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法雄,东汉臣。
字文强,东汉郿<陕西郿县>人。
初仕功曹,“善政事。
好发摘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之”<《后汉书》>。
迁宛陵令。
永初中,海盗袭扰滨海九郡,他为青州刺史,与御史中丞王宗合力讨平之。
后迁南郡太守,在郡数年,断狱者少,户口益增,岁常丰稔。
法真<100-188>,东汉隐士。
字高卿,扶风郿陕西眉县>人。
好学而无常家,为关西大儒。
“性恬淡寡欲,不交人闲事”<《后汉书》>。
辟公府,举贤良,皆不就。
隐以终。
法正<176-220>,东汉末年刘备谋士。
字孝直。
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东>人。
东汉末,刘璋割据益州,法正仕为军议校尉,与益州别驾张松合谋翼戴刘备。
建安十六年<211>,张松以讨伐汉中张鲁,抵御曹操进攻为由,说服刘璋派法正去荆州迎接刘备大军。
当时刘备正处在曹操、孙权威胁之中,进退两难。
法正至荆州,为刘备出谋划策,劝他西上推翻刘璋统治,夺取益州。
刘备从其议,即率步兵数万人由水道入蜀。
十九年夺取益州。
从此摆脱困境,奠定了鼎峙的基础。
法正任为蜀郡太守,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二十二年,又献策北上进讨曹操大将夏侯渊,夺取汉中。
刘备采纳其策,率军进攻,法正亦从行。
二十四年,刘备占据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次年卒。
诸葛亮每称道他的智术,以为如法正不死,必可劝阻刘备,避免夷陵之战的失败。
法庆-515>,北魏农民起义领袖。
冀州<今河北冀县>僧人。
以“大乘教”组织农民,宣称“新佛出世,除去众魔”,于延昌四年<515>聚众起义。
自号大乘,以尼惠晖为妻,以渤海人李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有众5万余。
起义军击杀阜城县令,破渤海郡<今河北南皮东>,又于煮枣城<在今河北枣强>击溃魏军。
所过之处,焚寺院偶像,杀僧侣地主。
北魏派元遥率军镇压,法庆战败,被俘杀。
法若真<1613-1696>,清画家。
山东胶州人,字汉儒,号黄石,又号黄山。
顺治进士。
历官浙江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
康熙二年<1663>以事革职。
六年起为江苏布政使。
九年再罢。
举博学鸿词科,家居未就试。
工诗,书法魏晋,擅画山水。
著有《黄山诗留》。
法坤厚,清画家。
字南峰,号黄棠,别号白石山人,山东胶州人,法若真曾孙。
贡生,工书画,得若真不传之秘。
所作山水简练苍润,得元人逸趣。
传世作品有《秋汀渔泊图》。
法式善<1752-1813>,清文学家、藏书家。
乌尔济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自号陶庐,又号小西涯居士。
蒙古正黄旗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擢侍读学士。
因修书不慎,被贬为庶子,遂以病告归。
长于诗文,曾在史馆编纂有《皇朝文颖》、《全唐文》。
诗友多与他往来酬唱,闻名一时。
家以聚书富而著闻,所居地安门北,建有“诗龛”,遇海内名流赠诗,即投入“诗龛”中;又有“悟门书屋”,藏书逾万卷,间以藏法书、名画。
编有《湖海诗》60余卷。
自著有《存素堂诗集》、《清秘述闻》、《槐厅载笔》等。
其他法姓名人有清学者法坤宏,音韵学家法伟堂,诗人法良等。
近当代法姓名人有微生物学家法幼华,医学家法锡麟、法金枝,医药学家法玉贞,美术编辑法乃光等。
附:法姓高僧
法和,东晋高僧。
荥阳<今属河南>人。
少与道安同学,师事佛图澄,以恭让知名。
后为避乱率徒入蜀。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丕攻下襄阳,道安被送往关中,和闻即自蜀入关,住阳平寺。
道安在长安主持译事。
和参正文义,详定新经。
道安死后,与僧迦提婆在洛阳修订昔译《阿毗昙心》、《鞞婆沙阿毗昙》。
后应前秦晋王姚绪所请,住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讲说。
法显<约334-420>,东晋高僧。
俗家姓龚。
平阳武阳<山西临汾>人。
在探究经律时,深感“经律舛缺”,隆安三年<399>,年已六十五岁,毅然偕同慧景、道整等人从长安西行,遍历北、西、中、东天竺<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朝拜释迦牟尼诞生、成道等佛迹,然后赴多摩梨帝国<孟加拉>、师子国<斯里兰卡>,并飘海至耶婆提<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经台湾海峡于义煕八年<412>达青州长广郡牢山<青岛崂山>回国。
行程数万里,前后十四年,经历三十四个国家,同行九人仅存他一人,备尝艰险。
归国后已近80高龄,仍积极在建康<南京>道场寺从事佛经翻译和传播工作,并根据旅行见闻于义煕十二年<416>写成《佛国记》一书。
又名《历游天竺记传》或《法显传》,共九千五百余字,文字精练,内容生动,对所经历的三十余国山川风物、寺庙古迹,都有扼要的描述,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古代史地及中国海上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法云<467-529>,南朝齐梁时高僧。
