护军将军,兼尚书左仆射。
高祖临死,顾命详为司空辅政。
宣武帝元恪览政,迁侍中、大将军、录尚书事。
后除太傅,领司徒、侍中,录尚书事如故。
正始元年<504>五月,以贪淫罪免为庶人,不久卒。
拓跋嘉-511>,北魏宗室。
广阳王拓跋建次子。
孝文帝初,拜徐州刺史。
后封广阳王,以绍建后。
帝将卒,遗诏以嘉为尚书左仆射,与咸阳王禧等辅政。
迁司州牧。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迁尚书令,拜卫大将军,除仪同三司。
正始四年<507>迁司空。
永平二年<509>拜司徒。
四年三月卒。
拓跋澄<467-519>,北魏宗室、文人。
太武帝孙任城王云子。
字道镇,少而好学。
孝文帝太和五年<481>云卒,袭爵。
服阕为征北大将军。
后转征东大将军、开府、徐州刺史。
尝与孝文帝论春秋时子产、叔向得失,为孝文帝所赏。
及孝文帝议迁都洛阳,又与澄议《易·革卦》之义,孝文帝谓澄为“我之子房”。
宣武帝时,为扬州刺史,以母老乞解职,不许。
又上表论兴学校。
孝明帝立,胡太后擅政,澄表上《皇诰宗制》并《训诂》各一卷,意欲皇太后览之,思劝戒之益。
官至司徒公、侍中、尚书令,卒赠假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太尉公。
所著《皇诰宗制》、《训诂》今并佚。
拓跋勰<473-508>,北魏宗室、文人。
献文帝子,孝文帝弟。
字彦和。
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封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将军。
后为中书令,改封彭城王。
尝侍孝文帝游金墉城,帝命群臣赋诗,亲为勰诗改一字。
后从孝文帝之平城次上党铜鞮山,应诏作《问松林》一首。
及孝文帝征沔北,令勰为露布,颇类帝手笔。
孝文帝将卒,勰内侍医药,外总军国之务。
宣武帝立,欲以勰为宰辅,勰屡求退,乃以为骠骑大将军,开府,定州刺史。
后北海王详、于忠等颇间之,宣武帝遂解勰权,勰被谗,作《蝇赋》以见志。
永平元年九月,为高肇所诬,遂以毒酒杀之。
《魏书》本传称贺“敦尚文史,物务之暇,披览不辍”。
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三十卷,名曰《要略》。
其书《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
《蝇赋》亦已佚。
拓跋继-529>,北魏宗室。
字世仁,南平王霄第二子,出为江阳王拓跋根之后,袭封江阳王,加平北将军。
孝文帝时,除使持节、安北将军,转镇北将军。
入为左卫将军,兼侍中,又兼中领军,留守洛京。
宣武帝时,除青州刺史,转恒州刺史,入为度支尚书。
及灵太后临朝,除侍中、领军将军,又授特进、骠骑将军。
后徙封京兆王。
神龟二年<519>迁司空,侍中如故。
正光元年<520>,迁司徒,侍中如故。
又转太傅。
后除使持节、侍中、太师、录尚书事。
拓跋雍-529>,北魏宗室。
献文帝第四子,孝文帝之弟。
字思穆。
初封颖川<今河南许昌>王,寻封高阳<今属河北>王。
宣武帝时任冀州刺使。
孝明帝立,入朝咨决大政,进太傅,后又进位丞相,岁禄四万石,生活极其豪华,宫室、园林与皇宫无异。
北魏南伐萧齐时,坐镇后方,总督留守事宜。
宣武、孝明两朝,一食至数万钱。
孝壮帝初<528>于河阴<今河南孟津东>被北魏大将军尔朱荣所杀。
谥文穆。
拓跋顺,西魏宗室。
字敬叔。
北魏永熙三年<534>,随孝武帝奔关中,仕西魏官至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阳王。
附和宇文泰,参与拥立元宝炬为帝<即文帝>。
累迁秦州刺史。
善射,曾于华林园中比射银酒巵,百步之外,百发百中。
拓跋廓-557>,西魏皇帝。
文帝元宝炬第四子。
鲜卑族。
初封齐王。
宇文泰废元钦<宝炬长子>后立为帝。
及宇文泰死,即逊位于宇文觉。
西魏亡。
不久遇害。
谥恭皇帝。
拓跋赤辞,唐初党项族拓跋部酋长。
初附吐谷浑,受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厚待,结为婚姻。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岁末,李靖统军攻吐谷浑,他屯狼道峡<一作狼道坡,甘肃迭部县境>抗拒唐军。
兵败,族党离异,复为岷州都督刘师立所诱,于是降附于唐,赐姓李。
拓跋思恭-895>,唐末夏州<陕西靖边>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新起藩镇。
唐咸通<860-874>末占据宥州<靖边东>,自称刺史。
中和元年<881>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联兵逼长安,参加镇压黄巢起义。
先后战于王桥<一作土桥>、东渭桥,败绩。
由权夏绥银节度使而正拜节度使,赐镇号定难军。
后封夏国公,赐姓李。
拓跋氏自此改为李姓。
拓跋思谏-908>,唐末五代初夏州<陕西靖边>党项族首领。
藩镇。
兄思恭参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赐姓李,拓跋氏族人自此改李姓,故他也叫李思谏。
唐乾宁二年<895>继兄位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
奉诏与诸镇讨邠宁节度使王行瑜。
唐亡,奉后梁。
开平元年<907>授检校太尉兼侍中。
其他拓跋姓名人有汉晋之际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诘汾、拓跋弗、拓跋禄官、拓跋悉鹿;十六国代宗室拓跋绰、拓跋孤、拓跋六修、拓跋斤;南北朝北魏宗室拓跋纥罗、拓跋敦、拓跋吕、拓跋比干、拓跋素延、拓跋谓、拓跋因、拓跋遵、拓跋虔、拓跋悦、拓跋齐、拓跋库汗、拓跋颓、拓跋题、拓跋悉、拓跋修、拓跋连、拓跋曜、拓跋黎、拓跋纂仪、拓跋伏罗、拓跋黎、拓跋乌真、拓跋意烈、拓跋勃、拓跋粟、拓跋浑、拓跋拔干、拓跋根、拓跋俊、拓跋度、拓跋乙斤、拓跋仁、拓跋谭、拓跋猛、拓跋弥、拓跋羯儿、拓跋比陵、拓跋洛侯、拓跋太洛、拓跋胡儿、拓跋长寿、拓跋万寿、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休、拓跋屈、拓拔兴都、拓跋可悉陵、拓跋陪斤、拓跋乐真、拓跋拔等。
阅读: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