俗姓周。
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七岁出家,住庄严寺。
齐武帝永明中,僧柔于道林寺开讲,法云问难论辩,由是名显于时。
云观僧人法调讲论,出谓人曰,天子之都,“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或有义无词,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明帝建武中,登坛讲论,机辩若疾风,应变如行雨,时人称“作幻法师”。
周颙、王融、刘绘等高门名士,并与之为莫逆交。
梁武帝即位,亦相钦礼,敕为光宅寺主。
天监末,敕令校译梵经。
普通六年<525>,授大僧正。
次年,发动朝士六十二人驳论范缜《神灭论》。
大通三年<529>,卒。
年六十三。
王筠为作墓志,萧绎作《光宅寺大僧正法师碑》。
法上<495-580>,北朝魏齐时高僧。
俗姓刘。
朝歌<今河南淇县>人。
幼出家,后从慧光受具足戒。
精通义理,开讲《十地经论》、《地持经》、《楞伽经》、《涅槃经》等,并各撰文疏。
后为魏大将军高澄奏请入邺都。
魏、齐二代,历为昭玄曹僧统,辖寺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
北齐文宣帝诏为戒师,曾为之“布发于地,令上践焉”。
撰有《增一法数》、《大乘义章》、《佛性论》、《众经录》。
慧远、法存、融智等人皆其弟子。
法朗<507-581>,南朝梁陈时高僧。
亦称“道朗”、“慧朗”。
俗姓周。
徐州沛<今江苏沛县>人。
528年在青州出家。
后到建业<今南京>大明寺依宝志禅师习禅法,并听彖律师讲律。
又从南涧寺仙师学《成实论》和竹涧寺靖公学《毗昙》。
再到摄山止观寺师僧诠法师修《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华严经》、《大品般若经》等。
后专门宣说龙树中观学说。
558年奉敕入京,住兴皇寺宣讲《华严经》、《大品般若经》及“回论”。
为三论宗重要开拓者。
法泰,南朝梁陈时高僧。
住建康<今南京>定林寺。
知名于梁代。
至陈代,与慧恺等至广州制旨寺,协助真谛译经,笔受文义。
拙出50余部,并述义记。
真谛与泰译《律二十二明了论》<简称《明了论》>并疏五卷。
陈太建三年<571>还建康,讲新译的《摄大乘论》、《俱舍论》等经论,时人惊异。
后还北土,传摄论之学。
法论<528-605>,南朝末至隋初高僧。
俗姓孟,南郡<今湖北江陵>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后隐居于青溪覆舟山,精研《成实论》。
梁明帝厚礼征召,未赴。
杨广任藩王时,召之入东都<今河南洛阳市>。
每有新文颂集,常与之评议。
后入京师<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住日严寺,隋文帝杨坚亲与会见,为设净馔于大宝殿。
太子杨广,更予优礼。
卒洛阳,葬荆州。
著有别集八卷。
法顺<557-640>,隋唐时高僧,华严宗初祖。
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
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十八岁出家。
后在终南山开讲《华严经》。
唐太宗曾召入宫,赐号“帝心”,故又被称为,帝心尊者”。
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
法砺<569-635>,唐高僧。
俗姓李,赵人。
十五岁依演空寺灵裕法师出家,后从静洪律师听《四分律》,数年后转从洪渊律师学律,又于江南研习《十诵律》。
隋末战乱,遂隐居钻研律部奥义。
唐代武德年中,于河南临漳布展法席,宣讲《四分律》,诸方学士会集座前,开悟者甚多,综其一生,讲《四分律》四十余遍。
唐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与慧休合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并着有《舍忏仪轻重叙》等。
以其居河南相州<临漳>日光寺,其学说在此地盛行,被尊为“相部宗”的开祖。
贞观九年示寂。
弟子有明导、昙光、道成等。
法喜<572-632>,隋末唐初僧人。
俗姓李,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七岁出家于荆州青溪山寺,白天打柴做饭,夜则燃柴取亮诵习经典。
学兼诸经部类,而以法华经为宗。
隋仁寿<601—604年>间,文帝召其入京师<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居禅定寺。
时有佛牙舍利,筑宝台以奉之、他被任为监护。
民间有患病者,他亲为治疗,甚至为患者承溺吮脓。
唐武德四年<621年>,右仆射萧瑀于蓝田<今陕西蓝田>造津梁寺,召他居住。
后卜居于骊山南麓。
法护<576-643>,唐高僧。
俗姓赵,济阳<今曹县西北>人。
善行书,好道术。
贞观年间,召入龙潜宅天官寺为知寺。
著有《摄论诣归》等二十余篇。
法融<594-657>,唐高僧。
禅宗牛头宗创始人。
本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
十九岁博通经史。
读《般若经》后,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出家。
贞观时,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别立禅室,潜修禅观。
道信闻之,往寻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
永徽三年<652>在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
著有《心铭》。
法藏,唐高僧,华严宗创立者。
其先本康居国人,祖父侨居长安,遂以康为姓。
十七岁至太白山云华寺听智俨讲《华严经》,颇受智俨赏识,列为门徒,但未出家。
曾一度参加玄奘译场,因见解不合而离去。
咸亨元年,武则天为母亲杨氏树福田度僧,并舍宅为寺,法藏始出家受沙弥戒。
后在云华寺开讲《华严经》,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赐号贤首戒师。
尝与地婆诃罗等译《大方广佛华严注入法界品》及《显识》等经十余部。
此后,又先后助实叉难陀译八○卷本《华严经》,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
《宋高僧传》称其尝为武后讲新译《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等问题时,武后茫然不解,即以殿隅金狮子作比喻,说一一毛头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头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重重无尽。
于是武后豁然悟解。
此即后来之《金狮子章》。
景云元年,睿宗从其受菩萨戒。
先天元年,卒于长安大荐福寺。
生前曾讲《华严经》三十余遍,其著作主要有《华严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指归》、《华严经传记》等。
法藏主张法界缘起说,用缘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门阐述宇宙万法实相。
其著作旨在描绘无尽圆融之世界图景,文字简约闳深,富有音节之美,在唐代佛教论著中别具一格。
法琳<571-640>,唐高僧。
俗姓陈,河南颖川<今河南许昌>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阳<今属湖北>。
少出家,即涉猎儒释经书,博综词义。
隋末蓄发俗服入关,究悉道教典籍。
唐武德初,住长安济法寺。
四年,太史令傅奕上表请废除佛法,谓佛教“损破国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法琳乃著《破邪论》辩驳。
后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贬斥佛教,法琳又撰《辨正论》予以反驳。
贞观初,住终南山龙田寺。
曾参与波颇译事,任缀文。
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告发法琳所著《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大怒,下敕沙汰僧尼,并召法琳辨对判其死刑。
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在流徙途中因疾而卒。
法琳谈吐清奇,文思缛丽,又善唱导,即事骋词,所著诗赋启颂并诸论记传等合三○余卷。
今存《辨正论》八卷,《破邪论》二卷。
法玩,唐高僧。
山西人,俗姓张。
十八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受具足戒。
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洛阳。
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于洛阳大敬爱寺圆寂。
塔在少林寺西侧。
法如-681>,唐高僧。
上党人,俗姓王。
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
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弘忍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
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永昌元年<681>圆寂。
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塔沟村口。
法振,唐诗僧。
大历、贞元间,以诗闻名。
与李益友善,李有《晚春卧疾喜振上人见访》、《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等诗,二人又作《赋应门照绿苔》联句。
刘禹锡《灵澈上人文集序》云:“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
其诗工于近体,多写幽隐生活和送别之情,以《送友人之上都》、《送人游闽越》、《疾愈寄友》较著名。
《送韩侍御自使幕巡海北》、《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等诗,表现出对时事边防的关切,笔意苍劲。
法照-772>,唐高僧。
莲宗第四祖,代宗<李豫>大历二年<767>卓锡于衡州<今湖南衡阳>,一说衢州<今浙江衢州>之灵峰寺。
慈忍戒定,当时奉为宗师,师创行五会念佛法,并制五会法事赞,以定其法式<其法念佛,五百声为一会,第一会缓念,第二至第五渐次转急>。
代宗遵为国师;大历七年<772>圆寂。
见《佛祖统记》。
法钦<714-792>,唐高僧。
俗姓朱。
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
少读经史,28岁赴京,途经丹徒,遇鹤林寺玄素禅师,遂剃发出家,受戒修禅。
后至杭州径山,临海令吴贞将别墅施舍给其为寺,参学者甚众。
代宗大历三年<768>诏其入京,咨问法要,累赐缣缯等物,赐号“国一”。
后又受德宗敬重,相国崔涣等执弟子礼。
回径山后,州牧王颜请住龙兴寺。
卒后、德宗赐谥“大觉”。
法演-1104>,北宋高僧。
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
俗姓邓,少即出家,初学《唯识》等,后专意于禅,游方十五年,最后师事守端。
因长期在蕲州五祖山<今湖北黄梅东北>开堂说法,称“丘祖法演”。
在舒、蕲二州,四主巨刹。
人称其能“中兴临济法道”。
有《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数种。
法常,宋高僧。
号牧溪,祥符县<今河南开封>人,兵部侍郎薛居正之后,宣和间在长沙出家,南宋理宗、度宗时为临安<今杭州>长庆寺僧,与日僧圆尔辨圆<1202-1280>同为径山无准禅师<1178-1249>之法嗣。
性英爽,嗜酒。
正义爱国,敢于语伤奸相贾似道,遭到追捕后,避祸于绍兴丘氏家。
至元朝,在天台山万年寺圆寂。
法常既是位佛教阐扬者,又是位天才画家。
工山水、佛像、人物、龙虎、猿鹤、禽鸟、树石、芦雁等,皆能随笔写成,极有生意,墨法蕴藉,幽淡含蓄,形简神完,回味无穷。
他继承发扬了石恪、梁楷之水墨简笔法,对沈周、徐渭、八大、“扬州八怪”等均有影响。
虽在生时受冷遇,却开后世文士禅僧墨戏之先河,并对日本水墨画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
传世作品有《观音、猿、鹤》三联幅、《龙、虎》对幅、《潇湘八景》、《写生蔬果图》、《花果翎毛图》等。
法薰<1171-1245>,宋高僧。
号石田,赐号佛海,眉山<今属四川>彭氏子。
年十六,从丹稜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
年二十二受戒,南游湖湘,访诸祖遗迹。
见柏庭文、怀衲裢,又至天童见无用全,至鄮峰见秀岩瑞、空叟印。
复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侍行至凤山资福,为知藏。
资福散席,历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遯庵演,至霅川道场,为分座。
嘉定七年,初住平江府高峰寺。
八年,住枫桥普明府。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
宝庆元年,适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住景德灵隐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著《五会录》二卷,门人辑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
法照<1185-1273>,宋高僧。
号晦岩,俗姓童,黄岩<今属浙江>人。
幼入小学,读儒书多颖悟。
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多福堪首座为落发,肄业东掖,三阅大藏。
其后出游四方,首谒北峰印,次参蒋山浙翁琰。
年三十三,出住阳淡,改住天台大慈,迁黄岩圣水,历住云间延庆、风山褒亲,理宗敕住杭州下天竺。
寻迁上天竺,补左街鉴义,赐号佛光法师。
迁左街录,召对称旨,理宗书晦岩、灵山堂以赐。
度宗即位,再敕住上天竺,贾似道于东冈为建天岩塔院。
咸淳九年卒,谥普通法师。
法照学问渊博,贯通禅律,识见峻拔,机锋敏捷,名播海外。
有《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收入《续藏经》。
法通,明高僧。
字从石。
初受法于愚公,复号摄山止焉。
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宣城开堂讲教。
二十八年,僧性梁延其主西乐庵,讲《楞严经》。
著有《逍遥游注》。
法尊<1902-1980>,现代高僧。
俗姓温,字妙贵。
1902年生于河北深县。
在五台山显通寺玉皇顶出家,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
曾先后入武昌佛学院、北京藏文学院学习法相、因明及藏密,师从太虚和大勇和尚。
后随大勇组织的赴藏学法团到西康甘孜,从昌都安东格西专攻藏文。
1932年入藏,在拉萨哲蚌寺学习。
1936年在重庆代理太虚主持汉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
1950年在北京主持菩提学会藏文译事。
历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院长之职。
1980年圆寂。
通晓藏文,译著甚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辨了不了义论》、《大毗婆沙论》等。
阅读:2855